论二十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docx
《论二十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二十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论二十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汤志祥0.导言0.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是在经济、科技、生活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而且在思想、文化、观念上也同时出现了巨大变革。那场经历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引发了意识形态和语言生活从量到质的跳跃性变化。0.2语言是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宏观变迁和微观步伐的。作为人类社会所有信息的表达和传承者,语言四大要素中一直处于动态状况的词汇和语义最能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明程度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滴成果。从这一点说,研究语言状况,尤其是它的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变化,就是研究一个社会和它的历史进程;而探求一个社会
2、的文化发展,也必须考察其语言生活。亳无疑问,我们从词语和语义的的“代沟”中可以找寻到的时代发展的印记以及文化变迁的轨迹。0.3粤语对汉语及汉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明显的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一大特点。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一说是十大方言I)中的一员,粤语,尤其是粤语词语2,从来都没有今天这样能够被全国人民所熟悉,被各地传媒所钟爱,被权威辞书所采用。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粤语“北上”的强劲势头,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社会氛围也悄悄地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氛围。1 .本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1)一一外延和规模1.1 在汉语和汉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北方方言和华夏文化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打从有文字(
3、甲骨)记载的殷商开始,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语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的整个发展路向,无论是从语言的“雅言”(商周)一“凡语”、“通语”(两汉)一一“官话”(明清)-“国语”(民国)到“普通话”,还是从文学的诗经(周春秋)一一史记(西汉)-“诗”、“变文”(唐)一一“词”、“话本”(宋)一一“杂剧”(金元)一一到“小说”、“戏曲”,(明清),亦或是从儒学道统的“孔子”、“孟子”及其诸子百家(先秦)到程朱理学(宋),都是以建都北方的各主要朝代的京畿语言、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为代表的。北方话一直是汉语的基础方言;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滥觞和圭臬;儒家哲学一直是国人的思想典范和行为准则。即使到了宋代,长江流域
4、的经济发展水平己经逐渐超过了黄河流域,但传承了几千年的“大一统”的局面和以北方文化为主线的格局,并没有什么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1十大方言:指在传统划分的北方、吴、湘、赣、客、闽、粤七大方言外再加上晋语、徽语和平话。2本文的粤语词语主要指通行于穗港澳三地的词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来通行于香港地区。下文称之为“粤港词语二辛亥革命后,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在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民国政府在南京建都,江浙财团的崛起、外国租界的出现和海派文化的兴盛,曾经使得南方吴楚文化或者说是代表新兴资本主义的城市文化引领风骚于一时0二三十年代相当发达的的沪上电影、广播、报刊、小说以及吴越戏曲、市民
5、说唱等都显示出当时的国语具有明显的南方口音和方言语句的特点,另外,国语中还吸收了一些上海话的词语3也给那个时代民族共同语打上了鲜明的印记。但相比较而言,那个时代吴语、江淮官话和吴越文化对整个民族的所产生的影响,不论是在深度、广度上还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不无法与当代粤语对整个汉语、汉文化的辐射面和渗透力相比拟。1.2 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二十年“改革开放”,对当今中国人来说,是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由于当时的四个试验场一一“经济特区”都建在广东和福建,而广州、深圳又为其翘首。天时、地利使得得风气之先而又具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的珠江三角洲,一下子由昔日相对比较落后的南方边陲摇身一变而为思想最开放,
6、行动最迅速,经济最活跃,成果最显著的开放前沿。改革开放的大潮由南而北扑面而来。先富起来的百粤大地使得“南风窗”吹来的炽热之风卷起了全国性的改革浪潮。而随之而来的是:粤语竟然一时间扶摇直上,成为炙手可热的语言。自八十年代初一出反映特区风貌的现代剧带出了“炒觥鱼”一语,一出霍元甲电视剧唱红了一支粤语主题歌。自此一大批粤港词语就像旋风一样席卷中华大地。一夜之间“先生”、“小姐”代替了“同志”和“师傅;巴士”、”的士”也取代了“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结账”一词不知何时已经让位给“埋单”;“大哥大”、“拷机”日益成为身份的象征;“按揭”、“物业”等词不断出现在报刊和广告的标题;“扮靓”、“搞掂”也
7、逐渐为人们所乐用;“劲歌”、“金曲”则天天萦绕耳边,挥之不去;“吃生猛海鲜”、“唱卡拉0K”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总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粤语(主要是以港澳词语为代表的粤语词语,以下称之为粤港词语)从来没有这样堂而皇之地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四大天王”和他们的情歌,港产电视剧也前所未有地成为成千上万“追星族”、“追戏族”所至爱;粤风、粤俗更是史无前例地走俏于大江南北。然而从深层一点去考察说,粤语、粤文化的“北上”却还反映出一种新的生活形态、生活观念和社会文化正在神州大地上孕育和传播。1.3 在过往二十年里,到底有多少粤港词语在汉语普通话中流传呢?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著名语言学
8、家陈章太教授说,有六七百个2之多(包括一小部分台湾词语)。而另一位社会语言学家陈建民教授的统计的结果是:进入汉语普通话的香港词语有600个(其中香港汉语词547个,香港粤语词53个)。光从这两位知名学者的统计的数字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今天黑语(粤港词语)给普通话造成的影响,就其数量和规模来说,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和国内的任何地方方言。其情况完全空前的。根据笔者对七十年代末以来普通话吸收港台词语(其中主要是香港粤语词语,下同)分层次、分类性、分阶段的统计研究,如果就其在国内报刊书籍使用层面,即书面引用所使用的层次看,国内社会书面语已经使用过或者使用着的港台词语的数量已达到687个“。而再就其内
9、部性质和类型,可分为下列四类:1、“新用词语”(汉语原来并没有的词语):比如:大哥大、电子表、豪宅、洁具、薯条、麦香鸡、投保、竞饮、会所、连锁店、包二奶等。3 如:名堂、把戏、瘪三、垃圾、蹩脚、尴尬、货色、龌龊、识相、搭界、晓得、亭子间、触霉头等。4 极少量为台湾词语,绝大多数是香港词语。2、“同义词语”(与普通话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语。):比如:”置业一购房”、“写字楼一办公楼”、“随身听一袖珍放音机”、“电脑一电子计算机”、“警署一派出所”、“品牌一牌子”、“楼花一期房”、“品质一质量”等。3、“旧词语”(重新恢好使用的词语):比如:公务员、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股市、股东、股票、证券、交
10、易所、买办、经理、老板等。4、“变义词语”(增义、增变性或变色词语):比如:推出:(新义)开始提供、供应;品质:(新义)物品的质量;强暴:(新词性)动词;写真(新词性)名词等。以上四种词语各自所有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分别是二在国内报刊中所使用港台词语的数量和比例类别类型数量比例第一类原来并没有的词语48370.3%第二类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语13119.1%第三类重新恢复使用的词语355.1%第四类增义、增变性或变色词语385.5%总计687100.0%相比较而言,四类词语的相对比例大致为7:2:0.5:0.5,也就是14:4:1:Io换句话说,四类词语中,以第一类的“新用词语”为数最多,大约占有
11、七成。而第二类的词语占了约两成。这两类词语相加,占了百分之九十的比例。这充分说明:“引进”是的主流类别。而在高一等层面一一权威辞书选用层次,已经被现代汉语词典补订本和修订本分别收录的港台词语总数已经达到141个。这些词条的四种内部分类各自的数量和比例为: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港台词语的数量和比例类另IJ类型数量比例第一类原来并没有的词语57553.2%第二类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语63122.0%第三类重新恢复使用的词语,2114.9%第四类增义、增变性或变色词语8149.9%总计141100.0%四类相比较,其相对比例大致为5:2:1.5:1o换句话说,也是以第一类的“新用词语”为数最多,占有一
12、半强。而第二类的词语也占了两成以上。这两类词语相加起来,占了总数百分之七十五的比例。这充分说明:权威汉语词典也认可了“引进”的新用粤港词语。5 比如:炒航鱼、打工、牛仔裤、肉感、货柜、警讯、投诉、代沟、评估、热点、休闲、性感等6 比如:巴士一公共汽车,芳龄一年龄、国立一国营、抢手一射击手、嘉宾一贵客等。7 比如:业主、炮制、公立、国父、饭局、金奖等。8 比如:变态:(新义)指人的心理、心理的不正常状态(跟“常态”相对);监制:监制摄影(影片、电视片)等。以上两个层面的记录和统计说明:在过往的二十年里,粤港词语可以说是“大举进入”汉语普通话。其数量和规模都是以前的任何时期,任何方言所不能比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二十 世纪末 粤语 汉语 汉文 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3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