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ppt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ppt(20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节 学科简介,一、生理学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规律的科学。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炼。,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2、器官、系统水平 主要研
2、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等。3、细胞、分子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膜、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二)研究方法 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一、新陈代谢(一)概念:
3、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二、应激性(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三、兴奋性(一)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可传播的、伴有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程。(二)概念: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如神经、肌肉、腺体等。,(四)应激
4、性与兴奋性的异同:1、相同点,即二者都包含者刺激与反应的关系;2、不同点,(1)组织的范畴不同。应激性组织包括所有组织;而兴奋性组织仅指可兴奋组织。(2)反应的形式不同。兴奋活动必然要产生电活动;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细胞的电变化。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四、适应性 在环境的影响下,生物体逐渐形成的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五、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一、外环境 1、自然环境变化将对人
5、体产生刺激,引起人体产生应激性或适应性变化。2、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它通过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通过心理过程起反应。二、内环境和稳态(一)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的总称。(二)稳态 1、概念: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如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各种离子浓度等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状态。2、稳态的含义:(1)细胞外液理化特性总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2)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故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通常将调节方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一、神经调节(一)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
6、在整个调节中起主要作用。(二)特点:迅速、准确。(三)方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四)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二、体液调节(一)概念: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的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方式。(二)特点:缓慢、持久和广泛。(三)方式:内分泌调解,局部体液调解。(四)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故称为神经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
7、射过程。它的特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置返回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就是反馈。,作业: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小结: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本质。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点及意义。3、举例说明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第一章 骨骼肌,第一节 骨骼肌收缩的机理,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复
8、习)(一)肌原纤维 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横纹,因此骨骼肌也称为横纹肌。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两 Z 线之间构成肌小节,是肌肉收缩与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二)肌管系统 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管状结构,它由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组成(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2、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二、肌肉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行学说 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 Z 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缩短。(二)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9、 1、概念: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与引起肌丝滑行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 2、步骤:(1)动作电位通过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2)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终池把大量的 Ca2+释放到细胞质中,Ca2+与细丝中的肌钙蛋白结合,最终导致肌丝滑行。(3)肌质网对 Ca2+再回收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当肌浆中 Ca2+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 Ca2+逆浓度差回收到肌浆网中。肌浆中 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粗细丝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一)概念: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二)特点: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三)产生的机理 1、“离子学说”:
10、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是不均匀的;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2、产生的机理:K+外移,故又称为 K+平衡电位。二、动作电位(一)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过程。(二)波形:1、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 0mV 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即膜电位的消失过程 2、膜内电位由 0mV 上升到+30mV 的过程称为反极化,3、膜内电位由+30mV 又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三)特点:(1)“全或无”现象;(2)不衰减性传导;(3)脉冲式;(4)内正外负。(四)产生机理: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故又称为 Na+的平衡电位。(五)意义:兴奋的指标。,三、动
11、作电位的传导(一)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二)传递:在两个细胞之间的传播。(三)形式:局部电流。(四)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处由接头前膜、接头后膜和接头间隙三部分组成。(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1、过程:轴突末稍去极化Ca2+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释放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 K+Na+通透性提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突触后电位引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2、特点:(1)单向传递;(2)时间延搁;(3)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4)1 对1 传递。3、模式:电-化学-电的传递。,第三节
12、骨骼肌的特性,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叫伸展性。2、弹性:当拉长肌肉的外力取消后,肌肉又能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3、粘滞性:肌肉被拉长或撤消力后回弹的难易程度。肌肉是一个粘弹性体。二、肌肉的生理特性(一)生理特性:1、兴奋性:骨骼肌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特性。2、收缩性:肌肉兴奋后能够产生缩短反应的特性。,(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1、刺激强度(1)阈强度(又叫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2)阈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强度的刺激。(3)阈上刺激;阈下刺激。2、刺激时间 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持续足够的时间。3、刺激强度变化率 三、单收缩和
13、强直收缩(一)单收缩 1、概念:肌肉接受单一刺激产生一次收缩。2、单收缩曲线:肌肉收缩分为三个时期,即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二)强直收缩 1、概念:给予肌肉一系列彼此间隔很短刺激而发生持续性的缩短状态。2、类型:(1)不完全强直收缩;(2)完全强直收缩。,第四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影响因素,一、肌肉收缩的形式(一)缩短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向心收缩。2、特点:肌肉做正功。3、类型:(1)非等动收缩(又称等张收缩),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由于关节角度的变化,引起肌肉收缩力与负荷不相等,收缩速度也变化。(
14、2)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来实现的。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二)拉长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又称离心收缩。2、特点:肌肉做负功。(三)等长收缩 1、概念:当肌肉收缩力等于或小于外力时,肌肉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2、特点:作功为零。,二、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一)前负荷 1、概念: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一定的拉长状态。2、前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越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长,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3、最适初长度: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的初长度。(二)
15、后负荷 1、概念:肌肉开始收缩时所拉动的负荷或克服的阻力。2、后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越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但肌肉开始收缩的速度减小。(三)肌肉收缩能力 肌肉收缩能力是指肌肉本身的收缩能力(内因)。,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一)肌肉的做功:包括外功和内功。人体运动时既作外功有作内功。但通常所讲的肌肉作功,主要是指肌肉作的外功,即机械功。(二)肌肉的功率 即:肌肉收缩的爆发力。(三)肌肉的机械效率 肌肉收缩时消耗的能量被转变为功和热。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 25%30%。,第五节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一、骨骼肌纤维的分类 1、按照肌纤维的颜色:红肌、白肌。2
16、、按肌肉收缩速度:慢肌(ST)、快肌(FT)。3、依据肌原纤维 ATP 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型、型(a、b、c三种亚型)。4、根据肌肉的收缩速度及代谢特征:慢、氧化型,快、糖酵解型,快、氧化、糖酵解型。,二、肌纤维类型的形态学、生理学和代谢特征(一)形态学特征 肌纤维类型的形态学特征,(二)生理学特征 1、收缩速度:肌肉中如果快肌纤维的百分比较高,肌肉的收缩速度较快。2、肌肉力量: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3、抗疲劳性:慢肌纤维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三)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多而大,有氧代谢酶活性高,因而有氧代谢能力强,快肌中的无氧代谢酶活性高,因而快肌纤维的无
17、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四)运动单位募集 1、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原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收缩单位。2、运动单位募集: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三、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
18、响(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作业:1、名词解释:阈强度,强制收缩,前负荷,后负荷。2、试述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举例说明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4、论述快肌和慢肌纤维的生理、生化特点及其与运动实践的关系。小结:1、总结肌纤维收缩的过程、机理及其影响因素。2、举例说明肌肉各种收缩形式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3、根据肌纤维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分析肌纤维在运动选材中的意义。,第二章 血液与运动,第一节 概述,一、体液(一)概念:组成人体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各种物质的
19、总称。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 6070%。(二)组成: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 40%左右;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 20%。二、血量(一)概念:存在于循环系统中全部血液的容量。(二)比例:正常人血量约占体重的 7%8%,每千克体重约有7080ml 血液。每千克体重的血量男子比女子多,幼儿比成年人多,肥胖者少于正常人。(三)组成:循环血量,储存血量。(四)血量相对稳定:人体内血量比较恒定,其变动范围不超过 10%,,三、血液的组成(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 50%60%。(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 40%50%。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
20、的百分比,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 40%50%,女子约为37%48%四、血液的机能(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二)运输机能 1、运输气体;2、运输营养;3、运输代谢产物;4、运输热量。(三)参与调节 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四)防御与保护机能 1、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2、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3、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第二节 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颜色、比重及粘滞性(一)颜色:决定于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血液含氧量的多少。(二)密度:血液的密度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其次决定于血浆蛋白的浓度。(三)粘滞性 1、产生原因:血液内部各种物质的
21、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2、影响因素:红细胞的数量及血浆蛋白的含量。,二、渗透压(一)概念: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较低的溶液向浓度较高的溶液渗透所产生的压力。(二)影响因素:溶液的浓度。(三)正常值: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约为770kPa(5776mmHg)。(四)血浆渗透压的组成:1、晶体渗透压;2、胶体渗透压。(五)血浆渗透压的作用:1、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血细胞及其它组织细胞正常机能活动的重要条件;2、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机体水平衡。(六)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其大小相当于 0.9%NaCI(生理盐水)或 5%葡萄糖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三、酸碱度(一
22、)正常 pH值:7.357.45,平均为 7.40。人体耐受的最大 pH值变化范围为 6.97.8。(二)PH值相对稳定的原因:血液中含有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物质(称为缓冲对)。(三)缓冲对:NaHCO3H2 CO3、Na2HPO4/Na H 2P O4、Na蛋白质/H蛋白质等。(四)碱储备:100ml 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第三节 血细胞,一、红细胞(一)数量和功能 1、数量:男子:(4.05.5)1012/L,平均 5.01012/L;女子:(3.55.0)1012/L,平均为 4.21012/L。2、机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二)血红蛋白 1、含量:男
23、子:约为 120160g/L,女子约为 110150g/L。2、作用:(1)运输O2和CO2;(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三)红细胞的生成 1、红细胞的生成:原始血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2、原料:(1)蛋白质;(2)铁。3、成熟因子:(1)维生素 B12;(2)叶酸。4、调节因子:(1)促红细胞生成素;(2)雄性激素。5、条件:机体缺氧所致。(四)血型 1、概念:血细胞特异凝集原的类型。2、血型系统:人体具有二十几种彼此独立的血型系统,如 ABO、Rh、P、MNSs 等。3、ABO血型系统,ABO 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4、鉴定:依据 A
24、凝集原+抗 A凝集素凝集反应;B 凝集原+抗B 凝集素凝集反应。,血型的鉴定,注:+表示有凝集;-表示无凝集。,二、白细胞(一)数量:正常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 平均为7.010 9/L。(二)分类 1、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2、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正常人白细胞分类记数和主要功能,(三)白细胞的机能 白细胞的主要机能是保护机体,抵抗外来微生物的侵害和免疫作用。1、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依靠吞噬活动消除异物,参与炎症反应;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被侵入体内的异物刺激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或局部细胞反应。,三、血小板,(一)数量:正
25、常成年人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二)血小板的机能 1、促进止血;2、加速凝血。凝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段,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其具体过程是:Ca2+凝血因子+血小板因子 凝血酶原激活酶 凝血酶原激活酶、Ca2+凝血酶原 凝血酶 凝血酶、Ca2+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第四节 运动与血液,一、运动与血量 血量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运动过程中,储存血液被迅速释放出来加入循环血中,从而增加循环血量。运动时一般人大约可增加 10%;而运动员可增加 2030%以上。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血细胞容量和血浆容量均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生理学 完整版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4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