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人格心理学》第六章交互作用论拓展资源.docx
《福师《人格心理学》第六章交互作用论拓展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师《人格心理学》第六章交互作用论拓展资源.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福师人格心理学第六章交互作用论拓展资源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原刊期号】200504【原刊页号】120126【作者】任俊/叶浩生【作者简介】任俊,常州工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97)【内容提要】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秉承了它的一贯做法,主张人格心理学研究不仅要研究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类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也即研究积极人格。该文对四种积极人格特质做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
2、出,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培养积极人格的最有效途径。【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特质/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幸福的各种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ShUltZ在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称;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1(pXVII)
3、o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在个体水平上对人格进行了研究,在这方面,积极心理学秉承了它的一贯做法,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把这种人格研究倾向称为积极人格研究。一、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格的基本主张1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的研究,是以反思和批判传统人格心理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的人格心理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过分关注了问题人格或人格形成的问题,这使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不平衡:即一方面解决各种人格问题的技能、技巧日益成熟,而另一方
4、面对良好人格的形成或发展则一无所知。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一一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一它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心理学必须研究人内心所存在的积极力量,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如果人格心理学仅
5、仅只是以帮助人们消除问题人格或人格中所存在的消极方面为中心,那么,即使当人所有的问题都被消除后,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增长,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实现的人。当然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积极人格并不意味着人格心理学就是要忽视或放弃对人格问题的研究,它只不过是强调人格心理学要成为一种平衡的人格心理学,要在既研究消除各种人格问题的同时,也要致力于研究助长良好人格的积极方面。2 .积极心理学承认,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与它相应的行为模式,但这种生理机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因而人格并不完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来决定的“目前流行的人格心理学是
6、在过分强调人的局限性而忽视了人的潜力的框架内进行的,在一些观点看来,人格由一些在不同生活情景中较少发生变化的先天遗传特质倾向所构成;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即使环境影响能改变人已有生理机制的激活阈限,但人格总是由那些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结构和功能都不变的、主要由进化而形成的特定领域的机制所组成J2(p62)按照这种说法,人格的形成主要由先天的基因禀赋所决定,人们在生活、行为的自我导向上几乎没有什么作为。积极心理学反对这种观点,它认为“人不是按照由基因图谱规定的固定路径来发展自己的,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在因素、外部行为、社会环境三者是交互作
7、用的。”2(p62)生理机制既对人格产生着重大影响,但又不完全决定着人格的发展模式,人格应是生理机制、外在行为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的一个合金。如在MagnUSSOn3(p232)等人的研究中发现,生理成熟较早的女孩子,其发育早期常常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经过对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后发现,这一现象并不完全是由先天的生理机制(早熟)所决定的。通过比较,他们发现生理成熟较早的女孩子和她们的同龄人比起来具有明显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这种人际交往关系往往包含有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有时候早熟的孩子由于认识和情感等发展的相对迟缓还容易曲解或误解这种价值观),正是这种带有特定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特殊人际交
8、往关系决定了她们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从而导致了她们不恰当的行为方式一一问题行为。因此,当这些女孩子在后期改变了她们早先的人际关系后,她们和其他一般女孩子的行为也就没有什么差异了。3 .积极心理学指出,外在的行为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生理机制产生着重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的某些生理机制的功能、结构等积极心理学的这一观点已被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所证实,Gottlieb4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就发现,当人面临一个全新的行为方式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显示出相应的可塑性和变化性,期间人的荷尔蒙水平和细胞质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且最新的ERP实验研究也表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学习的个体,其同一种知识在大脑
9、中的脑定位也可能不同,如北京师范大学舒华教授等人的研究就显示,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学习英语时,他们的英语知识在大脑中的定位位置是不同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个体现有的生理机制既是生物体属性本身进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起作用的结果。4 .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虽然提倡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但更强调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在个体的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中,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下而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因此,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体内化人外在活动的结果。而如果外在的社会活动
10、要被内化为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那么,积极体验则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积极人格可以通过增强积极体验来习得。积极心理学之所以强调人格是由人的内部生理机制、人的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理论观点,即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时也应研究人的积极力量,也就是研究人的积极人格的成长因素。因为,既然良好的行为和外部环境是积极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人的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条件又能对人的生理机制起作用,那么我们就能通过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社会的良好环境来达到建构人的积极人格。而要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建构社会的良好环境,我们则又可以通过发展人的积极行为能力,因
11、为具有了积极行为能力的个体,他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方式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建构。这样,一个人的现实能力(包括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能力、制定目标的能力、实现目标的计划能力等所有涉及到行为形成的能力)就被纳入到了人格的建构之中,并且成为了影响人格的一个重要力量。不仅如此,这种交互作用的观点也使人的各种积极潜力被纳入到了个体的人格建构之中,因为潜力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和其他事物发生关联时就能被人意识到(也即上述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就必定使个体的内在潜力得到表现),而个体的潜力一旦被意识到后,它就会表现出与现实能力同等的作用。正如Kagan在1998年时曾讲到,一块躺在湖
12、底的大石头被人称为潜在的危险,但这一危险的意义并不是它本身固有的,也不是在它孤立时所能表现出来的。如果当它和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发生联系时,它就开始显示其危险的意义。因此人类在积极人格的建设过程中就不仅要关注人的外在能力,也要关注人的内在潜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眼中的人格心理学已不仅仅只是对个体的差异做出描述,或者利用其理论对某些人的人格问题进行纠正,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心理学对积极力量的关注,并以这种积极力量来帮助所有人形成积极人格。二、三种重要的积极人格特质解释风格这一概念是塞里格曼首先提出的,它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塞里格曼发
13、现自己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和归因控制点理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个体在不同的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会习得不同的归因控制点。个体的压抑等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习得了外部归因控制点,这一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以后,受到许多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确认。到了上世纪80年代,塞里格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其理论进行了修改和扩展,他把修改和扩展后的理论命名为“解释风格”理论。塞里格曼用“解释风格”来对人格进行描述,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塞里格曼认为,每个人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不是将其归咎于外部力量就是归咎于自己。“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
14、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因素、归咎于自己,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塞里格曼的这些观点和他的积极心理学主张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理论。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主要应归因于他们投身于满意而高兴的活动、保持了乐观主义的心态和以积极的价值观为生活理念,在这过程中,积极人格特质则为其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因此,积极心理学在个体水平上就特别关注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
15、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心理学家们在不同的场合曾提出过许多种积极人格特质,就目前的统计来看主要有24种积极人格特质,并对其中的一些积极人格特质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在此就三种主要积极人格特质做一简单论述。主观满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有时候也称其为主观幸福感):SWB是积极心理学在多种场合中经常讲到的一个概念,SwB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它是积极人格的核心特质,SWB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5。也即
16、是主体在认知上和情感上对现在的自我生活状态及周围环境的内在认同,尽管不同的生活在质与量的方面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异,但SWB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并不完全是由生活本身的客观质量所决定。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生活会产生明显不同的SWB,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又会产生同样的SwB,当然不同的生活对于不同的人既会产生不同的SWB也会产生相同的SWIk积极心理学研究了影响SwB人格特质形成的多种内外在因素,首先,在内在因素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SWB既是人先天内在气质特点的发展结果,同时也是主体对外在社会生活适应的结果,而这种适应受个体的期望、目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了相应的SW&但随着他
17、自己的成就感的提高,他就开始不再对自己已具有的一切产生SWB,而变得习惯于这一切。同样,从消极方面来看,当一个人刚碰到不幸时,他会产生不愉快感,但不久他也就会习惯于自己已有的一切,不再产生不愉快。因此,心理学家BriCknan&CamPben认为,从长远来看,人类本身在快乐与不快乐的追求上总是存在着一种趋向中性主义的倾向。即从快乐与不快乐两个极点向中间靠近,这是一种人类的先天特性,也是SWB人格特质形成的自然基础。其次,在外在因素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下面几个因素。第一,积极心理学认为SWB是主体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感受,经济因素对这种主观感受的影响不大。如MyerS研究了二次大战以来的五十年
18、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这些国家人民的SwB之间的关系,他发现这些国家的经济在过去的五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增长,而它们国民的SwB体验则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如果用10点量表来表示的话,基本上维持在6.75的水平上6。积极心理学在这里其实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规律:经济与SwB之间存在有一个确定的阈限(一些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是8000美元),只要过了这个阈限,其对SWB就基本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而如果在这个阈限之内,经济因素对SWB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还起着很大的作用。第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朋友关系、夫妻或家庭亲情关系等社会人际关系,这是SWB特质形成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第三是宗教
19、信仰,宗教信仰对人的SWB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在有些地方,宗教信仰导致违法和犯罪的增多,而在另一些地方,宗教信仰则又促进了人们SwB的形成。自我决定性(SeIf-determination):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Ryan7认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社会性发展和幸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认知评价来得以实现的。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第一,研究了人的先天的学习、创造、好奇等本性在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形成中的基础作用。第二,指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格心理学 福师 人格 心理学 第六 交互作用 拓展 资源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4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