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冲突适应效应与自控力.docx
《第1章冲突适应效应与自控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冲突适应效应与自控力.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章冲突适应效应与自控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冲突,同时也需要解决冲突。比如,假设一个中国人习惯靠右行驶,某一天去日本旅游,他必须靠马路左边行驶。这时,他将面对一个习惯行为和当前的适当行为之间的冲突。很多研究发现,当这样的冲突出现时,人们的行为表现会受到影响,如准确率下降,反应速度变慢,这就是干扰效应。然而,这种干扰效应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先前经历过一次类似的冲突,那么下次解决冲突的能力就会增强,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冲突适应效应”。冲突适应效应一开始是由Gratton等人(1992)使用Fkmker任务发现的。在他们的研究中,被试需要识别一行字母中间的一个字母,而中间字母和周围字母的
2、关系有两种:一致(如“HHHHH)和不致(如“HHSHH)。结果发现了稳定的干扰效应,即被试对不一致试次的反应更慢,准确率更低:同时,他们还发现不一致试次之后的干扰效应小于一致试次之后的干扰效应,即所谓的冲突适应效应,也被称为Gratton效应(Grattonetal.,1992)。随后很多研究使用不同的冲突范式都发现了该现象,如西蒙任务(Sturmer,Leuthold,Soetens,Schroter,&Sommer2002)、StrOoP任务(KemSetal.,2004),甚至双任务背景也能观察到稳定的冲突适应效应(Fischer,Gottschalk,&Dreisbach,2014)
3、。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Carter和Botvinick(2001)提出冲突监测理论来解释冲突适应效应。然而,Mayr,AWh和Laurey(2003)通过控制刺激呈现的特征重复,对冲突适应效应提出质疑。他们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刺激的特征重复之后冲突适应效应消失,他们据此认为冲突适应效应实际上只是特征重复启动的结果,并非认知系统的动态调整过程。之后,该结果得到一些研究者的验证(NieUWenhUiSetal.,2006;Wendt,HeIdmann,Munte&Kluwe,2007)。然而有研究者指出,上述研究都只控制了刺激的重复,没有控制刺激一反应的重复,产生了负启动效应,而结果中原本有的冲突
4、适应效应被负启动效应掩盖了(UllSPerger,Bylsma,&Botvinick,2005)。他们在控制了刺激重复的基础上,通过采用较大的刺激一反应集来控制刺激一反应的重复,结果观察到了稳定的冲突适应效应。随后不少研究都重免了这一结果:在控制刺激重复及刺激一反应重复后,能观察到稳定的冲突适应效应(Verbruggen,Notebaert,Liefboghe,&Vandierendonck,2006;唐丹丹,刘培朵,&陈安涛,2012),说明其确实反映了认知系统的动态调整过程(NOIebaert&Verguls,2006;唐丹丹&陈安涛,2012)目前,大多数对于冲突适应效应的研究都采取排除
5、刺激重复及刺激一反应重复的方式,以获取纯净的冲突适应效应。本章主要从研究范式、理论解释、神经机制以及加工过程对冲突适应效应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随后探讨动物的冲突适应效应。I1.1冲突适应效应的研究范式I理论上能够引起冲突的任务都可以用来研究冲突适应效应,如SIrOOP任务、FIanker任务及Simon任务等。在StroOP任务中,给被试呈现有颜色的颜色词,被试必须尽快判断字体的印刷颜色。在不一致条件下,词的意义与印刷颜色不同;在一致条件下,词的意义与印刷颜色相同;在中性条件下,词本身与颜色无关,只是以不同的颜色印刷。通常被试在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更慢,错误率更高。相比读出词的印刷颜色,读词本身
6、是个过度学习以至于可以自动化的技能;对印刷颜色的加工和对词意义的加工是通过不同的加工通道完成的,两种加工通道之间的竞争就会导致冲突出现(Botvinicketal.,2001)。在Fkmker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行刺激,其中中间刺激与旁边刺激可以一致或者不一致,被试的任务是根据中间刺激做出反应。如果旁边的干扰刺激与中间刺激指向的反应不同,就会出现冲突。在SimOn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两种不同的刺激(如红色和绿色),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是变化的(如左、右),要求被试根据刺激做出两种不同的空间反应(如红色按左键、绿色按右键)。当刺激呈现的位置与被试的反应方向不一致时,就会出现冲突,被试的反应时间会变长
7、,错误率会增加。通常认为,Stroop任务和Fkmker任务中包含刺激冲突与反应冲突,而SimOn任务中只包含反应冲突。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研究者为了获取纯净的冲突适应效应,排除重复启动以及负启动的影响,通常都采用较大的刺激一反应集,排除前后试次之间的刺激重复以及刺激一反应重复(Ullspergeretal.,2005)。比如在Flanker任务中,如果实验中只包含两个字母(如S和N),那么一共包含SSNSS,NNSSNN,SSSSS,NNNNN四种组合,此时前一个试次与当前试次必然会有重复,就会出现重复启动或者负启动现象。然而,刺激一反应集的增大会带来任务难度的增加。因此,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
8、采取包含四个字母的FIanker任务。1.2冲突适应效应的理论解释目前对冲突适应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四种理论:冲突监测理论(conflictmonitoringtheory)(Botvinick,Nystrom,FisselbCarter,&Cohen,1999;Botvinick,Cohen,&Carter,2004)、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integrationaccount)(Hommel,Proctor,&Vu,2004)、学习理论(learningaccount)(Verguts&Notebaert,2009)和厌恶情绪理论(disgustemotiontheory)。1.2.1
9、冲突监测理论冲突监测理论认为,冲突适应效应是由冲突监测和冲突控制两个模块构成。当认知系统监测到冲突时,冲突监测模块将冲突信息传递给冲突控制模块,冲突控制模块根据冲突信息相应地调整注意资源,增强目标信息加工,抑制干扰信息加工,并将这种偏向信号(biasingsignals)反馈给输入模块,从而减小即将到来的冲突试次的冲突强度(Botvinick,Braver,Barch,Carter,&Cohen,2001;Botvinick,2007)o冲突监测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冲突适应效应,并得到了很多神经科学的证据支持,尤其是神经影像学的研究(Boivinicketal.,2001,2004;Badre&
10、Wagner,2004:Kernsetal.2004:Kerns,2006).关于冲突适应效应的脑成像研究发现:冲突监测模块位于前扣带回(anteriorcingulatecortex,ACC),冲突控制模块由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prefronalcortex,DLPFC)执行,存在着从前扣带回到背外侧前额叶的神经联系(Botvinicketal.,2004).比如,研究发现在高冲突试次(CI)中ACC的激活更强(Botvinick,Nystrom,Fissell,Carter,&Cohen,1999:Botvinicketal.,2004)。而在冲突之后进行更多行为调整的试
11、次(II)中,DLPFC的激活更强(Botvinicketal.,2001;Kernsetal.,2004)。KemS等人(2004)的研究首次证实了二者之间的联结关系,他们采用色词StrOOP任务,发现冲突诱发的ACC的激活强度能够预测DLPFC的激活强度以及行为调整的大小。尽管冲突监测理论非常受欢迎,然而有一些数据说明,在冲突适应中ACC可能并不重要。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冲突条件没有出现相应的ACC激活。比如有研究者(ZySSet,Muller,Lohmann,&VonCramon,2001)对色词StrOOP任务做了一些小改动,从而分离知觉冲突和反应冲突,发现知觉冲突条件下没有出现A
12、CC的激活。该研究中,给被试呈现两行字母串,要求被试判断上面一行字母的书写颜色与下面一行字母的颜色意义是否匹配,当被试对比上面的书写颜色和下面的颜色意义时会出现冲突。然而,这个冲突是在被试决策之前出现的,属于知觉水平的冲突。该任务中研究者依然发现了行为上的冲突效应,但是没有观察到ACC的激活,这说明ACC可能并不具备冲突监测的功能。此外,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尽管在整个扫描过程中冲突的行为效应一直存在,但是ACC的激活却变小甚至消失(Milhametal,2003;Ericksonetal.,2004)。另外,有针对患者的研究也对ACC的冲突监测功能提出质疑,一项针对32位前额受损患者的研究发现,
13、跟Stroop错误率最相关的脑区不是ACC而是右侧的外侧前额叶(VendrelletaL,1995)。研究发现4位ACC损伤的患者在SiroOP任务和go/nogo任务中拥有正常的冲突后行为调整能力以及错误后行为调整能力(Fellows&Farah,2005).另一项脑损伤研究发现,21位ACC损伤的患者中有15名被试在Stroop任务的各个方面都表现正常,只有1名内侧额叶(mediaIfromaIConex,MFC)受损的患者表现出更大的SIrooP干扰效应(Sluss,Floden,Alexander,Levine,&Katz,2001),还有5名被试在所有条件下反应都很慢,因此没有出现更
14、大的干扰效应。1.2.2 特征整合理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冲突适应效应是刺激一反应特征的整合过程导致的(Hommel,2004;HommehProctor,&Vu,2004),不需要冲突监测以及认知系统的灵活调整即可观察到冲突适应效应。具体来说,当被试很快对刺激做出反应时,刺激特征和反应特征就会整合到一一个共同的情境记忆表征(episodicmemoryrepresentation)中,该表征会被保存下来。因此,如果当前试次和先前试次的刺激特征完全重复时,那么刺激特征就会激活情境记忆表征,从而激活反应特征,这时反应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这种情况也叫重复启动效应(HOmmeletal.,2004;
15、Nieuwenhuisetal.2006;Fischer,Plessow,Kunde,&KieseL2010);而如果当前试次和先前试次的刺激特征完全不同,在先前试次中形成的情境记忆表征就不会影响当前试次,此时反应速度会变慢,准确率会降低;如果刺激特征在先前和当前试次中只是部分重复,相同的刺激特征激活的表征和当前的刺激一反应表征之间就会存在冲突,导致反应速度更慢,准确率更低(HOmmeIetal.,2004)。在一致性任务中,CC和II试次属于刺激特征完全重或者完全改变的情况,而Cl和IC试次属于部分重复的情况。因此,Cl和IC试次的反应时更长、准确率更低,表现出冲突适应效应(Mayr,Awh
16、,&Laurey,2003;Hommeletal.2004;Nieuwenhuisetal.)2006;Fischeretal.,2010)。特征整合理论认为冲突适应效应有自下而上特征重复或者特征整合的作用。这一假设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如只有在特征一反应重复的条件下能观察到稳定的冲突适应效应,而该效应在控制重复之后消失(Mayretal.,2003;Nieuwenhuisetal.,2006;Fischeretal.,2010)。但是,特征整合理论忽略了认知控制中的主动调节过程,不仅把冲突适应效应看成自下而上特征整合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情绪等非认知因素对冲突适应效应可能存在的影响。1.2.3
17、学习理论由于冲突监测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都不能解释冲突适应效应的所有实验结果,Verguts和Notcbaert(2009)在整合了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理论,又称为整合的适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冲突适应效应是在线学习过程和大脑唤醒状态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在线学习又称赫布学习(Hebbianlearning),是一种神经网络学习,指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会被强化(VergUtS&Notebaert,2008)。该理论认为,内侧额叶执行冲突监测功能,但它们并不是将冲突信息传递给背外侧前额叶来进行调整,而是将冲突信号传递给神经递质分泌系统,引起了神经递质的改变。具体来说,是将
18、冲突信号传递给蓝斑(Iocuscoeruleus),蓝斑就会释放波及全脑的去甲肾上腺素,从而提高全脑的唤醒水平,进而增强对不一致试次的赫布学习。因此,在不一致试次中,表征任务相关特征的脑区联结增强,从而表现出冲突适应效应。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关键假设是,在冲突监测系统和工作记忆系统之间加入蓝斑,通过蓝斑来影响保持任务信息的工作记忆系统。另外,他们认为MFC并不只是监测反应冲突,还能通过反应冲突、错误、错误可能性、疼痛以及社会拒绝等来评估系统运作的好坏,从而使行为表现更好。MFC中的不同区域接收大脑特定区域的输入,因此可以评估不同的信号。比如,腹侧ACC接收眶额皮层的输入,而背侧ACC接收运动以及前
19、运动皮层的输入。因此,反应冲突一般都激活背侧ACC,而非腹侧ACCo但是,不管是腹侧ACC还是背侧ACC,都有通往加强自主神经系统的脑干神经核团,所以刺激二者都会引起自主反应,比如警觉(Critchley,Tang,Glaser,Butterworth,&Dolan,2005)。学习理论通过引入赫布学习,并将蓝斑引入冲突适应过程,整合了冲突监测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能够解释目前大多数的实验结果。但是,在冲突适应效应相关的脑成像研究中,没有观察到蓝斑的激活(刘培朵,杨文静,田夏,&陈安涛,2012)0Verguts和Notebaert(2009)认为,可能的原因是蓝斑体积太小,在标准的全脑矫正中很
20、难存活。随后Braem,Verguts和Notebaert(2011)设计行为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另外,由该理论可以推测,个体的警觉水平可能会影响冲突适应效应,这一点也得到了行为研究的支持(Liu,Yang,Chen,Huang,&Chen,2013)。但是目前支持蓝斑参与冲突适应过程的研究都是行为实验,脑成像研究中很难观察到蓝斑的激活,未来需要有针对性地扫描蓝斑来确定其在冲突适应中的角色。1.2.4 厌恶情绪理论厌恶情绪理论认为,诸多冲突适应效应的理论没有解释适应到底是如何触发的,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是冲突的厌恶信号激发了冲突适应效应(Dreisbach,&Fischer,2015)具体来说
21、,冲突本质上是令人厌恶的;认知控制本质上是这种冲突引发的厌恶感激发个体下调厌恶属性的冲突信号的过程;冲突适应只是情绪调节的一个具体实例。首先,有证据表明,冲突确实具有厌恶属性(SChOUPPeetal.,2015)o一项使用情感启动范式的研究发现(Fritz&Dreisbach,2013),当一致的StroOP颜色词作为启动刺激时,被试对正性图片和词语的情绪反应更快;而当不一致的Stroop颜色词作为启动刺激时,被试对负性图片和刺激的情绪反应更快。一般认为,在积极或消极目标之前出现的启动词的情感效价会相应地调节对这些目标的情绪反应(Fazio,SanbonmatsurPowelL&Kardes
22、,1986)。因此,该实验结果说明一致的StrOOP颜色词对被试来说具有正性情感效价,而不一致的Stroop颜色词对被试来说具有负性情感效价(DreiSbaCh&Fischer,2012)。另一项研究发现,冲突启动不仅加快了对消极目标的评价,还增加了对中性目标的消极判断数量。同时,有证据表明,当冲突的厌恶属性减小时,控制也受到影响。其次,当冲突试次后跟随金钱奖励时,冲突适应效应消失了(相对于中性和损失条件)。这就说明,冲突本身是不足以诱发控制性调整的,冲突包含的情绪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研究者还发现,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厌恶刺激能够触发序列调整(Dreisbach&Fischer,20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冲突 适应 效应 自控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46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