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25).docx
《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2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为进一步加强慢性病防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7)12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7)8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现状背景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市居民健康的一大类疾病。监测显示,2016年XX市慢性病粗死亡率为550.71/10万,占总死亡的89.97%;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4种主要慢性病的早死概率为13.62%;18-69岁居民高血压
2、、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1.05%和9.13%。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全市慢性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创建2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6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机制基本形成。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工作体系,死因、肿瘤和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实现全覆盖,监测质量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推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分别达106万、36万。全市所有县区均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现场、媒体宣传活动千余次,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500
3、多个,选拔培育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8000余人。开展脑卒中、心血管病、重点癌症等重点慢性病早期筛查及干预项目,筛查和干预人数达20万。实施省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由2011年12.5克降至2016年10.22克。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市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且呈现发病年轻化趋势,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与此同时,我市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尚不健全,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防治策略,群防群控,全面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二、原则要求(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
4、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将全民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统筹各方资源,实施综合防控。坚持依法防控,完善健康治理体系。完善慢性病防治法规和政策保障,推动工作模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
5、变,强化以保障居民健康为导向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坚持综合治理,优化健康环境。加强环境中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减少环境危害因素对慢性病影响。创建健康支持环境,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为居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便利。坚持以人为本,引导自律自主健康行为。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贯穿于全生命周期,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坚持预防为主,推动医防协同。强化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实施重点慢性病早期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加强医防协同,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慢性病
6、防治服务。(三)工作目标。到2020年,在全市基本建立慢性病防、治、管融合服务体系,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与干预机制以县为单位实现全覆盖,慢性病防治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o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持续降低,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人群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增长。XX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主要指标类别主要指标基线2020年2025年属性总体
7、指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10万)306.08/10万下降5%下降10%预期性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30.9%提高5%提高10%预期性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1/10万)10.99/10万下降5%下降10%预期性危险因素干预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克)10.22克下降10%下降15%预期性人均每日油摄入量(克)43.72克下降10%下降20%预期性中小学生每周饮用含糖饮料量(克)建立基线下降5%下降15%预期性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31.7%控制在30%以内控制在25%以内预期性成人肥胖率(%)18.17%下降2%下降5%预期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22.43%38%4
8、0%预期性居民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5.4%大于10%20%预期性健康环境建设“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乡级覆盖率70%90%预期性健康单位占同类单位比例(%)建立基线30%40%预期性国家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67%75%85%预期性重点疾病管理项目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率(%)75%78%80%预期性血压检测率(%)高血压的治疗控制率65.6%44.5%70%45%75%47%预期性(%)血糖检测率(%)糖尿病的治疗控制率(%)36.42%42.45%38%43%40%44%预期性中小学生患踽率(%)17.65%下降3%下降5%预期性慢性病监测重点疾病登记报告漏报比例(%)2
9、0%10%5%预期性每年开展主要危险因素指标监测的县(区)比例(%)60%70%80%预期性能力建设健康指导员占总人口比重(0)0.7%o1.5%o2%o预期性体育指导员占总人口比重(%。)建立基线2.3%o2.5%o预期性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接受营养干预的比例(%)20%30%预期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营养工作室的比例(%)5%10%预期性开展脑卒中、心血管病、癌症机会性筛查的县(区)比例(%)40%50%60%预期性通过认证的卒中中心比例(%)50%80%预期性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比例(%)50%80%预期性设立癌症中心的县(区)比例(%)60%80%预期性设立独立慢病科的县级疾
10、控机构的比例(%)65%80%100%约束性三、防治举措(一)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降低发病风险1.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一评二控三减四健”(健康评估,控烟、控酒,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心理、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引导居民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各类线上和线下专题推广活动,广泛宣传开展专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推动单位和个人广泛参与专项行动。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的主阵地作用,完善健康服务设施,为居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技术支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支持各类公益慈善组织、行业学(协)会、社会团体、商业保险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等相关
11、工作,扩大行动覆盖范围。(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XX市保险行业协会、市总工会、共青团市委、市妇联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或单位,其他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无牵头部门或单位的,以部门排序依次排列,按职责分别负责,下同)2.强化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充分贯彻零级预防理念,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各类宣传阵地作用,通过组织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推广防病知识,积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氛围。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中医中药中国行等活动,实现预防关口前移。由卫生专
12、业机构向社会发布科学实用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和信息指南,规范慢性病防治健康科普管理。到2020年、2025年,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和85%。(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文广新局负责)(二)建设健康支持环境,降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营造健康饮食环境。制定发布具有不同地方特色、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落实烟草与酒类税收政策,严格执行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有关法律规定,减少居民有害饮酒。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调整和优化食物结构,倡导膳食多样化。倡导餐饮服务单位将健康饮食理念纳入常规培训内容,鼓励和引导餐饮服务单位开展不同形
13、式的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宣传,降低菜品和主食中盐、油、糖的使用量,主动向顾客推荐低盐、低油、低糖的菜品和主食。开展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鼓励做好健康相关政策的宣传贯彻,增强从业人员健康意识,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合理控制和减少盐、油、糖的使用量,为居民提供健康食品。开展营养标签宣传贯彻,引导消费者科学选择低盐低油低糖的营养健康食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环保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2 .打造良好健身环境。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体育健身设施以村为单位全覆盖,县级以上主城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健全公益性开放评估体系
14、,探索建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提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程度和利用率,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对体育场馆区域进行物理隔离改造,在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向社会开放。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科学健身指导专业人员队伍,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市体育局、市教育局负责)3 .建设健康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环境保护和监管,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降低环境污
15、染对健康的影响。推动绿色清洁生产,改善作业环境,严格控制尘毒危害,强化职业病防治。(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安监局负责)4 .实施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各级要以创建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单位)、健康家庭、健康广场(公园)、健康步道(街、路)为重点,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向社会公众就近提供健康服务,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为居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便利。要将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与卫生城镇、健康城镇、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健康促进县(区)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参
16、与健康相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体育局、市安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负责)(三)加强医防协作,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网络1.规范开展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引导居民借助适宜的健康辅助检测工具,开展主要健康指标检测,评估自身健康状况,从而主动针对自身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提升自我健康水平。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推广“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预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体育科研机构、全民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公共卫生机构对科学健身的指导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防治 慢性病 中长期 规划 202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