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王阳明.pptx
《历史名人王阳明.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名人王阳明.pptx(3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1529)简介,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浙江绍兴余姚人。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人物生平,1、生而不凡2、年少有为3、步入仕途4、龙场悟道5、评定江西,6、平定叛乱7、立院讲学8、总督两广9、病逝归途,1、生而不凡,王阳明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
2、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2、年少有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人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何处?)私塾先生:“读书做官”。王阳明:“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是读书作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
3、。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3、步入仕途,二十岁时,王守仁在浙江乡试中金榜题名。然而,在随后的京城 会试中却落榜了,而且落榜的悲剧一再重演。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1504年,他和好友湛若水在京城倡导身心之学并开班讲学,这算是他创建心学必不可少的前奏。,4、龙场悟道,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
4、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阳明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即理 龙场悟道,如何学习心学,他提出四点:第一,立志。要打定主意做第一等人,一切以圣贤的标准衡量自己。第二,勤学。进德修业是不断积淀的过程,要学习知识提高品德。第三,改过。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像洗澡一样,去除心中污垢。第四,责善。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来劝勉从善。随着王阳明对心学的讲述,他的门徒逐渐增多,1509年在贵阳书院的讲学更让他声名远播。,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
5、(今江西吉安)知县。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担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5、平定江西,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下,王阳明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南赣匪患严重。王阳明利用土匪头目们性格的弱点,铲除了土匪。,6、平定叛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宁王造反是经过严密计划且有重兵扶持的,而王阳明却只能在事发突然的情况下四处征集有限的兵马来加以应对,实力悬殊由此可见。但这并没有妨
6、碍王阳明在短短四十三天之内平定叛乱并活捉朱宸濠。,总结起来,他成功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第一,知己知彼,善用心计。王阳明知道朱宸濠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遇到紧急情况一定会自乱阵脚。于是他屡出险棋,让举棋不定的朱宸濠只能意气用事,作出错误决策。第二,当机立断,绝不纵容。战场上士兵们的畏战情绪是胜利的第一大敌,深谙此理的王阳明采取极端手段振奋士气,例如借杀俘虏的机会声称杀掉的是不听指挥的士兵,这样便巩固了自己的领导权,也振奋了人心。第三,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就在士兵在前方作战时,王阳明仍然有空闲时间给弟子传授心学。有人问:用兵是不是有特定技巧?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平时就要在良知
7、上用全功,才能逐渐培养起自制力。,7、立院讲学,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加封他为新建伯,世袭。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8、总督两广,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王阳明再度出山。招抚王受和卢苏思想教育剿灭断藤峡和八寨盗贼,9、病逝归途,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
8、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阳明学,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王阳明三次证道:在贵州龙场论证“心即理”在江西南昌论证“致良知”在浙江余姚论证“四句教”,心即理,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9、就是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和“事上练”的延伸。心即理是说,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呈现;事上练是说,凡事从良知出发,去实践中锻炼。出于良知的行为就一定要做,反过来,所做的事一定都是出于良知。如此,便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致良知”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按王阳明的话说则是,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欢喜。,致良知难在知行不一,致良知是王阳明领悟的做圣贤的方法。一件事摆在眼前,做还是不做?做,为何做?如何做?不做,为何不做?如何不做?都要听从良知的召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名人 王阳明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51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