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检验培训课件.pptx
《金相检验培训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相检验培训课件.pptx(1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金 相 检 验,一、现场检测,1、做现场金相需准备的物品?做现场需准备的材料:(1)、手电钻(2)、金相砂纸240#、400#、600#由粗到细(3)、水碗(4)、抛光膏3.5u、5u、10u(5)、皮筋(6)、竹夹子(7)、腐蚀剂(4%硝酸酒精、4%苦味酸酒精加少量盐酸)(8)、吸水纸(9)、抛光头(10)、脱脂棉(11)、抛光布(12)、现场显微镜,2、做现场金相操作步骤,(1)打磨在手电钻的抛光头上贴上砂纸,进行打磨,砂纸 240#、400#、600#由粗到细依次使用,对于精磨轧辊,400#、600#两道砂纸即可。,(2)抛光 对打磨部位用脱脂棉擦干净,点上抛光膏进行抛光,抛光时抛光头蘸
2、点水,钢辊抛光时间较短,一般3分钟,铁样抛光时间较长,直到把石墨抛成灰色,抛好后用脱脂棉擦干净,抛光好的表面如镜面,不允许有划痕。铁样用10的抛光膏,钢样用3.5、5的抛光膏。,(3)侵蚀 侵蚀剂一般选用4%硝酸酒精溶液,用竹夹子夹持沾足侵蚀液的脱脂棉拭蚀抛光面,使光亮的表面失去光泽变成银灰色或灰黑色后停止擦拭,用水冲掉侵蚀液,用吸水纸上将侵蚀面快速吸干。若观察碳化物分布,就要侵蚀深一些,若观察组织,侵蚀要浅一些。,(4)观察 石墨直接观察,用低倍物镜。组织侵蚀后观察,观察碳化物用低倍物镜,大部分组织用高倍物镜观察。放大倍数为物镜倍数与目镜倍数的乘积。,2、贴复膜所需材料及如何贴复膜?,(1)
3、材料:玻璃片 胶带纸 双面不干胶 丙酮 复膜 剪刀(2)贴复膜(A)将试样表面侵蚀吸干后,剪一块大小适当的复膜。若复膜太小,观察部分太小;若复膜太大,则不易贴平,且取下后容易卷曲,一般选10mm15mm左右即可。,(B)将丙酮滴在检测表面,使其均匀分布,因丙酮挥发太快,所以应及时将剪下的复膜贴上,并同时用手指轻轻按平复膜,应尽量用不同手指交替地按。因为用一个手指按过后,手指上往往会沾上丙酮溶液,若马上再按,则手指上的丙酮容易将复膜背面溶解、弄破。,(C)等贴在试样表面的复膜干后,将其轻轻揭下,复膜变干所需时间与环境温度、湿度、通风状况及复膜厚度有关,一般在1030分钟之间。(D)用不干胶将揭下
4、来的复膜平整地贴在载玻片上,粘贴组织面朝上。,二、组织概念,1、石墨(1)形态:球、团、团虫、蠕虫、片、开花、枝晶状石墨;球状石墨石墨密集,外形近似圆形,周界有凹凸;团状石墨较密集,外形近似圆形,周界凹凸;团虫状石墨:团状石墨的主体上有蠕虫分枝,形状不规则;,蠕虫状石墨彼此孤立,表面不平整,端部圆钝的厚片状;片状石墨边缘光滑,端部尖锐的薄片状;开花状石墨即爆开状石墨,在爆开处嵌着金属基体,所有开花状石墨其外形仍维持球状;枝晶状石墨为集聚颇多的短片及点状石墨呈枝晶分布。,根据石墨面积率划分石墨形态。(2)所谓石墨面积率,是指显微镜下单颗石墨的实际面积与其最小外接圆面积的比率。石墨面积率反映了单颗
5、石墨截面图形接近理想图形的程度。,石墨面积率越接近1,该石墨越接近球状。球状石墨面积率0.81;团状0.61-0.80;团虫状0.41-0.60;蠕虫状0.10-0.40;片状 0.10。,球,团、少量团虫,团虫,团、开花、少量团虫,枝晶、团、团虫,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铁素体可分为等轴晶粒、破碎状、牛眼状、网状和针状。,3、马氏体,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到5个)。片状马氏体又称针状马氏体,常见于淬火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片状马氏
6、体的显微组织特征为片间不相互平行片与片间呈120度角排列。,4、贝氏体,贝氏体主要包括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1)上贝氏体为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度的铁素体。,(2)下贝氏体为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
7、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3)粒状贝氏体: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粒状贝氏体+少量细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及残奥,5、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
8、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在A1 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 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 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细珠光体)。,6、回火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组织,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这种组织易受腐蚀,
9、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7、回火屈氏体,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它由马氏体在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8、回火索氏体,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形成。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晰,但在光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相 检验 培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54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