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技术规范.docx
《CT检查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检查技术规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CT检查技术规范一、CT扫描前准备(-)设备准备1 .检查室按照各类型设备的要求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 .依照CT设备开机的要求按步骤操作。3 .按设备要求预热X线管。4 .建议按设备要求进行空气校正。5 .建议确保有足够的存储空间。如果有PACS系统,需要确保数据传输通畅。6 .确保高压注射器处于完好待用状态。7 .确保影像交付介质处于正常状态。8 .定期做好CT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设备状态维护)。9 .CT室配备常规急救器械和药品。(二)受检者准备1 .受检者检查前,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饰品或可能影响X线穿透力的物品,嘱受检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2 .不合作的受检者(如婴幼儿、躁动不安
2、或意识障碍者),在CT扫描前给予镇静。3 .根据检查部位做好检查前相关准备。胸、腹部检查前进行屏气训练,保证扫描时胸、腹部处于静止状态;胃肠道检查前饮水;颈部和喉部检查前告知受检者不能做吞咽动作;眼部检查前告知患者闭上双眼,尽量保持眼球不动,不能闭眼者让其盯住正前方一个目标。()操作者准备1.掌握基本的影像诊断知识,能根据受检者的特点、诊断的需要设置个性化的扫描流程与参数。4 .熟练掌握CT机的性能和特点。5 .落实“查对”制度。6 .向受检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检查时取得患者配合。7 .能够及时发现检查过程中受检者的异常情况。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在受检者发生意外时能及时参与抢
3、救。8 .熟悉影像危急值的范围。(四)图像质量控制1 .检查部位符合临床诊断需求。2 .图像上无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伪影。3 .图像采集和重建参数符合影像诊断的需求。4 .预置合适的窗宽和窗位。5 .图像标识显示完整。6 .增强检查期相达到临床诊断要求。(五)其他1 .增强检查结束后,受检者留观30mino2 .定期检查急救药品的有效期,并及时更新。3 .如果受检者发生不良事件,及时做好记录并按要求上报。4 .登记时核对受检者信息;人工发放结果时,需再次核对受检者的相关信息。二、扫描技术颅脑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颅脑急性出血、梗死、外伤、畸形、积水、肿瘤、炎症以及脑实质变性和脑萎缩等疾病。二检查
4、技术1 .常规平扫:(1)体位:取仰卧位,头部置于检查床头架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正中定位线重合,使头部位于扫描野的中心,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床。常规以听眦线或听眶上线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2)参数:管电压100120kV,有效管电流200250mAs,根据机型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16X1.500mm、321.200mm,64X0.625mm、1280.600mm、3200.500mm等),一般行逐层扫描,层厚56mm,层间距56mm。2 .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常规平扫相同。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对比剂,流率为1.52.0m1.s(观察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
5、时,流率可达3.O4.0m1./s),用量为5070m1.。根据病变的性质设置头部增强的延迟扫描时间,血管性病变延迟25s,感染、囊肿延迟35min,转移瘤、脑膜瘤延迟58min。(2)颅脑CTA:采用对比剂(流率为4.0-5.Om1./s,用量为6080m1.)+生理盐水(流率为4.0m1.s,用量为30m1.)的注射方式。体弱或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D三、图像处理颈部图像常用软组织窗显示,一般取窗宽250-350HU,窗位30-50HU;若病变侵犯骨组织时,必须加骨窗像,窗宽3500-4OOOHU,窗位500-700H1.1.采用MIP.SSD、VR进行后处理,进行多
6、方位观察。四、影像质量标准1 .软组织窗:能够显示颈部软组织的层次和增强后大血管的结构。2 .骨窗:能够显示颈部椎体骨质。胸部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血管病变等。3 .肺:肿瘤、结核、炎症、间质性和弥漫性病变等。鉴别肺门增大的原因,区分血管性结构、淋巴结肿大和肿块。4 .胸膜和胸壁: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5 .心包和心脏:明确心包积液、心包肥厚及钙化程度,鉴别心脏原发或继发肿瘤。6 .大血管病变:诊断各种胸部大血管病变,包括主动脉瘤、夹
7、层动脉瘤、肺动脉栓塞、大血管畸形等。二、检查技术1 .常规平扫:(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驼背或不宜仰卧者、对少量胸腔积液和胸膜肥厚进行鉴别诊断者可采用俯卧位。扫描范围为从肺尖开始到肺底。(2)参数:常规胸部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采集层厚1mm,重建层厚57mm,层间距57mm。对于呼吸困难不能屏气者或婴幼儿,扫描中应适当加大螺距,缩短扫描时间,以减少运动伪影。2 .高分辨率成像: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以及可疑支气管扩张时,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061.0mm,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3 .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0-7
8、0.0m1.,流率2.0-2.5m1.s,延迟扫描时间3035s0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常规平扫。(2)胸部CTA:对比剂用量80.0-100.0m1.,流率3.0-3.5m1.s,延迟扫描时间依据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测定,通常为1218So三、图像处理纵隔窗窗宽300-500HU,窗位30-50HU;肺窗窗宽800-1500HU,窗位一600一800HUo先天性心脏病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怀疑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单心房、左侧三房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二、相关准备1 .镇静:新生儿及不能配合的受检者口服或从肛
9、门给予10%的水合氯醛040.5m1./kg镇静。2 .心电电极的位置:电极可以酌情贴在双臂和腿上。3 .呼吸训练:除婴幼儿外,需要对受检者进行呼吸训练,屏气时间达810S0若受检者在镇静状态不能屏气,可以通过捆扎胸部束带抑制胸式呼吸再进行扫描。4 .辐射防护:由于受检者中婴幼儿多见,辐射损伤带来的风险增加,可在头颅、颈部、腹腔、盆腔分别用铅衣片进行防护。三、检查技术1 .扫描体位及参数:(1)体位:仰卧位,根据静脉针的位置选择头先进或足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侧面定位像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如果受检者为镇静后的婴幼儿,可将上臂自然放于体侧。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左膈下5Crno(2
10、)参数:重建层厚和层间距为1.25-2.50mm。考虑到儿童的辐射防护,5岁及以下受检者管电压为100kV,5岁以上为120kV;管电流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2 .注射对比剂方法:(1)对比剂用法:通常采用含碘350mg/m1.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婴幼儿可根据疾病和体质量,将对比剂稀释为含碘量150250mg/m1.或降低注射流率。根据扫描方式成人用量为30.0-80.0m1.,婴幼儿用量为1.52.0m1.kgo5岁及以下受试者注射流率为1.02.Om1./s,5岁以上为2.0-3.Om1.so为避免无名静脉内高浓度对比剂对周围结构显示的干扰,尽量选择右侧上肢静脉或右侧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
11、2)扫描起始时间的确定:扫描起始时间指从注射对比剂到开始曝光扫描的时间。确定扫描起始时间的方法主要有:经验值法:2岁及以内患儿,若对比剂经头皮或手背静脉注射,延迟时间为14s;经足外周静脉注射,延迟时间为1416s;2岁以上患儿在上述基础上适当延长25s。小剂量同层扫描时间曲线测定法:自肘静脉小剂量注射对比齐IJ,进行ROI同层动态扫描,测量RO1.的时间-密度曲线,曲线峰值时间即为扫描延迟时间。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受检者,需要在肺动脉层面测量肺动脉和主动脉2个ROI,两者均强化即为扫描延迟时间。实时血流检测法:设定肺动脉层面作为连续曝光层面,并选择对比剂观察ROI(肺动脉和主动脉2个ROD
12、,注射对比剂后,实时观察ROICT值上升情况,当CT值达预定值后,手动触发扫描。对心内结构存在复杂畸形者(如心内膜垫缺损、单心室等)加扫第二期,扫描延迟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35-45s,即第一期扫描后的815s。四、图像后处理1.VR显示:可以系统观察整个心脏和大血管的关系以及空间位置,显示直观立体,通过不同的体位可以观察到相应的血管变异。3 .薄层MIP显示:可以观察局部的解剖结构和变异,层厚通常选择510mm。4 .MPR后的图像:(1)横断面:断面图像与身体长轴垂直,显示人体横断面影像,是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常规体位。(2)短轴面:断面图像与心脏长轴垂直,显示心脏短轴面影像,范围包括心尖至心底
13、部。心脏短轴适于观察心室的前壁、侧壁、后壁及室间隔,也适用于观察主动脉瓣。(3)长轴面:断面图像与心脏长轴平行,显示心脏长轴面影像。心脏长轴面适用于观察二尖瓣、左室根部、主动脉流出道和心尖部病变。冠状动脉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 .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2 .各种血管重建术的术前定位。3 .血管重建术的术后复查。4 .其他:包括:(1)未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在行心脏手术(如瓣膜置换术前)排除冠状动脉狭窄性疾患;(2)心肌梗死患者稳定期复查。二、相关准备1 .心理干预:检查前向受检者介绍检查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以消除受检者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控制心率。2 .控制心率:64层及以上CT机型心率70
14、次min,16层及以下CT机型心率W60次/min。3 .呼吸训练:训练受检者做深吸气、屏气及呼气动作。4 .安装心电图电极:电极片需要在上臂上举后粘贴,注意避开骨骼。三、检查技术1.对比剂注射方案:(1)使用生理盐水:静脉推注生理盐水可以代替部分对比剂的效果,减少对比剂用量,有助于增加冠状动脉的增强值以及增强持续时间,同时减少肺动脉增强时间,减少上腔静脉的高衰减伪影。(2)对比剂注射方案:对比剂浓度为含碘350-370mgm1.,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配合使用生理盐水。具体注射方案有:单流率三期方案:流率为4.O5.0m1.s,第一期注射对比剂50.O60.0m1.,第二期注射生理盐水16.O
15、20.Om1.,第三期注射体积比为6:4的对比剂及生理盐水混合物。双流率方案:第一期采用4.0-5.Ods流率注射50.0-60.Om1.对比剂+16.O20.Om1.生理盐水,第二期采用2.53.5m1./s流率注射5.0-7.Om1.对比剂+25.Om1.生理盐水。(3)根据体质量确定对比剂注射流率:体质量60kg,流率为3.5m1.s;体质量26Okg且75kg,流率为4.Om1./s;体质量275kg,流率为5.0m1./s。(4)扫描延迟时间:经验时间为延迟2530S启动扫描。小剂量同层扫描时间曲线测定法(test-bo1.us):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10.020.0m1.,注射对比剂
16、后812s在升主动脉层面连续扫描。实时血流检测法(bo1.us-tracking):设定升主动脉根部层面(气管隆突下1cm)作为连续曝光层面,注射对比剂810s后,当升主动脉根部CT值达150HU预定阈值后,自动或手动触发扫描。5 .扫描体位与参数:(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侧面定位像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2)定位像:常规扫描胸部前后定位像和侧位定位像,双定位有利于将心脏图像定位到显示野中心。(3)扫描范围:根据检查需要设定扫描范围。常规冠状动脉CTA扫描从气管隆凸到心底,包括整个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查静脉桥,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到心底,包括整个心脏大血管
1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复查动脉桥,扫描范围从锁骨到心底,包括整个胸骨、心脏大血管。(4)参数:平扫:层厚W2.5mm,层间距2.5mm,视野25CmX25cm,管电压120kV,前瞻心电门控,显示野固定不动。冠状动脉CTA:层厚0.51.0mm,层间距0.51.0mm,采用心电门控扫描方式。四、心电门控扫描方式1 .心电前瞻门控扫描(序列扫描):根据前35个心动周期的搏动,预测下一个心动周期R波的位置,并在相应的时相触发扫描。2 .心电回顾门控扫描(螺旋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心电信号和原始数据被同时记录下来,根据心电图信号采用回顾性图像重建。五、图像处理1.心电图编辑:心电图编辑方法有消除、
18、忽略、插入和R波偏移等。3 .图像显示:平扫的窗宽250-350HU,窗位3545HU;增强扫描窗宽600-800HU,窗位300400HUo4 .冠状动脉重建时相的选择:心率65次min,在舒张末期,即75%80%时相;当心率为7080次min时,右冠状动脉最好时相为45%50%,左冠状动脉为75%。5 .三维重组后处理:整个心脏冠状动脉的VR重组、冠脉树的VR和M1.P、曲面重组。6 .心肌灌注成像:扫描方式同冠状动脉CTAo7 .左心室的功能分析: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可以重建出心脏舒张期和收缩期两个时相的图像。在CT后处理工作站,计算出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T 检查 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5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