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docx
《最新: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最新: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群体,老年糖尿病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患者(包括60岁前诊断工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的诊断标准2017年我国6069岁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8.8%95%CI:26.5%31.3%),70岁者的患病率为31.8%(95%CI28.8%35.1%),均显著高于中青年人11.由于增龄等各种病理生理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处理原则、方法与中青年人明显不同,需更加强调个
2、体化与整体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结合。胰岛素抵抗(insu1.inresistance,IR)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靶点,老年糖尿病患者中IR现象更为常见且处理复杂。目前国内尚缺乏专门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群体IR问题的统一意见,临床医生对其IR的诊疗也缺乏充分的认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牵头组织内分泌专家,在查阅文献及参考其他相关指南基础上,针对目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IR诊疗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与困惑编制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简称本共识),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旨在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以期
3、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IR的早期预防、精准识别和有效干预提供参考,以改善患者预后。共识中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按照GRADE标准2(表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IR的定义及老年IR的流行病学根据Reaven3提出的概念,IR指在稳态条件下机体对相应浓度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水平,即不能像正常个体一样处理葡萄糖,包括肌肉、脂肪及肝脏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和肝脏的葡萄糖输出能力增加。IR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后者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可进一步引起糖、脂、尿酸等代谢障碍,促进慢性炎症及高凝状态的发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1.eroticcardiovascu1.ard
4、isease,ASCVD慢性肾脏疾病、非酒精性肪性肝病(nona1.coho1.icfatty1.iverdisease,NAF1.D)等疾病的形成。目前我国缺乏大规模多中心老年人群IR的流行病学资料。一项针对5O1.O例河北地区6070岁常住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IR的患病率为24.3%40北京与上海地区60岁体检人群IR的患病率为分别为48.7%及50.5%5,60南京市鼓楼区40岁7523名社区自然人群IR的患病率为53.0%70在各种代谢性疾病中,IR的患病率进一步增高,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80上述流行病学调查诊断IR均是根据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才氐抗(homeostasismod
5、e1.assessmentofinsu1.inresistance,HoMA-IR)指数来进行,尽管诊断切点不尽相同,但结果均提示我国老年人的IR患病率高,需给予高度重视。推荐1老年人普遍存在IR,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中需要重视(证据质量等级B,推荐强度II二、老年糖尿病患者IR的发生机制除遗传、肥胖引起IR的共性原因外,老年人有如下特殊机制导致更易发生IR。(-)骨骼肌数目减少及质量下降骨骼肌是机体主要的能量消耗组织,其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胰岛素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1在肌细胞内发挥促进葡萄糖摄取、加速肌糖原合成的作用,为骨骼肌提供收缩能量的同时维持血糖稳态90衰
6、老、活动量减少、蛋白质营养不良、激素水平变化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造成的肌少症和衰弱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尤其是糖尿病的老年群体中此种现象更为常见100另外,病程较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和活性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使得肌肉内毛细血管及型肌纤维数目减少、肌肉蛋白合成不足。这些异常使静息代谢率下降,能量消耗减少,造成脂肪沉积,尤其是内脏脂肪沉积,加重老年人IR的程度111.而IR除导致血糖升高外还使肌肉的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又加速了肌少症的发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二)内脏脂肪沉积加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内脏及腹部脂肪沉积逐渐加重12,其原因包括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131.生长激素及
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分泌减少、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慢性应激反应引起的皮质醇分泌增多、甲状腺功能变化141.瘦素及脂联素水平下降等15o内脏脂肪沉积造成脂解增加,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增多,促进糖异生及抑制胰岛素的清除,进一步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及IR16Jo内脏脂肪组织也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及激素,促进IR的发生170(三)运动量减少老年人由于合并衰弱、骨骼肌肉疾病、认知能力下降等因素,往往缺乏体力活动。久坐与肥胖可导致肌肉内甘油三酯、饱和型二脂酰甘油和神经酰胺水平增高,从而促进IR的发生181.研究表明,70-80岁的老年人久坐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血糖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8、的关系更为密切130(四)合并用药的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是多病共存群体,服药种类繁多。其中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部分抗肿瘤药物191抗精神疾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大剂量睡嗪类利尿剂201.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21及蛋白酶抑制剂类抗人免疫缺陷病毒药物等,均可能导致IRo第3代B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奈比洛尔等,能通过增加一氧化氮含量及扩张肌肉内血管等途径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部分抵消老一代受体阻滞剂增加IR的作用220Meta分析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疾病药物奥氮平对糖脂代谢的不利影响高于阿立哌嘤及齐拉西酮等药物231.(五)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人也可发生严重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如在合
9、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会产生胰岛素受体抗体,从而出现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24o(六)营养素缺乏由于合并糖尿病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胃肠功能紊乱、口腔问题造成的进食困难及进食量减少等原因,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多种营养素的缺乏250如缺乏维生素D可以通过影响胰岛素受体后途径加重IR26f270铝元素可促进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和促进胰岛素受体底物磷酸化。人体内铝元素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少,使老年人发生IR的风险增加28Jo(七)不恰当的降糖治疗由于治疗惰性的存在、担心低血糖风险、治疗模式升级不够等原因,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尽如意。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高血糖毒性,既影响
10、胰岛细胞功能,又影响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不恰当的或激进的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应用也会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细胞暴露于持续升高的胰岛素血症环境中,胰岛素受体磷酸化水平下降,胰岛素信号传导下调,产生IR,这一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高胰岛素毒性29o机体维持稳定的葡萄糖代谢所需要的胰岛素水平远高于脂肪合成所需,故体内高胰岛素血症存在时虽然未发生低血糖,但胰岛素抑制脂解、促进内脏脂肪合成的作用已经产生301.在证明了胰岛素对ASCVD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中,胰岛素剂量大多40IUd或0.6IU-1.kg-Id-I31,32o故对胰岛素每日剂量超过上述剂量的患者,则应考虑IR的存在并给予干预。推
11、荐2增龄导致的骨骼肌数目减少、运动不足、内脏脂肪沉积及营养素不足等因素,促进或加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IR的发生,在处理IR时要给予关注并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改善(证据质量等级B,推荐强度I推荐3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伴发疾病时,要注意选择对糖、脂代谢影响小的药物,避免加重R降糖过程中,要注意在高剂量胰岛素使用的情况下血糖控制仍不满意时,应该考虑IR的存在并进行干预(证据质量等级B,推荐强度II三、老年糖尿病患者IR的危害(一)IR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始动因素并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IR是2型糖尿病的有效预测因子,是病程早期的主要病理过程。在疾病早期,胰岛细胞可代偿性分泌多量的胰岛素以维持正常血
12、糖,出现高胰岛素血症。长期持续分泌胰岛素以及IR导致的血中游离脂肪酸等水平升高造成的脂毒性,可导致胰岛细胞功能衰竭,患者逐渐发展为2型糖尿病。近期一项针对近10万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过程中IR的作用大于胰岛细胞功能缺陷33o老年糖尿病患者上述病理改变更为明显只有倡导实施包括减肥等在内预防IR的早期干预策略,才能有效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根据患者IR的程度来调整降糖方案,会明显改善血糖控制水平34o(二)IR与ASCVD的发生密切相关IR及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激活炎症通路足进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合成及分泌;减少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合成。上述过
13、程促进了糖尿病患者ASCVD的发生。多个大型临床研究表明,IR及伴发的高胰岛素血症是ASCVD的危险因素35,36;IR程度高,ASCVD的预后则更差37;对于既往卒中的患者JR程度与ASCVD的再发生明显相关,用叱格列酮适度干预IR能有效进行ASCVD的二级预防380()IR促进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有研究显示,正常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已经高于正常胰岛素者39Jo无论对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IR均是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及黄斑病变重要的影响因素40O由于IR患者的盐敏感性增加,肾小球滤过压增高,故伴严重IR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罹患糖尿病肾病41o(四)IR增加肿瘤发生风险IR会影响多
14、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如肺癌、甲状腺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等420老年人本身也是肿瘤的高发人群,如合并IR则肿瘤的发生风险进一步提高。在长期慢性高胰岛素血症的状态下,胰岛素可结合并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43,促进细胞有丝分裂活动。胰岛素还可上调肝脏生长激素受体的表达,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产生,促进肿瘤生长。在许多癌细胞中胰岛素受体A型异构体表达增加,可以结合过量的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进而激活有丝分裂信号转导途径,促进癌症发展441.(五)IR与NAF1.D相关老年人因肝细胞老化、脂肪含量增加等生理和病理特点,本身就是NAF1.D易患人群。IR
15、在NAF1.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IR可使胰岛素抑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能力下降,导致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血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增加,进而向肝脏转运增加,甘油三酯合成增加,以致脂肪在肝脏沉积,形成肝细胞脂肪变。而肝脏脂肪的沉积反过来加重IR和肥胖,并导致肝功能异常,为糖尿病的治疗增加了障碍。(六)IR与老年人中枢退行性疾病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的IR可引起神经可塑性缺陷,淀粉样蛋白多肽异常沉积,神经细胞内磷酸化的微管相关Tau蛋白自聚集增加,从而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神经精神障碍,如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45o同时,IR、高血糖、高血压可促发脑内微循环的病变,从而进一步加重认知功能障碍
16、46o出现认知障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对低血糖等危险因素缺乏预警,进而成为老年患者治疗过程的一大阻碍。推荐4IR既是2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又增加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与合并症的风险,需要在临床诊疗中加以重视并予以处理(证据质量等级A,推荐强度II四、老年糖尿病患者IR的评估方法IR的评估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地根据患者存在的肥胖、黑棘皮、高甘油三酯血症、伴发NAF1.D及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等临床表现,即能定性判断患者存在IR470但流行病学调查、科研工作或考察治疗效果则需要更精准地定量评估IR,目前尚无既简单易行又精准可靠的完美方案。特别是在老年人群,目前没有经过大样
17、本研究验证的诊断切点。(-)基于实验室检测的评估方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hyper-insu1.inemiceug1.ycemicc1.amp,HEC)技术可直接测定胰岛素敏感性,是目前评价IR的金标准。胰岛素抑制试验(insu1.insuppressiontestz1ST)也是直接测定方法。这两种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均是抑制内源性葡萄糖产生后,通过输注外源性胰岛素及葡萄糖或是根据葡萄糖输注率(M值)的大小或稳态时血浆葡萄糖水平(steadystatep1.asmag1.ucose,SSPG),来反映机体对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方法均繁琐复杂,需要特殊仪器,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不适于临床应用及流
18、行病学研究,对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均较氐。基于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测定的间接胰岛素敏感性评估方法相对简单,通常用于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都是认为在稳态条件(即基础状态)下,机体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水平是由其交互作用形成的反馈环所决定。模拟基础血糖与胰岛素的调节模式,通过各种算法可以推导得到不同的公式。如HOMA-IR及改良的HOMA-IR(H0MA2-IR)指数,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antitativeinsu1.insensitivitycheckindex,QUICKI)及胰岛素活,的旨数(insu1.inactivityindex,IAI)等。基于糖负荷后血糖与胰
19、岛素水平来判断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有静脉葡萄糖负荷后的微小模型技术(minima1.-mode1.techno1.ogy,MMT口服葡萄糖负荷后的全身胰岛素敏感系数insu1.insensitivityindex,ISI;也称为Matsuda系数(松田系数)等。上述间接的评估方法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由于胰岛素测定方法没有标准化,目标人群存在各种人口学差异,各个地区及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诊断切点。(2)用公式计算时要注意胰岛素的计量单位,推荐的转换公式:1m1.=6.0pmo1./1.480(3)如果使用了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odium-g1.ucosecotransporter2
20、,SG1.T2)抑制剂,由于尿糖排泄增加,血糖与胰岛素的平衡模式发生了改变,所以上述测定方法需用尿糖排泄量进行校正49o(4)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的存在,血清胰岛素水平会相应下降,故上述公式在应用时会低估IR的情况。各种常见胰岛素敏感性评估方法的原理、优势与局限性、诊断阈值等详见表2。(二)人体测量学的评估方法人体测量学是临床上容易操作的评估IR的方法。1 .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1.BMI):是衡量全身肥胖的常用指标,普通人群BMI18.524.0kgm2为正常。对中国老年男性的研究表明,BMI24.0kgm2可用于该类人群的肥胖、IR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评定切点64o也有研
21、究表明,中国40岁人群预测代谢综合征BMI的最佳切点为男性26.0kgm2.女性25.0kgm2650BMI不能区分瘦体重/脂肪比例,不能判断蛋白质营养不良及内脏脂肪沉积程度,对卧床等情况下测量身高及体重困难的老年人不能实施。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BMI在老年人中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腹部内脏脂肪没有减少660所以用于评估老年人肥胖及IR时,可将BMI与其他测量学指标结合使用。2 .腰围、腰臀比: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腰围测量时受试者取站立位,双足分开25-40cm,平稳呼吸时测量。一般取肋骨最下缘和髓骨上缘之间的中点水平67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
22、腹型肥胖与代谢综合征诊断的腰围切点为男性90cm、女性85cm68;国际糖尿病联盟的腹型肥胖标准则为男性90cm、女性80cm690一项针对40岁人群的研究表明,我国中老年人群中诊断代谢综合征的腰围最佳切点男性为91.1cm、女性为83.8c70,比较接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标准680臀围的测定方法是绕额部左右大转子骨的尖端1周,腰臀比二腰围(cm)/臀围(Cm),一般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WHO建议男性0.90、女性“.85即为中心型肥胖。3 .颈围:由于老年人腹壁皮肤松弛、脂肪下移,有时准确测量腰围较为困难,目前有用颈围测量来评估体内脂肪沉积的情况。颈围可以评估上身皮下脂肪的含量,与睡眠呼
23、吸暂停综合征、IK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相关71o测量时取垂直端坐位,平视前方,平静呼吸,使用软皮尺紧贴受检者喉结下缘,水平测量颈周径,精确到01.cmo男性颈围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女性则相反。一项包括2092名中国社区老年人(平均年龄72岁)的横断面研究显示,颈围的大小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与BM1.及腰围等有很好的相关性,诊断代谢综合征和肥胖的最佳颈围截断点均为男性38cm、女性35cm72o上述结果与2型糖尿病患者用颈围预测代谢综合征的切点相似730另一项针对老年人群的研究结果则显示,男性36.9cm、女性31.8Cm颈围可预测中心性肥胖74JO观察时的不同年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均可能影响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国 老年 糖尿病 胰岛素 抵抗 诊疗 专家 共识 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6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