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诊疗规范2023版.docx
《癫痫诊疗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癫痫诊疗规范2023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癫痫诊疗规范2023版一、概述癫痫(epi1.epsy)是一组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所引起的突然、短暂、反复发作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和综合征。按异常放电神经元涉及部位和放电扩散范围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不同的运动、感觉、意识、自主神经等功能障碍,或兼而有之。一次神经元的突然异常放电所致短暂过程的神经功能障碍称为癫痫发作(epi1.epticseizure),是脑内神经元过度和/或超同步化异常电活动的临床表现。2005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1.AE)对癫痫的定义作了修订:癫痫是一种脑部疾患,其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脑部持久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
2、面的后果。【流行病学】全人群癫痫发病率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发达国家,初次诊断原发性癫痫的全人群年发病率为(20-70)/10万。其中,芬兰24/10万、瑞典34/10万、美国48/10万、英国48/10万、冰岛44/10万。而在发展中国家,智利农村地区、坦桑尼亚和厄瓜多尔的癫痫年发病率分别为114/10万、77/10万和190/10万,洪都拉斯、印度分别为92.7/10万和49.3/10万。发展中国家癫痫的发病率大约是发达国家的两到三倍。【分类】癫痫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和隐源性三种。1 .原发性癫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化验和各种辅助检查仍未能找到引起癫痫发作的原因,临床上称原发性
3、掇痫,又称特发性癫痫,这组掇痫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约占全部瘢痫的2/3。2 .症状性癫痫癫痫发作只是脑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症状,约占掇痫患者总数的23%39%症状性癫痫的病因见表23801。3 .隐源性癫痫指目前虽未找到肯定的致痫原因,但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基因和分子医学的应用,致病原因日渐清Iffio随着部分癫痫在分子水平的病因有可能被确定,隐源性癫痫将日趋减少,在2009年I1.AE最新的分类中,该定义己被“未知的病因”取代。国际抗癫痫联盟于1981年和1989年分别提出了癫痫发作的临床及脑电图分类(表23-8-0-2)和癫痫与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国际抗癫痫联盟关于癫痫和癫痫发作分
4、类的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仅用上述两种分类很难将有些发作归入某一发作类型,随着近年来基因学与分子生物学,中枢神经递质,分子电生理及临床电生理等学科的发展,I1.AE于2001年又提出了修改上述方案的建议。新方案由5个层次组成:发作期症状学。根据标准描述性术语对发作时的症状进行详细的描述。发作类型。确定患者的发作类型,如有可能应明确大脑定位,如为反射性发作需指明特殊的刺激因素。综合征。进行癫痫综合征的诊断。病因。如可能根据经常合并瘢痫或癫痫综合征的疾病分类确定病因,或症状性癫痫的特殊病理基础。损伤。评价癫痫造成损伤的程度。2017年3月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类与命名委员会推荐了新的癫痫发作分类,提出癫
5、痫的分型诊断应分3步:发作类型的诊断,癫痫类型诊断,癫痫综合征的诊断。诊断每个阶段均需考虑共患病因素和病因学。表23-8-0-1症状性癫痛病因局限或弥漫性脑部疾病全身或系统性疾病先天性异常:染色体畸变、脑穿通畸形、小头畸形、先天性脑积水、脐月氐体发育不全、脑皮质发育不全等2 .头颅损伤:颅脑外伤和产伤3 .炎症:中枢神经系统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螺旋体等感染,以及艾滋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4 .脑血管病:脑动静脉血管畸形,脑动脉粥样硬化、脑栓塞、脑梗死和脑出血,以及脑动脉硬化性脑病等5,颅内肿瘤:原发性脑胶质瘤,脑膜瘤,以及脑转移性肿瘤6 .代谢遗传性疾病:如结节硬化症,斯德奇-韦伯综合征(脑
6、面血管瘤病),苯丙酮酸尿症等如阿尔茨海默病等1.缺氧:一氧化碳中毒,麻醉意外等7 .新陈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尿毒症、高尿素氮血症、肝性脑病、低血糖、碱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水潴留等8 .心血管疾病:心搏骤停、高血压脑病等9 .子痫和电解质紊乱10 中毒和药物:乙醇、瞪、氯仿、樟脑、异烟脐、卡巴哩、重金属铅、铠等中毒等表23-8-0-2癫痫发作类型的临床分类(国际抗癫痫联盟,1981)分类表现全身性发作(通常两侧对称,无局1.强直-阵挛或强直或阵挛发作灶性表现)2.失神发作典型失神发作复杂性失神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1. 肌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肌阵挛失神发作泛化性双侧肌阵挛眼睑肌阵挛(伴有或不伴有失神
7、)肌阵挛性失张力2. 失张力发作二、 局灶性发作(开始即局限发作)1.单纯局灶性发作(I)局灶性运动性发作(通常无意识障碍)局灶性运动一额叶源性发作(身体某一部位的强宜/阵挛/强直-阵挛;扩展性的JaekSOnian运动性发作。旋转性发作)(2) 局灶性感觉性发过(大多无意识障碍)躯体初级感觉发作;特异性感觉发作(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前庭平衡觉等);有经历性症状的发作(记忆、识别、情感、错觉、幻觉、自主神经发作);自主神经发作1. 复杂局灶性发作典型自动症(有意识障碍)2. 局灶性发作转为全身性发作(1) 反射性癫痫(2) 不能分类的发作三、 特殊类型和不能分类的癫痫发作【发病机制】癫痫发
8、作的类型十分复杂,但其共同点,是脑内某些神经元的异常持续兴奋性增高和阵发性放电。这些神经元兴奋性增高的原因以及这些兴奋性如何扩散至今尚不清楚。主要的假设有神经递质的失平衡、轴突发芽、遗传因素、离子通道病学说等。癫痫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除上述因素外,免疫机制亦参与其发生,可能系自身抗体与神经细胞突触传递中的受体结合,导致受体破坏、再生和轴突发芽而使兴奋通路错误传递。【病理】癫痫的病因错综复杂,病理改变亦呈多样化,癫痫病理改变可分为二部分:引起癫痫发作的病理改变(病因)和癫痫发作引起的病理改变(后果)。海马硬化又称颖叶中央硬化(mesia1.tempora1.sc1.erosis),它既是癫痫反复
9、发作的结果,又可能是导致癫痫反复发作的病因。肉眼观察表现为海马萎缩、坚硬;组织学表现为双侧海马硬化病变多呈现不对称性,往往发现一侧有明显的海马硬化表现;而另一侧海马仅有轻度的神经元脱失。此外,也可波及海马旁回、杏仁核、钩回等。镜下典型表现是神经元脱失和胶质细胞增生,且神经元的脱失在癫痫易损区更为明显,比如CAI区、CA3区和门区。苔群纤维出芽是海马硬化患者另一重要的病理表现。颗粒细胞的轴突称为苔稣纤维,正常情况下只投射至门区及CA3区,反复瘢痫发作触发苔薛纤维芽生,进入齿状回的内分子层(主要是颗粒细胞的树突)和CAI区,形成局部异常神经环路,导致癫痫发作。二,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癫痫
10、发作大多具有短时性、刻板性和间歇反复发作等特点,各类发作既可单独地或不同组合地出现于同一个患者身上,也可能起病初期表现为一种类型的发作,后转为另一类型。现介绍临床上常见的几种发作类型。为便于理解,此处仍沿用I1.AEI981年发作分类。(一)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genera1.tonicc1.onicseizure,GTCS)患者突然神志丧失并全身抽搐发作,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但大部分属继发性。按症状经过可分为三期。1 .先兆期部分继发性发作的患者在发作前一瞬间可出现一些先兆症状,分为感觉性(如上腹部不适,胸、腹气上升,眩晕、心悸等),运动性(如身体局部抽动或头、眼向一侧转动等)或精神性(
11、如无名恐惧,不真实感或如入梦境等)。先兆症状极为短暂,有的甚至不能回忆。先兆症状常可提示脑部病灶的位置。原发性发作的患者常缺乏先兆症状。2 .抽搐期患者突然神志丧失,发出尖叫声,跌倒,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又可分为二期:强直期和阵挛期。3 .痉挛后期或昏睡期在此期间,患者进入昏睡状态。在最后一次明显的痉挛后5秒有时可有轻微短暂的强直性痉挛,但以面部和咬肌为主,造成牙关紧闭并有再次咬破舌头的可能。在最后一次痉挛到第二次肌肉强直期之间全身肌肉松弛,包括括约肌在内,尿液可能自尿道流出造成尿失禁。呼吸渐趋平稳,脸色也逐渐转为正常,患者由昏迷、昏睡、意识模糊而转为清醒。此期长短不一,经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12、。醒后除先兆症状外,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患者往往感到头痛、头昏、全身酸痛乏力。少数患者在发作后还可能出现历时长短不等的精神失常。(一)全面性非惊厥性发作临床主要见于儿童或少年,有以下几种发作形式:1 .失神发作(absenceseizure)以510岁起病者为多,15岁以后发病者极少。发作时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会跌倒,亦无抽搐。患儿往往突然停止原来的活动,中断谈话,面色苍白,双目凝视无神,手中所持物件可能跌落,有时头向前倾,眼睑、口角或上肢出现不易觉察的颤动。有时眼球有向上约3次/s的颤动,也可能机械地从事原先的活动。一般持续620秒,极少超过30秒,发作突然停止,意识立即恢复。发作无
13、先兆,亦不能回忆发作经过。因为发作时间短暂,常不易被人发觉。部分儿童因进食时发作,碗筷经常跌落或玩耍时玩具落地而引起家长注意。临床经过一般良好,智力不受影响,但发作频繁,一天可达数十次至百余次,会影响学习。通常至青春期停止发作,也有部分转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失神发作的诊断标准为:反复发作的短暂失神,深呼吸容易诱发;脑电图上有弥漫性双侧同步的3次/s棘-慢波。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患者在服用抗痫药后没有惊厥发作,但又先兆或短暂意识不清时,应认为是强直-阵挛发作的不完全发作而不能视为失神发作。15岁以后发生失神发作时应首先考虑颖叶瘢痫。年长者还应注意与短暂脑缺血发作(TIA)鉴别。2 .非典型失
14、神发作(atypica1.absenceseizure)肌张力的改变要比典型失神发作明显,发作和停止并不十分突然。脑电图上表现为不规则2.5Hz以下的棘-慢波,往往为不对称或不同步的。3 .失张力性(松弛性)发作(atonicseizure)为一种复合性发作,多见于儿童,表现为突然意识障碍和肌张力消失,发作结束后意识很快恢复,肌张力消失可能使患者跌倒于地。4 .肌阵挛性发作(myodOniCSeiZUre)亦为一种复合性发作。以头部及上肢肌肉为主的双侧节律性肌阵挛抽动,频率为每秒3次,与脑电图上棘-慢波或多棘-慢波的频率一样,且与棘波同步。(三)单纯部分性发作(SimPIePartia1.Se
15、iZUre)为大脑皮质局部病灶引起的发作,通常由于损害的区域不同而引起不同的表现类型,患者意识常保持清醒。部分患者的单纯部分性发作可发展成为全身性发作。1.单纯体感性发作指躯体感觉性而非内脏感觉性发作,往往局限于或先从一侧口角、手指或足趾开始的短暂感觉异常,表现为麻木、触电感或针刺感,偶尔发生温热感、动作感或感觉缺失。疼痛感则极为罕见。最近有一些儿童患者发生足底、足趾、腕距小腿关节发作性疼痛的报道。病灶一般在对侧大脑半球中央后回。如果痫性活动延及其他区域,会产生运动性发作甚至于全身性发作。2 .单纯运动性发作多从一侧口角、手指或足趾开始或局限于该处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由对侧中央前回神经元的异
16、常放电所引起。发作时意识并不丧失。持久或严重的局限性运动性发作时常在发作后遗留暂时性的局部瘫痪(TOdd瘫痪)。局部抽搐偶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局限性运动性发作连续不断而患者意识始终清醒者称为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epi1.epsiapartia1.iscontinua)3 .扩延型(JaCkSonian发作)局限性单纯体感性或运动性发作按其感觉或运动代表区在大脑中央后回或前回的分布顺序缓慢移动,甚至扩散至对侧半身。有时局限性体感性发作不仅先有局部感觉异常,沿中央后回扩展至一侧半身,而且可以越过中央沟扩展至中央前回出现部分运动性发作。若放电再通过大脑皮质下的联系纤维而导致双侧大脑半球的弥
17、漫性放电时,就发展成继发全身性惊厥发作,此时患者的意识丧失。若局限性发作很快转化为全身性发作,这种部分性发作或感受就成为“先兆”。有时扩延非常迅速,正如前述,甚至于患者还来不及感受”或“意识”到有先兆时即失去意识、出现四肢抽搐,醒后不能回忆,临床医生常难以区别究竟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发作,有时也难于区别究竟是部分性发作还是全身性发作。4 .其他感觉性发作有视觉性发作、听觉性发作、眩晕性发作、嗅觉性发作和味觉性发作等。5 .混合性发作一种以上的上述发作形式。(四)复杂部分性发作(COmPIeXPartia1.SeiZUre)多数自简单部分性发作开始,随后出现意识障碍、自动症(automa-tism
18、)和遗忘,也有发作开始即有意识障碍。由于症状复杂,病灶常在颛叶及其周围,涉及边缘系统,故又称精神运动性发作、颖叶瘢痫或边缘(脑)发作。这一类型的发作,多以意识障碍与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患者在发作时与外界突然失去接触,精神模糊,出现一些无意识的动作(称自动症),如咂嘴、咀嚼、吞咽、舔舌、流涎(口咽自动症),反复抚摸衣扣或身体某一部位,或机械地继续其发作前正在进行的活动,如行走、骑车或进餐等。有的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例如突然外出、无理吵闹、唱歌、脱衣裸体、爬墙跳楼等。每次发作持续达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后,神志逐渐清醒,对发作情况多数无记忆。也可能表现为单纯部分性发作中出现精神症状,接着就与外界失去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癫痫 诊疗 规范 2023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6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