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疗规范2023版.docx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疗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疗规范2023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疗规范2023版【发病机制概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在发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病理机制占据主导作用。近来发现细胞内的高糖可诱导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产生过多的超氧阴离子,这可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多元醇通路代谢流增力口、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堆积、蛋白激酶C激活以及己糖胺通路代谢流增加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机制,而超氧阴离子的堆积可能是这四条经典并发症通路的共同上游因素。慢性低度炎症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产生重要的作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的心血管病并发
2、症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以及心力衰竭。无论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其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均显著升高,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首位死亡原因,也是糖尿病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ASCHD)是糖尿病主要的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CHD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合并的CHD进展快、累及多个分支并且病变更严重,预后更差。心力衰竭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因心衰住院升高两倍。糖尿病在确诊时以及至少以后的每一年,都应该对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一)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
3、、高血压、肥胖/超重、血脂紊乱(富1.D1.胆固醇、低HD1.胆固醇)、年龄、吸烟、家族史、蛋白尿以及慢性肾病。在1型糖尿病,病程是冠心病早发与否的重要预测因子,合并白蛋白尿和高血压的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上升。在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可在发生心绞痛、充血性心衰、心肌梗死时才确诊。研究发现,糖耐量异常与冠心病死亡率上升有关,餐后血糖浓度与动脉粥样病变程度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以下情况时应行进一步检查,明确有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其严重程度。1 .有典型或非典型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2 .有周围血管或颈动脉闭塞性疾病。3 .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或梗死。4 .长期静坐的生活方式,年龄在35岁以上,计划
4、开始强烈的体育锻炼时。5 .除糖尿病外具有以下2种以上危险因素:总胆固醇M6.24mmo1.1.,低密度脂蛋白(1.D1.)胆固醇M4.16mmo1.1.,或高密度脂蛋白(HD1.)胆固醇V0.9ImmO1./1.;血压140/90mmHg:有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尿中有微量或大量蛋白。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当粥样硬化斑块破溃或继发血栓形成就触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在粥样硬化的病理形态上,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似,但糖尿病中累及的冠状动脉范围广,常有多支病变,且与微血管病变并存。(二)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重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
5、常、猝死等。由于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冠心病的症状常不明显,或仅有乏力、胃肠道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因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严重,且常为弥漫性病变,其预后比非糖尿病患者差。()辅助检查1 .心电图可有ST段改变、异常Q波等心肌缺血表现。2 .生化检测血肌钙蛋白T或I(TnT或TnD、肌酸激酶(CK-MB)等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3 .心脏负荷试验对具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心脏症状、静息心电图异常者进行诊断性心脏负荷试验;对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进行心脏应激性筛查试验。而负荷或运动核素心肌灌注试验、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属于有价值的两类诊断试验。4 .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
6、准”。5 .非损伤性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功能。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磁共振成像可评估心肌结构。冠状动脉内灌注乙酰胆碱是评价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金标准”,可评估动脉直径、血流及血管阻力。另外,超声可评估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四)治疗1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节制饮酒、优化饮食结构、限制钠盐摄入、适当增加体力活动等。吸烟与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过早发生均有关,戒烟是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2 .控制血糖应该强化控制血糖,使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对于病情严重者的血糖目标适当放宽,以避免低血糖。应选择对心血管不良影响小的降糖药物。对于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禁用二甲双服、嗟哩烷二酮类(TZDs)
7、。目前,我国及国外的糖尿病指南中均推荐在具有心血管高危风险、心血管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SG1.T2抑制剂(恩格2列净、卡格列净)和G1.P-I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相关临床研究发现除降糖以外,这两类药物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另外,因SG1.T2抑制剂可显著减少因心衰的住院,在合并心衰的患者中,推荐使用该类药物。3 .冠状动脉血流重建术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包括经皮冠状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往往效果欠佳,再狭窄率较高、长期存活率低,药物洗脱支架的引进一定程度上可改善预后。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重在预防。4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糖尿病和非
8、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75150mgd)已经被推荐为预防心脑血管病事件的一级和二级治疗。在年龄80岁或V30岁的患者、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硬化(狭窄V50%)人群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过敏、正在接受抗凝治疗伴有出血倾向、近期胃肠出血、活动性肝病等不适合阿司匹林治疗的高危患者,应选用P2Y12受体拮抗齐小如氯毗格雷(75m附d)作为二级预防。研究发现氯毗格雷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可作为极高危患者的辅助治疗,或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5 .调脂治疗降低1.D1.-C是首要的治疗目标,其次还有升高HD1.-C、降低TG。治疗策略取决于脂蛋白异常的类型。1.D1.-C是导致冠心病
9、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极高危患者应V1.8mmo1.1.,高危患者V2.6mmo1.1.o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营养治疗、减重、增加体力活动和戒烟等,而营养治疗的要点是减少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反式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降低甘油三酯。药物首选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对于确有心血管病者、年龄40岁以上者或存在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不管1.D1.-C基线水平如何,除改善生活方式外,应加用他汀类治疗。如果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治疗仍不达标,1.D1.-C基线降低约50%为替代目标。对于升高HD1.,烟酸衍生物是有效的药物,但大剂量(2gd)可能恶化血糖控制和增加胰岛素抵抗
10、。如空腹TGP5.7mmoI1.,需使用贝特类治疗以预防急性胰腺炎。6.降压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常合并存在,高血压是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1型糖尿病多在并发肾病后出现高血压,而2型糖尿病往往合并原发性富血压,可在糖尿病发病之前、同时或之后出现。糖尿病患者每次就诊均应测量血压。对于收缩压130-139mmHg或者舒张压80-89nnnHg的患者仅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如3个月后血压仍不达标,则加用降压药物。如血压M140/9OmmHg则应给予降压药物治疗,降压的目标是V13O8OmmHg,对于老年人或合并严重冠心病患者,降压目标可放宽至V140/9OmmHg。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
11、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3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及钙通道阻滞剂,这五类药物均可用于糖尿病患者,但ACE1.或者ARBS应作为首选用药。如果血压仍然未达标,可以联合其他类药物。对于合并高血压和蛋白尿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ACE1.或ARBS能够减少蛋白尿、延缓肾病的进展,而其他降压药对糖尿病肾病无显著作用。妊娠糖尿病患者(GDM)出现慢性高血压时,建议血压目标值应该是1101296579mmHg0妊娠期间,ACE1.和ARBs均属禁忌。【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是指由糖尿病所并发的脑血管病,包括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
12、,约有20%-40%发生脑血管病,并成为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均有别于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一)流行病学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卒中的危险增加1.5-6倍,各国报道结果差异较大,这可能与民族和地区差异、病例来源、诊断标准及统计方法等因素有关。糖尿病也是短暂性脑缺血(T1.A)早期(发作后30天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晚期(发作30天以后)出现脑卒中复发或其他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更差,除了卒中死亡率增加外,与卒中相关的痴呆、卒中复发危险均增
13、高。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病年龄较非糖尿病患者要提早5年左右。(一)危险因子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糖、低血糖、高血压、增龄、缺血性心脏病、高血脂、房颤、吸烟、颈动脉病变(包括颈动脉硬化、斑块)、饮酒、性别、低血压、遗传等。(三)病理生理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包括颅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斑块一般发生在切变应力较低的部位如血管分叉和弯曲处,故大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而颅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以微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为首发环节,最后形成微血管瘤、微血栓和微血管闭塞。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
14、和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病理改变。(四)发病机制1.糖尿病颅内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相似,极化的巨噬细胞吞噬过多脂质、形成泡沫细胞是主要的病理过程,并参与斑块的形成与破裂。2.糖尿病颅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以微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为首发环节,逐渐导致微血栓和微血管闭塞。除上述参与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外,近年来发现某些血管活性因子、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五)临床特点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在发病年龄、发病率、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别于一般脑血管病。常见临床表现如下:1 .脑动脉硬化病程在5年以下的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为31%,病
15、程5年以上者可达70%,可表现为:(1)神经衰弱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失眠、乏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情绪不稳定,神经系统多无明确阳性体征。(2)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称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disease):是发生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脑血管病,是血管性痴呆的一个重要类型。临床表现:痴呆:几乎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痴呆,记忆力减退或缺失,计算力与定向力差,部分患者有情绪和性格改变,表现为固执、多疑、自私、兴趣丧失,也有欣快、淡漠、抑郁、反应迟钝等精神症状;假性延髓性麻痹:表现为说话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同时伴强哭、强笑;锥体束症状
16、:不同程度的偏瘫,病理征阳性,掌须反射阳性;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四肢强直性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似帕金森综合征,有肢体共济失调。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多灶性脑梗死性痴呆。2 .无症状脑卒中是指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轻微,未引起患者或医师注意,或者是未被揭示或未被认定的脑卒中。部分无症状脑卒中患者可有头痛、眩晕、抑郁、肢体沉重和麻木等症状。无症状脑梗死约占无症状脑卒中的74%,无症状脑出血约占26%o无症状脑梗死分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前者梗死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其次是放射冠区,病变部位深、病灶小;后者病变多累及大脑皮质,病灶通常较大。无症状分水岭梗死,也称交界区梗死,病变多位于大脑前和中动脉
17、、大脑中和后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在皮质形成一个楔形的低密度灶,对未累及到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病灶,血压降低时可导致头晕。无症状脑出血以壳核、屏状核及外囊多见,一般仅表现轻度神经系统症状,容易被忽略。无症状脑微出血,为梯度回波丁2加权MRI检查出的均匀一致的卵圆形信号减低区,直径25mm,周围无水肿。无症状脑微出血可能与易出血的微血管病变有关。3 .急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血栓形成,而脑出血较少,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对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下降有关。另一特点是中小动脉梗死和多发性病灶多见,尤其以腔隙性梗死更常见。这与糖尿病所致的广泛的微血管病变有关。常见部位是脑桥、基底节、丘脑等小穿通动脉。临床症状往往
18、较轻,但常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仅有少部分表现为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临床特点与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类似。(六)临床检查1 .一般血液检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等指标增高;血脂异常;纤维蛋白原升高:凝血功能异常。2 .特殊血液检查高尿酸血症:是中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较强的预测因子和独立危险因素。微量白蛋白尿:可作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预测因素和评价指标。瘦素:瘦素是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外的与卒中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3 .脑脊液检查多数压力、细胞数和蛋白均正常,色清。若出现血性脑脊液应注意鉴别,脑出血者的脑脊液除见有大量成熟红细胞外,还可见红细胞吞噬细
19、胞、激活型单核细胞等。4 .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对继发性癫痫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昏迷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的评价比较敏感,但易受麻醉药和镇静药的影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结合体感诱发电位(SEP)是评价脑干功能的有力工具。5 .CT检查是最广泛使用的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快速且价格低廉。CT对显示出血非常灵敏,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新鲜血肿表现为密度极高影,病灶周围可见低密度脑水肿带。但对于小脑、脑桥等颅后窝出血,CT的敏感度较低,常显示不良。CT在梗死的超急性期(06小时)对于判断有无出血及其他溶栓禁忌证非常灵敏,低密度区的出现高度提示大脑存在不可逆的缺血性损伤。6 .磁共振检查敏感度及特异度
20、较CT更高,并可排除颅内出血,还能鉴别脑水肿、脑肿瘤、血管畸形、感染等病变。7 .脑血管造影检查CT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及术前评估的一种快速、简单而可靠的新型影像学技术。磁共振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快捷、无辐射、价格低廉等特点,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血管形态,并能提供血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信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清楚发现各种脑血管病变,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缺点是有创伤,具有一定放射性,操作费时,价格高,很少作为首选的诊断手段,多为进一步介入治疗提供帮助。6&超声多普勒检查包括经颅多普勒和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检查,可检查颅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并通过血流速度的改变来间接判断血管狭窄的程度、部位
21、、范围、侧支循环及血管闭塞后的再通情况。(七)诊断和鉴别诊断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发生脑血管病,或患脑血管病后又确诊糖尿病,均可诊断为糖尿病性脑血管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脑血管病发生前无明显症状,在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时,应激状态导致血糖明显升高。部分非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后,也可出现应激性血糖升高,随病情稳定其血糖将恢复正常,通过检测HbA#或OGTT可对两者进行鉴别。脑血管病患者具有以下情况时应明确是否合并糖尿病:既往有高血糖史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年龄较轻、病因不明者;多发性腔隙性梗死者;肥胖、富血压和冠心病患者。临床上应与以下常见的糖代谢障碍所伴发的神经系统症状进行鉴别:低血糖;糖尿病非酮症性
22、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酸中毒。(A)防治在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应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吸烟及体重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避免或减少脑血管病的加重和复发。治疗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血糖的控制与监测血糖过高或过低都可影响脑卒中的恢复和预后。控制血糖在适宜范围是防治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基础,血糖监测是必要手段。对于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胰岛素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胰岛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直接的保护作用,还可减少应激反应引起的激素释放。2-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拮抗剂可降低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对尚无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的糖尿病患者也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可使脑卒中或
23、T1.A发作后严重血管事件的概率降低17%,建议首选中等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3 .降血压在五种降压药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最有效,即使在患者血压正常、没有左室功能障碍时,雷米普利仍可使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在糖尿病卒中特别是出血的急性期,应慎重掌握降压治疗指征和降压程度:如血压小于180I20mmHg,不需要进行降压治疗。如果血压超过200/14OmmHg,最好及时降压治疗,但血压不宜过低,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舒张压控制在HOmmHg为宜;降压治疗不能过快,不推荐使用强烈扩张血管的药物。4 .调脂他汀类药物可使糖尿病的复合终点事件(脑卒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 慢性 并发症 诊疗 规范 2023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6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