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docx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肛漏病(肛瘦)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o(1)肛漏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又称痔漏。有肛痈病史。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2)疾病分类低位肛疹:单纯低位肛疹: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复杂低位肛疹: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高位肛疹:单纯高位肛疹: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复杂高位肛疹: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
2、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座诊断标准”。(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疹肛门周围可触及硬条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瘦道的情况。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疹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疹的诊断有参考价值。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疹疹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疹管与括约肌的关系。CT或MRI:用于复杂性肛疹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疹管与括约肌的关系。(二)证候诊断1 .湿热下注证:肛周有
3、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2 .正虚邪恋证:肛周疹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3 .阴液亏虚证:疹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二、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2 .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肛漏病 肛瘘 中医 诊疗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6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