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
《骨骼肌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骼肌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骨骼肌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骨骼肌疾病是指一类由于遗传、代谢、炎症、中毒等诸多因素所致的肌肉本身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病变。广义而言,为便于阐述,神经-肌肉接头病变亦包括在本章节内。第一节骨骼肌疾病的概论骨骼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按下列步骤: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至关重要,然后再借助进一步的生化、电生理、肌肉磁共振成像(MR1.)、肌肉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甚至基因检测才能最终明确诊断。骨骼肌病按病因分类,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肌病包括: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远端肌病、肌强直和离子通道病、代谢性肌病和线粒体肌病等。获得性肌病包括:炎性肌病、内分泌肌病、系统性疾病相关肌病、药物性/中毒性肌病。(临
2、床特点】肌病的临床症状分为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肌肉无力、疲劳和肌肉萎缩,后者包括肌痛、肌肉痉挛、肌肉肥大和肌强直。肌病尚有一些特殊体征,如翼状肩胛、G。WerS征、BeeVor征、骨骼畸形等。肌肉无力既是一种主观症状,又是一种客观体征。肌病的肌无力分布不能以某神经根丛或某一根神经损害所解释。常以上肢肩带或下肢骨盆带肌无力为特点(肢带型肌病),多伴有抬头肌无力。以四肢远端无力为主要表现者则为远端型肌病。真性肌无力需与肌腱、关节挛缩或疼痛造成的肌肉活动受限相鉴别。例如肩周炎患者发生粘连性关节囊炎后不能主动或被动外展手臂,或者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由于近端大关节炎性病变而至肢体痛性活动受
3、限等。此外,由于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慢性感染等引起的恶病质,以及老年肌少症等也可引起行走、上楼梯及其他活动无力,体检时应注意鉴别。疲劳是一种与肌无力相伴随的主观症状,临床上较难客观衡量。疲劳几乎见于所有类型肌病。患者在静息时感觉可能正常或无力,但运动时极易疲劳。劳累后或晨轻暮重的疲劳是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特征性症状,尤其是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在肌病中肌萎缩程度总体上与肌无力相称,但有时对于肥胖患者、女性及儿童很难确认是否有肌萎缩。四肢肌萎缩通常不对称、累及手部肌肉、肩带肌或骨盆带肌等。肌病的肌萎缩需要与各种原因的失用性肌萎缩相鉴别,后者肌肉容积变小,但轮廓仍然保留。肌肉疼痛(mya1.gia)
4、在肌病患者中不常见。肌痛可以为短暂发作(如代谢性肌病),也可持续性(如炎性肌病)。肌肉痉挛为整块或部分肌肉的痛性不自主收缩,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通常在痉挛部位可触及一肿块,痉挛停止后消失。肌肉痉挛可见于正常人,称为生理性或良性肌肉痉挛。肌肉肥大在原发性病理情况下很少见。在肌病中最有特征性的全身肌肉肥大见于先天性肌强直,患者体魄酷似健美运动员。多由于自发肌强直疾病造成真性肌肉纤维肥大。腓肠肌肥大可见于DUChenne和Bee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图23-11-1-1),是由于病变肌肉组织被增生的脂肪和或结缔组织取代,称为假肥大。图23-11-1-1两侧腓肠肌假肥大肌强直(myotonia)是指肌肉
5、在用力自主收缩后难以放松,呈肌肉僵硬或持续收缩,症状可出现于任何肌群,以手部和眼睑的肌肉最多见。患者会注意到在握手或旋开瓶盖后握紧的手不易放松,或者用力闭眼后眼睛不易睁开。重复运动后肌强直可以改善,被称为“热身现象”。副肌强宜(paramyotonia)则正好相反:重复运动会使肌强直加重。肌强直和副肌强直在寒冷时都会加重。翼状肩因前锯肌、斜方肌不能固定肩胛骨,双上肢平举时使肩胛骨耸起呈翼状,双侧翼状肩常见于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图23111.2)、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及肩腓综合征、埃默里-德赖弗斯肌营养不良(Emerj,-Dreifussmuscu1.ardystrophy)、包涵体肌炎等。GO
6、WerS征用以描述肢带肌无力患者从卧位到站立位的一种特殊过程的表现。由于肩带肌和骨盆带肌无力,患者图23-11-1-2双肩胛骨耸起呈翼状肩从平卧位起来,务必先翻身,然后呈跪姿,双手从地撑起,并靠双手撑着自己身体而逐步从小腿、大腿上移,最后挺起身体,此为Gowers征(图23-11-1-3)。肌病常伴有骨骼畸形,有脊柱畸形、关节畸形、足弓过高和高腭弓等表现。脊柱畸形临床常见有:脊柱过度后凸时引起的脊柱后凸,脊柱过度向前弯曲时引起的脊柱前凸,脊柱偏离正中线向两侧偏曲形成的脊柱侧凸。【肌病临床病史和体征特点】病史应当询问详细的家族史,判断遗传方式属于常染色体显/隐性、X连锁显/隐性还是母系(线粒体)
7、遗传。明确遗传方式有助于疾病诊断和遗传咨询。应注意可能的诱发因素,要询问患者是否服用过某些药物、毒品或接触过有肌肉毒性的化学品;运动会否诱发肌无力、肌痛和茶色尿(提示可能有横纹肌溶解);肌无力发作时或发作之前有发热(肉碱棕桐酰转移酶缺乏的特点之一);肌无力发作之前摄入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提示可能为周期性瘫痪);寒冷时诱发肌肉僵硬(提示可能为肌强直)。全身肌肉群体格检查(不同于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方法)应对所有肌群进行肌力测试并进行双侧对比。注意观察患者的动作完成情况,有无抬头无力、鸭步、GOWerS征、足跟或足尖行走困难、面肌活动异常、上睑下垂、讲话鼻音等情况,藉此判断相关肌群是否有受累。此外,还
8、需注意患者是否有过度脊柱前凸、高聘弓、翼状肩、脊柱强直、跟腱挛缩等异常。异常的体征常可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譬如肌病伴颈部伸肌无力以及肌病伴眼肌麻痹的常见病因分别见表23-1.1.-1.-1.o表23-11-1-1肌病伴颈部伸肌无力以及肌病伴眼肌麻痹的常见病因肌病伴颈部伸肌无力的常见肌病伴眼睑下垂的常见病因肌病同时伴眼睑下垂和rinrvr,rA1./-多发性肌炎强直性肌营眼咽型肌皮肌炎先天性肌病不良包涵体肌炎中央核肌病眼咽远端肉毒碱缺乏杆状体肌病线粒体肌强直性肌营中央核肌病先天性肌先天性肌病甲状旁腺功结蛋白病各种肌病有不同的肌无力分布模式。在观察患者的肌肉萎缩情况、运动功能和检查肌力之后,可以尝
9、试将患者的肌肉受累范围划归某一种分布模式。临床上常用分布模式名称为肢带型、远端型、肩腓型、前臂大腿型、眼咽型、脊柱中轴型(图23-11-14)O不同模式所对应的肌病种类有所不同,譬如肢带型主要见于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又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和贝克肌营养不良又称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和多肌炎,肩腓型主要见于埃默里-德赖弗斯肌营养不良,脊柱中轴型主要见于强直性脊柱炎。【生化检查】血清肌酸激酷水平升高是肌病最敏感的指标,但水平正常并不能排除肌病。当然肌酸激陋增高原因很多。剧烈运动、癫痫抽搐等会引起血清肌酸激酶增高。血乳酸、丙酮酸等多种代谢产物在代谢
10、性肌病也有异常升高。DEF图23-11-14肌病中肌群受累模式深色区示受累肌群分布范围.“概述”。【肌肉磁共振】主要用于呈现肌肉水肿、脂肪浸润以及肿块等病变以辅助肌病诊断。水肿或炎症于T2加权表现为高信号。脂肪浸润在TI和T2加权均表现为高信号,短时翻转回复序列(STIR)通过抑制脂肪信号可以区分T2加权上的高信号是脂肪浸润还是水肿(图23-11-1-5)o肌肉MR1.和肌电图对于活检选取适当的肌肉具有指导意义。也有助于肌肉疾病的疗效判断及病情随访。【肌肉活检与病理】肌肉标本可以通过开放活体组织检查或穿刺活检获得。肌肉活检的病理切片经特殊染色通过光镜和电镜对于肌病的定性起关键作用。通过电镜发现
11、超微结构的特征性改变对先天性肌病(如杆状体肌病、中央核肌病等)和线粒体肌病等的诊断有重大价值。【基因诊断】对于遗传性肌病的高通量测序或二代测序的出现弥补了一代测序的劣势:目标序列捕获测序可一次对多个基因进行检测,适用于临床综合征相仿,但候选基因较多的肌病,如远端肌病、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等;全外显子或全基因组测序则适用于临床虽然高度拟诊但具体方向不明的遗传性肌病及寻找新的致病基因。图23-11-1-5肌肉MRI肌肉中丁2加权相高信号区为脂肪。第二节肌营养不良肌营养不良症(muscu1.ardystrophy)是一大类与遗传有关的肌纤维变性和坏死性肌病。表现为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萎缩。肌营养不良症现根
12、据肌肉无力的分布、起病年龄、遗传方式、致病的基因突变和异常基因产物来分类(表23-11-2-1)0一、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Iimbgird1.emuscu1.ardys1.rophy,1.G-MD)包括一大类肩带和骨盆带肌无力呈肢带型分布模式的遗传性肌营养不良,其中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绝大多数)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两大类。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在男女中的发病概率相等,如果发生在儿童早期,其临床表现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相似;较轻的表型可类似于BeCker型肌营养不良。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肌酸激酶、肌电图、肌肉活检)符合肌营养不良的特点(表23-1.1.2-2)。目前已有数十种
13、肢带型肌营养不良亚型根据基因突变和其导致的蛋白缺陷而命名,由于新的亚型不断被发现,目前对其命名规则进行了改变(表23-11-2-2),较为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1.GMD命名为D型(1.GMDD1、D2、D3等),常染色体隐性1.GMD命名为R型(1.GMDR1.R2等)。表23-11-2-1部分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和异常基因产物疾病遗传方式基因位点缺陷基因/蛋白X-性联肌营养不良(Duchenne和Becker型)XRXp21Dystrophin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1型AD4q35O4Z4重复大片段缺失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2型AD18p1.1.SMCHD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AD19q1.3DMPK
14、eTG三核昔酸重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2型AD3q21ZNF9CCTG四核昔酸重复眼咽型肌营养不良AD14q1.1.PABP2GCG三核昔酸重复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症EDMD1.XRXq28EmerinEDMD2、3AD1.q221.aminA/CEDMD4AD6q25SYNE1.EDMD5AD14q23SYNE2EDMD6XRXq26FH1.IEDMD7AD3p25TMEM43远端型肌病We1.anderAD2p1.3TIA1.Markesbery-Griggs-UddAD2q31TitinNonakaAR或散发9p1.3GNEMiyoshiAR或散发2p1
15、.3dysfer1.in1.aingADUq1.1.MYH7注: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GNE.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2-表住酶/N-乙酰甘露糖腾激酶;XR.X连锁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参见下丈。表23-11-2-21.GMD的新旧命名和临床特点新名称旧名基因蛋白临床特点常染色体1.GMD1.GMDNAJBDnaJ热休克蛋白家合并心脏病D1.DID6族1.GMD1.GMTNPO3转运素-3遗传早现1.GMD1.GMHNRNP异质核糖核蛋白D可伴有白内障,手指屈肌挛缩1.GMD1.GMCAPN3钙蛋白酶3肌萎缩、常有关节挛缩1.GMDC01.6A1胶原蛋臼601
16、.1链远端关节过伸、皮肤瘢痕D51.GMD1.GMCAPN3钙蛋白酶-3肌萎缩、常有关节挛缩1.GMD1.GMDYSFDysfer1.in可同时有远端肌萎缩,常于20岁左右起1.GMD1.GMSGCA肌聚糖a病情轻重不一,类似DMD或BMD,常1.GMD1.GMSGCB肌聚糖B1.GMD1.GMSGCG肌聚糖Y1.GMD1.GMSGCD肌聚糖31.GMD1.GMTCAPte1.ethonin可伴有腓肠肌肥大和垂足1.GMD1.GMTRIM32Tripartite1.GMD1.GMFKRPFUkUtin相关蛋白腓肠肌肥大,常伴肺或心脏病变1.GMD1.GMTTN连接素1.GMD1.GMPOMT1
17、.O-甘露糖转移酶蛋可伴有小头畸形和智能发育迟缓1.GMD1.GMAN05Anoctamin5不对称;可伴有心肌病1.GMD1.GMFCMDFukutin婴儿期起病,发热后加重1.GMD1.GMP0MT2O-甘露糖转移酶蛋可伴有腓肠肌肥大和智能障碍1.GMD1.GMPOMG蛋白。-连接甘露糖可有腓肠肌和股四头肌肥大R15D20nT1.n-乙酰1.GMD1.GMDAGI营养不良聚糖1可伴有踝关节挛缩和智能发育迟缓1.GMD1.GMP1.EC1.网蛋白1.GMD1.GMTRAPP转运蛋白颗粒复合儿童期起病,可伴有肌痛和智能发育迟缓1.GMD1.GMGMPPGDP-甘露糖焦磷酸可伴有重症肌无力样病情
18、波动、肌肉痉挛1.GMD1.GMCRPPACDP-1.核糖醇焦可伴有肌张力低下和肌肉肥大1.GMD1.GMPOG1.U0-葡糖基转移酶1蛋可伴有翼状肩胛和呼吸无力1.GMDC01.6A1胶原蛋白6亚单位远端关节过伸、皮肤疤痕R22/2/3A1.、A21.GMD1.AMA2层粘连蛋白a2亚基可伴有周围神经病、癫痫、智能减退和脑1.GMDPOMGNO-链甘露糖N-乙酰可伴有腓肠肌肥大和智能减退R24T2氨基葡二、抗肌萎缩蛋白病抗肌萎缩蛋白病(dystrophinopathy)为肌营养不良症中最常见类型,亦称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主要包括DUChenne型.Becker型和女性携带者。参照国外资料
19、,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发病率在男婴中约为1/3500o【病因与发病机制】假肥大型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均为Xp2I上dystrophin基因缺陷所致,属X性连锁隐性遗传。破坏了基因翻译阅读框的突变(移码突变)导致抗肌菱缩蛋白完全缺失,造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而不改变翻译阅读框的框内突变则会翻译表达出数量或大小异常的抗肌萎缩蛋白,仍能保持其部分功能,导致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病理1呈现肌营养不良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提示肌膜的抗肌萎缩蛋白完全或部分缺失。【临床表现】呈X-性连锁隐性遗传,男性患病,女性携带。1.DUChenne型病情
20、较重通常在幼儿期起病。表现为学步困难、易跌、跌倒后不易爬起。臀中肌受累而致骨盆左右上下摇动,跟腱挛缩而足跟不能着地,腰大肌受累而腹部前凸;头后仰,呈“鸭步”。从平卧位起来有“Gowers现象”。继骨盆带肌受累之后,逐步出现肩胛带肌萎缩、无力,双臂上举不能,肩胛骨可呈翼状耸起,称“翼状肩”。多数患者有腓肠肌肥大,病初肥大肌肌力可相对较强。病程逐步发展。少数儿童由于本身生长发育的影响,可能出现病程相对稳定或好转。多数病孩到10岁己丧失行走能力,依靠轮椅或坐卧不起,出现脊柱和肢体畸形。晚期四肢挛缩,活动完全不能。常因伴发肺部感染、褥疮等。于20岁之前夭折。约2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智能减退。多数患者可
21、有心肌损害,早期可无症状,晚期可出现心功能衰竭。2 .Becker型常于12岁左右起病,受累肌群的分布、假肥大和心电图异常与DUChenne型相似,但程度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即使在晚年也没有明显症状,预期寿命略低于正常人。3 .女性携带者所生育的男性后代有50%可能患病,女性后代有50%可能成为携带者。女性携带者通常无症状,但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轻度肢带肌无力,50%的女性携带者肌酸激醐水平会升高。用羊水脱落细胞或绒毛膜可以进行产前遗传检测。【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男性患儿、进展性肢带肌无力、腓肠肌肥大和高肌酸激酶血症等临床特征可高度拟诊。确诊需依赖于病理免疫组化和基因分析。临床上需与肢带型肌营养不
22、良和脊肌萎缩症相鉴别。【治疗】口服泼尼松推荐的起始剂量为075mg(kgd),疗效包括延长行走能力保留的时间2年。基因治疗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Etep1.irsen是首个获批治疗DMD的药物。采用了寡核昔酸和外显子跳跃技术,目的是修复mRNA的阅读框来部分纠正遗传缺陷,通过跳跃51号外显子,产生一种较短但仍具有功能的抗肌萎缩蛋白,从而稳定或减缓疾病的进程,延长并改善DMD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AtaIUren/PTC124获得欧盟药监当局的有条件上市批准,用于5岁及以上无义突变型杜氏肌营养不良非卧床患者的治疗。AtaIUren是一种蛋白质修复药物,用于由无义突变所致遗传性疾病的患者群体,选择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骨骼肌 疾病 诊疗 规范 2023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6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