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docx
《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八节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一、医院感染委员会会议定期由分管院长主持召开。医院感染委员会成员、预防保健科成员参加。二、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实际情况,一般每季度或半年一次,遇有特殊问题随时进行。三、预防保健科负责通知参加会议人员、会议时间,并作好记录。四、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主要内容:1.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 .根据综合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的扩建、改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3 .对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4 .解决和处理有关医院感染管理
2、方面的重大事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日常工作。一、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二、监督检查全院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三、定期对医院环境污染情况,消毒药械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并提出考评意见。四、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医院感染的各种监测资料,并按时上报。五、协调各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各项工作。六、对发生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或重大事件,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七、定期汇总医院各临床标本及感染病例标本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并向临床科室反馈,供临床选用抗生素参考。八、开展医院感染的在职教育。九、开展医
3、院感染的专题研究。十、监督进入医院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消毒药械的购置,查验,并定期监测消毒效果和用后的处理情况。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一、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二、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组织,配备专(兼)职人员,并认真履行职责。三、医院要制定医院感染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作为医院评审的重要条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四、对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操作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五、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六、医院须建立特殊区域(如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
4、、婴儿室、新生儿病房、治疗室)保洁、消毒或无菌的监控制度和措施,定期检查。七、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院内感染控制在职教育制度一、在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具体组织下,组织全院各级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的控制教育。二、定期举办院内感染控制学习培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每年不少于两次。三、教育各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和训练正确的无菌操作技术,定期举办无菌操作技术比赛。四、对有关人员每年进行一次院内感染知识的考核。院内感染监测制度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产房、婴儿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及细菌污染量,
5、每月监测一次。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次。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批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批示剂监测一次。六、对婴儿室、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新生儿室,产房的化脓菌(金葡菌、绿脓杆菌,局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十一、对一人一针
6、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十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健委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四、院领导每月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
7、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上报主管部门。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院内感染监测反馈制度一、感染病例调查表由科室监控人员负责填写。发现感染病例后要认真填写调查表和报告表,交感染管理委员会,由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去病案室复查核对,相符后,将感染数字及感染部位、漏报率等项反馈到各科室,每季一次。二、全院各科室进行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致病菌、空气、消毒液、HbSAg的监测,有专职人员抽,化验室专职人员进行化验,每半年一次。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产房、血透、1CU室、各病房治疗室、外科病房,以上监测内容,应每月监测一次。感染管理委员会将每次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
8、各科室。如有超标的应重新监测,重测结果反馈到科。三、每季监测紫外线灯强度一次,将监测结果反馈到科。凡强度低于50uwcm2的灯管,一律进行更换。更换后的科室负责人应报更换日期,由感染管理委员会进行复核,复核后及时反馈到科。四、每半年将全院感染病例,按卫生厅要求,填写报表,将填写的报表交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复核签字后,由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主管部门。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报告控制制度一、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生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二、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9、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和流行。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应加强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的监控和统计,当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教科,并通报相关科室。四、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五、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科室协助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保证。六、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和控制处理。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控制措施一、一旦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其步骤为:
10、1 .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明流行或暴发。2 .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手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3 .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4 .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对病人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或暂停接收新病人。5 .分析调查资料、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做出综合判断。6 .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一、应
11、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第三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二、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三、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和对其的依赖性。四、已确定为病毒性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五、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对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再抽血送培养后,可试选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再按药敏指导用药。六、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尤其青霉
12、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戒类等不宜使用。必要时,可用新青霉素、肝菌肽、磺胺喀鸵银等。七、联合使用抗菌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特别是起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指征是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及需长期用药防治细菌产生耐药的情况。一般以二联为宜,B内酰胺类与氨基糖忒类以联合应用。八、选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二)尽量能避免应用广谱抗
13、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药群失调,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对于感染特别严重者,可选按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四)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选用抗生素及酌情调整给药方案。九、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静脉滴注时,抗生素之间,抗生素和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之间,均可发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十、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科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类型。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十一、严格控制抗生
14、素的预防使用。(一)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二)对无感染迹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者,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三)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带菌者,如果不能使用磺碳胺类药物,可考虑应用抗生素。(四)外科手术的预防性用药。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主要用于手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手术时间长及疑为受细菌污染的手术。患者身体衰弱及免疫低下且对院内感染易感者,手术前预防用药,可以提高抗生素在手术中的血药浓度,一旦有细菌侵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十二、一般感染时,
15、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或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停药,对于急性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用药后72小时临床疗效不显著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其它敏感药物。十三、为预防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在使用B-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泡素类等抗生素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试验。氨基糖贰类除非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行皮内试验。控制肺部感染措施一、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每日二次(冬季上下午)开窗通风,晨间护理和清洁工作一律湿式进行。二、不能在病房和走廊内清理脏单子及其他污染物品。三、严格招待呼吸道治疗设备的灭菌。(一)呼吸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经1:200的“84”消毒液或2%。过氧乙酸充分浸泡,达到灭菌要求,
16、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消毒液现用现配。(二)使用雾化器和湿化器持续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三)输氧管和面罩、鼻塞必须固定患者使用。(四)医护人员在做各种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四、湿润器中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经严格消毒,污染器械不能与液体接触,盛液器在开瓶后24小时未用完者应废弃,只能用密闭瓶中药物做呼吸道给药。五、手术病人预防肺内感染措施:(一)术前要求病人戒烟;(二)除去呼吸道分泌物;(三)进行预防肺炎的指导与教育;(四)术后鼓励病人咳嗽多做深呼吸;(五)早下床活动;(六)控制干扰咳嗽及深呼吸的疼痛;(七)避免使用镇静剂;(八)进行气管切开部位抽吸处理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最好采用一次性器械。控制泌
17、尿感染措施一、要根据需要安插导尿管,防止滥用(如仅为收集尿标本)导尿管。二、安插导尿管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应用灭菌导尿管、手套和孔巾一次性润滑消毒软膏。三、正确掌握操作技术,避免损伤尿道。四、必须留置导尿管时,要妥善固定,防止滑动及牵引尿管。五、使用封闭式无菌引流导尿,除必须冲洗导尿管外,应避免冲洗。六、若无菌技术遭破坏,如导尿管或集尿接头脱勤务或发生渗漏,应采用无菌技术,在消毒导尿管、集尿管接头处之后,更换集尿管。七、导尿系统应保持畅通,避免管道扭曲,每3小时排空于该病人专用设备容器内。八、集尿袋的安置,应低于膀胱水平,如发生堵塞及时冲洗或更换。防止尿液外溢。九、保持环境清洁,每日二次用
18、1:500的“84”消毒液擦拭地板,每三日做一次细菌检验,每同对引流装置病室环境作细菌培养。十、加强卫生宣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勿使粪便污染泌尿生殖道。控制外科伤口感染措施一、预防微生物污染伤口应开始于手术前,术前用肥皂沐浴洗澡,积极治疗感染病灶,改善患者自身状态。二、在手术前一日应用适当抗菌素。三、参加手术的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所用手术衣、帽、器皿必须经过严格灭菌处理,并按照手术前要求认真洗手。四、提高医疗技术,在仔细操作的基础上,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适当处理组织,减少出血及血肿形成,消除死腔。五、放置引流时,要采用封闭式引流,置于主要切口旁。六、尽量减少手术人员,限制非手术人员的走
19、动和谈话。七、手术器械及其他器械必须按规定灭菌,每周彩芽胞细菌菌片测试高压蒸气消毒装置的效能。八、换药前后都要认真洗手,不能直接触摸伤口。九、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患者有感染体征时应及时更换敷料。十、任何可疑伤口换下的敷料都应做细菌培养及涂片,做革兰氏染色镜检。治疗室控制感染措施一、治疗室应保持整洁,进入治疗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非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入内。二、治疗室物品器械应定点放置,严格实行“三分开”(无菌清洁、污染),并处于备用状态,用后物归原处。三、治疗护士负责治疗室内物品消毒、供应、保管、维修,经常检查无菌物品的消毒日期,每周大消毒一次。四、各种消毒液容器应定期更换消毒,器械消毒液
20、夏季每周2次,冬季每周1次更换。“84”消毒液每天配制更换。五、室内地面、治疗桌、药橱把手、水龙头、肥皂盒,每天应用1:200的“84”消毒液喷洒或擦拭1-2次。六、治疗室空气应达到消毒要求,细菌总数不应超过500个/m3。七、治疗室空气消毒具体安排:(一)7-8点紫外线照射1小时后,准备上午治疗工作。11:00-11:30开窗通风。(二)午后1-2点紫外线照射后准备下午治疗工作。(三)4:30-5:00点开窗通风。(四)晚10点到12点紫外线照射1-2小时。八、每周用0.2%过氧乙酸喷雾彻底消毒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九、治疗室各类物品应推行消毒一清洗一再消毒的操作程序。各类物品清洗消毒法(
21、一)换药碗、钳子、镜子、弯盘用后,浸入1:200的“84”消毒液内浸泡30分钟取出,用肥皂水清洗擦干后,高压消毒。(二)外科用剪刀、手术刀等锐利器械,用后应浸泡在25戊二醛液中3小时可杀死芽泡,用时可用0.9%NS液冲洗即可。(三)导管类,如胃管、肛管、引流管等,用后放入1:200的“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取出,用肥皂水清洗,并用汽油擦净后再煮沸消毒,分开放置备用。(四)各类引流瓶,如胃肠减压吸引瓶、胸腔引流瓶等均需用2%。过氯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用XX冲洗后备用。(五)各类注射器用后浸于1:200的“84”消毒液内30分钟再送供应室处理,抽血注射器应与一般注射器分开浸泡。HbSAg阳
22、性者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焚烧。(六)体温表用后放入1:200的“84”消毒液内浸泡10分钟,XX洗净放入75%酒精备用。(七)常用血压表、听诊器、冰袋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压脉带应做到一人一带一消毒。(八)治疗桌、放药橱把手、水龙头、肥皂盒,应每天用消毒液认真擦拭。(九)一次性医疗用品如输液器、头皮针、空注射器等,用后集中用“84”消毒液1%。过氯乙酸消毒再处理。(十)做各种操作前后,坚持做到认真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消毒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二、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电动机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3、三、无菌器械窗口器械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四、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拖洗地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毒。五、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六、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消毒备用,药杯、餐具必须水洗后再用,病人被褥要定期更换消毒。七、有严重感染及脏器移植的手术病人,放单独病房,病室在事先进行消毒。八、出院病人的单元,必须做好终末处理,椅、桌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床垫被褥洗晒消毒,死亡病人的被褥应更换,用具应消毒。九、传染病人按常规隔离,儿科门诊应设预检,疑似传染病,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感染 管理 消毒 隔离 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6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