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减隔震及构造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建筑构造减隔震及构造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构造减隔震及构造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建筑构造减隔震及构造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传统的抗震方法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构造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开展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1)总体屈服机制。例如强柱弱梁。2)刚度与延性均衡。砌体构造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3)强度均匀。构造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4)多道抗震防线。5)强节点设计。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2、在此根底上作构造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地震荷载法;振型分解法;动力时程分析法。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缺陷传统抗震构造主要利用主体构造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构造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构造构件,其修复是很难开展的。由于传统抗震构造是以防止构造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构造(构件)的延性,以
3、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构造(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构造损伤程度的控制。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构造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传统抗震构造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构造的延性。既要求主体构造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1)框架构造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构造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较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较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后期修复费用也很高。2)剪力墙构造剪力墙构造体系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小,其总的水平
4、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是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当底部屈服后,剪力墙的抗侧作用就很小,且剪力墙的耗能也基本集中与底部塑性较区域,上部墙体对抵御强震无显著作用。而且剪力墙要担负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修复。3)框架-剪力墙构造从抗震概念设计来说,框架-剪力墙构造具有了多道抗震防线。有框架和墙体组成的抗震构造中,框架的刚度小,担负的地震作用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值和延性却较小。整个构造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很快超过自身的较小弹性极限变形,出现裂缝,水平承载力下降,此时框架尚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抗力;墙体开裂后,框架担负的地震力增大,同时由于构造刚
5、度的变化,地震作用效应也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剪力墙还是框架,都是主体构造的一部分,损伤坏后的修复工作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花费也不小。二、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鉴于上述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缺陷,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构造震动的全过程。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构造上,从而引起构造的震动反应。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四点:震源一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到达减小构造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传播途径一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构造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构造 减隔震 构造 控制 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68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