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知识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版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知识考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考点一:人类的管理活动(见表1-1)表1-1人类的管理活动要点主要内容特点包括: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的必要性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用和利用,形成有效的社会生产力。通过有效的管理,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协调各种关系。通过有效的管现,使成员的分力组成方向一致的合力。通过有效的管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物质文明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掰考点二:管理的职能与性质(见表1-2)表1-2管理的职能与性质要点具体内容蜒决策决策是计划和修正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实施决策的保
2、证组组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领导领导者通过指导人们的行为,增进理解,统一认识和行动,从而实现组织目标控制控制的实质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掂创新创新职能在其他管现职能创新所取褥的效果中表现白身的存在与价值性质自然属性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齐观需要,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是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我国管理的社会属性我国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芬的.管理的预期目的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考点三:管理者的角色
3、、技能及其面临的新发展趋势(见表1-3)表13管理者的角色、技能及其面临的新发展趋势要点具体内容媒人际关系角色包括:代表人角色、篌牛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包括:监督音角色.传播并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制定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药取再角色.资源分配者、谈判者僚色技术技能即运用管理苕监督的专业傻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人际技能即成功地,别人打交道并与其沟通的能力假念技能即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犬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发展趋势信息网络化人们通过电联网可以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实时信息交流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知识资源化知识资源化是信息网络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信
4、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乂是知识资源化的传播途径管理人本化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者的头等大事考点四: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见表1-4)表1-4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要点主要内容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方法通过对客观事物(或经莪)进行观察,分析因果关系,找出事物交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人为地为某一试毅创造一定条件,格共结果与对照组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脸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演绛法针对更杂的管理问理,从概念或统计规律出发,或采用实证研究及归缈法.建立起能反映某种JS料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考点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见表2-1)表2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
5、点主要内容形成的背景掇植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的传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包括:顺道;人;求和;守信;器;求实;对策;节孤法治考点二:西方传统管理思想1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得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形成。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见表2-2o表2-2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亚当斯雷代表作1力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乂国富论)理论观点包括:3劳动价值论及熨叫工理论;“经济人观点查尔斯巴贝奇代表作1832年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现论观点包括:j发斐继”原则;利润分配制度;技熙生产效率不同来确定报酬的制度罗伯特欧文重视人
6、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可以提高工厂利润2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管理理论比较系统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阶段所形成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或科学管理理论。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如下:(1)泰罗泰罗显丽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作是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其主要观点有: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人员和工人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彻底变革。(2)甘特甘特的代表作是1916年的工业的领导和1919年的工作组织,其创造了“甘特图”,并提出“计件奖励工资制”。(3)机械师杰布蕾斯夫
7、妇杰布蕾斯夫妇的代表作是1911年的动作研究,主要贡献在于“动作研究”。(4)福特福特的主要观点包括:产品系列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机器及工具专用化;f乍业专门化。(5)法约尔法约尔的主要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组织理论、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为1925年的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主要观点如下:六大职能:a.技术职能;b.经营职能;a财务职能;d.安全职能;e.会计职能;f.管理职能。十四条原则:a.劳动分工;b.权力与责任;c.纪律;d.统一指挥;e.统一方向;f.个人服从整体;g.报酬;h.集权;i.等级链;j.秩序;k.公平;1.稳定性;m.主动性
8、;n.团队精神。(1)厄威克厄威克的主要贡献是把法约尔、穆尼和泰罗的思想加以归纳并使之有机结合,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理论。主要观点如下: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三项指导原则预测、协调和指挥。管理的间接目标: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考点三: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1.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形成(见表2-3)表2-3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形成要点具体内容形成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求和平、民主和独立的浪潮南卷全球。企业规模扩大,市场国际化及企业生产经营国际化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工业出现,技术更新速度加快。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变化对企
9、业管理的新要求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2行为科学学派(1)早期理论一人群关系论人群关系论由埃尔顿梅奥提出,他参与了霍桑实验,目的是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其主要观点有: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2)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亚布拉罕马斯洛,其主要观点是:人的行为由一定的动机引起,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各种需要。人的需要共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
10、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激励模式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健因素。这类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激励因素以工作为中心;保健因素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4) X、Y理论X理论和Y理论由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超Y理论由乔伊洛尔施和约翰莫尔斯提出。主要观点如下:X理论:a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b.一般人
11、通常满足于平稳地完成工作,不喜欢创造性的困难工作。Y理论:a.人并不懒惰,其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取决于这份工作对自己是满足还是惩罚;b.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愿意承担责任;c人们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超Y理论: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5) Z理论Z理论的提出者是威廉大内,其主要观点是: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1.管理科学学派(1)管理科学学派特点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2)数学模型分类图(见图2-1)图2-1数学模型分类图(3)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系统管
12、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企业系统的六要素包括:人、物资、设备、财、任务、信息。2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与企业再造理论(见表2d)表24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与企业再造理论要点主要内容.篁理造定逆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主要观点作为企业主要管理者的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任务;每个经理都在执行一些基本的、共同的职能企业再造理论代表人物哈默和钱皮实施过程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设计流程改进的方案;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实施组织流程改进方案
13、考点四: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见表2-5)表2-5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要点具体内容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扩大企业自主权,简政放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实行利改税。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1年):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第三阶段(1992年至2013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新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有
14、针对性的措施。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考点一:管理原理的特征及研究意义(见表3-1)表3-1管理原理的特征及研究意义要点主要内容概念管理原理是指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特征包括:客观性;j;稳定性;系统性研究意义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肓目性;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考点二:系统原理*1 .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按组成要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2 .系
15、统的特征(1)集合性。集合性即系统是由各个要素集合而成的,它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3 .系统原理要点0)整体性原理。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动态性原理。系统内部的联系、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都是一种运动。0开放性原理。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任何有机系统都要与外界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维持其生存;并且使其外部获得量大于内部消耗量,不断发展壮大。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
16、事物发生各种联系。考点三:人本原理与责任原理(见表3-2)表3-2人本原理与责任原理要点主要内容人本原理主要观点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螃然;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走向完美;管理是为人服务的责任原理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包括:职责界限要清楚;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职责要落实到每个人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权限、利益和能力奖惩要分明、公正、及时包括:奖惩要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布成绩才贡献的人员.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奖励.维持其积极行为;及时、公正的惩罚;建立健全如织的奖惩制度考点四:适度原理(见表3-3)表3-3适度原理
17、要点主要内容内涵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国和管理幅度的选择以及权力的分配上,必须进行道虞篁理,实现适度组合缘由适度管理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管理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以及与这种不确定性相关的管理实践的艺术性带征启示艺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作出适度或适当的选择,重视直觉能力的培养和应用。以经验为基础的真耍在管理活动的组织中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考点一: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1 .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1)西方文化的伦理与道德伦理的原初形态或自然形态是风俗习惯;道德是指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指出“德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2)中国文
18、化的伦理与道德伦理是指关于“伦”的理性和原理;伦理走出思维与意识并具有意志与行为的意义时,便是“道”;“得道”,便具有了“伦理上的造诣”,也就有了“德”O(3)管理道德的两个基本课题(见图4-1)个体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个体与个体图4-1管理道德的两个基本课题2.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相关理论(见表4-1)表4-1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相关理论理论主要内容理想类型论德国马克斯韦伯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期数!缪上嬖车至m芟维济是现代资本主义乃至现代文明的“理想类型”文化矛盾论美国丹尼尔贝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文化矛盾的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或道德冲动力的分离与背离最强动力一最好动力论德国彼得科斯
19、洛夫斯基于20世纪末期提出。在社会、企业、个人身上,存在两种动力:谋利或经济活动的最强的动力”;道德的“最好的动力”。两者往往处于矛盾之中竞争力论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企业伦理是一种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考点二:几种相关的道德观(见表4-2)表4-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观主要内容功利主义道德观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基本权利即人权.每个人都应当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
20、歧视员工,要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社会契约道德观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推己及人道德观我所追求的结果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无怨”的“和为贵二即“合作和谐F双赢”的结果考点三: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 .道德管理的特征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0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O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O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
21、就;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0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2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的三个层次为:一惯例层次;惯例层次;一则层次1(2)个人特性,即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其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3)组织结构: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是否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及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上级管理行为的丞迤但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4)组织文化: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5)问题强度,即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其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考点四:改
22、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及其社会责任3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4)设定工作目标;(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4 .企业的价值观(1)价值观,即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原则。(2)企业价值观表现在: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高度认同。(3)企业价值观的发展阶段有: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时期。-3.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1)办好企业,
23、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3)社区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考点一:管理的方法论(见表5-1)表51管理的方法论要点主要内容管理方法的重要性管理方法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杼和手段管理哲学内涵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构成包括:管理辩证法;管理认识论;g;管理的科学价值观管理方法的分类一
24、般可分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期隙优姓;管理的技术方法考点二:管理的法律方法1 .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定义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2 .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内容法律方法的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而且包括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这两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 .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实质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其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4,管理的法律方法的特点(1)
25、严肃性。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2)规范性。法律和法规是所有组织和个人行动的统一的准则,对他们具有同等的约束力。(3)强制性。法律、法规一经制定就要强制执行,各个企业、单位和每个公民都必须亳无例外地遵守。5 .管理的法律方法的作用(1)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2)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3)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6 .管理的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1)在管理活动中,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2)根据国家、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企业管理规范,避免与其相悖而造成损失。考点三:管理的行政方法1 .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定义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
26、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2 .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内容(见图5-1)图5-1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内容3 .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实质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1)(2)(3)(4)(5)权威性。强制性。 垂直性。 具体性。 无偿性。4 .管理的行政方法的特点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行政方法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来实施,基本上属于“条条”的纵向垂直管理。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行政方法比较具体。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上级
27、组织对下级组织的人、财、物等的调动和使用不讲等价交换的原则。5 .管理的行政方法的作用(1)有利于组织内部目标、意志、行动的统一,对全局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3)行政方法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4)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题。6 .管理的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1)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2)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3)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过程中至关重要。(4)行政方法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考点四:管理的经济方法(见表5-2)表5-2管理的经济方法内涵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谢节各种不同
28、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先济手段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洞、工资以及奖金与罚款实质围绕物质利益,运用经济手段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登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贲任感特点*利益性通过利益机制引导被管理者追求某种利益,间接影响被管理者行为关联性各种先济手段之间的关系错综友杂.影响面宽,而且每一种经济手段的变化都会造成社会多方面经济关系的连锁反应经济方法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同一管理对象,在不同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平等性被管理的组织或个人在获取经济利益上是平等的正确运用将经济方法和教育等方法
29、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既各自作用,又协调配合。切忌依赖重奖重罚,防止以罚代管要点主要内容考点五:管理的教育方法(见表5-3)表5-3管理的教育方法要点主要内容实质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目的是让受教行者的行为符合管理的要求任务管理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网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特点强制性某些教育内容在组织的规章制度中作了强制性的规定示他性领导者的行为对成员具有示他效应群体性*-*在管理中施行教育方法时.要注意群体教育,也必须注意对非正式组织的教育与引导个体性每个人都有其特殊性.教育工作要求同存异、和而不
30、同自主性职工根据自身需要参与教育,组织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包括:专业式教育;情景式教行;启发式教育;互动式教育考点六:管理的技术方法1 .管理的技术方法的内涵管理的技术方法是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法。它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控制技术等。2 .管理的技术方法的实质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3 .管理的技术方法的特点(1)客观性。技术是客观存在的;技术方法产生的结果是客观的。(2)规律性。技术脱胎于客观规律;技术方法有其规律性。(3)精确性。基础数据的正确性决定技术结果的精确性。(4)动态性。管理技术
31、随时代变化而变化。4 .管理的技术方法的作用(1)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信息获取的速度与信息的质量。(2)决策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与质量。(3)计划、组织和控制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有关职能的执行效率,促进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4)技术在组织中的运用和被重视为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5 .管理的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1)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一切问题。(2)管理者要结合各种管理方法解决管理问题。(3)管理者必须努力学习组织内外的新技术,弥补自身的知识不足。第六章决策考点一: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见表6-1)表6-1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要点主要内容定义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
32、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原则决策遵循的是螃妙J,而不是最优原则依据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管理者在决定所收集信息的种类、数珏及来源时.要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考点二:决策的类型和特点(见表6-2)表6-2决策的类型和特点要点主要内容类型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我燃;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避达塞和追踪决策;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特点包括:目标性;可行性;择性;满意性;过程性;楚推考点三:决策的理论1 .古典决策理论(1)提出背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理论内涵: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
33、策理论,认为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3)主要观点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4)理论假设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决策环境条件的稳定与否是可以被改变的: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后,完全可以作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理论不足:该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现实指导性不足。2 .行为决策理论(1)提出背景始于20世纪50年代,赫伯特A.西蒙在管理行为中提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
34、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2)主要观点人是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容易受知觉偏差的影响,直觉的运用多于逻辑分析;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选择是相对理性的;风险型决策中,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影响着对方案的选择;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结果,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3 .回溯决策理论(1)提出背景该理论由彼得索尔伯格于1967年提出。(2)理论定义回溯决策理论又称隐含最爱理论,是把思考重点放在决策制定之后,解释决策者如何努力使自己的决策合理化。(1)主要观点决策是为已经作出的直觉决策证明其合理性的一个过程,说明了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考点四: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1 .决策的过程包
35、括:诊断问题,识别机会;识别目标;拟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作出决定;选择实施战略;监督和评估。2 .决策的影响因素(1)环境环境的特点影响组织的活动选择;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也影响组织的活动选择。2)过去决策过去的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其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情况。(3)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喜好风险的人会选取风险程度较高但收益也较高的行动方案;厌恶风险的人会选取较安全同时收益水平也较低的行动方案。(4)伦理决策者是否重视伦理以及采用何种伦理标准会影响其对待行为或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决策。(5)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会影响到组织成员对待变化的态度,进而影响一个组织对方案的选择与实施。(6)时间
36、时间敏感型决策,即必须迅速作出的决策;知识敏感型决策,即对时间要求不高、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决策。考点五:决策的方法1 .集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法内涵由奥斯本提出,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四项原则a.不对别人的建议作任何评价,将相互讨论限制在最低限度内;b.建议越多越好;c.鼓励独立思考,广开思路;d.可以对已有的建议进行必要的完善和补充。(2)名义小组技术适用情境:在集体决策中,对问题的性质不完全了解且意见分歧严重。内涵:小组成员互不通气,不一起讨论、协商,小组只是名义上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德尔菲
37、法内涵:由兰德公司提出,用于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运用关键:a.选择好专家,这主要取决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或机会的性质;b.决定适当的专家人数,一般1050人较好;c.拟定好意见征询表,因为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有效性。2 .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基本思想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由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建立,基本思想是:大部分企业都有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每个经营单位都有相互区别的产品-市场片,企业应该为每个经营单位确定其活动方向。经营单位分类(见图6-1)高业务增长率147258369经营中位的竞争能力一弱吸引力强吸引力中等吸引力弱相对竞争地位低图6”企业经营单位组
38、合图(2)政策指导矩阵内涵由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创立,根据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能力把企业的经营单位分成九类,来分析企业各个经营单位的现状和特征,并把它们标示在矩阵上,据此指导企业活动方向的选择。具体分类(见图6-2)强市场前景图62政策指导矩阵3 .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见表6-3)表6-3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决策方法主要内容确定型决策方法适用情况未来情况只有一种并为管理者所知常用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量本利分析法等风险型决策方法适用情况未来情况不止一种,管理者不知道哪种情况会发生,但知道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常用方法决策树法不确定型适用情况管理者不知道未来情况有多少种,或虽知道有多少种,但不知道每种
39、情况发生的概率常用方法包括:小巾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等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考点一: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1 .计划的概念(1)词性区分名词意义上,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动词意义上,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2)内容计划的内容必须包括“四H”,即:WhaI做什么?目标与内容。Why为什么做?原因。WhO谁去做?人员。Where何地做?地点。When何时做?时间。How怎样做?方式、手段。2 .计划与决策(1)区别二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
40、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2)联系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交织的。3 .计划的性质(1)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考点二:计划的类型1.计划的分类(见表7-1)表7-1计划的分类分类标准类型按时间长短包括:长期计划(一般是五年以上);短期计划按职能空间包括: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按综合性程度包括: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按明确性包括: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按对应的问题
41、是否重复包括:程序性计划(针对重复出现的问题);非程序性计划(针对不重复出现的问题)2计划的层次体系一个计划包含组织将来行动的目标和方式。面向未来和面向行动是计划的两大显著特征。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种层次体系,如图所示。图7-1计划的层次体系(1)目的(或使命)。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决定组织的性质以及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标志。(2)目标。目标是组织的目的或使命的具体化,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是围绕组织存在的使命所制定的。(3)战略。战略是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4)政策。政策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
42、述书或理解书。有时,政策也会从主管人员的行动中含蓄地反映出来。(5)程序。程序是制订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切实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必要的活动进行排列。(6)规则。规则详细地阐明必需的行动或非必需的行动,其本质是反映一种必须或无须采取某种行动的管理决策。规则通常是最简单形式的计划。(7)方案(或规划)。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通常情况下,一个主要方案(规划)可能需要很多支持计划。(8)预算。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考点三:计划编制过程(见图7-2)预测并有效地确图7-2计划编制过普曾喑嘴臂WJ过去,I翻黑小乜第髓计性典蝇I4二1.U二二DJm目
43、表1.个要的概念拟订和选择1;:可行性行动计划:要点主要内容战术性计划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战术性计划的依据全面地完成计划指组织整体以及组织内的各个部门要按一切主要指标完成计划,而不能有所偏废嘘发定座J指要根据时段的具体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按年、季、月,甚至旬、周、日完成计划,以建立正常的活动秩序,保证组织稳步J也发展考点二:目标管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目标管理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谯鲁克,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如下:(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一同制订共同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3)每个人的分目标即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其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4)管理人员和工人靠目标来管理,以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5)企业管理人员依据分目标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2 .目标的性质包括: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实现性;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3 .目标管理的过程(1)制定目标;(2)明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74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