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8版复习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8版复习考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章无第2章世界贸易概览1 .经济规模与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关系(1)规模问题:引力模型现实证明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其进出口总额息息相关。把整个世界贸易看成整体,可利用引力模型(gravitymode1.)来预测任意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引力模型方程式如下:其中,I是国与国的贸易额,为常量,是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两国的距离。引力模型方程式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国间的贸易规模与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2)引力模型的内在逻辑引力模型之所以能较好地拟合两国之间的实际贸易现状,其原因在于:大的经济体收入高,因而大量进口产品:大的经济体能生产更多品种的系列产品
2、,因而更能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进而大量出口产品。在两国贸易中,任一方的经济规模越大,则双方的贸易量就越大。(3)引力模型的应用:寻找反例当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依照引力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时,就需要从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如文化的亲和性、地理位置、运输成本等因素。事实上,这也是引力模型的重要用途之一,即有助于明确国际贸易中的异常现象.(4)贸易障碍:距离、壁垒和疆界距离、壁垒和疆界对国际贸易有负面作用,会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大大小于根据引力模型所计算出的结果。另外,在各国GDP和距离给定的情况下,有效贸易协定(tradeagreement)比无效的贸易协定更能显著增加成员国的贸易量,这也是美国与
3、其邻国的贸易量明显大于其和相同大小的欧盟的贸易量的原因之一。2 .正在演变的世界贸易模式(1)世界变小了吗?人们认为,现代化的运输和通讯可以超越空间距离的束缚,世界因此成了小“村落事实的确如此。但是,有时候政治的力量可以超过技术进步的作用,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及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等都严重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并且用了几十年才得以恢复。(2)交易内容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制成品是主要的交换产品,所占比重最大。矿产品特别是现代世界不可或缺的石油依旧是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引人注目的是发展中国家已经从初级产品出口国转变为主要的制成品出口国。另外,服务
4、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凸显重要,并且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3)服务外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服务外包(SerViceouts。UrCing)随之出现。服务外包也称之为离岸服务,是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现象,使得曾经必须在一国国内实现的服务现在可以在国外实现。(4)旧规则依然可行吗?即便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经济学家在经济全球化之初所发现的基本原理依然可行,国际贸易潜在的逻辑并没有改变。第3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31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指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5、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巨著国富论中提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益。(2)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指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种国际贸易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
6、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可以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2 .单一要素经济(1)基本假设假定存在一个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经济社会,称之为“本国”;本国只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和奶酪;用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即生产1磅奶酪或1加仑葡萄酒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小时数,令.和.分别为生产葡萄酒和奶酪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令;为本国的全部资源,印劳动总供给。(2)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地和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
7、单一生产要素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图3-1中的直线下表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图3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3-1所示,直线一表示当葡萄酒产量给定时奶酪的最大可能产量,也表示当奶酪产量给定时葡萄酒的最大可能产量。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用葡萄酒衡量的奶酪的机会成本(3)相对价格与供给令:和:分别为奶酪和葡萄酒的价格。奶酪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三,葡萄酒部门的每小时工资率等于:.。如果:-,表明奶酪部门的工资率比较高,本国就会专门生产奶酪;如果=.一,本国就会专门生产葡萄酒。只有当:=-时,本国才会生产两种产品。可见,价格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当一个国家的奶酪的相对价格高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
8、门生产奶酪;当奶酪的相对价格低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门生产葡萄酒。(4)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基本假设假设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每个国家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和奶酪;令二为本国的劳动总供给,令;和.分别为本国的葡萄酒和奶酪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量。二表示外国的劳动总供给,外国葡萄酒和奶酪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分别用-:和表示。假设;即本国奶酪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葡萄酒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图3-2中的.二-表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外国向&酒产t加仑)如图3-2所示,由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等于用葡萄酒衡量的奶酪的机会成本,所以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9、比本国的陡。相对价格的确定贸易发生后,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决定相对价格。在图3-3中,二是相对需求曲线,.是相对供给曲线,世界相对价格由曲线二和曲线二的交点确定。图3-3中的曲线表明,如果奶酪的世界相对价格三二跌到.之下,奶酪的供给就为零;当奶酪的相对价格等于.时,本国可任意选择两种产品的相对供给量,从而出现了供给曲线.一在-上的水平段;如果奶酪的相对价格位于.和一之间,奶酪的相对供给量就是;当豆;.一时,外国生产葡萄酒还是奶酪都一样,供给曲线又出现了一个水平段;最后,当时,本国和外国都将只生产奶酪,奶酪的相对供给变成了无穷大。奶酪的均衡相对价格由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图3-3表明,
10、相对需求曲线D与相对供给曲线.一相交于点1,与此对应的奶酪相对价格位于两国贸易前的奶酪相对价格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本国只生产奶酪,外国只生产葡萄酒。如果相对需求曲线是:,那么,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就会相交于点2,即:曲线水平段上的一点。贸易所得贸易所得是指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主要有以下三点:a如果把贸易看作一种间接生产方式,那么本国通过出口奶酪换取葡萄酒的间接“生产”方式比直接生产葡萄酒的效率高;同样地,外国也可以通过出口葡萄酒换取奶酪的方式更有效地“生产”奶酪。b.贸易使得消费可能性扩张,如图3-4所示。图34贸易使得消费可能性扩张从
11、图3R可以看出,贸易前,消费可能性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致的(图3-4中的直线干和直线一)。通过国际贸易,图3d(a)中的直线下表示本国新的消费可能性曲线,图3-4(b)中的直线:-表示外国新的消费可能性曲线。可见,贸易扩大了各国消费选择的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a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利于克服国内垄断、实现规模经济以及学习效应的发挥等。3.对比较优势的误解(1)误解一: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这种观点没有理解李嘉图模型的实质:贸易的获益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2)误解二: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
12、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也被称为“贫民劳动论。事实上,本国决定进行贸易还是自己生产,关键是用本国自己的劳动力来衡量,与外国的低工资率并没有多大关系。(3)误解三: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这个国家受到了剥削并使福利恶化。克鲁格曼根据实证分析证实,如果外国工人的工资比本国工人的工资低,且外国拒绝与本国贸易从而拒绝被“剥削”,那么,其实际工资将会更低。可见,拒绝出口和贸易反而会使一个国家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4 .多种产品模型中的比较优势(1)建立模型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每一个国家都能消费和生产.种不同的产品(1、2、3、.);假设.为
13、本国某种产品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为相应的外国产品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其中.为该种产品的编号)。为分析贸易,将每一种产品的本国和外国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之比一.计算出来,并按比值重新编号。比值越低,产品编号就越小:去“亭?小丹当(2)相对工资和专业分工假设为本国的小时工资率,为外国的小时工资率,两国的工资率之比是。如果.,那么在本国生产产品.的成本就比较低。如果一.,那么在外国生产产品i的成本就比较低。根据假设争X飞也叫中,专业分工的法则就是根据两国的工资率将按编号排序的产品从中断开,左边的所有产品由本国来生产,右边的所有产品由外国来生产。(3)相对工资的确定可以用图3-5来说明相对工资的确定。
14、口表示世界市场上对本国劳动的相对需求,.表示世界市场上本国劳动的相对供给。假定劳动的供给不随工资变化而变化,那么.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在专业化生产布局不变时,图35中的曲线会平缓地向下倾斜:在生产布局发生变化导致相对需求突然下跌时,图3-5中的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这些水平线分别对应于五种产品本国对外国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即相对工资。在图3-5中,均衡的相对工资是3,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本国生产苹果、香蕉和鱼子酱,外国生产枣和烤饼。这一结果取决于两国的相对规模和对产品的相对需求。如果曲线和曲线D的交点正好在其中的某一段水平线上,则两个国家都能生产这段水平线所对应的产品。(4)运输费用和非贸易品
15、多产品模型也可用于说明另一个重要结论,即运输费用导致了非贸易品的产生。运输费用会给产品和服务的流动造成障碍,使得许多产品成为非贸易产品。非贸易品的产生有的是因为成本优势不够强,有的是因为运输费用太高。5 .对李嘉图模型的实证分析克鲁格曼选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数据比较美英两国的生产率和贸易(参见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八版,P4648)。比较研究表明,美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比英国高,美国的工业品出口量也高于英国的工业品出口量。这个结论证实了李嘉图的观点:一国应当出口相对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在图3-6中,每一个小黑点代表一个不同的工业,黑点散布非常接近直线。图3-6劳动生产率和出口图3-6还证实了
16、李嘉图的另一个基本理论:贸易靠的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某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外国高并不足以确定国家是否应当出口这个部门的产品,只有当这个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都高时才能定论。第4章资源、比较优势与收入分配41 .两要素经济模型(1)模型的假定两国生产两种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和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生产这些产品需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以小时计)和土地(以英亩计):这两种要素的供给都是有限的。定义如下表达式:=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一国的劳动总供给;=一国的土地总
17、供给。要素密集度的定义假设生产X产品需要的资本量为,劳动量为二;生产Y产品所需投入的资本量和劳动量分别是和如果,./.,那么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下面结合本章的假设条件进行说明。在两要素经济中,对投入的使用有一定的选择空间。生产者面临的是像图4-1中那种要素组合的权衡选择。图4-1中曲线II展示了用来生产1卡路里粮食可以选择的投入组合。可见,一个农民可以用较少的土地和较多的劳动生产1卡路里的粮食,也可以用较多的土地和较少的劳动生产同样单位的粮食。如果用,来表示每小时劳动的工资率,表示每英亩土地的成本,于是对投入组合的选择将取决于这两种要素价格的比率。图4-2中的曲线下揭示了要
18、素价格和在粮食生产中所用土地与劳动的比率之间的关系。图4-2要素价格和投入选择从图4-2可以看出,每个部门生产中所使用的土地与劳动的比率取决于劳动与土地的相对价格图中的一曲线表示在粮食生产中的土地劳动比的选择,一曲线则表示在棉布生产中的土地劳动比率。对任何一个给定的工资租金比,粮食生产会使用较高的土地劳动比率。可见,粮食生产为土地密集型,棉布生产为劳动密集型。(2)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在工资与租金比率.和棉布价格与粮食价格比率=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由图4-3中的上升曲线一表示。佛布的附对吩格优sI:漆Mti1.t*.*r图4-3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可以把图4-2和图4-3放到一起组
19、成图4-4.从图4R可以看出,商品价格和每种商品生产中所投入的土地与劳动比率之间存在着联系。如图4-4所示,给定棉布的相对价格;,工资与地租的比例一定等于.。对应于这一工资地租比例,棉布和粮食生产中的土地与劳动比例分别是一和二二。如果棉布的相对价格上升到=,工资地租比就一定会上升到,从而造成两个部门生产中使用的土地劳动比例提高。还可以从图44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在相对价格上的变化将通过提高实际工资、同时降低实际租金,来提高工人的购买力,降低土地所有者的购买力。可见,商品价格的变化会改变收入分配,使得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利,同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利益受损。图4-4从商品价格到要素投入
20、的选择(1)资源和产出如图4-5所示,盒子的四边表示一国的劳动总供给和土地总供给。给定棉布生产中的土地劳动比例二,棉布部门的资源使用必定在直线上,:直线的斜率等于二。同样,粮食部门的资源使用一定在一:直线上。两条直线相交于点1,资源在两个部门的分配即由这一点表示。图4-5资源的配置资源投入变化后的产出图4-6显示了当土地供给增加、两种商品的价格和劳动供给固定时的情况。生产可服务用的力动图4-6土地供给增加如图4-6所示,土地供给的增加使得用来表示一国资源的盒子变“高”了。粮食生产中的资源使用现在要从;.开始衡量。如果商品价格保持不变,要素价格和土地劳动比例也保持不变,资源在两部门的分布会从点1
21、移到点2,从而使得更多的土地和劳动被用于粮食生产。这样,棉布产量下降,粮食产量增加,其增长的幅度超过土地供给的增长幅度。可见,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土地供给的增长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出的下降,这是因为资源变化影响了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这点将在下面进行解释。资源变化对一国生产可能性的影响图4-7中显示了当土地供给上升时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影响。从图4-7可以看出,土地供给的增加会使得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从一外移到一,,而且向粮食方向移动的幅度更大。其结果是,在棉布相对价格(用斜率-三表示)不变的情况下,棉布产量会从二降到.。2 .国际贸易对两要素经济的影响(1)相对价格和贸易模式要素充裕度价格定义法
22、:假设A、B两国的劳动价格分别用工资率和.表示,资本价格分别用利息率:.和表示,若有,则A国是劳动充裕国,B国是资本充裕国。数量定义法:假设A国的劳动对土地的相对供给高于B国,称A国是劳动充裕国,B国是土地充裕国。贸易使相对价格趋同图4-8的和.分别代表本国和外国的相对供给曲线。由于两国的资源充裕程度不同,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价格,本国棉布的相对供给要比外国的大。因此,本国的相对供给曲线位于外国的相对供给曲线的右下方。棉布的相对价格尸,)图4-8贸易使相对价格趋同从图4-8可以看出,贸易前,点1是本国的均衡点,点3是外国贸易前的均衡点。贸易后,世界相对价格位于贸易前两国的均衡点之
23、间,如点2所示。预算约束一国消费的价值必须等于生产出来的价值。即:等式(4/)可以改写为:其中,二I表示一个国家粮食的进口量。等式(4-2)表明,一个国家能够进口的产品是有限的,受到其出口产品数量的限制,等式(4-2)也可称为预算约束。从图49可以看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即制造品的相对价格。预算约束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一点,该点表示在制造品相对价格给定时的产出组合。贸易均衡图4-10表明了均衡价格下本国和外国的产出、预算约束线和消费选择。在本国,粮食产出为一,粮食消费为一.,二因此本国成为一个棉布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而外国是一个棉布进口国和粮食出口国。均衡时,本国的棉布出口量必须等于外国的
24、棉布进口量,本国的粮食进口量必须等于外国的粮食出口量。这些等量关系在图4-10中表现为两个阴影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图4-10贸易均衡据此得出一条一般性的结论:各国倾向于出口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的产品。(2)贸易和收入分配当棉布的价格上升后,以棉布衡量的实际工资率下降了,因此以棉布衡量的劳动者的收益增加了;相反地,土地所有者是受损者。他们的损失来自两个原因:以粮食衡量的实际工资率上升,吸取了他们的一部分收入;棉布价格的上升会使得他们收入的购买力下降。(3)要素价格均等化不论两国生产要素的供求模式如何,作为自由贸易的结果,两国劳动获得相同的工资率,两国资本获得相同的利息率。即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
25、化,而且使要素价格均等化。(4)贸易与短期中的收入分配当贸易导致棉布的相对价格下降,短期来看,棉布行业中的土地所有者受损,而粮食行业中的工人受益。这种短期利益与损失会影响到关于贸易政策辩论中的政治倾向。3 .贸易中的政治经济学:初步介绍(1)再论贸易利得贸易前,一国的消费一定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一点。如图4-11所示,点2就是一个典型的贸易前消费点。粗食的消费t(Q)快食的产法亿)图4-11贸易扩展了一国的消费可能性如图4-11所示,贸易后该国可以在预算约束线上的任何一点消费,在阴影中的预算约束线上的任何组合,两种商品的消费都比点2多。如果整体上一个国家对两种产品的消费都增多,那么理论上每一个
26、人对两种产品的消费也都增多。这意味着每一个人的福利都得到改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会从贸易中获利。国家总能从贸易中受益,其基本原因是:贸易扩大了一个国家消费品的选择范围。选择范围的扩大意味着总能找到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从贸易中获利。但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从贸易中获利并不表明每一个人确实都从贸易中获取了利益。在现实世界中,受损者和受益者同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贸易自由化迟迟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2)最优的贸易政策在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国际贸易对国内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可以通过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阐明:自由贸易倾向于提高价格上升产业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价格下跌产业所密集使
27、用要素的实际收入。换言之,一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就越有可能从贸易中获益;相反,一种要素越是集中于进口竞争商品的生产,就越有可能因贸易而受损。假定政府要使国民的福利最大化。如果每一个人的收入相同,消费偏好也一样,那么政府将制定一个尽可能使得有代表性的个人福利最大化的贸易政策。在这种同质的经济中,自由的国际贸易无疑可以实现政府的目标。(3)收入分配与贸易政策对大多数国家而言,任何产业中贸易受益者的集中程度、对情况的掌握程度,以及组织程度都不如贸易受损者。贸易受损者常常是一个更知情、更团结、更有组织的集团。贸易中受损的集团会不遗余力地游说政府限制贸易以保护他们的收入。4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28、H-O模型)的实证分析克鲁格曼选用了美国、全球和南北贸易的数据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参见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八版,P7277)。结果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低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这一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1.eOntiefParadOX)。实证检验的含义:相比李嘉图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长期占据了贸易理论的中心位置,因为它同时研究了收入分配和贸易模式问题。尽管在现实中,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没有完全成功地解释国际贸易的实际模式,但它对理解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收益分配的影响十分重要。第5章标准贸易模型51 .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标准贸易模型建立在四个重要关系的基础之上
29、: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贸易条件(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对国家福利的影响;确定世界均衡的世界相对供给与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以下将逐一进行介绍。(I)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如图5-1所示,曲线二为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点。是生产点,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所能接触到的最高的一条等价值线上。WT布产敬.0,图5-1产品相对价格确定社会产出可以在图5-1上用一系列等价值线来表示市场的产出价值,离原点越远的等价值线对应的产出价值就越高。假定:上升,则等价值线会变陡。如图52所示,当棉布的相对价格从二:上升到:;-(从-移动到.)时,等价值
30、线变陡。这时,社会将生产更多的棉布和更少的粮食,均衡产出点将从点0移动到点二Ift食产?.Q,图5-2棉布相对价格的上升如何影响相对供给(2)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如图53所示,点。是生产点,点。是消费点。该国生产的棉布比消费的棉布多,因而出口棉布:相应的,消费的粮食比生产的粮食多,因而进口粮食。侬优产璇Q,无差异曲线图5-3标准模型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图5-4说明了相对价格.二二上升所产生的影响。当相对价格:.上升时,所有的等价值曲线变得更陡,最大价值线会从.移到。:;生产点会从点二移动到点二.;消费点会从点二移动到点二O粮Q产就化怫布产权。,(,图5-4棉布相对价格上升产生的影响从点)到点二的
31、移动反映了:二.上升所产生的两个影响:消费移动到了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社会福利改善了收入效应。相对价格的变动会使得消费点随无差异曲线向靠近粮食、背离棉布的方向移动替代效应。(3)贸易条件改变对福利的影响贸易条件对国家福利的影响可以在图5-4中得到说明。当=二.上升时,原本出口棉布的国家的福利会增加。在图54中表现为消费点从D移动到二。相反地,如果::下降,这个国家的福利就会恶化。于是,可以得出一个一般结论:一个国家的福利会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下降。(4)世界相对供给和世界相对需求(相对价格的确定)假定世界由两个国家组成,本国(出口棉布)和外国(出口粮食)。本国的贸
32、易条件由二:来衡量,外国的贸易条件由=来衡量。如图5-5所示,相对价格的均衡点(该图中为:二)由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和世界相对需求曲线相交而得。棉布的相对价格=:越高,棉布对粮食的世界相对供给量J就越大,棉布对粮食的世界相对需求量.:僦越小。图5-5世界相对供给和世界相对需求2 .经济增长:.曲线的移动(1)经济增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经济增长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这一增长既可能是由一国的资源增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国家利用资源的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往往来自于经济增长的偏向性。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就会产生偏向型增长。图5-6
33、(a)说明了偏向于棉布的经济增长,图5-6(b)则说明了偏向于粮食的经济增长。图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都从一移到了一。图5-6偏向型增长经济增长发生偏向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李嘉图模型表明:某个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会使得生产可能性向这个部门扩张的幅度大于向其他部门扩张的幅度。特定要素模型和要素比例模型都表明:一个国家某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例如由于储蓄和投资引起的资本存量的增加都会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发生偏向性扩张。这种扩张偏向于以这种要素为特定要素的部门或者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要素的部门。(2)相对供给和贸易条件图5-7(a)显示了偏向于棉布的经济增长。在棉布的相对价格给定时,棉布的产出增加,粮食的产
34、出减少。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就会从:向右移动到:.,棉布的相对价格从二:下降到力:,本国贸易条件恶化,外国贸易条件改善。偏向于粮食的经济增长如图57(b)所示。图5-7经济增长与相对供给使得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出口偏向型增长;使得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进口偏向型增长。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将会受损。(3)经济增长的国际性影响一国经济增长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偏向性。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对本国有利,可以使得本国的贸易条件得以改善
35、;而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则会使得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本国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减少增长带来的直接收益;而本国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本国贸易条件改善,并带来额外的收益。一些分析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它们的贸易条件恶化,以至于它们的福利水平比经济增长前还要低。这种情形被经济学家称为福利恶化型增长Gmmiserizinggrowth)。但是,产生福利恶化型增长的条件非常极端:RS曲线和RD曲线必须非常陡,经济增长对出口产品的偏向非常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足以抵消生产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因此,大多数经济学家将福利恶化型增长看成是一个纯理论,而非实
36、际发生的问题。3 .国际收入转移:二曲线的移动(1)收入转移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收入转移引起匚曲线的移动,但.曲线不动。可见,收入转移问题是纯需求方面的问题。如果外国的额外收入在棉布和粮食之间的分配比例与本国支出减少在棉布和粮食之间的分配比例相同,那么二曲线不发生移动,也没有贸易条件效应。如果两个国家增加或减少的支出在两种产品间的分配比例不同,就会改变贸易条件,改变的方向取决于各国的支出方式。如图5-8所示,假定本国对棉布的边际支出倾向比外国高,那么在相对价格给定时,D曲线从:-移动到二,世界均衡从点1移动到点2,棉布的相对价格从:产下降到1/二,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外国的贸易条件改善。It布的桁
37、财产既知排图5-8贸易条件变动产生的影响综上所述,如果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高,那么收入转移会使得转出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如果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低,那么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2)有关收入转移的贸易条件效应的推断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国家花费在本国产品上的收入比例比花费在外国产品上的高。这与消费偏好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由自然的或人为的贸易壁垒所引起的。这些贸易壁垒会导致非贸易品的产生。如果非贸易品和出口产品争夺资源,收入转移通常会使得转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现实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4 .关税和出口补贴:FD曲线和曲线的同时移动(1)关税的影响如图5-9所示
38、,本国的进口关税会减少棉布的相对供给(从:移动到:.),增加棉布的相对需求(从D移动到)o因此棉布的相对价格会上升,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外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播市的相对产情.导第图5-9关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关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制定关税的国家相对于世界其他各国的大小。如果制定关税的国家只是一个小国,那么它对世界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的影响就不大,从而不会对相对价格产生什么影响;如果大国制定关税,那么它的影响就会很大。(2)出口补贴的影响从图5-10可以看出,出口补贴会使得棉布的世界相对供给增加(从:到:.),棉布的世界相对需求减少(从:二到三),世界均衡点将从点1移到点2。本国的出口补贴会使
39、得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外国的贸易条件改善。(3)关税和出口补贴中的国家得失收入在国家间的分配a关税会使得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外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的改善对本国有利,但是关税也会造成本国生产和消费动机的扭曲,从而带来一定的成本(见第8章)。只要关税不是太高,贸易条件改善带来的收益就会超过动机扭曲带来的成本。h出口补贴会造成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外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以至于外国的福利水平明显提高。收入在国家内部的分配a关税和出口补贴对相对价格的影响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方向不同。关税对提高进口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会产生直接影响,出口补贴则对提高出口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会产生直接影响。h关税和出口补贴会间
40、接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效应意味着可能产生与一般理论相矛盾的情形:关税可能会大幅度地改善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使得该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大幅度提高,以至于征收关税后进口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反而下降了。同样地,出口补贴可能会使得一国的贸易条件大幅度恶化,以至于造成该国出口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下跌。G梅茨勒悖论:经济学家梅茨勒提出并证明了关税和出口补贴会对一个国家的国内价格产生相反影响的可能性。梅茨勒悖论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只有在极端条件下才会发生。d如果不考虑梅茨勒悖论的可能性,那么关税对本国的进口产品竞争部门有利,对出口部门不利。出口补贴的影响正好与之相反。第6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
41、争和国际贸易61 .规模经济(1)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的表现规模经济表现为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产出的增长大于投入的增长。表6-1列出了某一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且该产品的生产只需要劳动这一种投入。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10件产品需要15小时的劳动,而生产25件产品只需要30个小时的劳动。规模经济表现为:劳动投入增加1倍(从15小时增加到30小时),产出却增加了1.5倍(从10件增加到25件)。表61某一假定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产出/件总劳动投入例平均劳动投入/小时510210151.S15201.333J3320251.252501.230351.166667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动因之
42、一假定世界上只有A和B两个国家,二者都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同样技术,最初都生产10个单位。根据表6-1,该产量在每个国家均要15小时的劳动投入,即全世界用30个小时来生产20单位产品。但是,现在假定该新产品的生产集中到一个国家,比如说A国,且A国在这一行业也投入30个小时的劳动。然而,在一个国家内投入30个小时的劳动,却能生产出25件产品。显然,生产集中到A国可以使得世界以同样的劳动投入多产出25%的产品。可见,各国可以用比以往更有效的规模专业化地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贸易又使得消费所有产品成为可能。(2)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的分类a.外部规模经济,指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整
43、个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规模的规模经济类型。b.内部规模经济,指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的规模经济类型。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外部的和内部的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即大厂商没有优势)一般由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相反,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就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它们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同,下面将对它们进行分别讨论。2.不完全竞争理论(1)不完全竞争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存在数量众多的、理性的厂商和消费者
44、,他们掌握完全的信息;厂商供给的商品都是同质的,且任何一个厂商所占据的市场份额都微不足道,以至于他们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厂商和消费者可以自由进出这个行业。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其他市场结构,就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分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市场。(2)垄断图6-1表示的是一家垄断厂商的情况。该厂商面临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用表示。口向下倾斜,表明只要降低价格,厂商就能销售更多产品。与需求曲线对应的是一条边际收益曲线。对垄断厂商来说,边际收益总是低于价格:因为为了多销售1单位产品,厂商必须降低所有产品价格(不仅仅是最后一个)。因此,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E位于需求曲
45、线下方。或本CHJ价格(外图6-1垄断价格制定与生产决策如图6-1所示,一个垄断厂商会选择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产量上进行生产。这个利润最大化的产量点就是图中的点!,与E对应的价格为:o垄断利润等于阴影的长方形面积,即等于价格与平均成本之差乘以产量;,边际收益和价格若假定厂商面临的是一条线性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总销售量与价格之间的决定关系可以用等式表示,即:Q-3-?(6-1)其中,。为销售量:P为单位产品价格;.、3为常数。通过简单推导,可得出边际收益为:.:二一二(6-2)等式(6-2)表明,价格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差距取决于厂商的销售量O和其需求曲线的斜率参数二如果销售量。很大,边际收益就低,因为削价会给厂商带来较大损失:如果5越大,即在给定的价格增幅下销售量下降越多,则边际收益与产品价格越接近。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在图6-1中,.二表示该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即总成本除以产量。一向下倾斜反映了规模经济的假定:厂商产出越大,单位成本越低。”代表厂商的边际成本(追加1单位产出的成本)。假定某厂商的成本具有如下形式: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7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