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论文.docx
《浅谈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浅谈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摘要:本文提出对传统文化倡导吟诵、动手习练琴棋书画武等技艺内化于身,以及广泛社会层面举办和开展文会诗社活动等可以激发和提升学习者主动创作钻研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效果。从而提升民众传统文化修养,留住文化血脉。关键词:吟诵培艺诗社综合效果路向引言铜陵市传统文化从总体类型上来看可分成器物风俗文化和诗书典籍雅文化两类留存状态。前者广泛散布于各地民间生活礼俗活动中和博物馆文化馆各类收藏馆展品形式呈现以及地面遗址遗存。而雅文化主要是以诗书文字典籍创造资源存在,从雅文化地域历史创造多寡分布来看是不均衡的,行政区划上江北后加入的前根阳县属于古桐城县一部分。该地在诗书雅文化上显然处于更加深厚
2、丰裕的位置;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是创造出影响全国的文学流派一一桐城派的发源地。狭义上继承传统文化主要指雅文化和传统技艺工夫。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时空中得以继承和发扬,让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得以发掘和吸纳是多年来全国很多文化大市大省的重要课题。以往采取的手段往往都是单一和被动的,不能内化为地域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自觉自发活动,学习也就必然是一阵风刮过,居民传统文化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提升。对于学子来说地域传统文化成果没有吸收变成人生未来开拓的修养和智慧来源之一0虽然各种背诗会、词语接龙比赛很热闹,但这些记忆技巧性的活动,不能形成内化创造素质的能力。因此,若想更有效的弘扬传统文化就必须从综合上下功夫创新
3、方式方法,主动吸收和运用传统文化的资源和方法在个人和集体创作中提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习传承的自觉性和长久性。我们需要从学习传统文化的内置方法和文化创造形式的内在相关性入手来梳理出多位一体的习练举措。在传统典籍的学习上采用吟诵是古人一脉相承的方法,因为汉字外在是字形,观形读声知义,“因声求义”是清代考据学家普遍的观点,也是汉语更加接近本质的特征,因为历代字形多变,语音虽然也在演变但是确有普遍规律可循,由此溯源挖掘字的本义和流变义。同时由声音途径也是欣赏和记忆汉字篇章的主要渠道,无论诗词歌赋由词到句、由段到篇其修辞运用的巧妙和节奏顺逆与情感的蕴泄直至章法的布局无不在吟诵的过程中让读者体会感悟
4、。鲁迅说“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1】,诗词曲赋古代作者都是吟唱而创作出,不是无声地按义拼词堆积出来的。传统文化伴随的技艺也是重点内化于身的承载形式。艺寓于道、文武兼修才是传统文化完整的存在,不能变成学偏学废掉的文弱书生,那不是鼎盛时期汉唐文化人的本来面目。“悬旌蔽白日,挥剑摩青云”【2】读书人需要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气。琴棋书画以及传统武术功法、民间流传的制造技艺都是习练的对象选择。学不在口犹在手,操作能力十分重要。作为工具和范畴开展应用创作才是检验和不断提升文化学习者的最高形式;学而能用,记而能创才是目标。文社诗社自由结组创作,多场景多题材创作评比奖赏是提升兴趣,打造文化人主体素质的
5、试金石和磨刀石。一、推广吟诵古典的学习方法作为传统典籍资源存在形式不管是文章还是诗词曲赋体裁,吟诵都是感知汉语成篇文字魅力的重要手段(农书、医书、科技书籍除外)。吟诵是一种方法,不是腔调,各地的吟诵调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吟诵调都不同。要明白吟诵与唱是不同的,唱是重曲轻词,吟诵是通声重义。“吟”跟“唱”虽然表面相似,实际往往是相反的。吟诵最接近说话。说话的腔调,各地不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一个人说两遍也不同,为什么呢?因为想表达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吟诵就是为了表达意思,不是欣赏曲调。历史上桐城古文派一贯开创的吟诵学习鉴赏形式流传深广,推广到全国地域。近代最有代表性的吟诵派别基本上是桐城文派开创和传
6、教下来的,比如著名的“唐调”、“华调”都是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吴汝纶的弟子唐文治和高步瀛继承乃师衣钵的。吟诵方法曾经是汉语诗文唯一的诵读方式,古人创作先吟后录,学子就学也是诵读诗书、弦歌不绝。古桐城学人自幼学于家塾就“读书闹市中,狂歌入山林”,在抑扬顿挫间挖掘诗词古文的音调音节节奏信号,深层感知语文构造的语音之美。方以智与周岐一班同学常常“处泽社、好悲歌,喜登临”。钱澄之作诗喜欢反复吟诵,求一字之安。他说“其工只在一字之间。此一字无他奇,恰好而己。所谓一字者,现成在前。然非读书穷理,求此一字,终不可得。盖理不彻,则语不能入情;学不富,则词不能给意。若是乎一字恰好之难也。”3这里苦吟是遣词造句的方
7、法。刘大概晚年在根阳江边收徒教文,常常高声朗读诗文,声情并茂,性情豪爽,拳可入口。他讲究“因声求气”,于音节修辞、文章章法、结构节奏转折处领会文章之美、作者之情、弦外之意。刘大槌谈经典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4】吟诵不仅仅是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人生的乐趣。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5】传统老一辈古桐城县域学堂中先生吟诵教育也是传统学习和促进记忆手段之一。曾几何时吟诵方法在大陆学界一度当做糟粕被唾弃,全国再无教学。近年来在很多高校教授和文化学者的倡
8、导推动下又得到挖掘和恢复,如陈少松、徐建顺教授的带动和实践。吟诵作为一种方法各家都不同,有的总结为一本六法、一本八法,总之没有统一标准,但是有大概的原则,比如“平长仄短、韵字长吟、节奏分明、声情并茂、节奏点字长吟”等等。吟诵不仅用本地方言,也可以用吴语和粤语,总之要品味传统诗文的声音魅力和汉语音形义三者合一的强大感染力。对于推广这项方法重点是中小学学校教育开始抓起,建议从以下步骤采取行动:1、本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学校可以试点班级推广,在幼儿园、中小学积极组织这项古学方法的挖掘和传授。当代本市学子出生吾土吾乡,处于黄孝片江淮官话区口音(江南部分属于吴语区),语言得天独厚,可以直接继承古桐城学人
9、吟诵传统,以方言吟诵传统诗书篇章形成一代代的传承习惯。2、列出专项经费专人负责抓紧时间抢救挖掘本市老一辈语文和文学教育者的吟诵方法传授和吟诵诗文样板数据库建库工作。因为年轻一代即使教师也很少了解传统吟诵方法了,发动各地已退休尚存的老一辈教师传授吟诵方法,录制名篇吟诵样板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传授学习。3、有计划的编选吟诵文化代表典籍著作;可以选编古代全国名篇和本地传统文化代表名家著作两结合作为习练和推广优秀文化学习对象。笔者筛选出本市历史诗文代表名家及作品(已存在专集行世的)如下:表1表格范例(表名放表上面)传统文化代表专集备注代表作家蓉川集本市第一位翰林学士之鸾叶灿读书堂稿藏书家、诗文俱佳方大镇田
10、居乙记哲学家、笔记小品很好左光斗左忠毅公集直臣名臣,文笔雄厚方以智浮山诗文集一代通儒,诗文大家蒋臣无他技堂稿以经济文擅长方孝标钝斋诗文集受害文字狱,诗文杰出方文壅山集罡山体诗歌名家潘江木匡集主盟诗坛,诗文名家钱澄之田间诗文集学者、诗文大家方观承述本堂诗集名臣、诗歌量多质优戴名世戴名世集受害文字狱,古文名家方世举春及堂集诗歌名家孙元衡赤嵌集杰出诗人姚文燮无异堂集文画成就杰出方苞望溪文集桐城派代表作家姚范授鹑堂诗集文杰出学者、诗文俱佳刘大槌海峰诗文集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桐城派代表作家刘开刘孟涂诗文集桐城派杰出诗文名家吴汝纶吴挚甫文集桐城派晚期代表作家余翘量江记剧作家以上二十二家是铜陵市尤
11、其是根阳县古代诗书文化资源创造成就的杰出代表人物。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也不包括全部文化名人。本市文化资源的产出是有不均衡性的,如江南铜官区和义安区所出历史文化名人及人文资源不多,但是自然景物和矿产资源丰富。人文与物产资源的结合可以产生文化创作的灵感和源头,二者很好的结合能够激发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勃发创新篇章。吟诵活动的经验学习还可以借鉴兄弟城市马鞍山市每年举办的吟诵推广活动。二、结合体美课程和传统文化技艺门类各学一技艺,培艺成才孔子提倡儒者六艺并举,不可以空口念经学文。本地先贤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科学家方以智说过“道不离器,道在器中”【6】他比喻为找一棵树的核仁(理解为本质的东西)不是挖出树根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论文 浅谈 如何 继承 优秀 传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76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