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2版复习知识点.docx
《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2版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2版复习知识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文学、言、辞、文章(一)先秦两汉时代1 .“文学”的含义(I)今天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2)古代“文学”的定义:“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汉代依然如此。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3)先秦两汉的“文学”,“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2 .“言”、“辞”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有论及“言”、“辞”的资料。
2、言、辞当然与运用语言有关。以文字记录语言,便是文章。典籍中论及言、辞之处,虽然还不能说等同于今日之论文学,但至少可以作为论文章写作的资料看待。(二)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1 .“文章”的含义(1)汉代写作能力F1.益受到重视的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类应用性文字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再一方面也是由于辞赋等受到帝王、上层人士的喜爱,实际上被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2)先秦两汉的“文章”的含义“文章”一语先秦时就有,但只是泛指文采彰明之意;汉代则在沿用其旧义的同时,赋予新义,用以指写作,“文章一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或指具有写作才能。有时也说成“文辞”、“文词”。2 .“文章”与今天的
3、“文学”的关系“文章”既指写作,则与今日“文学”有关系,但仍不等于今日之“文学”。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都包含在内。3 .文章的范围:学术性著述也好,审美性强的作品(辞赋类)也好,成部的著作也好,单篇制作也好,都在“文章”范围之内。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与“文学”(1)“文章”的含义仍然宽泛,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作品。(2)“文学”也仍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但与先秦两汉相比,又有重要的变化:由于在知识分子中,写作渐渐成为极普遍的事,写作能力几乎成为士人文化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文学”自然而然地常常包括了写作之意,而可
4、以理解为常兼指文章与博学两方面的意义。5.以今天的眼观来看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观念(1)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先秦时人们的文学观念还十分薄弱。当时人议论作品时,几乎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的。(2)汉代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一方面,仍然用很强的功利性的眼光评论文学作品,甚至因此而轻视、排斥文学的审美性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包含审美因素的言论,也有人从审美娱悦的角度肯定文学作品。因而当时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复杂的状况。(3)先秦时诗歌与音乐紧密配合,诗、音乐、舞蹈往往三位一体。因而人们对于诗与音乐的见解,也常是相互联系,有时不易分别。但诗论与乐论毕竟不完全等同,人们应看到其间的联系和影响,也注意其区别。事实上,先
5、秦乐论的审美因素多于诗论,而逐渐影响及于诗论。二、儒、墨、道、法诸家的文学观(-)历史背景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主张,形成了诸子争鸣、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局面。(二)儒、墨、道、法诸家的文学观1 .儒家的文学观(1)孔子: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很重视文化、学术。他的言谈中有关文学者,一是论“诗三百”,二是论言辞。(2)孟子:孟子在阅读、理解作品方面,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3)荀子:荀子非常重视言辞、辩论。他是最早对儒家圣人和经典作崇高评价的学者,他这方面的言论可以视为后世文学批评中明道、征圣、宗经说的先声。
6、荀子乐论和总结孔子后学音乐思想的礼记乐记,都非常重视“乐一方面指出了乐产生的基础、乐对社会的反映及其认识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乐对人们的教化意义。先秦儒家的乐论谈到了乐与人们情感、心理的关系,比起先秦时纯粹的诗歌理论来,较多地具有审美的因素。(4)评价:不论孔子还是孟子、荀子,都很重视诗歌、言辞、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利用它们为教化服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文艺思想适合于统治阶级对文学艺术的要求,而其中某些观点又能触及文学的基本规律方面的问题,故在文学批评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2 .墨家的文学观(1)墨家从实用、功利的目的出发,重视言辞辩论。(2)对于人们的艺术审美活动,墨子采取排斥态度。3
7、.法家的文学观(1)法家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商鞅奠定了法家理论的基础,韩非则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2)法家崇尚耕战,主张君主独裁,厉行法制,对于传统文化学术和儒、墨、名、纵横诸家学说,认为不切实用,而且妨碍其愚民政策的实施,故加以全面排斥。4 .道家的文学观(1)道家主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都有要求回归上古简质淳朴时代的倾向,因而对音乐、言辞、辩论等都持否定态度,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美丽的色彩、音乐使人“失性”。(2)老子、庄子却对后世的文艺思想,包括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那原本不是论文学。但当文学创作、鉴赏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崇尚自然的主张被运
8、用到文学批评上,成为反对雕琢、提倡自然之美的理论根据。老、庄书中关于语言局限性、言与意的关系的论述,启发了后世作家、批评家对于含蓄之趣、意在言外那种艺术表现的体会、认识和追求。老、庄书中对于虚静、“坐忘”心态的论述,原是就体认“道”而言的,但也被借用、引申,用以论述文艺家、作家的思维特点。5 .屈原的发愤抒情之说(1)屈原的九章惜诵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指出自己的作品乃是在愁思郁结、愤懑无告、“愿陈志而无路”的情况下倾吐而出。(2)九章抽思云:“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更说到凭借写作以舒泄忧思、暂时获得解脱的情况。(3)屈原的发愤抒情之说,比尚书尧典“诗言志”之说更突出了情感因素,可说
9、是后世发愤著书、不平则鸣以及借作文以自慰诸说的先声。三、汉代文学批评的演进(-)两汉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1.韵文方面,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乐府诗歌,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I)辞赋在楚辞和纵横家辩说的影响下,产生了很多作家作品,史记、汉书都为擅长辞赋的作家立了专传。(2)刘向、刘歆编校图书,在七略中特立“诗赋略”登录并论述诗赋,就是诗赋作品大量涌现的实际情况的反映。2在散文方面,除一部分学术、历史著作中具有文学价值的篇章外,各种体裁的单篇文章逐渐多起来了,论说、书序、奏议、书启等等,不一而足。此外还有韵文体和韵散结合的文体颂、赞、箴、铭、哀文、诔、碑文等等。这许多体裁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实用
10、的文体,但同时人们也注重它们的写作艺术、审美因素。(二)汉代的文学批评与政治情况、学术思想的关系1.汉初统治者慑于农民起义的威力和秦朝短期覆灭的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民“休养生息学术方面,则提倡黄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到严格的限制。2从武帝到宜帝,是西汉帝国政权最巩固、国势最强大的时期。在学术思想方面,武帝采取了独尊儒学的政策。于是在文学批评中,儒家文学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H)汉代文学批评的内容以论述、解释诗经、评论屈原及其作品、评论汉赋三者较为集中。1.对诗经的论述、解释(I)汉人非常重视诗歌的政教作用,强调美刺,要求诗歌为封建政治服务。(2)在艺术表现上,要求委婉含蓄、风格温厚。
11、(3)他们解释诗篇时,常附会政治,多穿凿之说。汉代的诗经学是过去长时期来儒家诗论的总结,对当时和后代文学批评都有重大影响。2.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1)综观汉人对楚辞的评价,他们都认为屈原作离骚等作品有讽刺之意,具有政治意义。(2)对于楚辞的艺术性,汉朝人也都给以充分的肯定,他们都指出,离骚运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认为这是学习诗经的结果。(3)另一方面,汉人对于屈原的执著而终于自沉,在同情的同时,又多有表示不理解者。贾谊、司马迁已流露此意,扬雄、班固更为明显。特别是班固,指责屈原“露才扬己”,贬损了自己的高明清洁。3.对汉赋的评论(1)献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也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爱好。(2
12、)对赋给以肯定评价的有司马迁、班固等人。扬雄早年爱好作赋,后来则施以激烈的抨击。而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从赋是否能达到讽谏目的、实现政教目的的角度立论的。这也反映出汉代文学批评的功利性,反映出儒家文学思想的局限。(3)汉宣帝却在承袭功利观念的同时,正面肯定了赋的审美愉悦作用。虽然仍依经立论,但毕竟肯定了文学作品“辩丽可喜”、“虞说耳目”即审美作用的正当合理,因此值得注意。第1章先秦的文学批评1一、诗经、尚书、国语、左传中所反映的文学观念(一)美刺和言志1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第一部总集在诗经的少数诗篇中,有些作者表达了自己写诗的目的和态度,对于文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朴素的认识。(1)在我国,很
13、早就有将文学创作与社会和政治相联系的观念。这种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人物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在以后的诗大序中,就发挥成为“美刺”说。(2)在很早的时代,人们就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这种观念,在理论上的概括,就是“诗言志”。(3) “诗言志”的说法,与诗经中所体现的观念相一致。即使这一说法正式提出较晚,也还是可以视为西周、春秋之际人们对于诗歌性质、功能的认识的一种概括性表述。2 .美刺和言志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诗歌的一种认识作者通过诗歌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于社会中人和事的观点和态度,并且希望诗歌对社会、政治发生影响。这种认识,虽然到汉代才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其萌芽和成长时期
14、却早在先秦时代。(二)观志和观风1. 从作诗、赋诗的角度说,是言志,是美刺;从听诗的角度说,就是“观志”和“观风”。2. “观志”赋诗者既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断章取义,听诗者所观、所知之志也并非作诗者之志,并非诗歌的原意,而是与原诗无关的赋诗者之“志”。3. “观风”“观风”见于记我比较晚。虽然周代未必有完备的采诗制度,但可能有过采诗观风的事实。据左传、国语记载,西周的开明统治者很重视从诗歌中了解下情,以利于改进政治。左传、国语所说公卿列士以至盲瞽乐师所献的诗歌,可能有的是自己的创作,有的是别人的作品。不论如何,可知统治阶级中某些人是重视通过诗歌考察民情的。(三)三不朽1 .左传、国语中还记录了一
15、些人们关于言辞的说法,也关系到文学批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记三不朽之说,就对于后世很有影响。2对于三不朽的评价:穆叔的三不朽之说,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一种看法,它表明了他们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辞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功业之下。虽然这里的“言”,主要是指有关德教、政教的言辞而不是泛指,但到了后世,这三不朽的说法常常被用来作为讨论文章著述以至一般文学创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根据。二孔子(附易传)(一)孔子介绍2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3
16、.生活时代及其思想(1)孔子生活在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生活在奴隶制度解体、封建制度萌芽的时代。他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保守的一面。(2)孔子非常熟悉前代、特别是周初以来的文化遗产,“诗”、“书1.“礼”、“乐”,大都经过他的整理,并传授给他的门徒们。孔子的文学见解,大都表现在他的教学活动和对于前代文化的评论中间。这些资料主要见于论语一书。(二)论诗1 .孔子以诗为修身之具孔门以诗为修身之具,与外交场合赋诗言志一样,是可以离开全诗的本来意义而断章取义加以发挥的。2 .孔子从政治、外交说明诗的效用(1)孔子认为学诗是为了懂得政事和在外交活动中很好地进行应
17、对。这与春秋时代的赋诗言志有密切关系。(2)孔子从言辞应对方面强调学诗的效用,认为学诗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就是以诗中所说的事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相联系比照,从而获得启发。观与春秋时以诗观志、观风相一致。群,是说诗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能使人们关系和谐。怨,是说诗可用来表达怨情。强调了诗批评政治,表达下情的作用。学诗既有助于人们事父事君,具有政治功用,还可以让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增长知识。(4)孔子还认为学习诗三百篇,是要使人归之于正。这话也成为后世一些论者主张诗歌发挥教化作用的理论依据。3 .孔子论诗乐很重视中和之美。4 .重视内容和形式(1)
18、文艺作品要产生良好的作用,必须重视内容和形式。孔子论诗乐,对内容、形式都很注意。(2)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孔子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论言辞I.春秋时代,在政治、外交等活动中,言辞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就个人而言,善于言辞是具有文化修养的表现。孔子非常重视言辞。2孔子教育学生时也重视言辞的表达(1)他曾评述学生的专长,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文学指熟悉典籍、制度等,言语则指善于言辞。(2)孔子固然重视文化修养,包括语言方面的修养,但尤其重视德行,他是将德放在文之上的。3.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1)言辞过分华丽
19、其内容就会被淹没。在这方面,“文质彬彬”的说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曾经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2)若过于质朴,则显得粗鄙,若过分注重文饰,则给人浮夸不实的感觉;君子应该质文兼备,两者配合得恰到好处。就文辞而言,便是应该有文采、注意修饰,但又不能过分。(四)易传1 .易有“十翼”,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和杂卦。它们是对易经的解释阐发,总称“易传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易传与易经合称周易,是儒家六经之一,被当作孔子学说尊奉,影响很大,亦及于文学批评家的言论。2 .易传中有一些地方论及言辞,常被后人所引用和阐发(1)易传非常重视言辞的作用及其社会影响古人都将“辞”理解为指政令教化;
20、认为文言之意,是说统治者为了建功立业,必须慎重对待其言论、教令、必须取信于民。后人或将“辞”引申为指一般的言辞、文章,并且强调为文以诚为本,文辞是“立诚”的手段。(2)易传认为言辞是人们内心活动、品德性格的体现人们不同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反映到言辞上,便形成各不相同的特色,惭、枝、寡、多、游、屈等等。后世文学批评认为作者的气质等主观因素不同,其作品风貌也就相应地不一样。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易传认为可以从文辞窥测说话者的精神、心态以至推测其遭逢、时代。(3)易传还讨论了言与意的关系认为有的精深微妙的意思是难以用一般的语言表达的,但通过设立卦象、再在卦下加以文辞说明的方法,便可委曲详尽地予以
21、表达。这一观点曾引起魏晋玄学家很大的兴趣,语言能否尽意,如何才能尽意,成为他们反复讨论的题目。于是也影响及于文学批评。“象”是指卦象,并非艺术形象。易经中的卦、爻辞(解说卦、爻的话)所说的往往是小而近的事物,但却寓有弘大而深远的意义。后世文学批评常以此来指说作品的表现手法。这其实是一种象征、寄托的手法。此种手法与汉儒解释诗经时标举的“兴”是相通的(4)易传体现的哲学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颇有影响关于阴阳刚柔的思想,是易传的重要内容用阴阳刚柔解释宇宙万物及其相互关系和种种变化。这种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思想方法,亦体现于文学批评。关于“通变”,也是易传中具有根本性的思想观点后世文学批
22、评以此为依据,论证文学创作必须有所变化创新,才能发展而不滞。易传中所阐发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对后世文论颇有影响后世文论常以此论证“人文”与天地之文并列而且一致,借以抬高文学创作的地位。三、孟子(*)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曾游历诸侯,不被任用,遂退而著书。他的学说,包括有关文学批评的意见,对后来很有影响。(二)以意逆志说1.孟子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2孟子对如何理解诗歌的内容,提出了较好的见解。如“周余黎民,靡有孑遗”这类话,是
23、文学描写的夸张手法,孟子要求读者不要对这类语句从表面上作机械的理解,这是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修辞特点的。孟子虽然还没有提出夸饰这类名词,并在理论上作比较具体的论述,但可以说,他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已经接触到文学的夸张问题。(三)知人论世说1 .要比较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除“以意逆志”以外,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比较好的方法。2 .孟子理解作品时是结合着作者的遭逢、境遇,结合着作品的背景加以考虑的。这种理解、分析作品的方法,对后世文学批评有十分深远的影响。3 .对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的评价:在理论上是可取的,但从孟子全书看,他在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顾易生 中国文学 批评 新编 复习 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7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