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2版考研练习题.docx
《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2版考研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2版考研练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编1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 .放郑声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2 .文学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
2、学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3 .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
3、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4 .风、雅、颂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5 .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
4、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是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6 .尚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
5、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7 .“春秋三传”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左氏春秋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
6、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8 .左传【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敕梁传合称“
7、春秋三传”。9 .尽善尽美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僧:“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
8、深远影响。10 .思无邪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二11 .诗可以兴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
9、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兴”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12 .知人论世I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
10、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13 .以意逆志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二、简答题1 .简述诗经六义的含义。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
11、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称作“六义”。“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划分出的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1)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诗
12、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2)赋、比、兴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13、咏之词也“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2 .修辞立其诚。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修辞立其诚”的出处及含义出自易传。“修辞”,即立言,指撰文著书等立言行为。易传认为言辞是人们内心活动、品德性格的体现。“诚”要求著书者做到真实无妄、不欺骗,还可引申为规律、真理等。“修辞立其诚对于撰文著书者来说既是一个基本要求,又是一个很高标准。3 2)“修辞立其诚”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修辞立其诚”首先要求作者在撰文著书时要有诚心,说心里话、真心话,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落在纸上的文字一定是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不能作伪说假话、写谎言。
14、其次,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要求撰文著书时求真理、立真理。这涉及对“诚”的理解。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里作为“天之道的“诚”,在朱熹看来是“天道之本然也“,也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立其诚”要求作者在撰文著书时不仅要说心里话、真心话,而且还要保证至少是争取让自己说的心里话、真心话有真知灼见。4 .辞达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辞达”的出处及含义语出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这里的“辞”,原意主要指辞令,特指“言辞”之辞,而非“文辞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
15、“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言辞过分华丽其内容就会被淹没。(2)“辞达”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辞达”的内涵“辞达”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语言和内容关系的一种观点,主张言辞表达能表达出主观意指即可。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后代的文论家根据孔子的意思,把“辞达”运用到文论中。陆机在文赋中主张“辞达而理举特别是苏轼,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於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把“辞达”看作是评论家、作品的最高标准。苏轼之后,明清诗人、学者王世贞和金圣叹对“辞达”观提出新解,并丰富其理论内涵。4.简述“兴观群怨”的基
16、本内涵。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1)“兴观群怨”的出处“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 “兴观群怨”的内涵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估价。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
17、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从诗“可以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总之,“兴观群怨的
18、提出以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演变过程,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美学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表现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重意味,重社会政治伦理的特点。5 .简要分析评述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主要有:(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
19、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在孟子看来,仁、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孟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顺天命: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
20、天”,去“存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已。(I)孟子中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论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士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轻民、贱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一国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在治国时不能就误民事。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现。养民富民说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
21、,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尧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同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并由此提出了“正经界”的办法,即实行井田制。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广大农民是否有恒产是农民能否生存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兴衰的标志或根本原因。6 .简述中国古代“虚静”说的流变过程与其核心思想。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中国古代“虚静”说原本是属于哲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后被引入文学范畴,遂变成了一个关于艺术构思的术语。(1)“虚静”说的含义“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
22、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2)“虚静”说的流变过程老子关于“虚静”说的论述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庄子关于“虚静”说的论述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
23、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至上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陆机关于“虚静”说的论述最早把“虚静”说引入艺术领域的是西晋文学理论批评家陆机,他在文赋中提到“伫中区以玄览”,强调一个好的作品要对外界事物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而在这个过程中人要不受外物干扰、思虑清明、心神专一,他所强调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顾易生 中国文学 批评 新编 考研 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7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