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习题库 .docx
《心理学基础习题库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习题库 .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4、意识:是指人以感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地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最该心理形式。5、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6、注意: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7、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8、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
2、注意。9、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一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的注意。10、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广的注意特征。11、注意的紧张度: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并高度集中在某个事物上,而同时离开其余事物的注意特征。12、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特征。13、注意的分配:是指注意同时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1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注意特征。15、注意的动摇:是指注意经常地间歇加强或减弱的现象,又称注意的起伏。16、感觉:
3、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18、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19、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变化的强度,或者是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20、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21、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2、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高级形式。23、观察力:是指有目的,主动地观察客观事物,并善于正确发现事物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24、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
4、的保持和再现。25、保持:是指己识记的知识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26、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27、再认: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是已识记过的事物的过程,称为再认。28、形象记忆:是指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9、情景记忆:是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30、语义记忆:是指个人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31、情绪记忆:是指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32、运动记忆:是指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或
5、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33、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34、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感觉后像就是感觉记忆的一个例子。35、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36、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37、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38、倒摄记忆:是指后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光学习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39、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
6、特征和内在联系。40、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是指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41、形象思维:是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42、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43、聚合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44、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45*、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46、问题解决:是
7、指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47、定势:又称为心向,是指人的心理的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48、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50、想象:是人脑对己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51、无意想象:又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52、有意想象: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53、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产
8、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54、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根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56、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58、需要:是个体真实存在的或主观感受到的某种必要物的缺失,它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60、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61、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62、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它是
9、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63、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条件自己行为方式与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处理紧急问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64、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65、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称性格的认知特征。66、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即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67、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共同具有的最基本能力,它适用与广泛的活动范围。68、特
10、殊能力:是指为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它是在特殊的专门领域内必须的能力。69、创造能力: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特的、颖的思想和事物的的能力。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一般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部分。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紧密联系,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中。个性心理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己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并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2、心理学研究的
11、基本原则有哪些?一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心理学研究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对心理学研究来说,就是要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发展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把心理想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去研究。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提出了不同看法,产生了不
12、同的学说。大致有以下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构造主义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冯特认为心理学的内容是对人的意识经验的分析。意识可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他首创内省法,对自己内在经验感受进行观察和分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像构造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例如I,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关心什么是思维,而机能主义心理学则主要关心思维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可测量的个人行为,并以刺激一反应
13、(S-R)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意识不能观察和测量,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范围内;个体行为的基础是反应的关系,即此反应的形成与某刺激相关,了解了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即可了解人的行为;个体的行为都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完形心理学。由德国一心理学家韦特海墨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所创立。GeSta1.t为德文,含有“整个形体”和“完形结构”的意思。完形心理学主要是研究知觉与意识,其目的在于探究知觉与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它以直接经验或现象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既强调观察法,也不反对内省法,完形心理学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纯粹的经验的观察。对完形心理学而言
14、,各元素的总和不是意识的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在集中知觉时,增加了一层心理组织,因此,它对知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此外,完形心理学研究知觉组织,而知觉组织与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历程有关,为此完形心理学的研究为后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所创立。精神分析不但是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上一世纪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最大的理论之一。精神分析理论极为庞杂,对于人格的发展动力,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等观念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对于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器和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观念来解
15、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机制来解释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因。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者坚持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所发展,如更加强调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或泛性论的作用,而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这些心理学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为代表在20世纪50年代所创立,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理论取向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论对人的异化,反对他们的反理性观点;反对行为主义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论的观点,也反对行为主义以零碎的、
16、片面的反应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行为主义研究的是由零碎反应集合而成的行为,而不是表现行为的完整的个人。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人,应研究人类的狂杂经验,如动机、价值、情感、生活责任以及生命的意义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类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因此要改善环境以有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变而成。认知心理学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说,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的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从狭义上来说,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指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过程的研究。认知
17、心理学是多学科结合的结果,它一方面吸收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也受到其他学科的推动,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语言学的影响,同时计算机科学的进展也对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认知心理学是目前在心理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它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4、什么是意识?意识有几种水平?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其中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意识可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它的不同水平反映了个体在某一时间
18、内对自身活动及其状态的觉知程度。在意识的调节与支配下,人的意识水平还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三种水平:无意识水平,指个体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对外环境变化没有觉知的意识状态;前意识水平,指人脑中所保持的经验或信息,可由需要时复现、提取而达到觉知的意5、意识有哪些特征?人类意识概括起来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意识的觉知性,它是人类意识的最基本特征,指人对外界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事件的了解。意识的能动性。它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意识的前进性。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类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6、什么是注意?注
19、意具有哪些功能?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点。指向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着一定的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客观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指向和集中是同一注意状态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是心理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具有动力性。它具有三个功能:第一,选择功能。它使人在某一瞬间选择具有意义的、符合活动需要的客观事物,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第二,保持功能。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持续保留在所选择的对象上,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三,对活动的调节与监督功能。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沿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并根据
20、当前需要作出适当分配和及时转移,以此来适应瞬息万蛮的客观环埔。7、简述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客体的数量。“一目十行”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其标志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注意的高度集中,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人在感受同一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广义:指注意维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虽然人接触的对象或行动有所变化,但人对整个活动的注意却保持不变。如完成做作业的任务活动。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转移,
21、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活动上。如课与课间的转移。8、简述注意的分配及注意分配的条件。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其中最多只能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的活动必须是熟练的、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人对自动化了的活动就不需更多的注意,而把中心集中在生疏的活动上。(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形成了动作系统。(反应系统)如司机驾驶汽车的复杂动作,通过训练后形成一定的反应系统,就可以不费力气地完成各种驾驶动作,并且可以把注意分配到其他与驾驶有关的事情上。9
22、、简述注意的稳定性及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其标志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注意的高度集中,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人在感受同一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广义:指注意维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虽然人接触的对象或行动有所变化,但人对整个活动的注意却保持不变。如完成做作业的任务活动。影响因索:(1)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内容丰富,狂杂多变一一易稳定;内容贫乏,单调静止一一难维持稳定(如看照片与看电影)。(2)和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方式有关:复杂而持续时间长的活动一一适当变化流动的
23、内容和方式。初中生的功课安排问题:性质不同的文理科,难易不同的内容适当隔开。(3)和主体状况有关:意志强,善于控制,有积极态度,兴趣,目的任务明确一一易保持;生病,失眠,疲劳,心境不佳一一难保持。10、如何将注意的规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去?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因此,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环境方面,要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出现;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防止单调死板,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如注重讲授语音、语调的运用、板书技巧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具的适当使用、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等。
24、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促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了解有些课程虽枯燥,但在今后工作中将起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确课程知识所具有的价值,从而导致对学习结果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合理组织学生的注意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自己来组织有意注意,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唤起学生有意注意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有意注意,会使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极易产生疲劳。如果单凭无意注意就不能牢固掌握科学知识,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并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基础习题库 心理学 基础 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8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