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领导同志调查研究情况综述.docx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领导同志调查研究情况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领导同志调查研究情况综述.docx(3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领导同志调查研究情况综述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经济遭受严重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对推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重新认识和掌握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转变党的作风起了重要作用。它促使全党在弄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纠正前一阶段一些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判断和决定,制定出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从而为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稳定农村和全国局势,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创造了重要条件。重温当年中央领导同志如何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在各项工作中努力求真务实仍然富有启示意义。一
2、、面对严重经济困难,毛泽东三次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高指标和“共产风”盛行,经济失衡、市场紧张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至1959年7月前期庐山会议,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错误。但是,庐山会议后期的“反右倾,鼓干劲”,中断了纠“左”的努力,使高指标和“共产风”更严重地泛滥起来。1960年1月在某某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国家计委关于一九六。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规定I960年钢产量为1840万吨,粮食产量为6000亿斤。会议设想八年完成人民公社从基本队有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要求年内在农村人
3、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试办和推广城市人民公社。庐山会议后的继续“大跃进”,加上全国许多地区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使1960年出现比庐山会议前更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城市粮食、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供应十分紧张。1960年五六月间,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大城市和工业区粮食周转库存猛减,有的甚至只能销售一个星期。广大农村由于粮食减产和高估产、高征购,缺粮断粮问题更为严重,一些省份出现人口外流、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的情况。毛泽东在转发某某省六级干部会议情况简报的批语中写道:“这些问题,各省、市、区都有,如不注意处理,定会要脱离群众J反映某某饿死人和田地荒芜等问题的群众来信也摆在周恩来办公桌上。周恩来十分焦急,请
4、某某省委第一书记某某调查并注意此事,并指出:“这类个别现象各省都有,尤其去年遭灾省份,更值得注意,主席在批转某某省六级干部会议文件上,也曾着重指出这一点J实际情况比毛泽东、周恩来看到的材料还要严重得多,而且情势越来越危急。汪东兴向中央领导同志报告中央警卫团思想情况时反映,有的战士说:“解放以后,我家分了土地生活好了,吃的是白面,最坏的也是玉米面。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每年卖两千多斤余粮,经常吃猪肉、羊肉,还盖了三间房子。公社后,我家每天吃十二两粮食,肉都买不到,劳动强度增加了,村干部打人、骂人。”这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没有料想到的,说明原来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在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毛泽东、
5、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一致认识到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和调整国民经济的紧迫性。1960年11月3日,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下发各地,开始对农村政策进行重要调整。11月15日,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起草彻底纠正“五风”的指示,要求:“必须在几个月内下决心彻底纠正十分错误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而以纠正共产风为重点,带动其余四项歪风的纠正。”他还提出:要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不明了情况是很危险的。只要情况明了,事情就好办了J怎样才能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呢?惟有进行调查研究。1960年
6、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在某某召开。毛泽东在会议最后的一天,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同志调查研究工作不做了。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像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所以,请同志们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就不要下决心。”“我希望同志们回去之后,要搞调查研究,把小事撇开,用一部分时间,带几个助手,去调查研究一两个生产队、一两个公社。”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要搞调查研究的问题。他说:希望今年这一年,1961年,成为一个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要在实际中去调查,在实践中才能认识客观事物。196
7、1年1月,毛泽东忽然见到他30年前写的调查工作一文。该文早已散失,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在1959年从福建龙岩地委收集到的,由田家英送到毛泽东手里。这篇文章反对从本本出发,强调向实际情况作调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认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散失期间,毛泽东对它一直念念不忘。此时复得,毛泽东十分高兴,并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1月20日,毛泽东嘱咐田家英将调查工作分送陈伯达、胡乔木各一份,并要求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各带一个调查组,去搞农村调查,每人发调查工作一份,讨论一下。3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第三次讲调查研究问题。他说:关于调查工作这篇文章
8、的中心点是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它是为了解决民主革命的问题而写的,说为了取得民主革命胜利要做调查研究,做典型的调查研究。“现在我们中央搞的文件,如果没有具体措施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有正确的措施,就要做调查研究工作J3月23日,会议闭幕那天,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定稿的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信中指出:“最近发现的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年春所写的关于调查工作一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文件,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J“在调查的时候,不要怕听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更不要怕实际检验推翻了已
9、经作出的判断和决定。”此信的发出进一步推动了调查研究之风的兴起。1960年和1961年,中央领导同志全都亲自深入基层,花了很多时间到第一线摸清实际情况,因而也留下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精彩篇章。二、1960年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情况1960年2月至3月,朱德先后到广东、陕西、贵州、四川、河南的一些地方调查研究,切身感受到人民生活困难和“左”的做法的错误。他在家乡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公社询问堂兄弟:“你们为啥都这么黄皮寡瘦,说话都吊不起气?”堂兄弟直截了当地说:“还不是肚子吃不饱!”朱德同中共仪陇县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一定要根据山区的特点,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的农、
10、林、牧、副、渔和各种土特产的生产,努力渡过目前的暂时困难。4月2日,朱德根据这次调查研究所掌握的情况,向毛泽东写了报告,提出:“我国各地方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都不相同,农作物的种类又非常繁多,农业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农业技术改革也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律J“农业和工业都要发展商品性的生产,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这些意见,实际上是朱德针对他所了解的工农业生产中脱离实际的做法提出来的。3月下旬至5月下旬,刘少奇先后到某某、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宝鸡、德阳、成都、自贡、重庆、武汉、杭州、某某等地,深入部分厂矿企业、农村和学校调查研究。在某某,刘少奇了解到部分农村干部过分强调人民
11、公社公有制的优越性、急于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他明确指出:“一平二调,刮共产风也就是人家批评我们的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是不好的。马克思早就说过,平均主义对生产是不利的。过渡早了,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妨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J在郑州,刘少奇了解到工业生产中有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追求高指标的现象。他说:“我主张不笼统地反对条件论,要具体地讲。反对两条,一是不承认某些客观条件,一是不承认主观能动作用、主观条件。反条件论过分,就可能出现主观主义、不要条件、不要革命阶段论J刘少奇在调查中初步看到了高指标、“共产风”等问题,表示了他的担忧和意见。9月中旬至12月上旬,陈云到河北、某某、河南、
12、某某、江苏、某某、浙江,进行了三个月的调查研究,目的是考察农业和灾荒情况,摸清这些地方在什么条件下农业生产可以根本好转。为什么要选择冀、鲁、豫、苏北、皖北这个区域去调查研究?陈云认为,这个区域是一个类型的地区,灾多、收成低,但又地多、人多,只要这个地区的农业真正翻身,我国的农业就大有希望。中国地方大,各地情况不同,解决问题的难度也不一样。首先在一些难度较大的地区,通过研究和实践,取得解决难点问题的经验和措施,再用以解决难度相对小一些地区的问题,就比较好办了。陈云在考察中针对粮食紧张情况,集中思考了如何增产粮食的问题。他提出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产化肥,解决肥料问题;二是提高排灌能力,解决农
13、田缺水的问题。他认为增产化肥是增产粮食见效快的一个关键措施,并就如何加速发展化肥工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他在某某和济南视察了年产800吨的合成氨厂,在某某视察了江淮化肥厂、芜湖化肥厂,在某某视察了年产2000吨和800吨合成氨厂的生产。他从研究年产800吨的小型化肥厂,到研究年产1万吨至2.5万吨的大中型化肥厂;从了解化肥生产的现状到分析一些化肥厂生产不正常的原因;从研究新建化肥厂需要注意的问题,到研究如何解决化肥厂建设所需要的材料设备问题;从每斤化肥能增产多少粮食算起,算到全国几年内要实现粮食大幅度增长需要增产多少万吨化肥,等等。所有这些,都对后来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正确
14、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计算和安排好粮食的供销比例,是陈云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提出的解决农业困难的另一条办法。他说:“每一个省,在现在的生产水平下,一年能够生产多少粮食,农村必须留多少(保证三留留够),能够调到城市的有多少。全国要算这个账,每一个省也要算这个账。城市人口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限度,应该根据粮食的增长情况来定。如果城市人口发展得多了,势必要多供应城市粮食,而且向农民要的都是好粮食,坏粮食(大量的红薯、蔬菜)留在农村了。如果从农村拿得多了,农民就要闹事。”他提出:“计委今后要注意抓农业。农村粮食究竟有多少可以调到城市来,农村要保持多少劳动力才能增加生产,这个算盘要打进去,必须在我们的计划中反映
15、出来,否则农业增产就没有保证J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调整农村政策,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是陈云在调查研究中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他综合河北、某某、河南的情况,提出两三年内解决农业困难的四条办法:(一)贯彻好政策,毛主席讲的三级所有制,五年不变。现在看来,这条政策真正贯彻下去,并不怎么容易。这一条政策不确定下来,就不能调动生产积极性。(二)农业方面的劳动力要固定下来,长期不变,不调出,能够回去的要回去。(三)工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支援农业。(四)大种瓜菜,要坚持粮菜混吃、“瓜菜代”的办法。陈云说:这四条办法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调动五亿农民积极性的问题,五亿农民都积极起来,事情就好办了”
16、。“如果五亿农民没有积极性,要想使粮食过关是不可能的。政策是第一,其他都是措施问题。现在可不可以立一个章程,公社搞什么、大队搞什么、小队搞什么、个人搞什么,多少年不变J”比如,给社员自留地,屋前屋后种植的东西归个人所有,允许社员饲养家畜、家禽,房子、家具归个人所有,等等。房子不归个人所有,他是不会关心的,坏了他也不修理J陈云还针对河南的情况,列了十个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题目:“(一)人拉犁的情况有没有?有多少?在哪里?(二)需要有多少粮食留在农村才是适当的,才能保持必需的生活水平?历年调入城市的粮食是多少?有什么变化?(三)上一个年度水利工程是不是上得多了?多了多少?(四)城市人口增加了多少?
17、都是增加到哪些方面去了?(五)群众生活情况,把解放前后、合作化前后、公社化前后比较一下。河南群众吃什么饭?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六)一平二调的情况有没有?有多少?(七)城市五十万人下农村,能否持久?下去的都是哪些人?(八)工业能支援农业的有哪些方面?农业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支援?(九)经济作物(棉花、烟叶等)总的趋势如何?吃粮标准降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是不是会下降?(十)分专区统计历年粮食调出调入情况和原因J在调查研究中,陈云把看到的情况和他对解决农业问题的一些看法,分别写信给毛泽东、周恩来,向他们作了汇报。10月22日,陈云收到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
18、的紧急指示信草稿,认为“目前发这样一封信很需要”,并提出当前必须把安排好农民吃饭问题作为工作的中心。无论是调整农业政策,还是采取其他措施解决农业困难,都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这是陈云在这次调查研究中一再谈到的一个问题。在河南,他说:周总理跟我讲,财贸书记会议上,有相当多的同志不愿意讲1958年和1959年的产量,不好提出来,怕涉及到总路线、大跃进问题,这种思想状态是不正常的。他指出:下面不说真话不把真实情况反映上来,领导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甚至同它相反,这是十分危险的。在浙江,他说:“不说真话,很不好。河南信阳的毛病,就是吹了牛,不改口,搞得下面不敢说真话,情况反映不上来。一个领导机关听不
19、到反面意见,很危险。提倡讲老实话,但是要有讲老实话的条件。我跑了几个省,一讲到一九五八年,就含含糊糊。过去领导工作,下去总要问一问干部情况,大家也是敢讲的。现在除了第一书记、组织部长还可以讲一点,其他人都不敢讲,这是党内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这些话,是陈云对前一阶段决策上发生失误的重要原因的深刻分析。刘少奇、朱德、陈云在1960年调查研究中初步形成的认识和提出的解决农业困难的若干办法,为中央下一步实行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1960年调查研究取得的这些成果,也为1961年春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供了初步的经验。Hv1961年随着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到第一线摸情况,调查研究
20、在全党蔚然成风(一)农村调查。毛泽东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后,亲自组织了由田家英、胡乔木、陈伯达分别担任组长的三个调查组,用10天到15天的时间,分赴浙江、湖南、广东进行农村调查,然后到广州会合,向他作报告。1月下旬,毛泽东离开某某到达杭州,开始指导三个调查组的工作。这时,浙江调查组已经做了一个星期的调查。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要求,调查组调查了一个好的生产队和一个不好的生产队,调查人员都住在农民家里。毛泽东在杭州听取浙江调查组和浙江省委负责人的汇报。通过浙江调查,毛泽东对两个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意见:一是社、队规模要划小,生产小队的权力要扩大;二是食堂要多种多样,有的人也可以不参加食堂。随后,毛泽东到
21、长沙,听取湖南调查组和湖南省委负责人的汇报,集中讨论的仍然是公社体制和食堂这两个问题。广东调查组向毛泽东报送了广东农村人民公社几个生产队调查纪要,指出:“公社各级的关系,在解决了自上而下的刮共产风问题以后,似乎应当注意更适当地解决队与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在分配问题上的某些平均主义J这个意见受到毛泽东的重视。他在广州召集三个调查组组长和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农业部部长廖鲁言等开会讨论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时,用更明确的语言指出:“如果社、队划小以后,大队与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解决了,现在还存在两种平均主义没有解决,一个是小队与小队之间的平均主义,一个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平均主义J他在给刘少奇、周恩
22、来等同志的信中,又特别强调地提出:“大队内部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生产队(过去小队)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是两个极端严重的大问题”,“不亲身调查是不会懂得的,是不能解决这两个重大问题的(别的重大问题也一样),是不能真正地全部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的:解决两个平均主义问题,成为3月中下旬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的指导思想,也是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的指导思想。3月22日,广州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六十条”),并决定发给全国农村党支部和人民公社全体社员讨论。同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讨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给全党同志的信。信中指出,在农村人民公
23、社方面,有以下五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分配上,生产队和生产队之间,社员和社员之间,都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平均主义现象。第二,公社的规模在许多地方偏大。第三,公社对生产大队一般地管得太多太死,生产大队对生产队也一般地管得太多太死。第四,公社各级的民主制度不够健全。第五,党委包办代替公社各级行政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五个问题的提出,是毛泽东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之后,各级领导干部包括中央领导同志在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第一批重要成果。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之后,中央领导同志带着“六十条”草案,深入基层,征求意见,开展了更大规模、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进一步指导他亲自组织的三个调查组的工作。3月26日
24、至5月5日,朱德到河南、四川、陕西、河北调查。4月1日至5月15日,刘少奇到湖南长沙、宁乡调查。4月28日至5月14日,周恩来到河北邯郸地区调查。四五月间,邓小平、彭真领导的五个调查组,在某某市的顺义、怀柔进行调查。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陈云到某某、浙江、江苏调查。毛泽东十分关注群众对“六十条”草案的反应。他在广州等了几天,为的是听取陶铸、陈伯达从番禺大石公社带回来的群众对“六十条”草案的意见。在长沙专列上,毛泽东听取了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和胡乔木刚从乡下调查带回来的群众意见。“十二条”的下达是调整农村政策的开端。但是,“十二条”仍然要求“公共食堂必须办好”,“公共食堂的制度必须坚持二“六十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世纪 60 年代初 国家 领导 同志 调查研究 情况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8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