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课件.ppt(1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社会效应,“名人效应”“从众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光环效应”“首因效应”“刻板效应”“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鸡尾酒会效应焦点效应登门槛效应,几种社会效应,隐形的绳子.flv,亚里士多德: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荀子:人能群也马克思:在一定意义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新结婚时代:你嫁给(娶了)一个人,就嫁给(娶了)他(她)的所有社会关系,新编三个和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Myers,2002)主要研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人、群体或社会的影响的一门科学。(Allport,198
2、5)个人 他人 社会群体,一、概述二、社会化与自我三、社会知觉与归因四、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五、态度六、沟通与人际关系七、社会影响八、爱情、婚姻与家庭背景,目 录,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起源于两个母体的不同视角:心理学和社会学。(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的著名公式:B=f(P,
3、E)含义: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它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社会影响等(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本章主要介绍个体层面,部分涉及人际和群体层面。,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三、实证分
4、析阶段(确立期)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转向应用研究,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 2、参与观察(二)调查法 1、访谈法 2、问卷法(三)档案法,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对社会心理学影响广泛而长久的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和华生是早期代表代表人物:班杜拉和沃尔
5、特斯学习过程的三种机制:联想 强化 模仿,二、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霍曼斯的五个命题,三 符号互动论“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符号互动论3个的基本假设,四 精神分析论(一)弗洛伊德的主要概念和观点1 意识与潜意识 2“力比多”3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4 生本能与死本能5 人格结构:本我 自我 超我(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体潜意识”(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1 霍妮的”文化因素论”2 沙利文的人际关
6、系学说,个体层面,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二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三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四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二)学校(三)大众传播媒体(四)参照群体五 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 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二)性别角色社会化1、性 2、性别 3、性别角色(三)道德社会化
7、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四)政治社会化1、国家形象阶段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 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二 社会角色的分类(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如父母角色和老师角色(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如公务员角色和朋友角色(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如企业家角色和教授角色,(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如演员角色和性别角色三 角色扮演(一)角色期待(二)角色领悟(三)角色实践四 角色失调(一)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二)角色不清(三)角色中断(四)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
8、、身份、自尊,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这段话精辟地揭示了自我意识于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第三单元 自我 身份与自尊一 自我自我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一)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 镜我(二
9、)自我的结构1物质自我 2心理自我 3社会自我 4理想自我 5反思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8个月到3岁)社会自我(3到13、14岁)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五)自我概念的测量,三 自尊(一)自尊的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国际自尊心理协会执行理事长布兰登认为:“自尊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觉,位于生命的中心”,“具有高度自尊的人不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不会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快乐在于自己就是自己,而不是比别人好”,无臂女人任吉美.flv,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詹姆斯在心
10、理学原理:自尊=成功/抱负(二)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三)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 基本概念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行为原因知觉三个方面。,二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图式的主要作用:图式主要影响注意选择、记忆、自我知觉和人际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三)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 印象形
11、成与印象管理一 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二 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议价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了。,放学后,吉
12、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马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上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吉姆是怎样的一个人?”,(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以偏概全”,(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容易产生偏见。1970年我国台湾省社会心理学家李本华等人调查台湾大学对其他国家国民的印象,这些大学生看法比较一致,他们认为:美国人民主、天真
13、、乐观、友善、热情日本人善于模仿、进取、尚武、有野心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三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四)中心品质模式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四 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概念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信息输入 印象管理:信息输出,(二)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 投人所好,第三单元 归因一 归因的概念指个
14、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 行为原因的分类(一)内因与外因 内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外因: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内归因、外归因、综合归因(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稳定性:人格特征、能力、工作性质、任务难度易变性:情绪、气候条件等,(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对可控因素归因,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预测对不可控因素归因,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准确预测三 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内控者和外控者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外控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四 归因原则(一)不变性原则(海德)(二)折扣原则(凯利)
15、(三)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1 特异性信息 2 共同性信息 3 一致性信息,三高外部归因两低一高内部归因五 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二)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防卫策略动机性归因偏差(三)观察位置(四)时间因素,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一 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二 动机过程社会动机的功能四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一 亲和动机亲和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一)亲和的起源亲和起源于依恋(二)亲和的作
16、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三)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景因素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2、情绪因素高恐惧者亲和倾向较高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3、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合群倾向更明显,“有事你说话”、“实在人”开宝马车的家政人员.doc,三 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二 成就动机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上做出开拓性贡献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1 家庭教养方式 2 强调成就 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四 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
17、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一)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二)侵犯的原因1 本能论的解释,2 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多拉德: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洛伦茨: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意义,侵犯的激发,外向侵犯,直接侵犯,挫折(目标受阻),其他反应(如退缩),替代侵犯,内向侵犯(如自杀),挫折侵犯理论模型,(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去个性化”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五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
18、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利他行为的性质:由利他动机引起的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的影响: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的特点(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利他技能,嫉妒情绪的特点:1、具有针对性2、具有持续性3、具有对抗性4、具有普遍性,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 社交情绪的概念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二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外,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
19、健康问题,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三)羞耻与内疚,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有的学者甚至把社会心理学视为研究态度的科学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和稳定性。(二)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1认知成分 2 情感成分 3 行为倾向成分在三种成分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三)态度与行为,三 态度的维度方向 强度 深度 向中度 外显度四 态度的形成,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一
20、 态度转变模型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的态度转变的模型二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 传递者的威信 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2 传递者的立场 3 说服的意图 4 说服者的吸引力(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1、信息差异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3、信息倾向性4、信息的提供方式,(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2、人格因素3、个体的心理倾向(四)情境1、预先警告2、分心3、重复,三 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POX模型P个体、O
21、他人、X另一个对象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或两种是否定,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若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P-o若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你和你的女朋友都喜欢打网球,那么在打网球这件事情上就是一种平衡和协的关系(强平衡关系)。你们都不喜欢某种运动,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你们仍然是平衡的关系(强平衡关系)。但如果你喜欢户外的运动而对方却喜欢在家里呆着,你们之间在这个方面就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强不平衡关系)。如果你和一个你讨厌的人(你们的关系是否定的),偏偏你们都喜欢打网球,如果不幸在一个球场上相遇。这时会出现不平衡(这时的不平衡是
22、弱不平衡)。如果你喜欢户外的运动,而你讨厌的人不喜欢户外的运动,那你们也不因为这种喜好发生关系,这时也会是一种平衡(弱平衡)。,逆反心理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目前还无法直接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测量法主题统觉测验(TAT)、罗夏的墨迹测验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联想法,构造法(主题统觉测验),人际层面,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 沟通的概念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二 沟通的结构,三 沟通的功能获取信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满足需求;减小冲突;协调群体内行动。四 人际沟通的分类
23、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五 沟通网络,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体语即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一 目光与面部表情 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二 身体运动和触摸手势语占重要位置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三 姿势与装饰四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
24、点是: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二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三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奥特曼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4个水平。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四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五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提出,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三种需要、六种取向、童年经历。(一)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心灵是一栋不能没有
25、主人的房子,天使不住进来魔鬼就要窃据。,有了钱,你可以买楼;但买不到一个家。有了钱,你可以买一张床;但买不到充足的睡眠。有了钱,你可以买书;但买不到知识。有了钱,你可以买医疗服务;但买不到健康。有了钱,你可以买地位;但买不到尊重。有了钱,你可以买血液;但买不到生命。有了钱,你可以买性;但买不到爱。,有了钱,我们就有足够快乐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如何用黑夜给我们的黑色眼睛,去看到光明的一面。,没有人能剥夺我们的快乐,只有我们自己。,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已;你不能預知
26、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力。,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一 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二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2、相似性3、互补(需要、社会角色、人格某些特征)4、外貌5、才能6、人格品质,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一 人际互动的定义二 人际互动的形式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1、目标的一致2、共识与规范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以感恩的心态看待生活以悦纳的心态善待自己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外化内不化换一双眼睛看世
27、界,人际间的哲学,群体层面,第七节 社会影响一、从众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三、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一单元 从众一 从众的概念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特点有三:1、群体压力可以存在,也可以是想像的;2、个体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无意识;3、自愿性。“自愿而被动”二、从众的功能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从众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三、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2、权宜从众3、反从众四、从众行为的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五、影响从
28、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2、个体人格因素3、情境的明确性专栏:阿希的从众研究,1.标准线段 2.比较线段阿希实验使用卡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生于1982年重复了阿希的实验。被试是三十名大学生,实验情境仿照阿希实验。研究结果与阿希实验的结果相类似,表明中国人同样表现出感知方面的从众反应,获得以下几个结果:一是,有44%发生了从众行为,56%未发生从众行为;二是,有两个被试从头至尾都表现出从众反应,另两个被试自始至终未发生从众行为,表现出独立性。二十六个被试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从众行为;三是,实验观察表明,开始时表现从众行为的人次较少,随着实验的进行,从众行为亦随之增加,反映出从众行为的人次数与
29、实验次数有一定的函数关系。,实验结束后,实验者对不同类型的被试分别作了访谈,请他们回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思考过程。表现出独立行为的一个被试说:“尽管许多同学与我判断不一,我还是深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另一个被试说:“我发现只有我一个人与众不同,但我知道他们是错的,我不愿顺从。”,每次表现出从众行为的被试说:“我看到别人怎样讲,自己也就怎样讲,有几次我看出是不对头,但别人都这么说,我就跟着讲了。”其余的被试有的说:“开始我坚持,后来看看大家都讲的与我不一样,我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看错了,所以也就跟着随大流了。”有的说:“开始我相信自己是对的,后来发现就我一人与别人不同,觉得奇怪
30、,于是以后就随从大家了。”,进一步的凋查发现,坚持自己意见、表现出独立行为的两个被试,是家庭中的长子长女,而缺乏独立性、每次都表现从众行为的两个被试,家庭中都有兄姐。这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同,长子长女在家庭中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及问题的机会较多,而家庭中有兄姐的人,经常处于随从地位,容易随波逐流。,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一 社会促进 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的在场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 2、观众效应社会抑制: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
31、称社会抑制,美国学者特里普利特设计了一个实验室实验,安排四十个儿童尽量快地转动钓鱼线轮绕线,既让小孩单独绕,又让他们两两结伴绕。结果发现,结伴绕的时候,效果好得多。,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 2、观众效应社会抑制: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二 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如果个体的活动是相当熟练或是简单机械性工作,他人在场,效率提高,活动绩效出色;,如果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很“费脑筋”,他人在场反而使活动绩效降低。1982年有个学者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观测学生掷球命中率。根据以往掷球的成绩,他把被试分为好的选手
32、和差的选手两类,让他们分别在没有旁观者和有四个旁观者在场的两种情况下掷球。结果发现,好选手在没有旁观者时掷球命中率为71%,在有四个旁观者时命中率为80%;而差的选手在没有旁观者时命中率为36%,在有四个旁观者时命中率为25%。,三 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加强考核,让每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可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惰化现象,有一个真实的案例,1964年3月13日夜3时点多,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
33、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啊!救命啊!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可是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对人们的无动于衷、见死不救作出了心理学解释,认为这属于责任分散效应。为了验证自己的解释和说明,他们进行了下面的实验。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
34、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他们要研究的是: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所作出的选择。事后的统计显示:在一对一通话的那些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那些4人组听到假病人呼救时,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因此,这两位心理学家对上述杀人案中人们都无动于衷、没有人见义勇为的现象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第三单元 模仿 暗示和社会感染一 模仿(一)模仿的概念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二)模仿的意义1、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
35、群体形成(三)模仿的发展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四)塔尔德的模仿律 1、下降律2、几何级数律3、先内后外律,二 暗示 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南京大学陈秀萍的暗示实验实验对象是干部进修班学员,实验材料是一张青年人的照片,实验者把干部进修班的学员分
36、为两组,然后将两组人分别安置在两个地方。主试拿着这张青年人的照片,对一组学员说:“这是一个三进宫的罪犯,请大家根据照片上的形象描写这个人的性格。”拿着同一张照片,主试对另一组学员说:“这是一个年轻的、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副教授,请大家根据照片上的形象描写这个人的性格。”结果发现,虽然是同张照片,但由于主试的暗示不同,大家对照片中人的性格描写也不同。有趣的是,大家从同一双眼睛、同一个前额、同一个嘴巴中看到了不同的性格。参阅下表。,从他那专神凝注的眼睛里,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在专业知识及个人爱好的领域十分有造就的人。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执着风格。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神中含有一种坚定不移
37、的信念和往无前的精神此人眼神体现着这个人比较爱思索、科学精神强,刚强,认真,责任心较强。,目光直而且有呆,好像对眼前的一切无好感,眼光有鄙视和怀疑的成分。眼神中含有迷惘而又自甘堕落,不顾一切的思想情绪。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选择的是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追求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醉生梦死的生活。从眼光看,两眼呆滞,内心世界空虚,对前途感到渺茫。,他那宽宽的前额说明,他善于思维,聪颖敏捷。,他那被黑发压低了的前额让人感到他缺乏远大的志向。,他那紧闭的嘴唇,告诉人们,他不善交际。,那紧闭的双唇告诉人们:这是一个胆大、心狠,暴烈而自以为是的人。,副教授,罪犯,眼神,前额,嘴唇,1934年,在印度的首
38、都新德里,有几位心理学家想做一个离奇的心理学实验,可受试者却十分难找。几经周折,他们在警察局和法院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位即将被处死的罪犯。一天,警察将罪犯带到一间实验室,并对罪犯说:由于你罪大恶极,所以决定将你流干鲜血处死。接着,人们将罪犯捆到床上,将手臂伸出床外固定好,并将罪犯的视线隔开。一位医生将一把明晃晃的手术刀伸到罪犯面前说:我就用这把刀切开你的动脉血管。说着,用锋利的手术刀在动脉处轻轻一划,由于受伤甚轻,少许鲜血流出后不久就自行凝固了。但心理学家在手臂的下部,放置了一个回音很好的金属盆,然后,用滴漏将水一滴一滴滴到盆里。水滴击打着金属盆发出滴答、滴答的轻响。四周静悄悄的,大家都屏住呼吸仔
39、细观察罪犯的表情。几位化妆成医生的心理学家偶尔说几句话。一会说:已经有300毫升了。一会又轻轻说:快半盆了。随着滴嗒、滴嗒的声音持续不断,罪犯的脸色变得苍白起来,好像真的失去了血色。又过了一会,罪犯的呼吸微弱起来,最后罪犯终于面色苍白地死去。实验过后,心理学家大惑不解:这个罪犯是怎么死的,是他杀还是自杀?,第一单元 爱 情一 爱情的概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和利他性。二 爱情与喜欢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依恋、利他和亲密爱情的发展阶段四、爱情的形式浪漫式、好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
40、用式和利他式。哈特菲尔德认为爱情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五、爱情的三角形理论,一个人不论到了何处,与何人结婚,心中的新旧“情结”(程式)永远会跟着他。这些情结若得不到解决,同样的错误可能一犯再犯。择偶真是一个神秘而奇妙的过程。有位妇女,父亲是个酒鬼,她长大后,结了三次婚,三位前夫竟然都是酒鬼。后来,她的心理治疗者发现,这位女性心中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必须照顾她父亲那一型的“弱者”。唯有当她去照顾酒鬼丈夫时,她才觉得自己有用,得到成就感。她不知不觉中受酗酒者吸引,嫁给他们,可是,她同时也痛恨酒鬼,因而离了三次婚。她心中的程式是:“照顾酒鬼,是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被人需要的唯一方式。”如果这个程式
41、不改变,我们可以预测,她的第四任丈夫,将又是一位醉仙。,另外有位女士,生平最讨厌被人指使,也最恨好用权威的男人。她有位专横暴躁的父亲,使她和母亲尝尽苦头。长大离家之后,她结婚了。然而,由于对男人的权威过度敏感,婚后,她连自己丈夫正常程度的差遣都受不了。离婚之后,她发誓要找个与自己父亲和前夫完全不一样的伴侣。于是,当她认识一位温文儒雅的男士后,便立刻坠入爱河。婚后,她开始憎恨丈夫的柔弱、没主见。而当她越想去改变他,要他主动而自然地变得强势一点时,他却因失去自我而被压迫得越加柔弱。恶性循环的结果,他们的婚姻产生了极大的困难。很显然地,这位女士与父亲之间未解决的心理包袱(她的心理情结是“权威问题”)
42、,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两次婚姻,虽然影响的方式不同,然而,都同样是“权威问题”在作祟。这位女士必须学习以成熟的态度,去面对父亲与其他好用权威的男人,重新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从新的经验中教育自己,解决心中残存的旧帐。否则,权威问题将持续影响她的婚姻,也会妨碍她与男性间建立正常的关系。,第二单元 婚姻一 婚姻的概念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满足是婚姻存在的根本动因人们在婚姻中获得满足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性、健康、生殖等安全需要:经济保障、住房、相互照顾等爱和归属:爱和被爱、依恋、养育孩子、情感交流
43、、思想沟通、娱乐等尊重需要:得到赞扬、认可、信仰上的一致和认同、成就感等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价值的体现、情感升华、创造、审美等。,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经济、繁衍和爱情现代社会婚姻的动机:爱情第一、繁衍第二、经济第三。二、夫妻关系的类型:,第三单元 离婚离婚是依法解除婚姻关系。心理冲突往往是离婚的原因和前奏,而离婚往往是心理冲突激化的结果。一 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一)需求不满(二)价值观不一致(三)远离的“自我”(四)性差异。二 离婚的原因,第四单元 家 庭一 家庭的概念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其特点: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面对面交往较多;最为亲切和深刻。二 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一)家庭结构模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二)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2、性的功能3、生育功能,4、抚养和赡养的功能5、教育功能6、情感交流功能7、休闲与娱乐功能。三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只适用与核心家庭,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和解体,谢谢大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86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