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指南.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一、电子信息领域专项1:天基全光中继网络系统研究及地面验证应用专项简介:该专项以星地数传需求为导向,突破基于软件定义的全光中继卫星组网、基于天基微波链路的星间组网控制、轻小型/低成本激光通信终端以及超宽带星地数传等关键技术,并开展工程建设核心网络技术相关示范验证,为未来天基全光中继网络的全面工程实施做好技术储备,推动激光雷达、测控通信等领域的民用产品孵化,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以及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新一代网络信息基础支撑。研究内容:研究基于软件定义的高动态场景下的全光中继卫星组网总体技术,实现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在大尺度复杂态下的多节点灵活组网控
2、制;研究基于天基微波控制平面+全光数据平面的星间数据交换技术,实现星间宽带数据高效费比中继交换;研究超宽带、多载波高阶调制体制的星地数据传输技术,实现多用户数据下传及分发的智能频率聚合;研制小型化、低成本、轻量化激光通信终端,实现无信标的激光通信快速建链;提出天基全光中继网络系统地面演示应用方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大规模工程实施提供设计依据。考核指标:完成天基全光中继网络系统设计,网络容量N1.OoOO个(网络在线用户数量100个),网络总带宽200Gbps,网络重构时间优于5秒,软件定义网络功能时间优于10秒;研制直接探测型中继激光通信终端,通信速率21.25Gbps,链路距离N20000
3、km;平均捕获时间10s(FOUImrad),终端重量13kg,终端功耗40m天,连续皮带机适应小曲线范围R100m;形成抽水蓄能电站洞室开挖TBM施工成套化装备一套,并实现8台以上推广应用;授权发明专利5项以上。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专项5:复杂环境下MEMS氢气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简介:围绕大型火电及核电、氢能源、储能等产业对于高性能氢气传感器的巨量需求,开展高温、高湿、强辐照环境下MEMS氢气传感器的感知、设计制造、封测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解决适用于复杂环境下氢敏材料的制备、氢敏薄膜与微加热板的集成工艺与传感阵列制造、器件级传感芯片的封测等技术难题,开发系列
4、化高性能氢气传感器,打破国外垄断、推进国产化高性能MEMS氢气传感器的产业化进程,实现其在大型火电及核电、氢能源、储能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研究内容:针对现有的氢气检测技术选择性差、环境耐受性低等问题,研究高选择性、耐高温、抗辐射的新型氢敏材料及多气体交叉干扰抑制和防护技术;研究低功耗、阵列传感器单元加工技术;开发MEMS氢气传感器器件级封装、测试、老化、校验等产业化技术;研制高性能、小体积的MEMS氢气传感器模组及集成传感器的在线监测仪表,在大型火电及核电、氢能源、储能等氢气浓度监测场景开展应用验证。考核指标:研制出适用于核电、氢能源、火电及储能等领域氢气浓度测量的系列化高性能氢气传感器模组及
5、在线监测仪表。传感器测量范围:(0-100%)vo1.;重复性31.5%;传感器工作条件满足:02、CO、CH4及CO2无交叉干扰;工作环境温度:(-30150)、湿度0IoO%RH;在射线连续辐照下,传感器零点漂移W2%FS;实现产业化应用,新建MEMS氢气传感器生产线1条,实现产能不低于40000支/年;在核电、大型火电、氢能源等领域形成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三、新材料领域专项6:高纯硅烷CVD法制备区熔级多晶硅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专项简介:该专项围绕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需求,以高纯硅烷为原料,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开展半导体硅材料(区熔
6、级多晶硅棒)研究,形成区熔级多晶硅工艺技术,建设产业化装置,推动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元器件用区熔级多晶硅逐步国产化替代。研究内容:开展硅烷法制备区熔级多晶硅工艺及电控技术研究,通过CFD软件模拟CVD全过程,优化工艺参数,改造还原炉内部结构,实现大尺寸硅棒的均匀生长、降低均相反应,减少硅粉率,解决硅棒杂质多、硅棒内部应力大、硅棒易产生枝晶等问题,突破硅烷法制备区熔级多晶硅关键工艺、装备和控制技术。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烷法制备区熔级多晶硅新工艺,产品关键技术指标:硅棒纯度达到I1.N以上,施主杂质S20ppta、受主杂质SIOPPta、碳含量020ppba、体金属SO.Ippbw等。建
7、成生产线并稳定运行,年产能250吨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专项7:关键领域转动部件用低成本高品质海绵钛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简介:该专项聚焦我省钛产业链前端国产钛渣在沸腾氯化中适应性差,以及关键领域转动部件用海绵钛品质要求高、难以规模化生产等难题,开展国产高钛渣大型沸腾氯化技术和转动部件用海绵钛高纯净、高均匀、高一致制备技术研发,实现钛产业上游基础原材料自主可控、下游关键产品技术突破封锁,为国防军工、商用大飞机等国家工程建设提供高端海绵钛原材料。研究内容:开展国产钛渣在大型沸腾氯化炉中的反应机理研究,建立沸腾氯化反应模型,突破大型沸腾氯化用高钛渣多级高效排渣控制
8、技术,实现高钛渣在沸腾氯化系统的长效稳定运行;开展四氯化钛全相除杂高效提纯技术、液镁精炼及镁蒸镭装备研究,实现四氯化钛、镁等过程原料成分纯净均匀稳定;开展大型炉智能化还原蒸储技术研究,从钛结晶成核、电子中介反应及晶粒长大的角度,探究海绵钛形成机理,研究温度场与海绵钛组织疏松度关系,攻克大型炉海绵钛疏松度差、氮化钛夹杂以及杂质含量波动大等关键技术,建立关键领域转动部件用海绵钛行业标准。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绵钛生产新工艺,实现四氯化钛与液镁纯度299.99%,海绵钛桶装密度W1.4gcm3;海绵钛杂质元素达到超OA级别且单杂质元素极差值OW0.005%,N0.002%,C0.002%
9、,Fe0.005%,A1.0.005%,Cr.Ni0.001%,产品无氮化钛颗粒。关键领域转动部件用海绵钛产能达到3000吨,实现规模供货应用,生产原料全部实现国产替代,使用高钛渣替代金红石应用不低于2万吨/年,降低成本6000万元/年。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专项8:高品质金刚石制备及其光电功能研究和示范应用专项简介:该专项围绕促进河南省金刚石产业功能化、高端化的发展需求,开展高品质金刚石制备研究,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发展金刚石材料的半导体和光学应用研究,推动金刚石产业的升级。研究内容:开展CVD金刚石生长机制研究,优化CVD金刚石生长工艺,实现高纯度、高结晶质量的金
10、刚石制备;开展金刚石的半导体应用研究,突破金刚石半导体器件制备关键工艺,实现高性能金刚石光电探测器和辐射探测器;研究金刚石超构表面设计和微纳加工工艺,实现高性能金刚石超构表面光学元件和金刚石光子晶体制备。考核指标:开发出电子级金刚石单晶,其中晶体尺寸不小于1英寸,N浓度WIoPPb,拉曼半高宽2.5cT,并形成应用示范;开发出金刚石光电探测器及可高温下工作的金刚石辐射探测阵列,深紫外波段响应度达到150A/W,工作暗电流W1.OpA,高能粒子辐射能量收集效率297%;突破金刚石超构表面光学元件制备关键技术,研制出金刚石超构表面光学元件,可见区透过率达到70%;金刚石光子晶体红外/可见光反射率提
11、高不低于10%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四、新能源交通领域专项9:新一代全锐液流电池储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专项简介:本专项将研究大功率电堆的自动化、规模化制造技术,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系统集成方案,开展MWh级全锐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示范,为全省加快布局新型储能未来产业,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开展新一代高功率密度、高稳定性、低成本全锐液流电池的研发,突破非氟多孔离子传导膜、大功率电堆结构设计、辅助设备低能耗、能量效率和容量恢复、外部管路及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电堆电流密度和极化分布特性,开发电解液荷电状态控制系统,提出电堆漏电损耗调控方法;研究电堆高效集成与规模放大技术,突破关键
12、部件焊接连接、电堆焊接密封、电堆自动化组装等技术,实现大功率电堆焊接自动化、规模化应用,形成全焊接全机液流电池成套制造技术。考核指标:开发出全机液流电池电堆核心组件自动化焊接设备,形成大功率、低成本电堆设计制造能力,建成GW级自动化生产线,单体电堆功率40kW,额定功率条件下库仑效率97%,能量效率8O%,IOOO圈循环后电堆能量效率和容量恢复率分别96%和95%,电堆成本2000元kW,实现不少于IoOMW/400MWh的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优先支持创新龙头企业或“瞪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实施。专项10:系列化环保型真空柱式断路器关
13、键技术及产业化专项简介:本专项将研制252550kV环保型真空柱式断路器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满足电力系统设备绿色环保的发展需求,有力支撑国家“双碳”战略。研究内容:研究真空灭弧室触头结构、燃弧特性、电弧控制及开断机理,开发触头及外壳高性能新型改性材料;开展高压力波纹管设计、大尺寸真空灭弧室制造等关键工艺研究及真空灭弧室样管试制;研究252550kV双断口真空灭弧室串联同步动作特性及开断特性,突破适配真空灭弧室的合闸电阻关键技术,完成断路器整机传动系统设计;开展环保型断路器绝缘优化研究,确定环保气体选型;研究真空断路器发热特性及散热结构对额定通流能力的影响,突破适配252550kV环保型柱式断路器
14、开断特性和缓冲特性的操动机构关键技术。考核指标:研制出252550kV环保型柱式断路器样机并实现产业化,样机通过性能验证试验,额定电流4000A,额定短路开断电流50kA,开断采用双断口真空灭弧技术,断路器采用环境友好型气体作为绝缘介质,其中252kV环保型真空柱式断路器实现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优先支持创新龙头企业或“瞪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实施。专项I1.高性能智能电控悬架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专项简介:本专项将开展电控空气悬架系统和阻尼可调磁流变减振器关键技术研究,正向开发电控悬架系统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高
15、质量发展。研究内容:开展电控空气悬架系统(ECAS)和阻尼可调磁流变减振器关键技术研究,实现电控悬架系统技术自主开发。研究ECAS升降响应时间特性,完成ECAS子零部件结构设计和子系统部件选型、电子控制单元(ECU)硬件和底层软件集成、控制算法开发和仿真;开展磁流变液体性能指标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构参数对阻尼特性影响,完成减振器及活塞的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空气弹簧和磁流变减振器制造工艺,开展电控空气悬架系统产品试制。考核指标:研发出高性能智能电控悬架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空气悬架高度可调范围40mm,升降速率10mms,空气弹簧台架耐久500万次,减振器阻尼力可调倍率(MAX/MIN阻尼)3倍,阻尼
16、力响应时间05ms,减振器台架双动耐久2500万次,年生产能力不低于10万支。申请专利10件以上。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优先支持创新龙头企业或“瞪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实施。五、生物医药领域专项12:新型恶性肿瘤靶向(创新)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专项简介:针对我省常见和多发的恶性肿瘤,运用人工智能药物设计等技术,开展新型恶性肿瘤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旨在进一步强化我省恶性肿瘤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构建和团队建设,加快肿瘤靶向药物的原创性突破,开发出新型靶向I类新药,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降低用药成本,为健康中原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针对我省常见的恶性肿瘤,基于
17、人工智能药物设计,结合高通量筛选及构效关系分析等方法,通过设计、合成、筛选、优化等,发现靶向性好、活性高的原创靶向抗癌目标化合物;结合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完成目标化合物的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获得成药性好且安全低毒的候选药物;针对候选药物开展临床相关研究,进行I、n期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药物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剂量爬坡,确定临床治疗剂量;在I、H期临床试验基础上开展In期临床试验研究。考核指标:1、完成12个靶向目标化合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2、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I期临床实验批件1-2个;3、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并形成临床试验报告;4、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I期临床实验批件,开展In期临床
18、试验;5、取得授权发明专利3-5项。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需完成3个(含)以上考核指标;涉及临床试验研究须提供临床试验许可和伦理审查意见。专项13:豫产大宗中药材深度开发、产品创制与产业化专项简介:该专项面向豫产大宗道地药材原料研究、健康产品创制、功效评价及产业升级等重大科技需求,围绕传统中医药,通过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高科技工艺相结合,开展中药材功能性活性成分挖掘、质量评价、配伍机理、现代生物加工技术、产品品质调控机制、安全评价等研究,建立道地药材功能性产品开发及绿色产业链,促进我省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研究内容:研究阐明中药材物质基础与慢性疾病关联机制,建立大宗中药材全产业链数据库;对中药
19、外源性危害物在全链条中危害来源途径、赋存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研究,构建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高通量的检测方法体系;开展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研究,利用微生物益生菌消减中药材中的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运用多学科交叉多组学联合手段,研发制备天然矫味剂、保鲜剂、复合活性益生菌等;开展针对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肠道消化障碍、失眠等亚健康人群的功能性产品及益生菌功能性产品研发;开展智能制造、绿色升级、功能产品加工装备的集成及产业化示范研究。考核指标:构建豫产大宗中药功能产品加工全产业链评价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制定出不少于30种中药外源性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20、体系,建立不少于30种中药材基础研发数据库1个、特征风味物质数据库1个;开发中药材的健字号、食字号产品不少于20个,并获批上市;筛选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生物发酵菌种不少于10株,研发中药产品生物加工新技术不少于10项;授权发明专利3-5项;制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57项,产品质量标准或规范2025项;建立年生产5000吨以上示范性生产线4-5条。申报要求:本项目为生物技术、药品、食品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先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专项14:基于人工智能、干细胞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简介: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和药物筛选中的“卡脖子”问题,围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细胞技术等领
21、域,推进临床医学、医疗器械与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等跨行业合作,加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攻关,着力开展高端医疗设备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及产品研发推广,加快人工智能、生物活体材料、器官芯片等在高端医疗设备和精密制造设备的应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内容:围绕微创、影像、体外诊断、细胞技术等领域,以及相关疾病的器官组织修复、结构重建及功能重塑等临床需求,支持应用生物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及示范应用;支持运用新型生物材料、微流控、3D打印及干细胞工程化修饰等技术,开展涉及人体多个组织类型的类器官芯片研发、药物敏感性筛选及新药研发等应用研究。
22、考核指标:在项目执行期内取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3个或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2个;开展临床研究转化,服务单位(人群)不少于10家(20万人),或治疗例数不少于2万例;建立产品评价体系,形成产品评价报告1份;授权发明专利2-3项。申报要求:本项目为医理工信等多学科交叉,优先支持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医疗机构联合申报;项目研究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六、资源环境领域专项15:三门峡库区扩容及周界小流域系统治理关键技术专项简介:该专项主要围绕三门峡水库河南周界小流域保护治理与三门峡水库功能提升开展研究,将有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河南的实施
23、落地,为探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河而兴”的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小流域保护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研究内容:研究三门峡水库河南周界小流域水沙-生态-经济协同演化机制,提出保护治理目标与架构;开展典型小流域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提升技术、区域经济社会适宜发展格局与水沙资源协同配置技术研究;明晰小流域保护治理与三门峡水库功能持续发挥的互馈效应,开展黄河泥沙资源产业化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完善泥沙资源利用产业化运行机制;构建集防洪减灾、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等一体化小流域系统保护治理技术体系及模式,并选择典型小流域进行应用示范和效应评估;研究水库清淤、工程改造、优
24、化水库群联合调度方式等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提出三门峡水库扩容技术体系。考核指标:研发小流域生态修复技术12个,提出适宜豫西丘陵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1-2个;提出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和水沙资源配置方案1套,被主管部门采纳;研发泥沙资源产业化全链条利用成套技术装备1套,开展典型应用;形成水库泥沙产业化利用运行机制1套;通过小流域保护治理、库区扩容研究等措施,三门峡水库库容恢复IOOo万m3以上;建立典型小流域保护治理整体技术示范区1处以上,入黄泥沙减少50%以上,入黄水质提升到I类及以上。专项16:功能化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关键技术和产业化专项简介:该专项根据河南省生物可降解材料和制品等产业
25、基础,开发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规模化生产技术、包装和医用等领域的高性能生物可降解制品制造技术,对减少包装、医卫防护等产业在材料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内容:结合河南省生物可降解树脂、包装及医用材料等产业基础展开研究工作,开发高性能聚乳酸规模化生产工艺,进行聚乳酸功能化专用树脂改性研究,扩展生物降解材料在包装和医用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开发适用于工业包装、民用包装、防护服、口罩等领域的绿色生物降解非织造布材料以及关键工艺技术与先进成型装备、工业化生产过程系统集成技术研究。考核指标:开发绿色生物降解聚乳酸功能化专用树脂,建成生物降解聚乳酸树脂生产线1条,产能5万吨/年以
26、上;建成千万平米/年湿法非织造布、千万平米/年纺粘-熔喷-纺粘非织造布、百万平米/年静电纺非织造布生产示范线各1条。聚乳酸熔点80、熔融指数(2.16kg/190)2-4g/min、单体含量S0.3%、黄度指数S5,其他性能指标不低于GB/T29284相关指标要求。基于静电纺非织造材料产线制备的纳米纤维直径在50-5OOnm之间任意可调,用于医用防护口罩和防护服的纺粘熔喷-纺粘非织布透气率大于200mms细菌过滤效率大于99.5%;生物可降解包装和医用材料性能指标不低于国家和行业标准,弃用堆肥降解180d研发绿色功能化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生产关键技术5项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件以上。申报要求:
27、鼓励企业作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省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时,须有企业参与开展示范。专项17:矿产资源(金属、非金属)加工型流程工业低碳关键技术和产业化专项简介:该专项以河南省选矿、冶金等支柱产业降碳减排为目标,针对大宗矿产资源选矿、硫酸铅冶炼和稀贵金属回收等资源加工型流程工业典型环节,开发低耗能、清洁低碳生产新工艺,引领行业低碳先进技术示范与应用,推动河南省重化工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支撑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研究内容:1.选冶流程典型环节能量调控利用技术。研究选矿、火法冶炼典型流程环节中能量流分布特征与能量耗散方向性,构建基于高精度计算的多
28、源能量流模型,研发能量耗散调控与梯级利用技术。2.河南本地大宗矿产资源高效超细碎及回收节能降碳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矿石中有价矿物的力响应机制及解离行为,研究颗粒粉碎行为及高效超细碎技术,研究粉料高通量精准分级技术,研究与相应矿产超细碎匹配的短流程高效分选技术。3.硫酸铅低温熔炼深度还原再生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铅/硫组份氧化-还原机理,研究冶炼过程有价有害组份迁移演变规律及其与冶炼温度、气氛匹配机制,研发组份温度-气氛协同调控技术,开发硫酸铅低温熔炼深度还原再生技术。4.冶炼渣真空梯级分离回收与高纯化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冶炼渣熔炼过程多组份在固、液、气多相间的分配特征和迁移规律,开发多金属冶炼渣
29、强化熔炼技术,研究多手段协同稀贵金属梯级分离与回收技术,研究微量杂质深度脱除的稀贵金属高纯化精炼技术。考核指标:构建选冶流程典型环节多源能量流模型2个;形成河南本地大宗矿产高效碎磨及短流程分选新工艺1项,流程能耗降低15%以上,减碳10%以上,建成5000td示范工程1项;形成硫酸铅低碳低温熔炼还原关键技术1项,粗铅纯度99.0%,铅回收率达到99.5%,相比富氧底吹工艺吨铅碳减排10%以上,建成年产10万吨粗铅的低温熔炼技术示范工程1项;形成冶炼渣深度熔炼-真空气化梯级分离回收技术1项,节能20%以上,碳氮氧化物减排20%以上,金属回收率90%,建成年产百吨级贵金属的冶炼渣高效回收示范工程1
30、项;申请发明专利6件以上。申报要求:鼓励企业作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省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时,须有企业参与开展示范。七、农业农村领域专项18:利用高通量分子选择等技术培育绿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及产业化专项简介:该专项围绕我省小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攻克小麦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制作优质面条且具有绿色高产特性的小麦新品种,并进行产业化开发,引领我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我省小麦的生产效益和面制品的市场竞争力。研究内容:针对小麦品种选育的关键问题,开展小麦主要性状关键基因挖掘,并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记;采用高通量分子标记精准选择、表型精准鉴
31、定、单倍体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创制氮磷利用、抗病、产量、品质等性状表现突出的优异新材料;培育适宜制作优质面条,并具有绿色高产特性的小麦新品种;研发集成品种配套生产及加工技术,与省内优势种子企业、龙头食品加工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示范推广。考核指标:挖掘小麦氮磷高效利用基因或位点2个以上、抗条锈病基因2个,并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记3个以上;创制优质强筋氮磷高效利用新材料2份以上,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或赤霉病新材料2份以上;培育适宜制作优质面条的绿色高产小麦新品种2个,氮、磷利用效率指数分别达到1.3和1.1.以上,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或赤霉病,产量水平达800公斤/亩以上,
32、品质优于中国好粮油优质面条标准;在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建立符合上述特性要求的品种繁种及示范基地,原粮生产基地达到500万亩以上,并开发出优质面条产品;获植物新品种权2项、发明专利2件。专项19:主要粮食作物高性能耕种收关键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简介:该专项针对当前我省乃至全国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装备存在的耕整地碎土率差、平整度低,播种质量差、种肥同步与播深控制难,收获损失率高、含杂率高、玉米籽粒收获破损高等技术难题,以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现状,开展主要粮食作物高性能耕种收关键作业机具研发和产业化,实现耕种收农机装备作业质量高于国家标准,推进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升级。通过专项的实施,促进我省农机
33、产业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农机自主品牌在世界的竞争力;推进我省农机企业技术研发与生产实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解放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省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研究内容:开展土壤类型(砂质土、黏质土、壤土)对整地特性的影响规律的研究分析,建立耕整地部件的数字化模型,研发土壤耕耙、深松、碎土平地等联合整地关键技术及部件,突破秸秆粉碎匀混、耕深调控等电液控制技术,研发智能化耕整与秸秆处理作业装备。开展高速排种机理研究,解决高速排种作业中种子充种效果差、携种质量低、投种稳定性差等问题,重点研制高速作业条件下小麦精量排种、种沟镇压调控、玉米单粒高精度排种、种床整理、种肥同步与播深一致
34、智能调控等关键技术及部件。基于少免耕精播播量、堵漏状态、着床位置等难题,突破电驱高速精量排种、区段播种、下压力与播深主动调节、种位精准施肥和调理剂施用等智能控制技术,研发种、肥、一体化施用智能装备。开展作物籽粒、茎秆(杂质)、机构之间的互作机制研究,探究机构不同作用形式(碾压、揉搓)对作物籽粒与茎秆(杂质)的脱附机理,突破研制宽幅收获割台与脱粒清选、作业参数智能调控单元等关键技术及部件,创制大喂入量轮式小麦、玉米智能化收获装备;围绕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高性能耕种收需求,开展宜机化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筛选评价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品种、轮作栽培模式、宜机化田块参数等农业生产技
35、术,构建丰产增效农业生产技术与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考核指标:研发耕种收机具关键部件10种以上,获得发明专利7项以上,制定技术标准和作业规程68项。研制驱动耙(立式旋耕机)1种,作业幅宽3m,关键部件寿命08万亩。研发立式旋耕联合整地机1种,碎土率90%平整度S3.5cm。研制具有整地作业功能的气力集排式小麦高速精量条播机1种,作业速度12kmh;开发电驱高速精量排种器及排种智能监测技术和装置,研发玉米免耕高速精量播种机,作业速度10kmh0研发切纵轴流大喂入量、高效低损、智能化谷物联合收获机1种,喂入量212kgs,小麦收获损失率1.2%。研制玉米高效、低损、智能化脱粒装置1种,籽粒破碎率
36、5%。研发单纵轴流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1种,喂入量N8kgs,小麦收获损失率1.2%,玉米籽粒破碎率5%。研发可实现过桥反转操控的玉米不对行茎穗兼收机割台,研制穗茎兼收茎秆切碎柔丝装置、打捆装置,在现有机型机构优化的基础上,创制玉米穗茎兼收机1种。收获茎秆揉搓加工为丝状,长度1.5cm,秸秆收获损失率10%。玉米总损失率3.5%、籽粒破碎率0.8%。收获效率N1.O亩卜时。耕种收作业质量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和作业规范要求,作业效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形成河南省小麦、玉米轮作高效低损机械化生产模式2套,在主产区建立机械化示范点2个以上,技术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粮食生产机械化面积
37、10万亩以上。研发农机产品推广应用数量每个机型或品种不低于30台以上,新产品年产能IOO台以上。专项20:小麦营养基因组学解析及功能食品创制与产业化专项简介:针对我省主粮小麦对人体营养与健康的循证证据不足、全生命周期中重点人群的营养需求和代谢模式不清晰,功能性食品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现有产品的安全性、功能性、精准量化无法保障等问题,项目以小麦为原料,基于营养基因组学发掘功能因子,研究开发不同生理时期人群的特定主食营养配方,实现对目标人群的精准量化。同时构建小麦全价高值化利用与功能性食品产业链体系。开发增强人体体质、防止疾病、恢复健康、调节身体节律和延缓衰老的食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健康食
38、品消费需求,推动河南省资源大省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强省。研究内容:以小麦为主料,针对特定的人群(婴幼儿、妊娠期和产后哺乳期妇女、青少年学生、老年人),研究不同品种小麦淀粉、蛋白、麦胚、萩皮对机体基因组的影响,获取小麦营养组分与健康的基因组循证数据库;构建精准的不同人群糖脂深度学习生理预测模型,阐明糖脂代谢同营养素之间的关联机制;基于合成生物学、食品组学等开发天然食品添加剂小麦抗冻蛋白、微生物发酵法后生素保鲜剂;基于大分子相容性、食品感知组学对小麦淀粉、蛋白、萩皮等生物改性,进行食品结构设计与功能精准调控;研究麦胚无细胞合成蛋白或麦胚干细胞发酵清蛋白代替进口乳清蛋白,萩皮生物修饰代替进口多糖等;
39、实现对目标人群的精准量化,建立小麦功能食品标准化制造体系,在周口农高区产业化示范。考核指标:建立不同生命周期人群对小麦营养需求和代谢模式智能化评价模型2套以上,建立小麦营养组分与健康的基因组循证数据库1套;完成小麦源营养素或功效评价7项以上,开发小麦源功能食品原料5种以上,选育小麦生物转化的自主知识产权菌种3株以上,创制以小麦为主的多源性新配料10种以上,开发五类特定人群的功能性食品10种以上,制(修)订技术标准或技术规程4个以上,实现产能IoooO吨,新建或改建功能食品生产线示范2条。专项21:预制菜绿色加工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简介:预制菜在生产中由于经过加工、贮藏和运输等多个环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品质、营养、新鲜度,使得消费者的接受度降低。目前,预制菜生产正向着安全化、营养化、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该专项深挖预制菜工业化转换过程中风味与品质的保持机制,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自动化装备保障预制菜的风味及其营养,构建风味保真的高效加工技术,研发畜禽预制菜精细化和高值化加工技术,建设河南地方菜工业化标准化技术体系,研发预制菜工业化加工配套的自动化装备,建设高效加工的预制菜产业化生产线并进行示范,提升我省预制菜的国内外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我省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内容:阐明预制菜工业化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86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