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古筝《幻想曲》演奏分析解析.docx
《王建民古筝《幻想曲》演奏分析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建民古筝《幻想曲》演奏分析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1创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系列现代和后现代的文艺 思潮和艺术创作手法被引入中国,从而掀起了中国音乐审美思维前所未有的变革, 波及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创作。一代青年作曲家的创作都表现出一种倾向,即力 图融广博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思想的精华于创作中,在民族音乐与世纪西方作曲技 法结个性化道。在古筝音乐的创作领域,一些作曲家依然保持着自刘天华以来 传统的创作手法一些年轻作曲家则将二胡作为其试验创作的对象,采取了各种 现代的创作手法而另有一些作曲家则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采取中和的手法。王 建民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位。、L2作品简介王建民是我国当代著名民族器乐作
2、曲家,由其以创作古筝曲、二胡曲为主。 幻想曲(1989年),是其古筝曲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该首作品是由一个主 题发展而来的复三部曲以一个核心音调为基础,并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 快-散”渐变原则,以加强作品的结构性成为该曲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同时作曲家 将其尊重传统又充满着现代意识的音乐思维引入筝乐创作.既考虑到了筝乐演奏 的实用性,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求得平衡,在探索性与可听性之间寻求一种折衷, 从而以其独特的创作观念反映了当代中国作曲家的审美追求。这首乐曲以“幻想”标题,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间。例如“如 歌的慢板”段,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静谧的清晨,山寨中飘来少女的歌
3、声,它是那么的悠扬柔美、富有韵味,使人禁不住驻足聆听;伴随着歌声的仿佛 是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铜锣声,它低沉而富有律动的音响,衬托了优美动听的旋 律。此处右手的摇指宜采用距岳山稍远的位置,发出较柔和的音色,似有朦胧感; 左手不宜用假甲触弦,建议用手指直接触弦弹出浑厚的、近似铜锣的音响效果, 与右手飘逸的旋律形成对比。这一段中接下去的几个部分在音乐进行上是递进式的。歌声由远及近,由柔 和转为明朗,力度变化由弱渐强,左手的伴奏音型由简单变得繁复,情绪由平静 逐渐高涨。演奏这几个部分时,右手各种技法的触弦位置宜距离岳山要近,奏出 较明亮的音色,与前面的柔和音色有对比。还要注意大量的摇指与其他指法频繁
4、交替使用时,容易出现转换中在力度、音色的连接上不自然、生硬,影响音乐的 流畅性。乐曲的第二大段是“活泼的快板”,它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少数民族群众载 歌载舞的欢乐场面。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小三弦铿锵有力的 音响、芦笙委婉动听的旋律以及各种击奏乐器的组合节奏;也能感受到三五成群 的舞蹈场景和一人领众人和的宏大场面。这就要求演奏者在表现此段音乐时,要 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使用多种触弦方法,模拟音乐中出现的不同乐器的音响效 果,把它的特点之音色的多样和节奏的鲜明充分展示开来。这一大段的另 一特点是调性的变化,D宫一一D羽一一B宫一一D宫的调性布局使得音乐丰富多 彩。它通过改变传统定弦而
5、预设出来,在此并不需移动琴码来调整音高,这是古 筝音乐创作中在调性变化上的一个范例。演奏此处时应对几次转调时弦位的变化 而造成的弦距改变有准确的了解,并进行调整。最后一段“激动的广板”是在前面音乐多次的酝酿、叠加后爆发出的全曲最 高潮,是一-曲对少数民族美好生活的颂歌。演奏时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 用双手,更要用全身的动作去展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应感到你的演奏就像是 大乐队全奏时的音响效果。L3写作缘由20世纪音乐巨大的变化带来了听觉上的不同感受,同样在演奏技法上也对演奏者提出了不同甚至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古筝演奏者,渐渐对20世纪音乐 产生浓厚兴趣。在翻阅大量资料后,笔者认为以往专家学
6、者对于古筝作品的研究 文章覆盖面不是很广,由其是对于王建民古筝作品演奏方面的分析,是研究中的 薄弱环节,较少受到关注。众所周知,古筝作品在王建民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 地位,他发展、壮大了古筝音乐作品和演奏技法。所以,笔者本着学习研究的目 的,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王建民古筝幻想曲进行演奏方面的分析,不足 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指正!第二章音乐分析2.1 曲式分析(见图表1)图表1曲式图苗族民歌的构成大多采用第一乐句的主要乐句作为全歌的“核心音调”(主 题材料)和发展基础,并通过前后乐句的呼应,在声势的起涨与退落中产生音区、 力度的对比,来创造一种完美丰厚的音响。幻想曲由散板、如歌的慢板、活泼的快板、
7、激动的广板四部分组成,从 乐曲构成来看,每一部分的段落扩充都较多地运用了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乐 曲主题在如歌的慢板中第一次呈示后,经过一个8小节的乐段展开,就有一次 重复(改变织体),第四部分“激动的广板”也是由这个主题再现(改变织体)加后 缀构成。如活泼的快板54至61小节。(见谱例1)谱例1活泼的快板74至88小节。(见谱例2)?。Iid It4 O帮伏壁 r 3 5 5 I 3Iw I 381 3 O 3 I 3 I IT Ml0 f H !q NI”谱例2这样的曲式结构特征,与苗族音乐重复式的或变化重复式的各种简单乐段与 乐段扩充的曲式结构特征基本一致,尽管这些重复变化有一定的区别,
8、但总的是 以开始乐句为核心音调,运用重复的手法,改变尾腔,形成“一头两尾”式的呼应 结构,有时或是分句重复,有时或是连续重复,有时或是缩小核心音调的音值而在 节奏上变化了的重复。2.2 音阶作者在乐曲创作中,没有依照常规,将调音阶定弦为1、2、3、4、5、6,而是 1 2 3 。在定弦上改变了古筝传统五声音阶的排列,根据乐曲本身的需求,设计出非传统的、独特的,甚至多调性叠置的定弦方法。这种在定弦方面 新颖独创的构思,使王建民的每首筝曲在调性、和声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更体现了乐曲艺术形象的魅力。(见谱例3)谱例3这首乐曲的定弦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升高了级音,降低了级音,较之传统五声音 阶增
9、加了一个增二度,二个减四度,和一个倍减五度,这种定弦的构思既丰富了古 筝的音色又加强了乐曲的表现力,使一首具有传统曲调基础的筝曲增添了别样的 色彩。2. 3和弦、和声这首筝曲的调式和声体现了作者对民族器乐中新的音乐语言及表现手法的 探索和创新,一改以往五声调式结构的民乐创作模式,在作品中大胆使用有增四 度的变音和弦、增三和弦、二度叠置和弦、四度叠置和弦、降低三音的减小七和 弦、纵合化和弦,以及音块式叠置和弦等。2. 3. 1二度叠置和弦在这首古筝曲的和弦运用中,较多地使用了二度音程,这种音程的使用加强 了作品的不协和性,也增加了乐曲色彩明暗度的对比。幻想曲散板引子的开始 部分,前4拍的左手琶音
10、演奏中,同一和弦的三度音的还原和降低,使以苗族飞歌 为音调基础的作品既保留了原地区特定的音乐风格,又揉和进一种新颖别致的音 响。表现出一种虚幻、空灵而深远的意境,体现了作品中创新的现代意识。(见谱 例4)谱例4在谱例2a中,两声部同时将“还原fa”和并置使用,使和弦中增加了 二度的音程,丰富了乐曲的色彩。例2b中,“还原fa”和没有同时叠置出 现,而是滞后一拍,同时又出现了 6和b7的小二度音程,这两种小二度音程的运用, 使人明显感觉到二度音程带来的紧张感。2. 3. 2.纵合化和弦王建民作品中使用的纵合化和弦不同于以往民族调式五声性纵合化和弦,这 些和弦中加入了不协和音程及特性音,使乐曲在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幻想曲 王建民 古筝 演奏 分析 解析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395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