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专家建议(完整版).docx
《2023中国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专家建议(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中国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专家建议(完整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中国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专家建议(完整版)摘要: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可用于评估血管病变、斑块性质,指导介入治疗,但其在脑血管病领域中的应用尚缺乏统一规范。该文从OCT的技术概述、图像采集、图像判读、临床应用等方面总结专家建议,旨在规范OCT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并为OCT在脑血管病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QCT)作为一种血管内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诊疗领域已得到广泛认可。在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uropeanAssociationforCardioThoracicS
2、urgeryfEACTS)2014年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中QCT对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优化支架置入术的应用价值均为a类证据推荐口。在脑血管领域,国内外一些医疗中心已尝试通过OCT来评估脑血管病变、斑块性质并指导介入治疗,但尚缺乏共识和规范。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丰富介入诊疗临床经验的脑血管病专家,结合OCT的临床应用实践及文献资料洪同制定OCT在脑血管诊疗领域的成像方法、图像分析及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建议,旨在指导OCT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合理、安全应用,为OCT在脑血管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奠定基础。1OCT技术概述OCT技术的成像原理类似于超声成像,只是用光波
3、代替了声波,其图像分辨率高于血管超声。相对于MR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等无创检查方法QCT属于有创的血管腔内影像检查,其需要在DSA的辅助下进行术中实时检查,可作为DSA二维图像的补充。当患者血管病变性质无法判断、血管斑块易损性需要量化评估、介入治疗术中及随访观察时,可以考虑进一步行OCT检查。1.1 OCT技术成像原理OCT以近红外光作为光源,发出信号臂和参考臂两束光线。信号臂发射到被测物质,如血管壁;参考臂发射到反光镜上,起到参照作用。信号臂与参考臂反射回来的两束光信号,会叠加或抵消从而形成新的波形。通过改变反光镜的位置来改变参考臂的长度,继而得到不同深度的组织信号。
4、由于组织性状不同,从组织中反射回来的光信号强弱不等,之后可经计算机处理重建光信号,产生组织微结构的横断面图像2o根据成像原理,OCT技术可分为时域OCT(timedomainOCT,TD-OCT)和频域OCT(frequencydomainOCT,FD-OCT)两种类型。红细胞吸收光线会干扰OCT成像效果,因此在成像时需要尽可能清除血液。TD-OCT在检测时为营造血管内无血环境,需要使用球囊阻断靶血管近端血流,可能引起缺血症状或发生病变血管远端缺血情况,且操作相对复杂;而FD-OCT具有更快的成像速度,仅需快速注射对比剂即可清除血液干扰而无需球囊阻断近端血流,操作简单且安全性更高。因此FD-O
5、CT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最新一代的ILUM正NOPTIS系统成像速度更夬能够使OCT和血管造影进行自动校准并实现三维重建,有助于精确的支架定位,该系统整合了血流储备分数功能,具备血管结构和功能学评估功能,扩展了OCT的应用领域。1.2 OCT系统介绍OCT成像系统的组件构成包括成像引擎、显示器、一体化的驱动马达和光学控制器(drive-motoropticalCOntroller,Dc)C)、隔离变压器、CD/DVD光驱、文件架、USB接口、主电源开关、键盘和鼠标。成像导管工作长度135cm,头端外径2.7F,外包亲水涂层。导管头端及距头端20mm处各有1个专用标识,目前常用的OCT成像导管的
6、光学透镜位于近端标识。由于OCT采用的近红外光无法穿透血流(红细胞)成像,因此需通过导引导管快速注射晶体溶液或对比剂清除血液,才能使血管壁及血管腔清晰成像。1.3 OCT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和局限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疗中QCT虽然尚未常规使用,但相对于其他传统的影像学评估手段,其能够提供更多血管管壁和腔内信息,有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精准介入治疗。应用价值:评估脑血管病变性质,如动脉粥样硬化、夹层形成等;(2)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斑块进展及药物治疗后的效果;(3)指导脑血管支架的选择;(4)术后即刻评价支架的置入情况,如支架贴壁不良、膨胀不良、病变覆盖不全、边缘夹层、组织脱
7、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5)支架置入术后长期随访评估新生内膜增生和支架内再狭窄等4-5。应用的局限性:不能用于存在脑血管造影禁忌证的患者;(2)不适合应用于迂曲的脑血管。推荐意见: (D了解血管内OCT技术成像原理,选择FD-OCT,利于快速成像。 (2)掌握OCT在脑血管介入中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2OCT图像采集2.1 图像采集过程在完成脑血管造影,确定病变部位后,将导引导管及微导丝置于目标血管的适当位置。微导丝头端或保护伞近端至病变远端距离应不少于7.OCm。在颈动脉支架置入前,先置入保护伞。启动OCT机器,创建新病例并输入患者信息。给驱动马达和光学控制器套上无菌塑料保护罩。取出OCT成像
8、导管并用肝素等渗盐水浸湿纱布擦拭,激活亲水层。以3ml的100%碘对比剂从侧孔推注冲洗成像导管管腔,直至从导管头端流出3滴对比剂,并保留注射器。连接成像导管和DOC,将导管衬套插入DOC端口中并顺时针旋转直至固定。校准导管:对照屏幕上的校准标记手动校准或自动校准。启动实时扫描成像,成像导管沿0.014英寸(0.356mm)导丝或保护伞自带的导丝送至病变处或支架远端QCT导管近端标识需超过病变5mm,以便识别出病变远端的正常血管。通过实时造影和成像导管上的标记确保导引导管与靶血管同轴,以利于管腔内的血液冲洗完全。根据病变血管部位设置高压注射泵参数,包括冲洗速率、总冲洗量及最高限压,或者准备含足量
9、对比剂的注射器进行手动注射。注入对比剂,管腔充分冲洗,光镜自行回撤,从而获得血管OCT横断面图像。一般来说,为充分显像,颈动脉颅外段成像推注的参数为:速度10ml/s,剂量20ml,限压2068.43kPa(300磅力/平方英寸);椎动脉颅外段成像推注的参数为:速度10ml/s,剂量20ml,限压2068.43kPa;颅内动脉成像推注的参数为:速度4ml/s,剂量8ml,限压2068.43kPa。术者和OCT操作者应做好密切配合,在快速推注对比剂之前,推注少量对比剂以再次确认导管的同轴性,尽量保证单次冲刷完成成像,避免多次对比剂冲洗,减少对比剂用量。2.2图像采集范围既往研究中QCT在脑血管系
10、统中的应用部位包括颅外段和颅内段。目前颅外段血管如颈内动脉窦部、颈段、岩段、椎动脉起始部应用较多,卢页内段血管如颈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也有应用报道4,6-17。对于大脑中动脉M1段及以远,基于目前的OCT导管,仅有动物及尸体研究报道,尚未成功应用于临床7。由于OCT成像导管的设计是基于冠状动脉,在迂曲的脑血管中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严重迂曲的血管,反复尝试可导致光学透镜损坏、血管损伤等口6,18。此外,迂曲的脑血管可导致血管冲洗不良或产生不均匀旋转伪像,必要时需重复成像或加大冲洗速率18。在白页内血管成像时,必要时可配合中间导管使用5。目前QCT技术可观察的血管直径范围为7mm左右,穿
11、透深度为0.12.0mm2,对于巨大的动脉瘤、管径偏大的血管、脂质或者血栓覆盖下的血管壁等无法完全成像。2. 3图像采集的局限性及影响成像质量的原因OCT作为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具有可观察血管内细微结构的优势,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组织穿透性较低QCT评估弥漫性病变的斑块负荷及血管直径的能力有限19;由于光衰减,大量血栓及脂质的存在会影响OCT对血管壁外膜层的评估;颅内血管相对迂曲,对于大脑中动脉,指引导管难以到达,血管远端预留空间不足,目前的OCT成像较难实现4。影响OCT成像质量的主要原因18:指引导管与靶血管未同轴,不能实现血管内血液有效冲洗;(2)推注对比剂速度
12、缓慢或推注量不足,血液冲洗不充分;(3)术者推注对比剂与图像采集不同步;(4)0CT成像导管边支冲洗不充分,有血液或气泡残留;(5)推注的对比剂中掺有血液,或对比剂浓度过低;脑血管严重弯曲、钙化病变易造成成像导管损坏,并出现伪像;动脉直径过大(7mm)及开口或分叉处病变。推荐意见: (D熟悉血管内OCT的操作方法,术中冲洗管腔血液,利于清晰成像。 (2)确保导引导管与靶血管同轴,根据病变血管部位设置高压注射泵参数,以利于管腔内的血液冲洗完全,从而获得血管OCT横断面图像。 颈动脉白页外段成像推注的参数为:速度10ml/s,剂量20ml,限压2068.43kPa;椎动脉颅外段成像推注的参数为: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中国 光学 相干 断层 成像 技术 缺血性 脑血管病 介入 诊疗 中的 应用 专家建议 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0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