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汇编.docx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汇编.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制度消毒供应中心消毒隔离制度去污区消毒隔离制度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消毒隔离制度无菌物品存放区消毒隔离制度灭菌物品召回制度质量追溯管理制度清洗质量管理制度消毒质量管理制度灭菌质量管理制度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职业防护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持续质量改进制度消毒供应中心与各科室沟通制度器械管理制度消毒供应中心查对制度下收下送组工作制度去污区工作制度器械包装组工作制度敷料组工作制度灭菌区工作制度无菌物品储存与发放工作制度在职护士继续教育与考评制度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准入制度消毒供应中心岗位培训制度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的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消毒供应中心贵
2、重器械消毒管理制度消毒供应中心环境管理制度消毒供应中心近效期物品管理制度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制度一、消毒供应中心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运行。二、消毒供应中心在院领导、护理部、护士长的三级管理体制领导下进行工作。三、消毒供应中心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内部通风采光良好。三区划分明确,洁污分流,不交叉、不逆流。四、根据临床科室需求配置各种器械包、敷料包,并依据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基数,保证临床供应充足同时减少无效储备。五、全面开展下收下送,承担全院各科室所有可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及时正确回收,保证临床无菌物品、消毒物品的充足供应。六、标识应具有可追溯性,无菌物品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及
3、复核者编号、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失效日期。七、各种清洗溶媒、水质、包装材料及监测材料等均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八、科室固定器械、物品账目清楚;各临床使用科室消耗透明,有据可查。九、主动与临床科室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临床科室对无菌物品的需求,每季度向临床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对临床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整改。十、建立停电、停水、停汽、意外伤害及灭菌器故障等意外情况时的应急预案,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十一、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设备操作规程;严格按各班岗位描述内容完成本班工作。十二、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各项监测及时、准确,记录详实。十三、护理人员应取得省卫生厅颁发的消毒供
4、应中心护士岗位培训证方可上岗;灭菌员需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压力容器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上岗证。十四、科室每月组织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有具体培训计划和学习笔记。消毒供应中心消毒隔离制度一、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应按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办公生活区严格划分;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各区人员不得随意在各区穿梭。二、建筑布局应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区。三、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工作区域温度、相对湿度、机械通风的换气次数宜符合WS310-2016
5、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四、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区域要求进行着装,按要求洗手,必要时着防护服、防水围裙、戴防护手套、口罩、面罩等。五、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标志醒目,随手关闭各区域缓冲间的门、传递窗,防止空气对流造成污染。六、正确实施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包装、灭菌、无菌物品储存及发放等工作流程,不得随意简化。七、分别设置污染物品传递通道、清洁和无菌物品的发放窗口和通道,不交叉、不逆流;污染区传递窗口每日用(500mgL健之素)消毒溶液擦拭消毒至少2次,清洁区传递窗口每日清洁擦拭2次。八、下送车辆与下收车辆应分室放置、分别使用;
6、每次下收下送完毕回科室后应对车辆、整理箱进行清洗、消毒、干燥备用;清洁用具如拖把、盆、桶、抹布等严格按区分开使用,标识清楚,悬挂干燥。擦拭毛巾每次使用完毕交爱玛客进行清洗、消毒、干燥备用。九、特殊感染性疾病(气性坏疽、肮毒体、突发原因不明的病原体等)污染的器械、器具及物品执行特殊感染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处理流程;特殊感染或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宜选用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如重复使用器械按特殊感染疾病处理流程和要求进行处理十、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个人安全防护措施,各区域按要求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十一、督促后勤管理科专业人员定期清洗出风口、过滤网,保证各区域的
7、环境质量,无菌物品存放区每季度进行空气细菌培养一次,空气菌落数W4.Ocfu/(5min直径9cm平皿)。十二、专职监测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各项监测方法规范,记录及时、真实,保存期限符合规范要求。去污区消毒隔离制度一、区域组长负责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建立和落实工作区域的物表、环境的清洁消毒制度,重点控制污染源的传播。二、区域温度16-21,相对湿度30%-60%,换气次数210次h,如有温湿度不达标及时与后勤科联系进行处理三、工作人员进入时应更换专用鞋,离开去污区时要及时更鞋和正确洗手。四、回收分类时对肮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单独处理,处理方法严格遵循W
8、S310-2-2016标准及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五、工作时严格落实标准预防原则,防止职业暴露;回收分类时应戴口罩、帽子、双层手套;清洗时应穿防护服、防水围裙、戴口罩、面罩、双层手套,禁止裸手接触器械。六、工作区域的物表应及时清洁消毒:如回收分类台、清洗池、全自动清洗机、超声清洗机、干燥柜等,回收分类台每次使用完毕清洗消毒。清洗池、全自动清洗机、超声清洗机、干燥柜每日使用前和工作结束后进行清洁。地面应保持清洁,无明显水迹,防止工作人员跌倒。七、清洗工具、防护用品、防护鞋每日工作结束后进行清洗、消毒、干燥备用。八、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清洗、消毒,干燥备用;清洁工具专区专用,应设置独立的污车清洗存
9、放问。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消毒隔离制度一、区域组长负责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重点提高工作区域的物表、环境的清洁度,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出,减少清洁器械及物品再次污染的概率。二、区域温度20-23,相对湿度30260%,换气次数210次h,如有温湿度不达标及时与后勤科联系进行处理三、每天上班前及工作结束后对环境卫生及台面进行清洁,工作人员进行组装、包装物品前要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器械和敷料应分室包装。四、负责对清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规范检查、组装、配包、包装及灭菌监测工作。五、根据待灭菌物品的材质及使用频率,选择正确的包装材料及有效期。六、根据器械包或敷料包组装图谱正确包装待灭菌物品,
10、灭菌包的体积和重量均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灭菌包外须有明显标记的灭菌指示胶带封口。七、包装合格的物品,应及时交于灭菌人员进行灭菌,灭菌时应根据待灭菌物品选择适宜的压力蒸汽灭菌器和灭菌程序;应使用专用灭菌架或篮筐装载灭菌物品,灭菌包之间应留间隙。应根据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材质及形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装载方式八、灭菌人员应持证上岗,对所有灭菌器应每周进行常规保养、检查;对所有灭菌器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及运行状态详实记录,应每年对灭菌器的性能、参数及运行状态由取得国家资质的专业部门进行效验,确保灭菌物品质量安全。无菌物品存放区消毒隔离制度一、严格落实本区域消毒隔离制度,确保物品存放安全。二
11、、区域温度242,相对湿度V70%,换气次数4-10次h,记录及时、真实。如有温湿度不达标及时与后勤管理科水暖班联系进行处理。三、消毒物品与无菌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标识明确;物品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高度220cm,距墙25cm,距天花板250CnU四、区域应保持清洁无尘,载物架、台面、地面每日清洁擦拭一次;无菌物品发放窗每日清洁擦拭2次。五、区域禁止闲杂人员出入;接触无菌物品前必须洗手或手消毒。六、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七、卸载时冷却时间30min,并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和包装的完好性。八、督促后勤管理科每月清洗出风口、过滤网,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每季度对区域环境卫生学进行检测,空气
12、菌落数W20e犀一4.Ocfu/(30min直径9cm平皿)符合规范要求。灭菌物品召回制度一、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并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所有灭菌物品,回收后的物品应重新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同时应书面报告相关管理部门,说明召回的原因。二、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应立即通知使用部门对已使用该期间无菌物品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三、应检查灭菌过程的各个环节,查找灭菌失败的可能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重新进行生物监测3次,合格后该灭菌器方可正常使用。四、应对该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并向相关管理部门汇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一、应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一)应留
13、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二)应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卸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名或代号,及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并存档。二、应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进行记录三、应记录具有可追溯性,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2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应23年。四、灭菌标识的要求如下:(一)灭菌包外应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代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或含有上述内容的信息标识。(二)使用者应检查并确认包内化学指示物是否合格、器械干燥、洁净等合格方可使用。同时
14、将手术器械包的包外标识留存或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三)如采用信息系统,手术器械包的标识使用后应随器械回到CSSD进行追溯记录。五、应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及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应建立灭菌物品召回制度。六、应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做到持续质量改进。清洗质量管理制度一、工作人员在清洗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前,应严格按照WS310-2016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要求穿戴防护用品,做好标准预防。二、各种清洗溶媒等配制比例、更换时间均符合规范要求;自来水、热水、软水、经纯化的水符合规范要求,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终末漂洗用水的电导率应15uscm(25oC)手工清洗时水温宜15-
15、3(C,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以免产生气溶胶。三、根据器械的材质、精密、污染程度等选择不同的清洗方法;精密器械、电气动工具应分类、分台、专人清洗,确保精密器械的功能完好及清洗质量。四、手工清洗、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干燥柜操作规程执行到位;能及时、真实记录操作过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N6个月。五、清洗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具有艮好的慎独意识,不得随意简化工作流程,各班次责任人对清洗器械和物品的各个过程应认真负责,区域组长每周不定时抽查(至少2次),确保清洗质量。六、应每年由具有专业资质的检验机构对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年检一次,保证清洗消毒器的清洗质量和使用安全。消毒质量管理制度一、清洗后的
16、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二、应首选机械热力消毒的方法进行消毒,也可采用75%乙醇、酸性氧化电位水或其他消毒剂进行消毒。湿热消毒应采用经纯化的水,电导率W15uscm(25C)三、湿热消毒方法的温度、时间应符合规范要求。消毒后直接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湿热消毒温度应29(C,时间25min,或A。值23000;消毒后继续灭菌处理的,其湿热消毒温度应29(C,时间lmin,或A()值2600。四、湿热消毒时,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O值,监测结果用应符合WS310.2要求。应每年检测清洗消毒器的温度、时间等主要性能参数。结果应符合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的要求。五、化学
17、消毒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检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六、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应符合规范要求,每次检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灭菌质量管理制度一、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灭菌员应知晓其岗位职责。二、应根据待灭菌物品选择适宜的灭菌方法和灭菌程序。三、灭菌器操作程序包括灭菌前准备、灭菌物品装载、灭菌操作、无菌物品卸载和灭菌效果监测。四、灭菌前应进行安全检查,灭菌物品装载合理,灭菌过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执行到位。五、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在每日开始灭菌前空载进行B-D试验。六、灭菌员
18、在灭菌器运行过程中,不得离岗,应随时观察各运行参数(时间、温度、压力)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个灭菌周期的关键数据记录及时、准确,留存时间三3年。七、包外、包内化学指示卡、生物监测指示剂在有效期范围内。(一)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整改,直至监测结果合格。(二)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整改,直至监测结果合格。(三)压力蒸汽、低温蒸汽甲醛灭菌每周、过氧化氢灭菌每天、环氧乙烷灭菌每批次应进行生物监测;植入物灭菌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紧急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
19、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四)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并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所有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应书面报告护理部、感染管理科,说明召回的原因。八、从灭菌器卸载取出的物品,冷却时间30min后方可卸载。九、每批次应确认灭菌过程合格,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合格;检查有无湿包现象,防止物品损坏和污染。无菌包掉落地上或误放到不洁之处应视为被污染。十、每日对灭菌器进行日常维护;灭菌设备应按要求每年安全监测一次,各种参数符合要求,有监测报告。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严格遵照医
20、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对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并正确评判结果。二、消毒供应中心应由专职人员负责科室的监测工作,每季度进行区域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消毒物品及使用中消毒液细菌培养;每月应进行无菌物品细菌培养,每项均应符合标准要求,并及时、如实记录。三、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进行记录。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2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保留期应23年。四、由各工作区域的工作人员负责实施,对其工作环节质量及终末质量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五、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的监测:(一)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
21、情况,并记录。(二)定期监测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可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物进行监测,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三)清洗效果测试物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和指导手册。(四)如果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器应停止使用并查找原因进行根因分析。(五)清洗消毒器新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改变消毒参数或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六、消毒质量的监测:(一)湿热消毒:1 .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O值。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2的要
22、求。2 .应每年检测清洗消毒器的温度、时间等主要性能参数。检测结果应符合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的要求。(二)化学消毒: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三)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应符合GB15982的要求。每次检测3件一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七、灭菌器应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测试(结果留档备查)。八、灭菌质量的监测:(一)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1 .每批次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应每周进行生物监测一次,使用特定灭菌程序灭菌时,应使用相应的指示物进行监测。按照灭菌装
23、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监测方法及结果应符合标准的要求。2 .应每年用温度压力检测仪监测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检测仪探头放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3 .灭菌植入性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4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物时,使用含5类化学指示物的生物PCD进行监测,化学指示物合格可提前放行,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5 .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大修后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二)环氧乙烷灭菌器的监测: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和相对湿度等灭菌参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消毒 供应 中心 管理制度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01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