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乡土性变化探索研究.docx
《失地农民乡土性变化探索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地农民乡土性变化探索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题目:失地农民乡土性变化探索研究摘要:本文以研究天津市东丽区原赤土村为例,研究对象为失去土地的农民。通过访谈法收集详细的资料,主要是以土为生和土地情节,人际关系,血缘家族和礼俗社会四个方面。按照乡土性的特点,即土地情怀,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进行分析,探索失地农民乡土性是否发生改变。访谈显示,失地农民在以土为生上受到巨大冲击,其他方面虽有冲击,但乡土性本质未发生巨大改变。关键字:失地农民乡土性差序格局Land-lostFarmerstoExploreLocalSexChange-TianjinDongIioriginalredthovillageasanexampleAbstractzBasedo
2、ntheresearchoftianjindongIielementthovillageasanexample,theobjectofstudyforlandlessfarmers.Detailedinformationcollectedthroughinterviews,mainlylivinginsoilandlandplot,relationships,familyandkinshipgemeinschaftfouraspects.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ruralland,namelythepreface-structureandcustomsoc
3、ialanalysis,exploretheland-lostfarmerswhetherlocalsexchange.Interviewsshowsthatfarmersbythehugeimpactonsoilforaliving,althoughhaveimpactonotheraspects,butthereisnohugechangelocalnature.KeyWOrdSiLand-Iostfarmers;rural;preface-structure目录一、前言1(-)相关概念I(二)相关研究介绍1二、研究设计2(一)研究方法2(二)调查对象3三、失地农民乡土性现状分析3(-)以
4、土为生和土地情结3(二)人际交往4(三)血缘家族6(四)礼俗社会7四失地农民乡土性变化分析8(一)以土为生的破坏和土地情结的延续8(-)邻里关系的冲击和朋辈关系的稳定8(三)血缘家族的继承8(四)礼俗社会的传统9五、总结9参考文献10附录11一、前言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失地农民。更有数据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可能达到1亿人以上。大量失地农民的出现,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镇是由周边多个村落占地拆迁后形成的一个新城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华明街道办事处(当时的华明镇)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作为城市最佳实践区项目,向全世界展示建设成果。城市
5、最佳实践区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创新项目,将展示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做的公认的、创新的和有价值的实践案例。“华明示范镇”项目全世界87个城市106个报名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华明镇作为一个在世界都备受瞩目的新城镇,以及“宅基地换房”的新模式的成功先行者,并且将此模式推广到了全国。以该城镇的失地农民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大量失地农民已经成为社会中无法忽视的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研究天津市东丽区原赤土村失地农民的乡土性是否发生改变,探究长期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农民,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其乡土性是否会发生改变。(-)相关概念1、乡土性关于“乡土性”的研究,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
6、可能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性”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本土文化,是一个自明自足的概念,无须多费口舌。是故,费孝通先生并没有明确阐述“乡土性”的概念。学界在讨论乡土性时,主要是针对乡土性具备的特征加以讨论。本文认为乡土性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即:第一:乡下人以土为生以及对土地拥有特殊的土地情怀。第二:以“己”为中心,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具有伸缩性的熟人社会,即差序格局。第三:与法理社会相对的礼俗社会。2、失地农民笔者根据研究对象,对“失地农民”进行了界定:城市郊区农村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动失去土地,同时有别于城市居民的特殊人群,即失地农民。(二)相关研究介绍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4%
7、,中国城市化水平正在接近30%,沿海一些省份的这一指标己经达到了46%。按照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城市化水平每2025年可翻一番,那么,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或超过65%(张鸿雁,2002)O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2003年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论坛上谈到,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按人均耕地不足0.7亩计算,大体上每征用1亩地会造成1.4人失去土地。依此推算,全国至少有3400万农民因征地失去土地。如果我国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0%。20(X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
8、韩俊,2003)。事实上,这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在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人均占地又相对较少的东、南部地区,失地农民的相对数量将更加庞大。大量的失地农民的出现,从而引发了一些列的问题。在世界的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合法土地利益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土地冲突和矛盾,曾经或正在成为欧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社会矛盾的焦点,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土地冲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失地农民问题。学者们更强烈地呼吁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但由于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失误和层出不穷的腐败问题,使大家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甚为担忧。可见,国外学者对土地问题和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己从单一的土地交易、土地改革、失地农民问题
9、等点线研究转向了系统研究,开始重点研究与土地相关的各种关系和各个系统,重视弱势群体的合法土地利益,重视从多视角解决土地冲突,着手优化政府土地管理,遏制土地腐败等。国外学者的研窕对于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失地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在土地制度下失地农民权益流失的分析、失地补偿和社会保障的探讨、失地农民适应性和市民化的研究等方面。二、研究设计(-)研究方法1 .文献法:笔者利用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等网络工具,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失地农民和乡土性两个方面做了调查,共查找到最近5年的40篇论文,其中对本研究有资参考的15篇。丰富的文献资料对研究的进行和论文的撰写打下了
10、良好的基础。2.访谈法:本论文主要采用深入访谈收集资料。本论文的重点是探索失地农民乡土性是否发生改变。笔者通过雪球抽样选取了符合本研究特征的10名原赤土村的失地农民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对他们在失去土地前后,在收入来源,休闲方式,人际交往,家族关系以及对生活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是否发生改变加以深入的了解。(-)调查对象访谈对象包括20-30岁2名、30-40岁2名;40-50岁2名、50-60岁2名和60-70岁2名,每个年龄阶段各有男性一名和女性一名。通过年龄和性别的分层,更具有代表性,能够比较全面的收集到关于失地农民的乡土性方面的资料。三、失地农民乡土性现状分析(-)以土为生和土地情结可能是因为
11、中国是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农业国家,也可能是因为只有种地谋生之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在此基础之上,土地情结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土地情结是农民对土地的留恋,以及长久以往种地形成的习惯。在亮剑中,国民党将军楚云飞在知道兵败后要飞往台湾时,便是手捧土地,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费孝通先生举得例子,在最适宜放牧的草原尝试耕种,即便是远在严寒的西伯利亚,也要下些种子,尝试一下,耕种是一种习惯蕴藏在血液中。费孝通先生初次出国,他的奶奶给他用红纸包了一些灶土,以便在水土不服时,煮一点汤吃,这是奶奶对孙子疼爱,也是对自己土的力量的认可。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要入土为安回到祖坟,都要回到这个生他养他
12、的土地上,都体现出对土地那份特殊的情节。1、土地是农民赖以为生的根源,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谋生手段发生了变化。根据访谈者的情况来看,8名受访者不再从事农业,失去土地后被迫转行,待业,2名另寻地方承包土地。2名从事与农业有关,也不是传统的耕种农业,是水产养殖,同时面临着占用土地而转业的窘境。以土为生的环境在失去土地后遭到了破坏。受访者(57岁男性):当时家里分到4亩地,干别的还很少。20几年前也开始有一部分人养大汽车。有本事的人干其他的,没本事的人还是种地。后来出现了承包现象,但是普遍的还是种地,没有闲看的地。这是03年占地以前。受访者(55岁女性):以前是种地,现在在家待着。之前还养过几年鸡,现在
13、也不去了。当时我们村都是种地,个别的给点买卖。受访者(47岁男性):我一直养鱼,干了20多年了。过几年也就不干了,以后那也占没了。(该户在其他地方承包小面积池塘)2、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对土地扔抱有热衷的态度。这片土地养育了他们,并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所有受访者对曾经养育过他们的土地,都表示出不同程度的留恋。受访者(69岁男性):在以前人们家家户户都是种地,天天收拾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能没感觉吗。受访者(57岁男性):肯定是有感情的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士啊。苗子都是汗水浇大的。受访者(26岁男性):小时候割稻子我和弟弟去地里面踩稻子,后来长大了也帮家里面摘过棉花,劈玉米。肯定是跟市里的不一
14、样。有时候吧特别想回到以前的生活。3、农民在搬入新的社区后,生活习惯并没有发生改变。大量农民将社区内的绿化草坪改成小面积耕地,并在小区附近开垦荒地。根据受访者的情况来看,8名年龄大的农民在长久种地后,种地成为一种习惯;2名年龄较小的农民则表示无所谓。受访者(57岁男性):肯定是不对的。主要是在边儿沿儿弄块地(将角格拉),闲着时候锻炼身体。种点菜啊,种点嘛的。老头啊,在家里腻味儿。但不是长久的事,国家不让种。绿化上的树死了,不能闲着地。也不是为了钱,收不了多少。中惯了,不种不行,恨不得天天锄地。活动筋骨,种地是好事。闲着的功夫干点,坐着也是坐着。受访者(55岁女性):不应该种菜啊,来这买菜贵,谁
15、有地谁惦记种点。跟以前种地也有关系,来这没嘛干,种地解腻味儿,也是为了生活。受访者(69岁男性):种着玩,养着玩,有点利益嘛。就是补贴,就是为了挣钱。也是爱好。受访者(26岁男性):每天上班挺辛苦的,没有时间种地了。一般都是老头老太太解闷去种地。(二)人际交往说到农村的人际交往,我们就要引入费孝通先生提到的差序格局。我们的社会格局就像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而波纹的大小通过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来决定。亲属关系往往指血缘和婚姻,地缘关系往往由家庭势力和地位决定。人际交往的圈子是抽象的,这个网络以个人为中心,取决于个人的实力。而这种以自己为中心的弹性网络,是一种私人关系的网络
16、,这也便构成了社会道德只在私人社会中发生。现在把差序格局的网络具体化,便是受乡土性影响下的邻里关系和朋辈关系等社交关系。1、失地农民在搬入新的社区后,理所当让的形成了新的生活环境。而部分农民表示并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反而更希望回到以前的生活,也有表示楼房的居住环境更好,生活也更加便捷。6名受访者表示愿意回到以前的生活,3名受访者觉得现在的生活环境很好,不愿意回去,1名受访者表示了犹豫。受访者(47岁男性):愿意回到以前生活,以前住房面积大,出来进去方便,接触的人也多。现在关上门,跟小笼子似的。不占地还能多挣钱。受访者(65岁女性):现在住楼房多美啊,种地能挣几块钱啊。2、新的生活环境对邻里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失地农民 乡土 变化 探索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0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