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威远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远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4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威远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征求意见稿)威远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1第一节规划背景1第二节总体要求3第二章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7第一节优化布局7第二节资源配置9第三章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3第一节改革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3第二节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15第三节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16第四节建立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强化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21第一节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21第二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22第三节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24第四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26第五章建设特色鲜明
2、的中医药服务体系21第一节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28第二节强化基层中医药阵地建设28第三节加快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29第六章完善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28第一节持续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29第二节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30第三节建立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31第四节强化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33第五节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体系33第六节优化心理和精神卫生体系35第七节加快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35第八节构建优质高效采供血服务体系37第七章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和要素支撑38第一节深化“三医”联动改革38第二节优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41第三节强化医学科技创新体系43第四节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44第五节健全医疗卫
3、生法治保障体系45第八章加强医疗卫生规划实施45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46第二节落实部门责任47第三节动员社会参与47第四节严格监测评估48为优化全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根据四川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和内江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等,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一节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L居民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健康威远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
4、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加速振兴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全县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76.89岁提高到2020年77.53岁。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的2.69%。下降到2020年的L73%。,下降幅度达0.96%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的4.98%。下降到2020年的3.03,下降幅度达1.95%oo2.卫生健康资源扩容截至2020年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499个,床位3711张,卫生人员483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731人。2015年一2020年,每千人口(指常住人口,下同)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19人增长至2
5、.8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66人增长至2.57人。全县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4个,资金7550万元。小河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及辅助设施建设项目、威远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威远县人民医院综合业务大楼建设项目和威远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项目等卫生健康项目完成建设任务。全县卫生健康系统资产总额达到14.48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16.44%o建设二级甲等疾控机构1个。先后成功创建艾滋病、免疫规划等省级示范区。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并用,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问题与挑战目前,新冠病毒感染、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
6、和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职业健康等问题日益凸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点,对服务质量和品质要求逐步提高。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县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体不强不优,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突出、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薄弱、“一老一小”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第二节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卫生健康工作决策部署,把保
7、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党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深入推进健康内江建设,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盘活存量、发展增量、优化总量,提升卫生健康资源的配置、利用和效能水平,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威远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系统整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坚持系统整合,统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强化全行业与属地管理,提升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坚持需求导向,提质扩能。适应人
8、民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均衡布局,重心下沉。加快优质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平急结合。强化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强化重大疾病早期防控。立足
9、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对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政策协同,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信息等支撑作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加完善,疾病预防控制
10、能力显著提高,医防协同机制更加健全。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全面建立,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疫情处置和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更加完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持续强化。建成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公共安全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实现。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齐社区卫生服务短板。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合理配置和优化中医药资源,不断完善以县中医医院为主体,以县级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重要力量,以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涵盖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功
11、能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心理和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康复医疗、血站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表1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序主要指标2020年现状2025年目标指标性质疾病1每万常住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4.107.95预期性预防控制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全覆盖预期性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3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约束性4乡馍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100100预期性床位和人
12、力配.5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6.786.85左右预期性其中: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154.85左右预期性6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0.370.98预期性7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813.2预期性8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573.82预期性9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0.310.54预期性10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2.724预期性11医护比1:0.911:1.23预期性12床人(卫生人员)比1:1.301:1.62预期性中医药服务体系13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730.92指导性14设置中医临床科室
13、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100100预期性15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100100约束性生院比例()重点人群服务补短板16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娶幼儿托位数(个)1.04.5预期性17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7560约束性健康水平18人均预期寿命(岁)77.5378.3预期性1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注: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床位。第二章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第一节优化布局一、资源布局基本要求统筹规划,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提高服务和保障能力。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县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设置根据地域实际,综
14、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疾病谱等因素合理布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优化设置。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医院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以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服务,并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医学科学研究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
15、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站)、医务室、门诊部(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妇幼保健机构、采供血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
16、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戒毒医疗机构等独立设置机构和护理机构、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第二节资源配置一、床位配置1 .合理配置床位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6.85张左右。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因地制宜开展医养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可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县办综合医院单体规模床位数量以6001000张为宜。2 .优化床位结构根据实际需求,科学测算、合理配置治疗性床位,增量或转型床位应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中医等紧
17、缺领域倾斜。到2025年,每千人口重症床位数达到0.1张,每千人口康复病床达到0.42张,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达到0.8张,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98张。3 .提升使用效率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25年,床人(卫生人员)比的预期性指标为1:1.62o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改进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床位和护士实行统筹调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级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4 .强化综合评价按照国家建立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综
18、合评价体系,对各医疗机构床位数量、质量、结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推进优化配置床位资源。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及密度、健康需求、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结构、床位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实际状况,科学制定床位发展目标;根据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合理确定医疗卫生床位分布。原则上,病床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的公立综合医院,需合理控制床位数量,不再新增。二、人力配置1 .公共卫生人员配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原则上按照每万常住人口1.75名的比例核定。每万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加强心理和精神卫生人才配置。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4名,每10万人口
19、精神科注册护士不低于8.68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3名公共卫生医师,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2 .医疗机构人员配置提高医生和护士配置水平,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水平,重点向基层倾斜。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人(其中中医类别0.9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2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人,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增长到0.54人。合理设置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岗位。加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配备。三、技术配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机构类别和等级要求,分类分级进行技术配置。鼓励三级综合医院在达到临床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20、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达到推荐标准。依托国家“千县工程”提升县医院技术水平,并全部达到推荐标准。支持有条件的专科,创建国家、省级、市级和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基本覆盖发病率排名靠前的疾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群。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支持质子中心、重离子中心、核医学、精准医疗、人工智能、新冠疫苗及快速检测等技术发展,提高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微创手术占比和四级手术占比。四、设备配置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承受能力、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与等级要求、医学科技进步与学科发
21、展等,坚持资源共享与阶梯配置,引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合理配置适宜设备。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分级分类规划配置,甲类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国家规划进行配置,统筹规划全县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移动断层扫描(CT)机、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县域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3万人
22、口1辆救护车的标准配备救护车。五、信息资源配置加快数字健康发展,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的融合应用。强化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应用,推进全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建设。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管理。推动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信息等归集入健康档案。加快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共享互认。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优化升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基本构建完备的公共卫生信息应用体
23、系和线上线下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全过程、全链条、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监管体系。第三章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第一节改革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综合干预等能力。一、强化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L加强体系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县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疾控中心等级建设,建成三级乙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明确职责定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求,履行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人群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威远县 十四 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规划 征求意见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0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