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案例评析02污染防治法案例.docx
《西北政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案例评析02污染防治法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政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案例评析02污染防治法案例.docx(3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二.污染防治法案例案例8、关键词:环境侵权责任案情简述1992年11月,王某与拆迁人北京市综合投资公司(下称投资公司)签订拆迁安置协议,约定安置其到丰台区六里桥10号院7号楼居住。1994年5月,王某入住后发现该楼邻近京石高速公路,噪声污染十分严重,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王某多次要求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均没有结果。为此,王某于2000年8月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投资公司、北京市公路局(下称公路局)、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发展公司)限期采取减轻噪声污染的措施,将住房内噪声值降低到标准值以下,赔偿从入住以来的噪声扰民补偿费每月60元,总计4500元。1997年11月3日晚22时,北
2、京市丰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六里桥10号院7号楼进行噪声监测,噪声值分别为78.4分贝、77.3分贝、69.2分贝。该区域适用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4类标准,环境噪声最高限值昼间为70分贝、夜间为55分贝。被告投资公司辩称,10号院的规划、设计、施工均履行了法定手续。房屋竣工后,经过了丰台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脸收,符合交付使用条件。建设期间(1992至1993年)京石高速公路已通车,当时的设计已考虑了高速公路的影响。但随着发展,京石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增加了很多,而且北京市实行的交通管制又使大型载重汽车只能在夜间进城,这是规划设计时无法预见的。被告公路局辩称,京石高速公路已于1999年10月1
3、日前交发展公司管理和经营;京石高速公路赵辛店至六里桥段早在1987年即建成通车,而10号院是1994年建成的,交通噪声污染责任不能归咎于公路局。被告发展公司辩称,原告住房的噪声污染问题完全是由于投资公司的过错造成的。理由是:一、根据收费站的统计,京石高速公路的现流量还远未达到设计流量,并且公路局和我公司管理京石高速公路时也没有由于未尽管理义务而导致交通噪声加大的情形,对噪声污染的损害结果没有任何过错。二、投资公司在已有的城市交通干线的一侧过近的地方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应当预见而未能预见可能给居民带来的噪声污染,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应当承担本案的全部责任。法院审理后认为,投资公司在开发
4、建设7号楼时,京石高速公路已通车数年,该公司有关建楼规划手续虽符合当时规定,但并不能免除该公司对噪声污染进行治理的责任,故投资公司在治理和改善住户居住条件的问题上应承担主要责任。发展公司是目前京石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人和受益人,且此次纠纷所争议的噪声污染源主要来自于京石高速公路,故发展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义务承担起治理和改善环境的责任。判决如下:一、投资公司在2个月内为原告居住的住房南侧大间、门厅及阳台安装隔声窗(双层),将住房的室内噪声降到昼间60分贝以下,夜间45分贝以下;二、投资公司、发展公司赔偿王某所受噪声污染损失每月60元,其中,投资公司负担50元,发展公司负担10元,自1994年5
5、月起到住房安装隔声窗之月止。思考题11、谁应当承担环境侵权责任?2、三被告分别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3、本案应当适用的归责原则有哪些?法理分析本案是全国首例因公路噪声污染而索赔的案件,该案反映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法律的取向,其判决适用的法理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关于归责原则:目前学界一致的观点是,环境污染致人损害民事责任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无论行为人有没有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即应对其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尽管无过错责任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般原则,但对于错综复杂的环境污染案件来说,单一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是远远不足的,因为加害主体和因
6、果关系的复杂性使每一对法律关系各具其特殊性,这就有必要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本案被告之一的投资公司作为拆迁人,其与原告有基于拆迁安置合同为原告安排好适合居住的合格房屋义务,所以,原告可追究投资公司的违约责任。违约责任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但考虑到合同条款一般不会涉及噪声指标,可基于投资公司在投资开发建设该楼房时没有做环境影响评价、没有充分考虑该楼因距离高速公路过近给住户带来的噪声污染危害、没有采取减轻和避免交通噪声影响的措施等事实,认定投资公司应为某些法律义务而不为,其主观过错是明显的。况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还可根据其过错程度加大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另一被告公路局是京石高速公路的开发建设者和最初经
7、营者,但并不能按无过错责任原则追窕其侵权责任,因为其对高速公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已转移给他人。而被告发展公司是京石高速公路的经营单位。作为噪声的制造者,其应按无过错责任原则承担侵权责任,并不能以主观上无过错为由进行抗辩。由此可见在环境污染案件中,应首先考虑加害人过错,这不但符合过错责任原则在侵权法中的中心地位,还因为归责原则与经济发展程度的联系性。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普遍适用,是与其工业文明的高度发达相适应的,也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代价相平衡的结果。关于加害行为的违法性:侵权行为的构成除了主观上的过错外,还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民法上的过错,意味着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和道德规范,
8、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权益,并造成对他人的损害,过错的概念本身包括了法律对行为人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即包括了行为的违法性。本案被告投资公司的行为显然是违法的,但对其违法的认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时很难指出其违反了哪一个具体的法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提出了“忍受限度论”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事业活动引起了超过忍受限度的损害时,就是权利滥用从而构成违法。对忍受限度的判断,必须综合考虑一系列的实际情况,如加害和受害双方的实际情况,被侵害的利益性质及受害程度、社会影响、侵权行为发生地或受害地的区域特点,可能采取的防止或减轻损害的措施,土地利用的先后及守法与否等。一般所指的忍受限度是以常人所能忍受的限
9、度为准。在综合平衡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保护环境权的重要性,也要着眼于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忍受限度不是绝对的,也是有区域性和国界的。当然,忍受限度也必须将是否遵守环境标准作为重要的因素。本案中,按照国家标准,环境噪声超过忍受限度是明显的。关于举证责任:随着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产品责任等现代社会新类型案件的大量产生,司法实践中发现沿用以往“谁主张谁举证”的公式己很难实现对证明责任的公平分配。一些讲求实质公平的证明责任分配学说相继产生,如:危险领域说,认为案件中的待证事实属于哪一方当事人控制的危险领域,就由哪一方当事人来承担证明责任。损害归属说,主张根据实体法的立法意图,某具体
10、案件的类型化责任归属于谁,就由谁来承担证明责任。利益较量说,认为双方当事人与证据的距离远近、举证的难易程度都是决定证明责任分配的因素。在环境公害类诉讼中,为了保证及时有效地制止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对人身和财产造成的损害,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在环境保护程序法上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举证责任倒置的结果,并不是原告不负任何举证责任,原告仍需提出表面证据,以作为法院立案的依据。这里所说的表面证据主要包括原告受到污染的事实以及污染者现有的或可能的污染行为。本案中原告向法院提交了丰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的环境监测报告和拆迁安置补助协议书,足以使本案成立。被告的举证应围绕对污染行为和危害后果的否定进行
11、。本案中被告发展公司作为污染源单位没有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法院判其承担责任。被告投资公司没有提供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因此,法院认定其主观上有过错并负主要责任。关于损害赔偿: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可分为财产损害、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本案中王某受到侵害的权益既不是财产权,也不是人身权,而是享受安宁生活环境的权利即安宁权,这样的权利无疑是环境权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保护这样的权利是环境权的完整性的内在要求。法院判令二被告赔偿王某所受的“噪声污染损失”,显然是精神损害而非其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权利的价值,重视精神创伤和痛苦对人格利益的损害。公民人身权利遭受侵害
12、,在造成财产上损失的同时,必然会造成精神上的创伤。对这种损害的平复和填补,是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必然延伸。案例9、关键词: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案情简述宜兴,江苏省无锡市下属的县级市,地处长江中游,距太湖很近,是众水众湖汇合流入太湖的必经之地。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地处太湖上游的宜兴应急处置,关停并转420家小化工企业,拆除围网养殖,关停入湖入河道两侧的畜禽养殖场。至今,已建成污水管网1466公里、疏浚河道2700公里,建起12座污水处理厂。仅2008年,宜兴治污投资总额就达到13亿元。有资料显示,宜兴水资源占无锡全市水资源总量的44%。虽然无锡范围内的湖泊绝大多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是为宜
13、兴市民提供水源的横山水库水质达到II类标准,再加上源自山区的潺潺溪流,宜兴人对于本地享受的水质,还是信得过的。毋庸讳言,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重大的社会公害。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报告称,“中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总体面临的环境形势仍很严峻”。以淮河为例。1994年淮河水污染事件突发,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此后历时10年的淮河治污,共投入600亿元人民币,但淮河水质至2004年竟又回到10年前的水平。各地发生的水污染事件接踵而来,令人触目惊心:2004年,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致使四川5个市区近百万群众陷入无水可用的困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4、2.19亿元。还有,河南濮阳黄河取水口水污染事件、广东北江镉污染事故、重庆秦河水污染、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白洋淀水污染事件、湖南岳阳碑污染事件、太沏水污染事件、江苏沐阳水污染事件国家环保部门的权威统计数据,证实我国饮用水水源水质面临着巨大危险:我国突发水污染事件非常频繁,2007年一年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462起,水污染事件128起。然而,与此极不相称的是,水环境监管的执法权威没有树立,刑事制裁手段严重缺位。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水污染突发事件14起,只有沱江污染事件被追究刑事责任;在2005年水污染突发事件中,只有1起被追究刑事责任;2006年水污染突发事件18起,仅有3起追究了污染企业
15、的刑事责任;2007年的9起水污染事件中没有人被追究刑事责任;2008年,5起水污染事件被追究刑事责任。直至最近,社会反响极为强烈的云南阳宗海部污染案宣判:污染企业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被判处罚金人民币1600万元;企业3名高管获刑。思考题11、水污染行为人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2、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法理分析我国现行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用了9个条文14个罪名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再加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作为配套,构成了目前我国刑法制裁环境犯罪的基本法律依据。但现实情况是,大量严重的水污染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刑事制裁,有关部
16、门仅仅采用行政处罚或民事处罚的方式处理,最终以行政罚款和民事赔偿了事。我国刑法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规定必须具备法定的结果要件,即造成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这就意味着,构成水污染犯罪除客观上应具备污染环境和行为外,还必须具备污染环境的实际损害后果,否则不能以犯罪论处。等到水污染行为的危害后果出现,并对这一后果确切量化后,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我国现行的相关立法模式,制约了刑罚对该类行为的作用,致使追究水污染刑事责任的案件很少。除非运输有毒化学品的车辆倾覆江河发生泄漏,造成突发的恶性污染事故,一般污染事故不可能直接致人近期死亡或财产损害。水污染损害结果具有潜伏性,且因果关系复
17、杂,如果周全考虑水污染对农作物、人畜、水产养殖的直接损害,对鱼类、水质以及下游环境的损害,甚至涉及到为清除污染、改善水质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这势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水污染事故的及时追责也就无法实现。突发性水污染案件的取证要求即时性,超过一定时限就难以保全证据,无法查明突发事件造成水环境损害的各种数据。一般而言,水污染危害后果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显现后将维持相当一段时期,持续影响环境质量和人类状态。由于危害后果具有多样性,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影响动植物生存,甚至包括水体本身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恶化,再加上现实中污染源多元化的现状,要查明水污染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个很大的难题。”一条
18、河中倘若有5家企业违法排污,各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互相影响,就有必要分清谁的危害大谁的危害小,因为分清危害后果即分清违法责任。”然而在查找涉嫌污染企业在环保部门的检查档案时却发现,以往这些企业的排污抽查都合格。这是由于环保部门无法做到即时监控、无法获知污染何时发生而出现的情况。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加强水资源法律保护已迫在眉睫。刑法规则对于水环境的法律保护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难尽如人意。水污染防治法这部行政性法规,尽管在修订内容上增添了罚款罚则,但罚款与治罪在概念上有着极大的不同。层出不穷的重大水污染事件其危害后果甚至难以用肉眼直观发现,且极可能危害到
19、子孙后代的生活。而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在第九十条即最后一条才提到,”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中罪刑条款较为理想的安排是,一条只规定一个罪和相应的法定刑,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却不是这样。事实上,污染水体与污染大气、污染土地属于性质不同的污染环境行为,对于性质不同、危害程度也不同的犯罪行为不宜规定在同一个法律条款中。因此,设立专门的水污染犯罪条款是十分必要的。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在水污染犯罪中增设危险犯的有关规定。从现行刑法的规定来看,与水污染相关的犯罪是作为结果犯来加以规定的,即以向水体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
20、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为该行为构成犯罪之必要条件。如果污染行为没有发生污染事故,则该行为不构成犯罪,刑法管不着。这显然不利于环境的保护。预防环境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根本要求。如果只制裁已造成严重后果的污染和破坏环境行为,而对潜藏的特别危险的污染行为听之任之,就有悖于环境法“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不可能有效保护环境。所以,从保护环境进而保护人类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应规定污染环境的犯罪为危险犯。这样可将污染环境的犯罪消灭在初始阶段,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和社会危害,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刑罚目的的实现。案例10、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案情简述1998年陈颖先生购买了位于北京昌平八仙
21、别堂小区的一套住宅,随后以95716元的总价请北京工美天成装饰公司进行装修。工程竣工入住后,陈先生感觉室内气味刺鼻,致人咽痛咳嗽、辣眼流泪,无法居住。对此,天成公司强调必须经常开窗通风。“开窗通风”了几个月,气味并未见丝毫减弱,于是,天成公司又告诫陈先生“必须天天住人,以增加人气儿来抵消室内装修遗留的气味”,听话的陈先生便率全家住进了“八仙别壁”。可是,人气儿还没斗过刺鼻气味,陈先生的喉疾反而加剧。陈先生最终决定向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求援。接到陈先生的投诉后,装饰协会委托室内环境检测部门进行了实地检测,始知居室内的刺鼻气味乃装修材料所挥发出的游离甲醛所致甲醛浓度平均超标25倍!此后,陈先生一家就
22、因室内甲醛污染而有家难归,被迫转向社会租房居住,八仙别墅成为空中楼阁,同时还要按期交纳不菲的物业管理费。陈先生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多次请求工美天成装饰公司“停止侵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但始终未得到答复。至此陈先生想到了通过法律渠道来解决这个问题,为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以及补偿自己和家人在此期间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他一纸诉状将工美天成装饰公司告上了法庭,北京市昌平小汤山法院正式受理此案并于2000年8月10日开庭。2001年6月19日上午10点20分,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开庭宣判了陈颖室内环境污染伤害案,原告一审胜诉,法庭判决北京工美天成装饰公司赔偿原告拆除损失费、检测费、医疗补偿费、房租费共计
23、八万九千元,并在十日内清除污染的装饰材料。思考题11、室内环境污染纠纷依据什么法律进行裁判?2、如何有效防治室内环境污染?法理分析“空气中甲醛超标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并且这种损害具有长期性、潜伏性、隐蔽性”。轻则刺激人的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重则会引起鼻腔癌、咽喉癌、肺癌和消化系统癌症。国内首例室内空气污染伤害案尘埃落定,原告陈颖胜诉获赔的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业内人士也认为:案例将对今后我国的维护消费者权益和规范室内装饰行业、建筑装饰材料行业和室内环境检测事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个案件对我国建筑装饰业、建筑装饰材料生产企业、我国室内环境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以及室内环境事业
24、的发展和推动,其意义远远大于案件本身。建筑、装饰和家具是目前造成城乡居民室内环境污染的三大主要来源,这是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在进行室内环境检测治理的发现和总结,目前家具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国家质检局正在制定家具释放有害气体的标准。早在1986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就发布了建筑材料卫生防护标准,以有效控制室内辐射水平和氢浓度。2000年6月,卫生部在修订旧标准的基础上,实施了新的建筑材料卫生防护标准,并对该标准的适用范围、检测方法、引用标准都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建筑陶瓷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也纳入了该标准的管理范围,而没有单独设立一个检测标准。居室装修用材不当,尤其是放射性含量高的装修材料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北政法 环境 资源 保护 法学 案例 评析 02 污染 防治 法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06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