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4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致力民生、聚力转型”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泰州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建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地,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泰州工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十三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回顾(一)“十三五”时期泰州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发展质效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3.6%,比2015年增长45.3%;规模以上工
2、业增加值1357.51亿元,同比增长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21.31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利润总额361.48亿元,同比增长8.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9.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37.6%o2020年,全市医药、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4.7%。其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设
3、区市之首,造船完工量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持续转化创新成果。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2%,比2015年提高5.5个百分点;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23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412家,比2015年增长11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55%,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4%;202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瞪羚企业3家,入围省民营企业创新百强6家。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全市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和工
4、业互联网等试点示范,成效逐步显现。“十三五”期间,累计17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累计获评省级示范智能车间项目63家,比2015年增加50家;获评省级智能工厂项目3家;累计创建省星级上云企业283家。扬子江药业、口岸船舶、艾兰得3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扬子鑫福造船、振华海科、赢胜节能、万向精工4家企业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企业质态稳步提升。2020年,扬子江药业、中海油气、益海粮油、新浦化学4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工业上市企业15家,其中A股11家,比2015年增加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37家;累计
5、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9家;累计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14家。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持续加大污染整治和安全生产整改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约25%,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三五”强度控制目标;每年滚动实施节能与绿色改造项目超100个;累计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制造名单23个,其中绿色工厂13家,数量位列全省第5位、苏中苏北地区第1位。化工生产企业数从466家减至132家,取消化工园区(集中区)5个,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达60.6%,比2016年提
6、高27.3个百分点。(二)“十三五”时期泰州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在“十四五”时期重点突破,实现全面提档升级。企业综合实力亟需提升。龙头企业方面,目前全市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数量相对偏少,品牌影响力偏弱,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等权威榜单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全市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且市值不高,在新兴产业领域缺少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较高、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主业方向明确、具有规模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方面,我市尚未形成成规模、成体系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
7、队伍,特别是缺少成长性高、产业链延伸性好的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具有颠覆性技术和模式创新的独角兽企业仍未实现零的突破。产业结构僵局亟待打破。一是产业结构偏重,重工业产值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7成,规模以上企业多分布在化工、机械、食品等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不够充分,生物医药中“生物”不足、高端装备中“高端”不显、高技术船舶中“技术”不突出。二是产业层次不高,劳动密集型、加工代工企业和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偏少。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高,以金融、信息、科技和
8、商务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不够充分,对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主导产业能级瓶颈亟待突破。医药产业集群,虽然规模体量和产业影响力均显优势,但总体效益偏低、高端领域涉足较少、高端创新要素支撑不足等问题凸显。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真正装备类产业明显不足,传统机械和机加工占比较高;高技术船舶以制造为主,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缺失。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高,规模体量和产业影响力均显优势,但绝大部分集中于化工领域,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等新材料领域涉足较少。二、“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
9、化,世界发展格局深入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外部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稳定向好,加之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泰州“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一)“十四五”时期泰州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泰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将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入到制造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全过程,逐步改造传统生产模式和服务业态,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有利于提升泰州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推动面广量大的传统产业加快向智能化
10、、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加速形成新的业务领域和新的主导产业,催生出产业经济新增长点。泰州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有条件、有能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产业进一步转向数字化、集群化、融合化,实现产业自主创新的历史性突破、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提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构建为泰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更大新空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底层逻辑。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深入演进、新基建等政策举措全面落实,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国内高端需求日益增多,经济增长
11、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这为泰州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我市年吞吐量3.5亿吨的泰州港(位列全球20大港口第18位),正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江海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以及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将为我市产业集聚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叠加将为泰州产业迈向中高端带来新机遇。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交汇,泰州将成为新节点城市,有利于更大程度接受上海、南京等长三角核心区域的辐射,集聚创新资源,畅通经济循环;有利于我市产业主动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在医
12、药、船舶等特色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进而在全国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占据更高位置;有利于开拓产品市场,推动产品贸易多元化以及“泰州制造”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二)“十四五”时期泰州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十四五”时期,外部发展环境整体上将比十三五”时期更加严峻复杂,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正在减弱,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全球经济再平衡加速,我国面临制造业中高端向发达国家回流和中低端向发展中国家分流的双重压力。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下行压力凸显的大背景下,我市产业链供应链将面临更多外部冲
13、击,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加剧,外向型经济潜在风险逐渐增多,经济稳定增长压力较大。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带来新挑战。颠覆性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打破原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动全球从产业链式分工转向产业网络式分工,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传统加工制造环节的重要性将弱化,创新要素、高端人才、科技金融等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将持续强化,而我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偏弱,产业链高端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培育,未来产业发展还将面临创新要素不足、高端人才紧缺和结构性失业风险的挑战。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新一轮城市竞争压力加大。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泰都市圈、苏锡常泰都市圈等
14、区域一体化向纵深推进,区域内要素流动将进一步加速。长三角地区各地纷纷融入一体化发展大势,争相承接高能级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和资源溢出,区域内城市间的新一轮产业和资源竞争将加剧。相较而言,我市城市能级还不够高、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对资本、高层次人才、优质项目的吸聚能力也偏弱,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将面临更多挑战和压力,亟需以新的理念破解难题、打通梗阻、增创优势。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的压力持续加大。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近年来,全省“263”减化及化工行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蓝天保卫战、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政策深入落实,对减少污染排放和清退落后低端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
15、“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对节能减排、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十四五”期间,环保法律将更加系统完备、环保标准将有序提高、环保监管将更加全面严格、安全生产制度将更加健全,工业经济绿色发展将是大势所趋。我市现阶段产业结构仍偏传统,尤其是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占比较大且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步伐还不快,能耗和污染问题仍需重点关注,在新一轮安全和绿色集约发展要求下,将不可避免面临挑战。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
16、要求,紧扣“强富美高”的目标定位和“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市委、市政府“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为总牵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重点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全力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为构建具有泰州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创“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新局面提供强有力支撑。(二)基本
17、原则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策略,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化开放合作对工业经济增优势、拓空间的促进作用,深化资源要素开放共享、企业主体开放合作、产业链跨区域联动、生产力跨区域布局,助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充分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将创新作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点,持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壮大创新主体、聚集创新资源、扩大创新投入、打造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生态,不断推动工业领域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全面提高全市工业经济创
18、新能力和创新效益。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推动形成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在不断激发和提升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同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优化布局与协同发展相结合。以集群集聚发展为导向,深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市(区)、开发区(园区)的错位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打造技术共享、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协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按产业链纵向分工和相关配套产业横向聚集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提高全市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三)
19、工作目标到2025年,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具体目标如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制造强市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以上,三大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0%o建成一批产业特色优势突出、创新驱动力强、融合发展程度深、绿色发展水平高的产业集聚区。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
20、,企业创新能力、发展能级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9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5%;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全省比重达到省内中游以上水平;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企业质态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居全省前列;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数、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等占全省比重均达到省内平均水平;工业企业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企业。绿色发展成效进一步明显。到2025年,全市工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
21、绿色制造体系,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绿色园区标准,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数量进一步增加;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降低,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率100%o四、产业发展重点“十四五”时期,以“聚力转型,主题为牵引,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以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支柱产业向高端化攀升、服务化延伸,促进新兴产业做大规模、做出特色,科学、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聚力发展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1 .医药产业集群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为核心区,以全市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发挥医药健康产业基金撬动作用,加快推动化学药、现代中药等支柱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持续扩大
22、生物药、新型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其中,坚持化学创新药与高端仿制药并重,加强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巩固化学药领先优势,打造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加强经典名方和中药新药开发,持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统筹推进疫苗、抗体药、新型医疗器械等发展,建设全国疫苗产业集聚区,建成全国抗体药和体外诊断试剂产业高地。到2025年医药产业产值达2500亿元。化学药产业。依托化学药领域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一类新药等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一步巩固化学药领先优势,延伸发展化学创新药、新型制剂和高端仿制药;同时,积极推动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泰兴市联合打造原料药集中生
23、产基地。现代中药产业。依托中药领域龙头企业,发展胃苏颗粒、蓝苓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现代中药产品,突破重要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的工业化提取、分离、纯化,以及中间体、制剂的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持续做大中药名品,加强经典名方和中药新药开发,推进中药国际化;同时,延伸发展化妆品、保健产品等。生物药产业。瞄准国内外疫苗龙头和抗体药生产企业精准招商,做大现有疫苗生产企业,加速抗体药企业产业化进程,打造全国知名的抗体药物产业化基地,建设全国领先的疫苗产业集聚区;招引培育针对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核酸及蛋白类药物等生物药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大力
24、招引罗氏等体外诊断试剂龙头企业,发展以诊断试剂为主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加快家庭医疗监测和健康装备等智慧医疗器械企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体外诊断试剂高地;重点发展制药机械、干燥设备、离心机、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等,推动向大型医学影像和先进手术设备等领域拓展。2 .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大力推动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支柱产业高端化、全产业链化发展,加快促进新能源、特色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做大、做优、做特、做强。其中,以沿江板块为载体,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两高”船型研发建造和精益造船水平,提升船舶关键设备配套能力;依托泰州汽车科技产业园,加快核心零部件项目集聚,突破整车综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泰州市 十四 工业经济 质量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