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
《泰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泰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编制泰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泰州气象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保障泰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积极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致力民生、聚力转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泰州新篇章意义重大。本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
2、展的意见(苏政发(2020)80号)、江苏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苏政办发(2021)46号)、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泰政发(2021)18号)、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泰州实施方案(泰办发(2020)27号)等进行编制。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三五”期间,泰州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基本建成了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气象保障泰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明显成效,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泰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 .气象防灾减灾取得新成效气象灾害预警传
3、播功能配置标准全面实施,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预警接收与传播“有职责、有设施、有制度、有名录”标准建设全面落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把尺、一本账、一队伍、一平台、一张图、一张网”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气象防灾减灾与网格化社会治理相融合,气象预警信息接收人员扩大4倍。出台泰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泰政办发(2018)122号),建成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接入23家市级部门(单位),实现预警信息多渠道一键式发布。加强防灾减灾部门联动,深化与市应急、生态环境、消防救援、交通运输、泰州海事等部门(单位)的合作,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不利天气条件影响。公共气象服务全面高
4、效,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持续深入。环境气象服务不断加强,开展泰州市首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农业增雨抗旱及生态环境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圆满完成汛期、关键农事等重要时期和中国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2 .基础业务能力得到新提升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设施完善,新型探测设备种类和数量全省领先。全市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投入业务运行,完成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双套站建设和标准化改造,建成风廓线雷达、X波段双偏振雷达、反应性气体观测站、温室气体观测站、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完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技术升级和双偏振升级改造。全市1个国家级台站完成
5、迁建、1个国家级台站完成探测环境保护规划、1个国家级台站获批迁建。全面推进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智能台站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实施江苏省首家智能台站试点。区域自动气象站社会化保障效果明显,探测设备维保业务质量明显提高。建立智能网格预报体系,形成从分钟到月的无缝隙精细化预报产品链,滚动更新临近、短时、中短期预报产品,提升预报产品网格距。加强市、市(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业务,开展龙卷、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警试验。全市24小时晴雨、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和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稳定在全省前列。气象数据的融合应用不断加强。全市5个代表站点云、雾、露等天气现象信息实现逐5分钟更新。紧抓网
6、络和信息化安全工作,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完成业务系统等保定级和网络系统升级改造。强化气象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应用,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农牧旺APP、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等公共服务系统,激发气象数据活力,进一步提高气象数据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3 .气象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建立开放融合的科技合作机制。与泰州市农业科学院建立紧密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共建“设施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共同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就泰州市大气污染物的成分及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围绕重点领域攻关,成立泰州市气象科技创新团队。主持江苏省气象局项目7项,泰州市科技支撑(社会发展)项目4项。获省市级以
7、上科研成果奖3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明专利1项,55篇论文发表或参加学术交流。4 .气象法治环境开创新局面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防雷安全工作责任机制有效建立。防雷安全生产纳入市级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任务清单。依法依规开放和监管防雷检测技术服务市场。建立部门责任、公共服务、行政权力、事中事后监管等行为清单并动态调整。“不见面”审批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许可、行政奖励、行政确认及行政其它共计11大项行政权力实现在线办理。推进“八统一”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气象法治体系逐步完善。通过泰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执法检查活动,进一步推动气象灾害防御
8、工作,在减少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等方面取得实效。贯彻落实省政府江苏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印发靖江市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162030)(靖政办发(2017)122号)o泰州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市政府印发,推动泰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气象服务纳入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事权。气象公共财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气象部门人员、基本支出及业务维持公共财政保障率达94%o5 .气象人才队伍焕发新活力不断凸显人才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十三五”期间招录硕士研究生7人,3人入选江苏省气象局青年科技新秀,组建两支市级
9、设施农业气象科研团队,建立生态文明气象服务科技创新团队。5人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22人取得工程师资格。2人获得“泰州市五一劳动奖章”、7人次获得市总工会“泰州市五一创新能手”、1人获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泰州市技术能手”。5人次获全省预报业务质量优秀奖、8人次获全省观测网络业务质量优秀奖。6 .党建业务融合实施新举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推进“三个表率”模范机关建设、党建品牌创建等活动,党组织功能作用日益增强。打造党建服务品牌,成立“凤城风雨365”志愿服务队、气象科普志愿
10、宣传队等,深化党务、业务、服务“三务”融合。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泰州市气象局及所辖市(区)气象局均被表彰为“20162018年度省级文明单位”,兴化市气象局被表彰为全国气象部门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市气象台获泰州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1人获“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个基层党支部共6次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6人次分别获地方机关工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泰州积极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
11、、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泰州气象事业发展须勇于探索、因势利导、争先创优,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服务泰州高质量发展。1 .气候复杂多变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泰州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暴雨、高温、大风、干旱、雨雪冰冻以及局地性龙卷、雷暴、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和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大气环流的复杂变化加大了天气气候预报预测难度,对气象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气象
12、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主要农产品产区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本规划中统筹考虑,切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2 .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出了的新任务走好具有泰州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离不开气象服务的保驾护航。新时期气象服务要从“避害”为主转为“避害”“趋利”并重,利用气象信息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舒适度和幸福指数。坚持从实际需求入手,着力保障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乡村战略实施,在推进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工作
13、中发挥作用,在新起点上为幸福泰州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保障。3 .新时期气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十三五”建设,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已位列全省前列,部分领域已经进入全省领先行列,但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气象业务服务很多领域还有差距。要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有水平、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适应泰州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形势要求,需要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协同推进、提质增效。(三)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十三五”时期,泰州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技术的不
14、断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事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1 .重要地区的观测站点布设不够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热岛效应监控,城市地面气象观测网的空间分辨率需进一步提高,泰州境内高速沿线、长江岸线气象观测站网需要加密布设,兴化、姜堰等地重要生态保护湿地生态监测站点需进一步加密,综合观测资料的融合分析和对天气预报的技术支撑能力有待提升。农业、交通、环境、旅游等领域气象观测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协同观测能力尚未形成。气象观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够,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2 .极端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不足灾害性天
15、气预报预测能力亟待提升,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精准预警、分区分类预警能力还不足,智能网格预报订正能力不强,应用及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离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要求仍有差距;集合预报产品的本地化应用研究不够,多源数据资料产品在极端性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发挥不够,科研与实际业务衔接不紧密,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推进不够深入,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还需提升。市、市(区)两级业务分工布局和业务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延伸期预报产品,不能满足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的应用需求。3.“健康名城、幸福泰州”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不强气象服务融入防灾减灾、生态文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和重点工作的
16、深度不够。专业气象服务领域科技水平不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的覆盖面和时效性还需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平台建设仍需完善和升级。气象科普场馆、设施亟需升级改造。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以推动泰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发扬优良传统,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
17、、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加有力地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奋力走好具有泰州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需求牵弓I,全面融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气象服务国家战略和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丰富、更直接、更精准、更实在的气象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趋利避害,统筹兼顾。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趋利避害”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
18、应急、农业农村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和幸福泰州建设气象服务保障作用。坚持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聚焦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树立系统思维,立足长远,适度超前,以发展成效为导向,构建更加完善的气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市决策部署,满足“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要,系统完备、开放融合、协同创新、业态新型、高质普惠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市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科技贡献、人才支撑和
19、政策保障水平等全面走在全省前列。到2035年,全面建成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美丽江苏气象服务样板区、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气象综合竞争力进入长三角城市群前列。气象监测更加精密。地面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量观测站距小于7公里;其他气象要素、环境要素、垂直观测站距小于50公里;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5G投入应用,气象主干网速率大于IOOOM;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覆盖率100%;观测设备、信息网络设备运行监控率95%以上。气象预报更加精准。重点区域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期间平均提升5%,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时间达到45分钟以上,预报业务整
20、体实力居全省前列。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初步建立自动感知、智能制作、精准供给的气象服务体系,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气象灾害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十三五”平均下降15%o创新与人才支撑体系更加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率、气象科技进步贡献率较十三五时期明显提升。重点培养12个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数量明显增加,基层人才队伍保持长期稳定。气象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气象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气象事业开放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三、主要任务始终把保障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
21、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面提升气象灾害及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识别、预警预报、精准治理水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气象科技前沿,加快科技创新,发展以研究型为特征的现代气象基础业务体系,建立智慧型无缝隙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构建开放协同的高质量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学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推进全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争当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现代气象业务的开拓者,为“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和泰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一)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深化与市应急、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境、消防救援、泰州海事等部
22、门(单位)的预报预警信息联动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将气象服务全面纳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研制分灾种、定量化的灾害风险预警、影响评估方法和模型,开展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效益评估。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流程,针对基于影响的极端灾害性天气,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实现预警信息实时、精准、靶向发布。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升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提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水平。构建基于物联网与卫星遥感的农业气象综合观测数据的应用体系,加密全市农业小气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泰州市 十四 气象 事业 发展规划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