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绪论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01-5:BBDBB6-10:AABDC11-15:DBDCA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3.BC4.BCD5.ABC6.ABCD7.ABCD8.ABCD9.ABC10.ABD三、判断题1,对2.错3、错4、错5、对四、简答题L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
2、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白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是由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应采取怎样的杰度和方法?答:L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学问博大精深。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
3、习理论。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结合自我实际叙述)五、论述题1、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社会真理。笫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ACCDA6-10CCCBD11-15CDCAB16-20CBBAB21-25BCCDA二、多项选择题1.CD2.BCD3.ABC4.ACD5.ACD6.ACD7.ABD8.ABD9.AC10.ABD12.ABCDILABCD13.ABC14.ABCD15.ABCD三、名词解释L物质答,物质是杯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4、的,它不依赖干我们的感量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它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2,哲学答: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3.底线思维答: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思维。1.发展答:广义的发展指运动变化的一切过程,包括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包括下降的、后退的运动。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是狭义的发展,它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
5、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中物取代和战胜旧中物。5.扬弃答:扬弃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抛弃又保留、即克服又继承的关系。四、判断题L对2 .错辨析: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总特征。3、错*析“世界统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4 .对分析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完成的,这就是周期性。而当中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后
6、,第三阶段即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又回到了起点的笫一阶段,这就是回复性。但是笫三阶段不是完全重复笫一阶段,与笫一阶段有着质的区别,是重复笫一阶段的某些特征,不是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是更高阶段的重复。5 .错讲析真相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指对*物本质的反面的歪由的表现。无论真相还是假象都体现者本质,但都不是认识和反映,都是客观的、第一性的,而错觉是人的意识的对事物的错误反映,是第二性的。五、简答题L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D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笫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用世界的思想对
7、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了我们的思能不能认用”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生本规律奠定基础。2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答:(1)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2)意识的能言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
8、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3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有哪些?答: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4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众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
9、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物的成长开辟道路。5 .学好唯物辩证法,应当注重增强哪些思维能力?答: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六、论述题1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意义?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
10、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想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笫二,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要解放和发展上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格,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自我表达,具体展开)这体现社会主义的共性;第三,另一方面,追求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我表述,具体展开)社
11、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因此,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个性。2 .试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答:L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自己加以阐述)七、材料分析题答:(E大学生之所以会迷茫和困感,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活没有合理规划,没有设定学习和生活的目标,或者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可以运用质量互变原理来阐述怎么样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充实大学生活:或者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取长
12、补短,不断克服困难,实现自我。(相关原理,相关合理阐述)2)主要思路是创业与学业不该成矛盾。大学教育本身教给学生的是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如果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已经表现出创业的潜能、也应该接受必要的大学教育,因为这会给他将来的创业提供理论基础。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学业和创业不对立。可以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要矛盾,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来分析,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原理,相关合理阐述)3)主要说明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
13、适当展开阐述)4)启示主要是结合上面的三题米综合答,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脚踏实地做事,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注重社会实线,处理好学业和其他事务的关系,等。(阐述合理,条理清晰)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AACBB6-10BBBCD11-15DCAAC16-20CBCBB21-25ADBAD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D3.AC5.ABD6.ABCD7.ABCD8.BCD9.AB10.ABCD11.AB12.BC13.ABCD14.ACD15,ABCD三、名词解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答:一切从实际出发,互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
14、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核心是实事求是。2 .感性认识答: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3 .非理性因素答:非理性因素是认识主体的意志、情感、直觉、想象、本能等的精神和心理的因素。4 .真理答:标志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神的正确反映。5 .自由答: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杰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四.判断题L错2.对3,错4.错5.对五、简答题1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15、唯一标准,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确定性即绝对性。离开实践再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2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几种情况包括?答:1)把超出一定范围的谬误放回到原来的界限内2)从失败中善于分析错误的原因,从而转化为真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错误也可能变为真理3)错误的理论是反面的教材,从而使人更深刻地认识问题,产生真理3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
16、实践才能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4 .简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答:L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3.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5 .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答: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赖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笫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
17、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六、论述题1 .试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答: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双重
18、的目的.2.为什么说实现了认识到实我的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又没有完成?答:1)实现了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又没有完成。2)为什么说是“完成了”呢?因为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To3)为什么又说“又没有完成”呢?这是对于认识运动过程的推移而言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还是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
19、来。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八、材料分析题L为什么苏东坡开始否定王安石的咏菊诗,但后来义觉得自己错了?请结合材料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分析。答:案例1中,苏东坡否定王安石的咏菊诗是按一般常情而论,等到亲眼所见,才知道是自己错了。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射行。即强调实践出真知,否则,就容易犯错误、闹笑话。可涉及到本章的哲学原理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需要从感
20、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等。2 .根据材料分析: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案例2说明:著名的勾股定理并不是人类天生就知道的,而是在人类的实践中,通过研究才发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 .根据材料3前述,人在认识的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例3说明,人的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同时也受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素质、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凯库勒正是从他的梦出发,联想到了苯环的建构。其头,认识是认识主体的认识,而认识主体并不是一个仅仅具有实验观察和逻
21、辑推理能力的理性动物,他还是一个具有意志和情感的主体,所以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I. AACDA6-10DDABC11-15ACDBD16-20BCDCC21-25.DCCAA、多项选择题121.ABCD2.ABD3.BCD4.BD5.ABD6.ABCD7.ABD8.BCD9.ABD10,ABDII. AC12.ABCD13.BD14.CD15.ABC二、名词解释1 .生产关系答: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 .上层建筑答: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
22、括两部分:1)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2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3 .社会形态答: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成志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4 .阶级答: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5 .群众路线的实质答: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
23、全意为人民服务。四、判断题1错辨析: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展展的直接动力。6 .对3.错4.对5错五、简答题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简述怎样维护生态平衡。答:L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议生态文明3.爱护生态环境(联系实际生活叙述)2 .简述如何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答:L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但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2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3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速筑
24、的辩证关系答:(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生产、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3)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确定着其变革的方向。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A.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B.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
25、量。4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答: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杰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5 .简述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所坚持的原则。答: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
26、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六、论述题1 .请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一般特点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并请用该原理分析说明: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为什么必须既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的中心,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了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平衡、不一致、历史继承性、内部相互作用、反作用;2)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一致不平衡等,又会对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反作用,或者会促进或者会阻碍;现实生活中精神文明发展存在的众多问题
27、对物质文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限制作用。2 .试述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如何应对?答:1.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巳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28、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九、材料分析题L根据材料卜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答:1)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
29、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日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巳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极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石1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2 .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
30、物质生产力发展到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巳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3 .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将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答:社会意识当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期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死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参考答案:1-5ADBBD6-10DABCA11-15DD
31、DBA16-20ADADB21-25BBDC二、多项选择题LAC2.ACD3.BCD4.CD5.BC6.AC7.BCD8.ABCD10.ABCDILABD12.BC13.AB14.ABCD15.CD二、名词解释L资本原始积累答,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2 .商品售: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3 .不变资本答: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的那部分资本。4 .超额剩余价值答: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
32、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5 .再生产答,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四、判断题1.对2.错3.错4.对5.错五、简答题1 .简述劳动力商品构成要素和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答: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整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以下三部分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告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
33、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2.巳知: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用了8000元,购买A花了2000元,工人天工作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请计算: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备注公式: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即mmv)答:m,=mv=(8-2)/2=3X100%=300%;M=m,XV=3X2000=6000元所以,剩余价值率为300%,剩余价值量为6000元。3简述资本的循环周转过程。答,(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
34、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药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个阶段产业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价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头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妥3)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二是三种
35、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4)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作资本的周转。4 .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及消极后果答: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后果:L导致社会资源浪费2.导致收入两极化3.阻碍技术进步。5 .简述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答: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中,三权分立是其政权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二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因家
36、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六、论述题L试述商品价值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答:(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党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也就是实现某一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所快定。笫二,有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
37、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劳动熟练程度是指人们的劳动经验和技术精湛的程度,劳动强度是指人们在单位劳动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门练和培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复杂劳动还原为加倍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3)简单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
38、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如果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则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因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2、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答: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主要有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或选举制度等。本质: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实上的不平等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4.政党恶斗相互抗争,决
39、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材料分析题L答:(1)材料1指出,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物管,各种不同商品尽管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但其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区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交换的基础。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显然错误的。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快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商品房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决定也有其特殊性:首先,建筑地段租在商品房价格决定中处于重要地位,地价是商品房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地段,地租往往也较为昂贵,而较高的地租必然
40、导致较高的土地价格,因此,高昂的地租是这些商品房价格较贵的重要原因。其次,供求关系是商品房价格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更能获得人们的青睐,这是推动这些商品房价格上涨的又一重要原因。(3)甲乙二人所指“好”、“贵”、“买的人多”分别相当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价格、供求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就不难看出甲乙二人错误的实质所在了:首先,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
41、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并不能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其次,乙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即需求量大的就是使用价值高的,实际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如在本题中,绿色衣服需求量相对较大可能就是由于价格因素引起的绿色的比蓝色的便宣),因此,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这种观点也有失偏颇。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1.A2,D3.C4.B5.D6.B7.B8,C9.C10.B11.D12.D13.A14.B15.C16.A17.C18.19.A20.B二、多项选择题1.AD2.ABCD3.CD4.ABC5.ABCD6.ABD7.ACD8.ABCD9.ABC10.ABCD三、名词
42、解释L垄断答: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2 .金融寡头答: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3 .垄断利润答是垫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4 .经济全球化答,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5 .国家资本所有制答: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四、
43、判断题1.错2,错3.对4.错5.对(23)五、简答题1 .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答,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2)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最初的垄断组织形式较为简单,主要是通过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学期协议,较为重要的重要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20世纪后半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2 .简述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答: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
44、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企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3.简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答:1.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4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答: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感进行投资建设。3)
45、怎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4)日工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5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站后资本主义所变化的原因及实质。答:(1)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不断调整。2)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份分散化的实现,必然要求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作出变化。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六、论述题1 .试述垄
46、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答,(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统治在其国内不断发展,并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规模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建立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在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手是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利的、压迫这些的国家劳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阳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服务。2)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越出国界,在世界上扩展其势力范围村,高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的斯组织,来保证其生斯统治和查断利益,早期的国
47、际的、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特尔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国际垄断同盟为主。国际垄断同监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也即各垄断资本以公司和国家基断资本主义的义国和基斯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国际垄断局面。(4)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额海外利益,除了在经济领域瓜分势力范围之外,帝国土义国家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2 .请论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答: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的产物。当原始的物物交换的实物经济演化为商品货币经济,商品内部各种形式的对立,就要通过危机来恢复它的统第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实现过程的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的对抗性矛盾,认为资本家为追逐剩余价值而无限扩大资本积累的欲望既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不同商品间适当的比例关系是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条件,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一资本的本质利益关系,在形成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无限制的盲目扩张,导致生产比例严重失衡,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笫三,马克思通过对资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1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