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绪论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01-5:BBDBB6-10:AABDC11-15:DBDCA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3.BC4.BCD5.ABC6.ABCD7.ABCD8.ABCD9.ABC10.ABD三、判断题1,对2.错3、错4、错5、对四、简答题L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
2、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白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是由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应采取怎样的杰度和方法?答:L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学问博大精深。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
3、习理论。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结合自我实际叙述)五、论述题1、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社会真理。笫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ACCDA6-10CCCBD11-15CDCAB16-20CBBAB21-25BCCDA二、多项选择题1.CD2.BCD3.ABC4.ACD5.ACD6.ACD7.ABD8.ABD9.AC10.ABD12.ABCDILABCD13.ABC14.ABCD15.ABCD三、名词解释L物质答,物质是杯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4、的,它不依赖干我们的感量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它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2,哲学答: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3.底线思维答: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思维。1.发展答:广义的发展指运动变化的一切过程,包括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包括下降的、后退的运动。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是狭义的发展,它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
5、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中物取代和战胜旧中物。5.扬弃答:扬弃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抛弃又保留、即克服又继承的关系。四、判断题L对2 .错辨析: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总特征。3、错*析“世界统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4 .对分析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完成的,这就是周期性。而当中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后
6、,第三阶段即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又回到了起点的笫一阶段,这就是回复性。但是笫三阶段不是完全重复笫一阶段,与笫一阶段有着质的区别,是重复笫一阶段的某些特征,不是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是更高阶段的重复。5 .错讲析真相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指对*物本质的反面的歪由的表现。无论真相还是假象都体现者本质,但都不是认识和反映,都是客观的、第一性的,而错觉是人的意识的对事物的错误反映,是第二性的。五、简答题L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D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笫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用世界的思想对
7、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了我们的思能不能认用”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生本规律奠定基础。2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答:(1)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2)意识的能言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
8、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3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有哪些?答: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4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众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
9、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物的成长开辟道路。5 .学好唯物辩证法,应当注重增强哪些思维能力?答: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六、论述题1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意义?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
10、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想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笫二,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要解放和发展上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格,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自我表达,具体展开)这体现社会主义的共性;第三,另一方面,追求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我表述,具体展开)社
11、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因此,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个性。2 .试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答:L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自己加以阐述)七、材料分析题答:(E大学生之所以会迷茫和困感,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活没有合理规划,没有设定学习和生活的目标,或者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可以运用质量互变原理来阐述怎么样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充实大学生活:或者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取长
12、补短,不断克服困难,实现自我。(相关原理,相关合理阐述)2)主要思路是创业与学业不该成矛盾。大学教育本身教给学生的是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如果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已经表现出创业的潜能、也应该接受必要的大学教育,因为这会给他将来的创业提供理论基础。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学业和创业不对立。可以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要矛盾,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来分析,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原理,相关合理阐述)3)主要说明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
13、适当展开阐述)4)启示主要是结合上面的三题米综合答,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脚踏实地做事,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注重社会实线,处理好学业和其他事务的关系,等。(阐述合理,条理清晰)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AACBB6-10BBBCD11-15DCAAC16-20CBCBB21-25ADBAD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D3.AC5.ABD6.ABCD7.ABCD8.BCD9.AB10.ABCD11.AB12.BC13.ABCD14.ACD15,ABCD三、名词解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答:一切从实际出发,互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
14、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核心是实事求是。2 .感性认识答: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3 .非理性因素答:非理性因素是认识主体的意志、情感、直觉、想象、本能等的精神和心理的因素。4 .真理答:标志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神的正确反映。5 .自由答: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杰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四.判断题L错2.对3,错4.错5.对五、简答题1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15、唯一标准,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确定性即绝对性。离开实践再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2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几种情况包括?答:1)把超出一定范围的谬误放回到原来的界限内2)从失败中善于分析错误的原因,从而转化为真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错误也可能变为真理3)错误的理论是反面的教材,从而使人更深刻地认识问题,产生真理3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
16、实践才能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4 .简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答:L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3.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5 .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答: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赖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笫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
17、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六、论述题1 .试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答: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双重
18、的目的.2.为什么说实现了认识到实我的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又没有完成?答:1)实现了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又没有完成。2)为什么说是“完成了”呢?因为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To3)为什么又说“又没有完成”呢?这是对于认识运动过程的推移而言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还是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
19、来。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八、材料分析题L为什么苏东坡开始否定王安石的咏菊诗,但后来义觉得自己错了?请结合材料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分析。答:案例1中,苏东坡否定王安石的咏菊诗是按一般常情而论,等到亲眼所见,才知道是自己错了。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射行。即强调实践出真知,否则,就容易犯错误、闹笑话。可涉及到本章的哲学原理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需要从感
20、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等。2 .根据材料分析: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案例2说明:著名的勾股定理并不是人类天生就知道的,而是在人类的实践中,通过研究才发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 .根据材料3前述,人在认识的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例3说明,人的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同时也受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素质、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凯库勒正是从他的梦出发,联想到了苯环的建构。其头,认识是认识主体的认识,而认识主体并不是一个仅仅具有实验观察和逻
21、辑推理能力的理性动物,他还是一个具有意志和情感的主体,所以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I. AACDA6-10DDABC11-15ACDBD16-20BCDCC21-25.DCCAA、多项选择题121.ABCD2.ABD3.BCD4.BD5.ABD6.ABCD7.ABD8.BCD9.ABD10,ABDII. AC12.ABCD13.BD14.CD15.ABC二、名词解释1 .生产关系答: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 .上层建筑答: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
22、括两部分:1)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2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3 .社会形态答: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成志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4 .阶级答: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5 .群众路线的实质答: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
23、全意为人民服务。四、判断题1错辨析: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展展的直接动力。6 .对3.错4.对5错五、简答题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简述怎样维护生态平衡。答:L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议生态文明3.爱护生态环境(联系实际生活叙述)2 .简述如何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答:L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但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2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3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速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原理 期末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1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