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docx
《泰州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泰州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全国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于2019年6月1日正式实施,提出了“沿江地区应当实施跨江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沿江海洋产业支撑带”的发展要求,并首次明确了沿江设区市海洋经济发展职能,要求沿江设区市结合区位特征、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与情况,制定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泰州要彰显江海文化的底蕴与自信,全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泰州市第六次党代会
2、明确,要推动制造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初步建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并举,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同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贯彻落实省委对泰州发展的定位要求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根据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泰州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积极引导全市抢占海洋经济特色发展先机,全力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泰州板块”,助推我市由“造船大市”向“造船强市”转型,提高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本规划基础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一、发展环境(一)主要
3、成就泰州作为江苏省中部沿江城市朋有长江岸线125.68公里,且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具有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模式顺利开启,已成为江苏“向海经济”沿江纵深发展的重要腹地。“十三五”期间,泰州市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市以船舶工业为主导的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了稳中有升,呈现结构优化、动力增强的发展态势,成为泰州国民经济的重要增K点O1 .海洋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据全省统一组织的涉海单位名录库调查,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涉海单位454家,其中,海洋产业243家、海洋相关产业211家。2020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8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8%,对国民经济增长
4、贡献率达6.24%。“十三五”期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37%,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由9.06%提升至10.02%,在全省非沿海城市中排名第1,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上游地位。海洋产业集聚度较高,2020年全市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51.2%.14.76%,海洋船舶工业已成为泰州海洋经济主导产业,带动了船舶配套等海洋相关产业在泰州集聚,对海洋经济贡献较为突出。2 .海洋经济空间分布渐趋合理“十三五”期间,泰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在各类产业规划、城乡规划等引领下,
5、涉海企业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呈现出“集群、集聚、集约”的特点。集群化发展特色鲜明。泰州依托传统制造业基础优势,经过多年的产业培育和提升发展,形成了国内多个特色显著的涉海产业集聚区,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中国泵阀之乡”“机电配套之乡”“锚链生产基地”等,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涌现出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亚星锚链、振华海科等一批涉海龙头企业。全市涉海企业以沿长江、运河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为主轴,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现出两纵两横“井字形分布特点,形成了以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和特色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化集群效应。泰兴市注重海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泰兴市城区工业园成功申报“江苏省
6、军民融合(航天与舰船)产业示范基地”,基本形成了配套完善的科研、试验生产体系,进一步带动海洋经济集群发展。集聚化发展趋势明显。全市19个重点开发园区是工业规模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共有191家涉海单位入驻,占全市涉海单位的42.1%,海洋经济集聚化发展趋势明显。依托位于沿江产业带的靖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州港经济开发区、泰兴虹桥工业园区,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沿江船舶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3个海洋经济集聚区;依托江阴靖江工业园、泰兴黄桥经济开发区、姜堰经济开发区、海陵工业园区,形成了产业互补的4个船舶配套企业集聚区。集约化发展成效显著。据2018年泰州市工业用地专项调查成果测算
7、(见表1),入驻开发园区涉海单位的地均营业收入1976.34万元/公顷,地均税收194.97万元/公顷,地均从业人员16.81人/公顷。开发园区内涉海单位地均税收高出平均地均税收61.36%,以较少的地均从业人员创造了更高的地均税收;以占入驻开发园区3%的涉海单位创造了开发园区11.7%的收入。涉海单位在开发园区集聚为开发园区带来了更多的产出效益,有效促进了开发园区集约节约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表1入驻重点开发园区单位工业用地利用效益状况行业分类单位个数土地面积(公顷)地均收入(万元/公顷)地均税收(万元/公顷)地均从业人员(人/公顷)涉海单位1911364.321976.34194.9716
8、.81非涉海单位62389504.982138.67110.1923.75合计642910869.302118.30120.8322.883 .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泰州作为沿江地区,逐步形成江海联动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传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现代服务业取得新突破,培育出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海洋经济新增长点不断涌现。海洋传统产业稳步增长。一是海洋船舶工业持续领先。泰州共有海洋船舶工业企业72家,2020年实现造船完工量93艘916.36万载重吨,占全省
9、、全国、全球的52.9%、23.8%和10.42%;新接订单80艘497.83万载重吨,占全省、全国、全球的36.1%,17.2%和9.5%;手持订单量161艘1312.3万载重吨,占全省、全国、全球的比重为46.3%、18.5%和8.3%ott+三五”期间,泰州市船舶工业产值进入平稳增长区,平均增长5.68%,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江苏省船舶工业新型工业化生产基地、国家火炬泰州技术船舶制造产业基地、江苏省船舶智能制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等,是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民营造船基地,在全球船舶工业市场低迷情况下,全市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手持订单三大主要指标仍居全国榜首。二是海洋交通
10、运输业增长较快。泰州依托沿江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江海联动的有利条件,建立了极具泰州特色的集“制造、仓储、运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洋交通运输体系,2020年,全市共有海洋交通运输企业107家,泰州港货物吞吐量3.23亿吨,首次突破3亿吨大关,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5.3%,其中,外贸吞吐量2655.07万吨,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同比下降4.5%。“十三五”期间,泰州港积极加强与其它港口的合作,形成港港战略联盟,迅速有效提升码头辐射力与承载力,先后实现了泰州至洋山、外高桥、盘锦等直航,已开通集装箱支线班轮航线共计50余条,可辐射到全国沿海、沿江各个区域,航线网络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于2
11、020年首次运转了206个铁路集装箱,逐步形成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模式”,推动泰州港江海联运市场扩大,有效促进了港口物流产业蓬勃发展。三是海洋工程建筑业质态良好。泰州是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全市共有海洋工程建筑业企业12家,其中6家位于靖江市。近年来,泰州市海洋工程建筑业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龙头企业江苏神龙海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港口与海岸工程”“潜水作业”等海洋工程建筑业相关从业资质,已承接辽宁盘锦围海造地工程”“福建漳州香山国际游艇码头浮桥和桩工程”等多项国家涉海基础设施工程,在业内享有“水底蛟龙”的美誉。海洋新兴产业势头强劲。一是海工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持续走强。泰州市海工装备制造业企业
12、21家,涉海设备制造业企业200家,多为行业细分领域龙头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在海洋开发的细分领域基本实现全覆盖,包括系泊链、海洋用石油钻杆、海工辅助船、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隔水管接头等类别,在非沿海地区更具特色,发展势头国内瞩目。二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取得重点突破。依托全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平台优势,引进全产业链医药健康企业海王集团设立泰州健康产业基地,专业从事保健食品研发、生产、销售、技术咨询及服务等,螺旋藻片、鱼油软胶囊等海洋生物制品畅销海内外;针对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各国互相竞争的重点领域,大力引导本地企业积极布局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江苏艾兰得生产的鱼油软胶囊制品在海
13、外享有盛誉,已连续六年位居“中国保健品企业出口10强”榜首。海洋现代服务业初见成效。海洋信息服务业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全市海洋信息服务业企业目前仅有2家,但均在各自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金马运业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授予“中小航运企业大数据中心”,自主研发的“金马云物流平台”能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船货港匹配的先进物流服务,实现了“运全球、全球运”的模式,是江苏省运输服务新动能重点培育项目,已入选交通运输部中国航运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案例。4 .涉海基础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建设“长江经济带港口名城”要求,以实现“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模式”为目标,基本建成以启扬高速、沪陕高速
14、、盐靖高速、阜漂高速为骨架的“两纵两横”井字型高速公路网,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等开工建设,宁启铁路客货共线电气化复线改造顺利完成,北沿江高铁泰州段加快推进,扬泰机场一期扩建工程建成投运。全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江海联运中心港,泰州港共拥有生产性泊位187个,港口通过能力达1.54亿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4个,5万吨级以上泊位24个。随着从南京至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5万吨级集装箱船可满载双向通航,泰州港已由“江港”变成海港”,基本形成高港、泰兴、靖江一港三区”发展模式和以石化、能源、船舶、粮油、木材等为特色产业的“港园结合发展格局。5 .海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十
15、三五”期间,泰州搭建了“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制定泰州市标准创新奖管理办法(试行)(泰政办发201889号),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全市涉海企业自主科技创新实力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其中,亚星锚链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单项冠军企业名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主导编制了世界首个海洋系泊链国际标准,在全球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兆胜空调拥有专利150余项,并参与了相关国家标准制(修)订,其海上风电环控系统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产品”。振华海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专精
16、特新小巨人”企业。(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泰州海洋经济发展既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矛盾交织、风险增多的严峻挑战。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触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多逆风和回头浪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海洋经济外向度高,是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领域,受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更大。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人为设置各种有形和无形障碍,封堵与我国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特别是在技术合作交流方面实行硬脱钩”,使海工装备、船舶制造等海外市场开拓面临严峻挑战。三是在全球经济疲软、贸易摩擦和争端频发
17、、保护主义抬头与单边主义盛行的时代环境下念球海运贸易大幅萎缩船舶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加剧,绿色技术壁垒将直接引发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种类及数量的减少,间接增加产品生产成本。四是海洋经济在新格局下竞争进一步加剧,由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转变为国内市场竞争,由增量经济竞争转变为存量经济竞争,我市面临同质化的区域竞争压力更大。五是我市海洋经济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偏小,船舶工业产业链在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船舶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依然较低,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经济类创新平台尚处于空白阶段,海洋经济发展议事协调机构尚未建立,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要素保障有待进
18、一步完善。从面临的机遇看,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释放内需潜力,大国市场效应加速出现,高品质海洋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将极大拓展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二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在泰州叠加交汇、深入实施,把沿海和沿江的距离拉得更近,将进一步拓展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及上下游涉海设备制造的产业发展空间。三是为贯彻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沿海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系统布局“十四五”海洋产业升级新动力源,积极实施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着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彰显江海联动优势的沿江海洋经济创新带;尤其是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为泰州融入更大范围经济循环、实现海洋经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海洋经济更深层次发展动能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泰州已进入实现产业强市的攻坚阶段,扎实的制造业基础为泰州市海洋船舶工业、海工装备制造业以及涉海设备制造等海洋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泰州成功获批国家级“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为泰州市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化工及新材料是泰州传统优势产业中规模最大、
20、企业最多的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为涉海新材料制造提供有力支撑,市场前景广阔。五是泰州拥有“海军诞生地、水兵母亲城”的荣耀,与人民海军有着深厚的情谊,近200家涉海企业凭借强有力的技术研发与生产能力,在海军军工配套领域全面发展,获得多个军品生产相关资质和认证,为海军大国重器持续提供先进、优质的技术服务,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为拥有军工资质的涉海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必将成为推动泰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稳中求
21、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落实海洋强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重点,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海洋产业绿色发展为导向,打造创新引领、富有活力的沿江海洋产业集聚区,为“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1 .主动融入、协同发展。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沿江海洋经济创新带的发展,发挥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等优势条件,调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重点推进船舶工业向着智能化、高技术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打造高能级船舶制造产业集群;整合沿江港口,推
22、进海洋交通运输业向着数字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位势,初步形成资源共享、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互相促进、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协同发展格局。2 .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突出创新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有效聚集创新资源,从更大空间谋划创新要素支撑,推动海洋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区域涉海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搭建国家、省、市三级涉海创新平台,促进涉海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涉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及产业化新高地。3 .合作共赢、开放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标国际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吸引海洋资本、技术、人才的良好生态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涉海领域合作,深度融
23、入全球海洋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物流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4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涉海企业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严控涉海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探索绿色船舶发展之路,通过碳减排提高船舶能效,加快绿色船舶市场化运用途径;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港口、码头的环保执法检查,系统开展长江岸线清理整治,优化利用结构,恢复生态湿地O(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继续保持全省非沿海设区市领先地位,海洋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涉海龙头企业带动
24、作用显著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为泰州市争创省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打下坚实的基础(见表2)。1 .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增速快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到2025年,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6%,占GDP比重超过15%,海洋经济总体规模持续扩大。2 .涉海企业布局进一步集聚。推动全市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积极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跨江融合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培育涉海产业集聚发展载体,增强产业链条整合力,加强大中小企业梯度协作,形成重点突出、特色明显、错位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载体新格局,涉海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海洋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泰州市 十四 海洋 经济发展 规划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