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森林防火规划.docx
《新时代森林防火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森林防火规划.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时代森林防火规划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区位于东经106。56,一107。43北纬29。21,-30。Oy之间。地处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区居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图1区位置图二、地形畸区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一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
2、800米之间。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台地为主(共占54.4%),其次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坝(仅占L2%)。地貌格局形成条岭状背斜低山与宽缓的向斜谷地相间有序排列,而被长江、乌江河谷横断为江东、江北、江南三大片。区由于岩性和地质构造上的差异,境内呈现两类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碎屑岩广泛分布,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碳酸盐地层,属南北经向构造体系,以岩溶地貌为主,河谷多为窄谷。区境地貌类型多样,交错分布,很难准确区分,但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仍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3个一
3、级区,以及沿江丘陵、沿江低山、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后山低中山4个二级区。(-)沿江丘陵低山区:沿江丘陵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共1098.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9.8%。地貌组合为:丘陵占56.8%,低山27.2%,台地12.1%,山原、平坝占3.9%。沿江丘陵、沿江低山是该区的两个二级区,沿江丘陵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海拔500米以下地区,沿江低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西北部低山地带。(二)坪上低山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南部,共786.0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6.7虬地貌组合为:低山占50.0%,丘陵28.9%,平坝、台地、山原占2L1%。(三)后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共985.
4、3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3.5%。该区一般海拔4001200米,地面高差大,多达200700米。地貌组合为:低山占67.2%,低中山占15.8%,山原6.6%,丘陵6.4%,平坝、台地4.0%。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区和后山低中山区是后山区的两个二级区。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的中部和西北部海拔较低的地区,一般海拔300700米;后山低中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三、气候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1C,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
5、,立体气候明显。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一)气温、日照、降雨温差情况:区年平均气温:18.1C;年平均最高气温:22;年平均最低气温:15;历史最高气温44,出现在2006年;极端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9,出现在1977年。极端最低气温一2.7,出现在1962年1月3日。日照情况:区是全国日照低值中心之一。全域云雾多,日照少,19541985年间平均日照时数为1248.1小时,只占可照时数的28%。最多日照时数为1549.2小时(1956),占可照时数的35%;最少914.7小时(1982),占21%
6、。最多与最少较差634.5小时。降雨情况:区年平均降雨量1094毫米左右。根据降雨地区的降雨量的多少,分为3种类型:(1)沿江河谷丘陵区,雨量一般为10001100毫米,雨日140至150天左右。(2)坪上低山区,11001200毫米,雨日170至190天左右。(3)后山低中山区,12001400毫米,雨日170至190天。以上3类区域的雨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多。四、水文区水域面积209.27平方公里(不含水工建筑占地),占总幅员面积的7.1%。其中河流178条、水库13座、坑塘16处、沟渠L07平方公里,分别占水域面积的比重为85.44%、6.25%.7.80%0.51%o据调查测算,全区当地
7、水资源总量24.9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量,不含长江和乌江过境水流量4023.7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84.57万立方米。水境的分布和水体的循环运动,是区自然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并与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水系、水电资源、地下水水系:区境的溪河,总归长江水系。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区境北部,略成W形;乌江由南向北于城东汇入长江,略成S形。两江支流众多。按河道汇流关系分:直接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含乌江),直接汇入乌江的一级支流有10条。按溪河流域面积大小分,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2条,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19条。区境河流大多为雨源补给型,径流因季风降水而比较丰富,多夏洪秋汛,
8、暴涨暴落,水位变幅大。区水系主要有长江水系和乌江水系。水电资源:区境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4023.7亿立方米(含长江和乌江)。区境溪河自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电力工业超前发展,地方电网自成体系,电力供应自给有余。河流:境内长江流程77千米,乌江流程33千米。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乌江、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12条。地下水: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枯水期(频率75%)为1.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4.51亿立方米。区境已查明的暗河有8条,均分布在三迭系嘉陵江组灰岩中,为顺层发育;总长度27.2千米,平均每条长3.4千米,最枯总流量707.02升/秒,平均每条
9、88.38升/秒。岩溶大泉21个,正常流量为659.81升/秒,平均每个31.42升/秒。暗河及大泉总流量1366.83升/秒,占全区岩溶地下水流量的11.6%。五、土壤区境土壤根据其属性并结合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分类原则,可分为4个土类,6个亚类,18个土属,64个土种。4个土类按耕作方式划分,除水稻土外,其余3类合称旱作土。第一类: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海拔200米左右的河谷地区至IOOO米以上的低中山地区。第二类:冲积土,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第三类: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沿江丘陵区和坪状低山区。第四类:山地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500米的低中山背斜轴部。六、旅游资源(森林
10、公园、自然保护区)(一)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环境幽雅,品位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存题刻165段,是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已经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二)美心红酒小镇:位于区蔺市街道,以红酒文化为主旋律的西欧风情小镇,建有香溪廊桥、红酒中心、特色民居等景点,并配套建有生态观光园和工业展示园。(三)周易园: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与城隔江相望。中心景点为一个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人书法手迹80余幅。(四)大
11、木花谷:位于区大木乡境内,属高山花卉主题公园,占地IooOO余亩。景区内包含海棠花园、葵花园、百花园、人工湖、香草园、龙洞幽境等景点。(五)816核军工洞:全名为“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坐落在区白涛街道的深山里,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森林公园(六)武陵山大裂谷:位于区武陵山乡境内,面积约30平方千米,全长1500米长,峡谷宽度仅有25米,两壁岩石直立,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七)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区面积2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5.2%。(八)太极森林公园:位于城西南5公里处的望州关山上,是一个集森林游憩、休闲观光、森林康养为一体的
12、城郊森林公园。(九)黄草山区级森林公园:位于区西部,地处黄草山山脉中段,景区面积5055亩,公园植被型有暖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草丛、经济林等6种植被类型。自然保护区大木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生物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使许多生物得以保存和繁衍。保护区内生物资源、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十分丰富,是中低山地区罕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种质基因库。七、矿产资源区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最具优势的是石灰石资源,表内储量4亿吨以上,含氧化钙52.0%以上,适宜建设大型水泥厂和高标号水泥。区境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岩气资源丰富,页岩
13、气田从零起步,以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为依托,建立中国首个页岩气院士工作站,创新集成绿色开发为主的岩气开发技术体系,打破国外在页岩气开发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中国首个页岩气田商业开发,建成首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和勘查开发示范基地,引领国内页岩气产业快速发展。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一、行政区划区东西宽74.5千米,南北长70.8千米,幅员面积2942.34平方公里。区辖11个街道、14个镇、2个乡。11个街道: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马鞍街道、蔺市街道、义和街道。14个镇:百胜镇、珍溪镇、清溪镇、南沱镇、石沱镇、新妙镇、焦石镇、马武镇、青羊镇、龙潭镇、
14、同乐镇、大顺镇、增福镇、罗云镇。2个乡分别是:大木乡、武陵山乡。二、人口分布区2020年末全区公安户籍户数44.88万户,户籍人口114.17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50.93万人,乡村人口63.24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6%。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8.01万人,女性人口56.16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IOO)为103.3。三、综合经济区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25.08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0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679.01亿元,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462.87亿元,同比增长3.0虬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15、6.8:55.4:37.8o民营经济增加值746.91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1.0%。四、交通设施区2020年末境内公路里程达到640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75千米。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07千米。全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IOO虬全区年末机动车保有量27.67万辆,比上年增长8.2%O区属于长江上游城市,基本建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乌江高等级航道为支撑,以龙头港、清溪、沙溪、黄旗、白涛五大核心作业区为枢纽的布局,拥有港口23个,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区积极加强铁路网的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八横八纵”高铁网,主动参与市“米”字形高铁网建设,现有火车站,北站,境内拥有已建成铁路
16、3条:渝怀铁路段、渝利铁路段、南涪铁路段。区没有航空港,距主城江北国际机场80千米。五、5G通讯及铁塔(电力、通信)设施区5G基站从2020年2月初开始试点,7月份开始商用部署。据了解,截至11月底,区已建成180多个5G基站点。2021年底实现主城区、新城区还有一些大型镇街的全覆盖,2022年底预计实现全区除农村部分区域外的全覆盖,建设规模在3000个左右。第三节森林资源现状一、林地概况区林业用地面积为146307.1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15584.15公顷,占79.00%;疏林地面积378.32公顷,占0.26%;其他灌木林地面积3116.75公顷,占2.13%;特殊灌木林地面积225
17、41.42公顷,占15.41%;未成林地面积2001.04公顷,占1.37%;苗圃地面积386.18公顷,占0.26%;无立木林地面积77.12公顷,占0.05%;宜林地面积1578.91公顷,占1.08%;辅助生产林地面积643.21公顷,占0.44%。全区森林覆盖率46.9%。二、植物资源区因自然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植物种类丰富、类型多样,以常绿针(阔)叶植物为主。农作物可四季栽培,粮食作物可一年两熟和两年五熟。因古地理环境关系而保存有不少古老的珍稀植物,如秃杉、银杏、杜仲、鹅掌楸、红豆树等,以及一些蕨类植物。植物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区境植物种类据粗略统计,抱子植物(含菌类、地衣、苔群
18、、蕨类)和种子植物(含裸子、被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属40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有400种以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BAP)曾经把武陵山地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区亚热带区域。评议结论是:物种丰富,特有种多,有许多孑遗种分布,是东亚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地区分布的核心地段。三、动物资源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带农田动物群和盆地南缘中低山地带亚热带森林农田动物群的过渡地区,其特点是:南(中低山区)北(岭谷区)方种类均有,以南方为多,但稀有珍贵种少。四、名木古树资源据2017年区第二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调查数据统计,古树分布如
19、下:城区古树22株,占比1.4%,乡村古树1533株,占比98.6%o古树树种分布如下:全区古树共为31科,46属,53种。古树保护等级分布如下:全区一级保护古树16株,占比1%,其中最高估测年龄约为1800年,树种为刺柏,生长在罗云镇干龙坝村;二级保护古树80株,占比5.1%;三级保护古树1459株,占比93.9%o第二章森林防火现状与形势区“十三五”期间森林防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建防火阻隔带、消防水池、瞭望塔、营房等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了以瞭望监测系统、林火阻隔系统为主体的森林防火体系,但森林防火的手段、设施设备数量仍欠缺,人为引发的森林火灾时有发生,预防和控制重特大森林火灾能力弱。第一节
20、森林防火现状按照全国森林火险等级划分标准(详见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区全区为I级森林火险区。一、历年森林火灾情况在区委区政府坚持不懈狠抓森林防火工作背景下,近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降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区在2000至2020期间,共发生一般森林火灾43起,受害林地面积4267.4亩,起火原因人为因素占总数90.7%。详见表1。表1区20002020年森林火灾情况统计表乡镇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总计人为因素设备故障安全事故恶劣天气白涛街道314百胜镇213大木乡11314焦石镇11李渡街道22荔枝街道2114蔺市街道11龙桥街道44龙潭镇213罗云镇11马鞍街道11马武镇22青羊镇22清溪镇1
21、12石沱镇11同乐镇11义和街道11永胜林场33增福镇112总计3315443占比76.74%2.33%11.63%9.30%二、森林防火制度和组织现状(-)森林防火制度建设情况区森林防火制度健全,拥有并在全区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森林火灾预防工作方案和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根据相关规定,区划定了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区,每年1月至5月、7月至10月为全区森林防火期,除城市市区外,其他区域的林地及距林缘100米以内划为森林防火区。(二)森林防火组织管理区森林防灭火组织机构较为完善,按照相关规定,成立了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根据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府办发(2021)71号),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22、任指挥长;区政府分管林业副区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区林业局局长、区公安局副局长任副指挥长;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人武部、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经济信息委、区教委、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公安局、区民政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卫生健康委、区应急管理局、区林业局、武警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区消防救援支队、区气象局、川东电力公司分管负责人为指挥部的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应急局,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由区应急管理局、区林业局分管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街道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由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总指
23、挥,乡镇、街道行政负责人任指挥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各行政村和企事业单位任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应急办,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村成立森林防火领导小组,负责本村森林防火工作。在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上,坚持各级政府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在预防措施上,层层签订责任书(区与乡、乡与村、村与社、社与农户)。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市森林防火条例、森林草原防火督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市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落实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火情一查到底,严格落实属地责任、火源管控责任、督查指导责任、应急处置责任。三、森林专业消防队伍建设区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投入大量的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代 森林 防火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1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