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材料汇编(4篇).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材料汇编(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材料汇编(4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材料汇编(4篇)目录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19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26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探析.304.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3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坚
2、定弘扬者,始终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文化使命,并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而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能够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中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在政治立场上,人民立场与民本思想相契合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资产阶级的对立面,致力于为广大无产阶级寻找一条实现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
3、句话,为人类求解放J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全人类的解放必须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基础,并指明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解放,进而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类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以坚定的人民立场、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的博大胸怀,站在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以此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拥有了最广泛的阶级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J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并服务于广大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民本思想在中华文明发
4、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具有代表性的表达,这种影响力随着儒家文化的影响力而不断增强。尽管封建社会民本思想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之上的,它的出发点是确保统治者的“家天下”永固,在于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仍具有保障人民权益的积极作用。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直接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写入兴中会章程。从春秋战国到辛亥革命,尽管朝代、政权不断更迭,但民本思想却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不断强化。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他们之所以在思想上产生亲近感,正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近代知识分子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这种共鸣成为他们研究和宣传
5、马克思主义的内驱力,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重大论断,让我们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深切感悟中,读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与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并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旗帜鲜明地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
6、、答不答应”作为评价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努力让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把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有机融合。二、在思想方法上,实践观与知行合一相契合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以浪漫主义的笔调描绘了未来人类社会的美好图景,但由于未能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指导人类步入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最终只能沦为一种空想。马克思通过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科
7、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实现自身解放指明了正确道路。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J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局限于书斋里的理论,而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通过实践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性理论。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强调关注社会现实,利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这一观念在每个时代都发挥着历久弥新的作用,涵养“家国一体”的情怀。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希望通过有效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来达到影响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目的。正所谓:“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
8、用。”尤其是明清时期,湖湘学派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思想发展到顶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历朝历代仁人志士所弘扬,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将理论的力量转变为物质的力量,关键在于将理论作用于具体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更为直观地感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造旧世界的实践伟力,他们纷纷转向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可见,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将其“移植”到中
9、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历史智慧融会贯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三、在社会理想上,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理想相契合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并认为未来的人类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尤其是作为社会大多数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为全人类谋幸福,是马
10、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基础;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始终如一的目标。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圣贤憧憬“大同社会”,古希腊哲人期盼“理想国”,而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从哲学和科学高度,为实现这一理想指明了方向。“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J20xx年X月,在XX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和社会理想,从而也就构成了共产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探索
11、中,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换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与创新发展的历史,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顺应党和人民发展需要,持续焕发出鲜活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先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对未来社会作出了美好设想,康有为在传统“大同”理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描绘了“大同”社会
12、的具体形态:“于是时,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孙中山先生把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不断革命的重要目标,尽管仍旧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他追求“大同”的精神依然令人敬佩。可见,愈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构建“大同”理想社会的愿望就愈加迫切,“大同”在凝聚民心、汇聚民力方面的作用就愈加强大。无论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设想,二者内在的契合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同的是,“大同”理想更侧重于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想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创立者则指明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也
13、就是说,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代表着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用“大同”一词阐释共产主义时指出,中国要“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而且要“使人类进入大同境域”。毛泽东同志笔下的“世界的大同”和“大同境域”即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大同社会古老思想的结合,表明二者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等具有内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具体描述,不仅与共产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
14、同向同行,而且带有深邃的传统文化视野、鲜明的中华文明底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开了一幅大同理想历久弥新的当代图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实践性与人民性、开放性与时代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政治立场、思想方法、社会理想等方面的契合点,能够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和有机融合,在双向赋能过程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
15、新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之所以带领中国实现一系列成功并不断朝着现代化国家的方向进步,不仅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更是因为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在创造性传承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都是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思政教育以培育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及为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为根本目标,必须重视基本原理的传承和理论体系的指导。新时代背景下,此理论内涵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也愈加多样,加之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思政教育需以此理论为导向,结合具体的学情
16、实际变化进行全方位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既承载着党带领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历程,又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之间的高质量融合。从思政教育层面看,在此理论视角下的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由于双方在具体内涵及表现形式方面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再加上思政教育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指导,所以创新势不可挡,同时以理论引领教育的创新,不仅是夯实教育根基、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教育而言,也需要理论对教育内容的持续引领,因此在此理论视角下进行创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大学生层面看,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二十大 精神 融入 高校 政工 材料 汇编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2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