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申报指南.docx
《2023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申报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申报指南.docx(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附件2023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申报指南项目一、新型新冠病毒常态化防控研究课题1:新冠变异株感染干预措施临床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最新流行的新冠奥密克戎XBB变异株研发的新型疫苗开展临床研究,探索新型新冠变异株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效果。通过临床研究方案设计、现场选择、受试者招募、队列随访等,完成相应阶段的安全性观察和生物样本采集,开展安全性、免疫原性评估等,并评价新型新冠疫苗在真实世界的免疫效果。考核指标:根据前期资料确定各地流行的新冠奥秘克戎感染谱,选择合适的研究现场,完成400例以上人群临床研究,探索完成新型新冠疫苗接种后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变异株特异性中和抗体的阳转率、几何平均增
2、长滴度(GMT入几何平均增长倍数(GMI)等指标,通过开展此项临床研究,推动对新冠奥密克戎重要后代谱系XBB,BE7等均具有较高免疫保护效果的重组新冠疫苗上市。课题2: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感染与转化研究研究内容:回顾性研究中医药“集束化”干预措施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中的主要证候分型、有效方剂和中医适宜技术等;基于新安固本培元理论,在后疫情时代,构建肺-脾-肾轴气理论体系,研究“长期新冠肺炎”患者的症候特点与免疫学特征、中医疫病的辨证诊疗方案等。考核指标:完成500例左右的多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获得临床研究报告1份;形成基于新安固本培元理论的疫病特色防治方案1份;申请防治疫病的特色中药
3、医院制剂12种。项目二、职业有害因素暴露与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精准防控研究课题1:职业有害因素暴露所致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内容:关注职业有害因素对人群体内慢性炎症环境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索职业有害因素与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联。运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如基因检测、表观遗传学分析、蛋白质组学分析等,分析职业相关人群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生命信息流的传递和表象呈现过程,揭示职业相关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或基因水平致病过程。考核指标:阐明职业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变异、表观遗传修饰等方面分子通路或新的分子机制不少于2个。课题2:职业因素暴露所致的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作用机
4、制研究研究内容:利用动物和细胞暴露模型,解析炎症免疫反应与暴露因素及暴露剂量和时间的关系;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基于职业暴露因素诱发的局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炎症反应中免疫细胞的特征及异质性、关键免疫细胞的功能、关键靶点及调控通路。考核指标:构建尘肺合并脑炎症的动物模型,揭示控制职业暴露因素诱发的肺与脑炎症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1个、关键靶点及通路不少于2个。课题3:多组学技术驱动下的职业相关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精准预防研究研究内容:基于系统生物学和整合生理学的理念,整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多组学交叉融合理论与技术方法,筛选职业相关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尘肺
5、等)诊断、治疗和预后相关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进一步验证并评价相关候选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准确度和可行性。考核指标:明确不少于2个及以上与职业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尘肺等)早期预警筛查相关的临床应用生物标志物,申请预警生物标志物相关国家发明专利1项。课题4:炎症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肺纤维化进展与尘肺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内容:基于多组学多维度大数据,研究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肺纤维化始发和进展阶段的关键节点;通过Lasso回归、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尘肺风险预测模型,识别早期潜在风险人群,完善尘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管理流程。考核指标:发现至少2个常
6、见炎症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肺纤维化始发和进展阶段的关键生物标志物;构建不少于2个尘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且尘肺病预警准确度大于80%,申请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相关领域国家发明专利1项。课题5:职业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转化与成药性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依托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平台,开展类风湿性关节炎创新药物1期以及国内、国际多中心H-III期药物临床试验,为创新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新药临床转化提供支撑。考核指标:完成类风湿性关节炎I期药物临床试验1项,牵头开展省内多中心m期药物临床试验1-2项,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设易于推广的开展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GCP平台建设标
7、准。课题6:职业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和治疗新靶点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探索免疫生物治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和关节内药物递送载体引导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新方法、新靶点和新方案,优化并革新现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系统性提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水平。考核指标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1套,建立1套面向基层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诊疗技术并在临床进行应用评价。课题7:职业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康复和预后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研究职业因素暴露相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和预后评估新的靶向药、多组学生物标志物和临床前期多途径干预,为
8、患者提供个性化、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综合康复治疗和预后的新方法,提高患者预后水平和生存质量。考核指标:至少建立1套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且适合基层应用的康复治疗新方案,并评估和验证新方案的可行性。项目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优化诊疗体系研究课题1肺泡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和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在ARDS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基于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在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探索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为临床ARDS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潜在作用靶点。考核指标:确立1-2个有关ARDS发生的新理论,用于指导ARDS的防治。课题2:ARDS生物标志物筛
9、查和早期诊断技术的开发研究内容:筛选能早期预测ARDS发生及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建立多模态风险预测模型,开发ARDS早期识别和预警体系分析检测芯片。考核指标:确立并验证1-2种能早期预测ARDS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开发早期识别和预警体系分析检测芯片及临床诊断软件1套。课题3:ARDS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评价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开展12种ARDS治疗药物的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生物等效性试验或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效果评价。考核指标:完成Il-In期药物一致性评价试验1-2项,参与多中心11-IH期临床药物试验1-2项,建设创新药物临床评价研究技术示范平台。课题4:多维度ARDS分型为导向的
10、精准治疗策略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研究内容:基于危险因素的差异,系统研究以临床分型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路径,建立以多维度ARDS分型为导向的精准化救治体系。考核指标:制订适合我省患者的多维度、精准化分型体系,建立基于疾病分型的差异化救治策略并推动成果临床转化,并完成1项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验证研究。课题5:基于移动监测数据的ARDS预警和治疗策略研究研究内容:研发基于移动监测数据的ARDS预警管理系统,开展面向基层的创新诊疗技术应用评价研究,推广与示范ARDS分级规范化诊治流程。考核指标:建成安徽省多中心ARDS患者临床信息和生物样本数据库,研发移动预警管理软件1套,
11、向基层医院推广2-3项临床技术。课题6:新型呼吸支持设备和气道管理工具的研发(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新型呼吸支持设备和气道管理工具,完成验证分析与临床评价。考核指标:完成1-2项创新型气道管理工具的原型开发与优化设计、临床效果验证;实现1项创新专利产品的技术转让转化,并申报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课题7:ARDS继发感染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策略研究研究内容:基于基因组学技术,解析ARDS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细菌耐药分子机制,探索可能有效的临床治疗策略。考核指标:阐释1-2个ARDS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机制并制定相应治疗策略。项目四、
12、心血管影像在心肌病早期精准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课题1: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遗传学心肌病早期心肌受累的多中心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研究内容:基于安徽省影像云平台、安徽省影像医联体和安徽省影像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利用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探索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和心肌应变等定量参数在亚临床期遗传学心肌病形态学异常、功能学异常、微循环障碍、心肌纤维化早期识别中价值,寻找遗传学心肌病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可视化影像学标志物。完善临床表型、全基因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检测,建成多组学队列。考核指标:构建安徽省多中心不少于300例遗传性心肌病队列,包括临床、实验室、影像和代谢等组学数据。课题2:心
13、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心肌早期受累识别中的研究研究内容:探索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和心肌应变等定量参数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心肌病形态学异常、功能学异常、微循环障碍、心肌纤维化早期识别中价值,寻找早肝豆核变性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可视化影像学标志物。考核指标:揭示早肝豆核变性患者心脏临床功能异常及亚临床异常的发生率,发现1-2个基于心脏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学标志物,开展并推广多模态心脏磁共振在早肝豆核变性患者心肌损伤早期识别中的临床应用。课题3:心脏磁共振压缩感知技术在缺血性心肌病无对比剂冠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内容:通过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3.0T快速、无对比剂冠脉MRA技术评估缺血性心肌病
14、冠状动脉狭窄,进一步优化检查序列、提高诊断效能,为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特别是肾功能不全、孕妇、对比剂过敏等特殊患者,提供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考核指标:明确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3.0T无对比剂冠脉成像的最佳加速因子,开展无对比剂冠脉MRA的临床应用。课题4:基于心脏磁共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肌损伤早期识别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探索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和心肌应变等定量参数在亚临床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肌病形态学异常、功能学异常、微循环障碍、心肌纤维化早期识别中价值,寻找早SLE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可视化影像学标志物。考核指标:揭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脏临床功能异常及亚临床异常的发生率,
15、发现基于心脏磁共振识别的亚临床状态SLE心肌炎性改变与血清抗体谱的相关性。课题5:基于人工智能的磁共振心脏心肌时空变化智能表征技术在无对比剂成像方法的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利用人工智能构建基于心脏磁共振的心肌时空变化表征与疾病信息的非线性映射,实现心肌疾病无对比剂辅助诊疗。研究心脏特性驱动的时空变化模型的构建,呈现心肌运动场。研究时空变化表征的自适应融合和映射,构建表征与诊疗结果的精准映射。考核指标:在超过200例患者数据上验证并应用所研医疗人工智能方法,心肌梗死无对比剂辅助诊疗准确度70%,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完成省内至少2家三甲医院实际临床实践,并申报临床试验批件。课
16、题6:基于心脏磁共振的酒精成瘾患者心肌损伤早期识别研究研究内容:基于已经建成的酒精成瘾患者的队列,完善临床表型,通过心脏磁共振识别酒精性依赖患者早期心肌损伤,筛选出酒精性心肌病识别的影像学标志物,指导临床决策治疗。考核指标:明确基于多模态CMR在酒精成瘾患者心肌损伤早期识别应用价值,筛选2-3个酒精成瘾患者亚临床心肌损伤早期预警的影像学标志物。课题7:心脏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在肥胖患者心肌受损的识别研究研究内容:构建肥胖患者队列,完善临床表型,通过心脏磁共振分析肥胖患者的心脏形态、结构、功能改变,评估肥胖患者心肌损伤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考核指标:揭示肥胖患者心脏临床功能异常及亚临床异
17、常的发生率,阐明肥胖亚型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及磁共振功能和组织学特征,指导临床决策治疗。项目五、感染性疾病精准防控和干预策略研究课题1:基于肠道微生态探索多重耐药菌新型治疗策略临床研究(青年医生课题)研究内容:构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菌感染不同肠道菌群背景的小鼠模型;运用多组学联合的方法阐明肠道菌群与小鼠细菌性肺炎固有免疫的关系;构建Lamtor2,Hif-Ia等关键基因敲除的细胞系和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进一步明确该基因在“肠-肺”轴中的功能。探索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固有免疫系统之间的免疫调节机制转化为有益的应答反应,进而获得临床上有效控
18、制耐药菌感染的新型策略。考核指标:阐明肠道微生态通过固有免疫调节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制,筛选12个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型抗菌药物靶点。课题2:病毒性肝炎全病程管理平台的优化和随访队列的建立应用(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研究内容:基于互联网+慢病随访管理系统和Al人工智能随访,收集多中心、大样本HBV人群口服核甘酸类似物治疗和干扰素治疗随访的临床资料,通过采用新型肝炎标志物和新型肿瘤标志物建立长期随访队列,分析新型肝炎标志物和新型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建立干扰素治疗疗效的预测模型和肝癌风险预测等模型;在我省不同级别医院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验证其预测效能,并向全省推广应用。考核指标:建立基于互联
19、网和AI智能随访的病毒性肝炎全病程管理平台,建立干扰素疗效预测模型和肝癌高风险人群的早期预警体系。课题3:基于正向调控内源性干扰素抑制慢性HBV感染的机制研究研究内容:通过构建HBV转基因,FBXoIl和FBXo32条件敲除小鼠和相关HBV模型细胞,结合分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和免疫学手段,探索FBXe)Il和FBXo32蛋白如何激活内源性IFN-I信号通路,抑制HBV病毒复制进而重塑肝脏免疫微环境的分子机制,最终提高乙肝患者的功能性治愈率。通过临床干扰素治疗患者进行验证,探索上述FBXOl1/FBXO32蛋白在预测干扰素疗效中的潜在价值。考核指标:筛选1-2种新型免疫调节治疗慢性HBV感染的新
20、靶点。课题4:乙型肝炎临床治愈预测模型及治疗方案优化研究研究内容:收集多中心、大样本HBV人群干扰素治疗随访的临床资料和血清样本,通过采用新型肝炎标志物建立对照研究,分析新型肝炎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建立干扰素治疗实现功能性治愈的预测模型。并通过给予不同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联合治疗方案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优化乙肝临床治愈的治疗方案,在全省推广应用。考核指标:建立1个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前的疗效预测模型和1种慢乙肝临床的新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课题5:疑难危重症感染病原学新型快速检测方法创新研究研究内容:建立不明原因发热和疑难危重细菌感染患者队列,通过与血培养结果比较,明确高通量测序检测、微液滴
21、数字PCR检测等新型病原学快速检测方法对疑难危重感染患者病原诊断的差异,建立新型高效且医疗费用较低的新型病原体快速检测技术。考核指标:阐明新病原检测技术对感染性疾病病原精准检测的效能。课题6:新发传染病抗病毒治疗方案和临床预后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各种新发传染病,开展不同抗病毒药物对降低疾病临床重症化的效果差异研究,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筛选重症患者继发细菌真菌感染的早期预警因子,用于临床早诊断早干预;探索益生菌对新发传染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降低病情重症化的作用和机制。考核指标:明确新发传染病患者病情危重预警指标,制定临床诊疗路径,进行多中心临床推广验证与应用。课题7:感染性疾病相关新药临床应用
22、评价(药物临床评价课题)研究内容:通过对新上市抗病毒药物或抗细菌感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开展前瞻性临床抗感染药物对照试验,进行临床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考核指标:牵头完成多中心IV期临床药物研究1项,参与III期临床药物研究1-2项。项目六、脊髓损伤功能重建的临床转化研究课题1: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类器官模型研究研究内容:围绕临床脊髓损伤再生障碍特征,建立脊髓损伤类器官研究模型;基于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等学科与交叉学科的新技术,探索类器官移植实现脊髓损伤后组织再生修复关键环节的技术路径。考核指标:建立优化的脊髓类器官研究模型和移植治疗方案,突破移植类器官-宿主整合障碍、血管化障碍、在体
23、发育障碍等1-2项关键技术瓶颈。课题2:脊前损伤再生修复的多维信息解码研究内容:综合应用生物学与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解析脊髓损伤后功能细胞响应及再生修复终止的调控靶点;鉴定再生修复过程中的功能细胞及其发育特征,阐释协同修复组织愈合和轴突再生等关键环节;解析损伤微环境各组份对再生修复的调控作用和关键分子机制。考核指标:在分子和细胞水平解码脊髓损伤微环境中1-2种细胞组份对再生修复的调控作用,证实1-2个干预靶点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课题3:脊髓损伤微环境中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的代谢小分子的鉴定及靶向新策略研究内容:分析鉴定脊髓损伤后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的代谢小分子对功能重建的调控作用,探索代谢小分子对脊
24、髓损伤后瘢痕形成、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表观遗传角度分析代谢小分子对再生修复过程中的功能细胞的调控作用。考核指标:鉴定出1-2个对脊髓损伤功能重建有调控作用的小分子代谢物,并从表观遗传角度深入解析相关作用机理,提出1-2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靶向代谢小分子的干预新策略。课题4:探究脊髓损伤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障碍的机制研究内容:解析脊髓损伤修复再生障碍的细胞分子机制;探讨缺血、炎症、纤维化等不同病理状态下,血流重建、生物力学等因素对脊髓损伤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过程的影响和机制;基于临床样本,探索免疫、代谢等改变与再生修复障碍的关系及机制。考核指标:解析1-2种病理微环境组份对再生修复和功能重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安徽省 临床医学 研究 转化 专项 申报 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2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