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一个研究框架.docx
《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一个研究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一个研究框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一个研究框架张晓晶I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些赋予了新时代金融发展的使命担当。探讨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通过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的考察,深入剖析了金融发展对不平等的影响机制:适度、规范的金融发展有利于减轻不平等,但金融压抑和过度金融化都可能导致不平等加剧。金融压抑与金融赶超(以及金融化)并存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特色”,二者都或加剧不平等。金融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需要着力于以下五点:一是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避免过犹不及;二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住
2、有所居;三是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四是发展普惠金融,使低收入群体也能分享增长红利;五是重视金融科技的双刃剑效应,推进金融科技向善。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化财富与收入分配共同富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于金融的诟病不一而足。占领华尔街运动把金融业的膨胀视作贫富差距的罪魁祸首;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用大量的经验数据表明“资本又回来了”;近些年来金融科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财富积累模式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化效应。国内关于经济脱实向虚、金融异化与乱象、资本野蛮生长与无序扩张等的批评也是层出不穷。金融当然不只有这样消极的一面。强调金融革命如何助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国金融之不发展如
3、何导致了所谓“中西大分流”以及后发赶超中的金融推动作用的学者不乏其人,他们说的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金融”。金融的功过可谓见仁见智。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系列带有灰暗色调的金融叙事更多地指向分配不均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增长),却有着特别的启示:如果希望金融向善,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减少而不是加剧不平等,促进包容性发展和共同富裕,就需要把握金融特性,明确金融定位,推进金融改革,重塑金融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些赋予了新时代金融发展的使命担当。探讨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1
4、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邮政编码:100710,电广邮箱:。感谢匿+稿人的意见.本文受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研究”的资助,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宏观经济稳增长与金融系统防风险动态平衡机制研究(19ZD095)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宏观金融网络视角下的合意杠杆率研究(19AJLoo6)的资助。一、简要文献回顾金融,最朴素的理解,就是跟钱打交道,与穷人无关。而现代金融的“嫌贫爱富”是由金融的自身逻辑决定的-它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挑客户、设门槛、索抵押,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有时也为了减少成本),好让自己能活下去,追求商业可持续性。这样一来,金融研究俨然成
5、了富人经济学。让金融来关照穷人,促进共同富裕,不啻于南辕北辙。从另一个角度,金融作为撬动现代经济增长、助力财富创造和积累的重要杠杆,当它把穷人拒之门外的时候,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金融不仅仅是与共同富裕无关,而且是加大贫富差距的因素。当然,我们也可以找到金融向善、服务穷人、促进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但总感觉这里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由金融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还很曲折。正是这些“有道理”但同时乂相互冲突的观点,促使我们深入思考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金融如何影响不平等?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但长期以来被学术界所忽视的主题。早期不平等问题被西方主流经济学所消解。比如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土地获
6、得地租、资本获得利息、劳动获得工资,各得其所,因此不存在分配问题。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提出各生产要素根据各自的贡献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市场的效率和完美,论证了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伟大。但由此也使得对于收入不平等的讨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框架中失去了位置。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金融不过是“面纱”,不会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增长产生实质性影响。鉴于货币金融的影响是“中性的”,也就鲜有关于金融如何影响不平等的讨论。金融发展的分配效应一直被隐含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之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真正关注。这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发达经济体贫
7、富差距的持续扩大有关。揭示金融与不平等关系的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分别是BanerjeeandNewman(1993),GalorandZeira(1993),以及GreenwoodandJovanovic(1990)o前两篇论文认为更发达的金融市场将减少收入不平等。而第三篇论文则认为金融发展和不平等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在金融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收益较小,从而收入不平等加剧;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更多的金融有助于减少收入不平等,主要理论机制是:信贷可获得性的提高允许更多家庭的选择和决策可以基于支出的合理安排,而不受继承财富的影响。而EPStein(2005)等人所开创的金融化(Financ
8、ialization)研究,主要基于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指出金融化导致了不平等。PhilipponandReshef(2012)发现,1980年以来金融部门扩张是美国收入差距持续大幅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Shakhnov(2014)基于美国数据也发现金融发展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Brei,FerriandGambacorta(2018)实证研究了金融结构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1989-2012年间97个经济体的数据,发现二者关系并不是单调的。一方面,在金融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更多的金融减少了收入不平等;另一方面,在金融发展到一定高度,如果基于市场(market-based)的金融扩
9、张,不平等性就会加剧;而如果通过银行贷款的金融扩张,不平等性则不会扩大。世界银行(Demirg-KunandLevine,2009)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ihak等,2020)也对金融与不平等问题展开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他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影响不平等的机制较为复杂;金融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增长以及减少不平等,但无论是金融压抑(过度管制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育)还是金融过度发展(如金融化)都可能导致不平等加剧。相较于之前的文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文献对于金融的负面影响(特别对分配的影响)关注较多。二、金融与收入不平等:微观视角金融影响不平等的机制有很多,本节从微观个体出发展开讨论
10、。就个人来说,收入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人力资本获得工资,另一个是通过拥有资产获得资本收益。即y(i,t)=h(i,t)w(i,t)+a(i,t)r(i,t)(1)其中,y(i,t)为收入,h(i,t)为人力资本,w(i,t)为工资,a(i,t)为资产,r(i,t)为资产收益。资产的引入,可以更充分地反映金融的影响。首先,信贷市场不完善带来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假定存在一个完善的信贷市场,高能力者一般都会获得好的教育,而无论其父母是否富有。从而人力资本h(i,t)就只是个人能力e(i,t)的函数。这样,教育资源的分配就会实现社会有效配置-由于能力回归均值,个人可以通过借贷来资助教育,初始的代际
11、财富差距也就不会持续(Demirg-KUnandLeVine,2009)。但现实世界中,由于信贷市场不完善(比如,并不是所有想上学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贷款),受教育年限就受到父辈财富的制约。结果是,人力资本积累h(i,I)就不仅与个人能力(e(i,I)有关,也和父辈财富(a(i,t-l)有关。即(2)式:h(i,t)=he(i,t)+a(i,t-l)(2)这里隐含的机制是:信贷市场的完善,将有利于缓解因为父辈财富不平等而带来的个人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差距。人力资本积累特别是教育方面的平等,实际上讲的是机会平等。而父辈财富(意味着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往往是影响机会平等的重要因素。这里探讨信贷市
12、场完善一定程度上能突破父辈财富的制约,促进人人享有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是金融有利于减少不平等的重要机制。其次,资产(财富)差距会加大收入差距.接下来探讨个人拥有资产带来资产收益。即(1)式中的a(i,t)r(i,t)项。一方面,资产差距来自于收入差距的积累(包括对父辈财富的继承),另一方面,资产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首先,有无资产决定了有无资产收益。除了工资收入,资产收益也是个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而没有资产就使得他们无法分享增长所带来的资产增值收益。其次,资产的差距(即a的大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资产收益率r。例如,与高回报投资(包括高回报创业活动)相关的最低投资要求或
13、固定成本,意味着更富有的个人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即3r(a(i,t),t)aa(i,t)0,这会使得不平等永久化。资产差距因为金融的影响(作用于资产收益率r)会被进一步放大,并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第三,资产贫困陷阱。针对收入贫困,OliVerandShaPirO(1997)最早提出资产贫困概念。HavemanandWolff(2004)发展了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家庭或个人拥有的财富类资源不足以满足他们的“一定时期”的“基本需要”,那么这样的家庭或个人就可以界定为“资产贫困”(assetp。Verty)。前面提到,资产分配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特别是,在一个不发达的金融市场上,资
14、金供给与需求机制形成一个怪圈:越是资产贫困者,越是不能积累资产进行投资,他们仅有的储蓄会成为资产富裕者投资的资金来源。这样,贫穷会成为贫穷的原因,形成“资产贫困陷阱”这样的恶性循环。此外,资产贫困者还被体制所排斥,不能分享现行制度的好处。由于穷人没有资产,政府有关家庭资产积累的规定,对房屋资产、退休金和遗产的税收优惠、激励和补贴政策不可能惠及穷人。例如,用于支持房屋所有和退休养老金的税收支出,正在充分和直接地使至少三分之二的美国家庭受益。相反,非房屋所有者和没有福利的受雇者则没有参与到这些制度化资产积累的主要形式之中(迈克尔谢若登,1991)。以上这一简约的分析框架,揭示出金融在持续不平等理论
15、中起着核心作用。金融市场摩擦(信贷市场不完善)和金融嫌贫爱富的本性(如准入门槛的设置),影响到财富、人力资本积累和投资机会的代际传递,而这反过来又决定了不平等的持续性。三、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宏观视角上节关于金融如何影响收入不平等的讨论主要是微观的、静态的,同时也是高度简化的。本节从宏观、动态视角进一步讨论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充分展示在一系列金融制度与政策安排下金融发展影响不平等的复杂性,而大量的实证分析也使二者的作用机制从模型走向现实。在展开本节讨论之前,首先需要对金融发展作出界定。毕竟,当一些人在说金融有利(或不利)于缓解收入不平等时,他们所说的金融可能并不是一回事。这里,我们借鉴国
16、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法,把金融发展概括为三个层次的内容:金融深度(及金融化),金融包容性,以及金融稳定性(CihAk等,2020)o(一)金融深度、金触化及其分配效应金融深度(financialdepth)包含两个维度:一是金融部门规模占总体经济规模的比重,一股由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市场资本化(股票市值)水平、债券市场规模,以及衍生工具规模等构成;另一个是金融市场的深度,一般是指金融工具(产品)最初开价与最后成交价之间的差额大小。金融深度衡量金融发展处在某个水平。相较而言,金融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和金融机构在国内外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Epstein,2
17、005)。金融化不同于金融深度,并且也不同于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金融深化刻画的是一个经济体通过减少管制、推进市场化,摆脱金融压抑的束缚,带来金融发展,这往往发生在一个落后经济体中;而金融化,并非简单的金融深度的提高,而是指越过了适度区间,金融发展过度了,这往往发生在成熟市场经济体中(但也不排除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早熟”)。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化”事实。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大大推进了经济的金融化发展,体现在银行业去管制化、金融业集中、机构投资者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股东价值运动以及新自由主义政策模型的主导等方方面面,全球金融资产与债务急剧
18、扩大。金融稳定委员会最新报告显示(FSB,2021),截止到2020年底,全球金融资产规模(包含中央银行、存款类机构、非银行金融中介、公共金融机构等)已经达到468.7亿美元,而2004年的时候还远不到200亿美元(参见图1)o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公共金融机构存款银行图1:全球金融资产与结构资料来源:FSB(2021)o根据资产负债表,经济体中的每笔债务一般都有对应的资产,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债务角度来观察全球的金融化发展。国际金融协会(IIF)的数据显示,全球债务(包括金融部门的负债)在2000年底还只有84.4万亿美元,而到了2021年二季度已经攀升到接近300万亿(296万亿)美元。更长
19、时段的数据显示(见图2),1950-2011年,无论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还是发达经济体,国内私人部门信贷占GDP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其中发达经济体尤甚。新兴经济体私人信贷占比,由1950年的不到20%上升到2011年的50%左右;发达经济体由不到60%上升至IJ2011年的160%。若将数据更新到2020年底2,则新兴经济体私人信贷上升到149.9%,发达经济体上升到178.1%o加入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之后,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杠杆率2数据来源于国际金融协会(11F)。更进一步攀升到2504%和426.1%;换话说,私人信贷分别是GDP的2.50倍和4.26倍。图2:全球国内私人部门信贷占GD
20、P比重(19502011)资料来源:Reinhart等(2012)。2.金融化带来的分配效应.金融化带来强烈的分配效应:金融从业者工资与金融业利润大幅提高、食利性收入快速攀升以及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首先,金融从业者工资与金融业利润大幅提高、国民收入(财富)向金融部门转移。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中,金融行业平均工资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且差距一直在扩大。Philippon(2012)测算了美国金融业的超额工资(见图3)。所谓超额工资,就是高出基准工资的部分。图3表明,大萧条之前,特别是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超额工资上升非常快,高于基准工资40%以上。之后较快地回落,二战以
21、后一直到1970年代末,大体上是一个回落的过程,到1980年左右甚至已经低于基准工资了。但此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推进,这个超额部分越来越高,到2005年,已经高于51%。超额工资反映出随着金融化,金融从业者获得了更高的工资收入,从而加剧了不平等。图3:美国金融从业者超额相对工资资料来源:Philippon(2012)。金融业利润占国内利润比重也大幅提升。还是以美国为例。1948年金融业利润占比不到10%,之后有所上升,在1970年代初达到一个高点,但也不到20%,之后回落,1980年代初已经到10%以下。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金融业利润占比大幅攀升,到2005年达到一个高点,超过了40%(见
22、图4)。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高峰时期,金融部门的利润大幅下跌,但很快就又回升了。图4:美国金融业利润(不包括美联储)占国内利润的比重资料来源:Johnson(2009)o金融业的超额工资与超额利润,造成国民收入(财富)向金融部门的转移。相关估算显示,这一转移规模是巨大的。1995-2015年,英国金融业超额工资与超额利润合计达到6800亿英镑,占到2015年英国GDP的37.1%,1990-2005年,美国超额工资与超额利润达到3.68万亿美元(Baker等,2018)o进一步的估算显示,自1980年以来,大约5.8万亿到6.6万亿美元被转移到了金融部门(唐纳德托马斯科维奇-迪维等,20
23、15)o其次,食利性收入快速攀升,挤压了实体经济部门收入。食利性收入(rentierincome,也译作食利者收入)一般是指来自金融资产的收入3。金融化发展推动了食利性收入占比的上升。表1显示了从I960到1990年代末,美国、荷兰、英国、日本和德国的食利性收入份额的变化。尽管不同经济体食利性收入份额在以上考察的40年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但仍然有如下几个发现:首先,总体上,食利性收入份额处在一个逐步上升的态势。金融自由化大发展的1980-1990年代,恰恰是食利性收入份额占比很高的年代,此后有所回落,但幅度并不是很大。其次,荷兰从经济规模上只能算一个小国,但金融化程度非常高,体现出小国大金
24、融的特点。第三,以1990年代为基准,各国食利性收入份额占比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是美国、荷兰、英国、日本、德国。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金融发展的特点。基本上仍然是美英、日德两个阵营:美英以市场为主导,金融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而日德以银行为主导,金融化程度就没有那么高。表1不含资本利得的食利性收入份额(10年平均,%)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美国14.8122.4738.2633.49荷兰一-13.4718.6920.97英国3.976.3310.8514.16日本9.0012.3014.2711.22德国2.985.027.837.43资料来源:Power,Epstein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 发展 共同富裕 一个 研究 框架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26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