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docx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一、教材分析马的,世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包括四项内容: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是关于马的四个层面的文化研究或者曰文化追踪。由于上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积累有限,可以主要侧重于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两项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其他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进行探讨。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1 .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马的世界的精彩博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2 .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交谈、说讲、论辩)训练,培养学生倾听、
2、表达、应对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尊重别人的习惯,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质。首先要教会学生倾听,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一步。会听:要认真听,能抓住对方说话的关键,了解别人的意图,这样才干积极应对,更好的与别人交流认真、耐心的听:养成尊重、关心别人的习惯,才干更好的与人交际。其次是教会学生说。敢说: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为了使学生饶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口语交际中去,通过展示图片、教师亲切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积极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会说: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培养学生描述的能力,力求语言生动,感情充沛。通过辩论、互评、师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
3、、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其基本特点是听说双向互动,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双向互动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真正交流起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才干使口语交际活动不断深入地进行下去。本堂课想通过小组合作看图说话、辩论、互评等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3、通过讲名马的故事,了解名马的成语,学习马勤劳、忠诚、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导入提问:1、那中动物可以参加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马。2、中国旅游局将哪一件艺术作品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甘肃出土的东汉时代的雕塑作品马踏飞燕。3、国际标准的铁路轨距是Io435米,你知道这个数字从
4、何而来?是古罗马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也就是说马屁股的宽度是国际标准铁路轨距的祖先。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却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有一种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这种动物就是马。我们一起来读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二、文字中寻觅马的源头(一)导语:马的世界丰富多彩,先让我们在文字中寻觅马的源头,认识马这个字。全班同学从中间分开,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任务:1、列出十个以上以马为偏旁的字并了解其意思。2、想一想,这些字与马有什么关系?B组任务:1、至少列举八个含马字的成语。2、明确这些词语的含义,思量它们表现了马的什么特点?有关马的成语中,
5、褒义词多,还是贬义词多?为什么?人们就在马身上寄托了许多夸姣的感情:勤劳、聪明、忠诚、憨厚、善良,还有我们民族精神:奔腾不息,勇往直前。(二)一分钟速记成语,看谁记得多!(三)列举生活之中还有许多与马有关的习惯用语三、历史中寻觅马的足迹讲一讲能体现马的精神的故事1、 你知道哪些历史上或者传说中的名马?欣赏三国演义中的卢马救主人的录相。学生复述。教师引导。怎样能把故事讲的吸引人,感人?(板书:讲故事:抓要素+细节+想像+投入感情)2、作文也应该注重细节描写,才干做到以情感人。下面请同学们再准备一下,根据以上方法把其他的名马的故事讲个大家听。你喜欢哪一个,就重点准备哪一个。3、请学生讲故事。这些故
6、事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马的这种忠贞、诚信、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所傲视的,就不仅仅是它的同类了。四、艺术中寻觅马的俊美1、有关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最喜欢哪一件作品?2、欣赏一下徐悲鸿的六骏图。你看到的是一群怎样的马?你联想或者想象到了什么?3、来欣赏一下不朽的艺术作品,回顾一下马不平庸的历史。(看图片)五、讨论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马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你认为,它的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自由发言。作业:以马人类无言的朋友或者马,我为你哭泣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恰当引用一些自己采集的资料,_应不少于500字。教学设计方案篇2教学前思:1、一年级学生擅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
7、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所以在理解字词时,我采取多种形式:看图理解、听音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等,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2、学生的个性能力不同,所以在指导学生认记字形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学生喜欢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背,让学生体味到江南的漂亮,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预定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漂亮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排中游流唱两岸树苗绿江南,等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划和三个偏旁。3、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
8、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认识笔划偏旁和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1、采集学生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布置在教室里,课前介绍;2、清越的古筝音乐;3、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江南是十分漂亮富饶的地方,能爱慕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绿油油”朗读时应读成1Uyouyouo3、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课前
9、谈话:先借助课件,演示江南水乡的漂亮体面:在景色秀媚的江南水乡,一个穿着红衣裤的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河水清清,鱼儿在水中嬉戏欢跃;两岸树木茂密,鸟儿在林间飞舞歌唱,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O近处,绿油油的禾苗一望无际;远处,几间青瓦白墙的房屋若隐若现。(音乐欣赏)(一)、悟江南一、直接导入。1、师:小朋友们坐过竹排吗?(板书:竹排)(如果有,请他来说一说,再出示课件。如果没有,就直接出示课件“竹排”。学生看图理解,随机正音:排)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小小竹排画中游。(指名读课题,正音,读得美些。)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1、学生自由读课文3分钟。A、教师巡回,随机正
10、音。(圈圈读读你认识的字,当小老师念给全班同学或者同桌听;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认认字。)B、指名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再次读一遍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3、四人小组交流问题,能在小组中解决的就直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待会儿全班交流。三、交流问题。(在充分预设可能浮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词语方面的问题:顺水流:可以请学生边读句子边用手势表演,然后自己读句子做手势最后共同边读边表演。树木密:先请学生说说,再出示课件,让学生懂得这是指树木多,枝叶茂密,一棵挨着一棵。出示树木“密”和“疏”进行比较。禾苗:你见过禾苗吗?(见过,就追问:在什么地方?是什么颜色的?没见
11、过,就带孩子们看看禾苗的图片。)最后,都引出:绿油油。你还见过绿油油的什么?江南鱼米乡: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鱼儿游)哪个地方告诉我们这儿稻米多?(禾苗绿油油)(课件出示)学生读有关句子。?有关课文的问题:小小竹排在哪里游?学习最后一句。(积累:风景如画)为什么说江南鱼米乡?学习2、3、4句,随机理解词语: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方法同上)为什么小竹排在画中游?全班讨论,引出江南好体面,就像一幅画。从而学习2、3、4、5句。随机理解词语: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方法同上)小结:江南的小河多,有许多鱼虾,种了不少水稻,是个特产丰富的地方,所以称为鱼米乡,那里的景色十分美,人在其中就像走进画中一样
12、,所以就说“小小竹排画中游”。(积累:鱼米之乡)教学设计方案篇3【教学过程】一、猜题中揣意1.填空:(板书“风筝”,齐读)说说有些什么样的风筝?(自由的、漂亮的、栩栩如生的)2.猜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课题赋予的是“理想”一词,请大家猜测一下,课文会赋予风筝什么含义呢?【设计意图】题目往往是一篇的眼,而又往往被学生忽略,猜一猜,揣摩一下,可感知题目的精心,也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在习作上的通病是不会精心取题,不懂得涵蓄地将题目与的主题融合,所以平时的阅读教学应充分关注这一点,适时利用教材的优势顺势引导。二、浏览中明构1 .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看看内容与我们的猜测相同吗?2 .明确内容。
13、是写什么的?(写人)写人的却以物为题,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课文,有什么特点?(物与人之间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 .浏览课文。写人的普通通过事来表现,写了哪几件事?概括事例:笑谈腿疾;板书;放风筝。归纳分段:前两件事可归在一起,同为刘老师的“工作”部份,“放风筝”为他的“生活”部份。(对应段落分段)作者在选材的时候既关注了刘老师的工作,又关注了他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启示?【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结构与内容,明确选材时既关注工作,又关注生活,更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对照学生习作情况时的选材单薄,从篇章的布局结构上有一个较好的指导作用。三、赏景中循路1.赏景。看看是怎样引出刘老师的。(读3自然
14、段)(明确不属开门见山,而是由景引出,娓娓道来)2.循路。(出示三个拟人句)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特点?这三个拟人句能不能调换?(明确作者思路清晰,由春景带出风筝,然后由风筝引出人物,自然涵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3仿说。你的一个好朋友在秋天的季节离开了你,你想起他,可以怎么写?【设计意图】一个典型的触景生情、见物思人式的开头,在赏景中及时抓住练笔的机会,明确思路后创设情景让学生仿说,为最后练笔作了指导和铺垫。教学的资源一旦被发现要及时充分利用,惟独这样才干用足文本,真正体现“用教材”。四、悟情中得法1.学习“笑谈腿疾”。介绍人物。(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读着作者的介绍,你心头涌起
15、的是怎样一种情绪?(深深可惜其不幸)体味内心。然而刘老师本人却是这样说的(齐读刘老师的话)从中你听出了什么?文中的“只是”两字可用“导致”,为何刘老师用“只是”?(从一份宽容中感受到人物的乐观、开朗、自信)“酸涩”勾联内外。字面理解:这里有一句“出现一股酸涩的感情”,何谓“酸涩”?勾联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曾经心里出现过酸涩?(启示拍毕业照时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体会)那末文中的同学们又为何出现一股酸涩的感情呢?(为刘老师的不幸可惜,同时被他的开朗、乐观而感染,内心十分复杂)小结提升。仅有描写刘老师的语言和外貌的片段可以说“出现酸涩的感情”吗?(明确作者选材的精心,惟独将两
16、个片段放在一起,才干这样说)填空:刘老师虽然(),但是()。【设计意图】一段文字分两块学习,最后由“酸涩”勾联起来,既悟得人物的精神和师生的情谊,又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学生在构段方面也常缺乏新意的,如何剪裁加工材料是写好的一大技巧,在这里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酸涩”一词悟得作者的写作技巧。2.学习“板书”。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残疾的老师,作者没有写他怎样上课、怎样辅导学生,却选取了“板书”这样一个细节,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默读。圈画批注。交流。(在刘老师分解的动作中体味精神)填空:刘老师的这一转,是。的一转,也是()的一转。体味。是什么力量使刘老师能够坚毅地面对这一切?文中同学们的心头又涌起了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设计方案 范文 合集五篇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2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