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docx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导言武昌昙华林是我市乃至全省、全国少有的历史建造集中、文化内涵丰富的街区。“昙华林艺术村”是由武昌区人民政府和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范围东至中山路、南至粮道街、西至得胜桥和凤凰山、北至中山路的围合区域,总面积约为104.1公顷(约1平方公里)。园区文化底蕴丰厚,分布着优秀历史建造和遗迹52处。园区周边文化氛围浓厚,湖北省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院等艺术院校和大量的画室、展览厅,共处此间。拥有良好的城市区位、地理环境,处于正在形成的武昌旅游圈内,南望黄鹤楼,东临沙湖,西临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作为武汉历史文化积淀之地,该街区将成为武昌区乃至武
2、汉旅游圈的个重要参观旅游地点。政府已投资完成为了园区期、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维修、沿街房屋里面整修,优秀历史文化建造的整修维护等,为“昙华林艺术村”的开局奠定了基础0根据武昌区委、区政府关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经过实地调研及系统分析,并以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计划、武汉市文化发展规划、武汉市红色旅游建设专项规划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为依据,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承担了制订“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方案的课题,提出以下建议方案。一.发展方向紧紧环绕将昙华林建设成“保存文化精髓、会萃文化精英、创作文化精品、展示文明精神、繁荣文化经济”的历史
3、文化街区的总体目标,实现将园区发展为全国知名的艺术村,湖北省知名艺术家集聚区,青年艺术家培训、孵化中心,艺术品的创作、生产、流通基地制定产业规划。大力发展两大产业,建设六大功能区。两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历史名街风貌体验型旅游业。六大功能区:艺术村文化品牌区、文化名流馆、昙华林历史文化区、街巷生活体验区、宗教文化展示区、青年艺术家原创基地。总体发展目标,按照“推进艺术村发展、促进居民生活宽裕、重建古街区人文风貌的要求,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努力完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形成舒适怡人的高雅历史街区环境”、“建设功能齐全、市民文化生活气息浓郁的民俗风貌体验中心”三大任务。在详细调查的
4、基础上制定社会发展规划。配合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制订基础设施规划、公益设施规划、资源利用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使艺术村发展进入规范化轨道。加强对创意产业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其发展脉搏,捕捉发展机遇,充分挖掘昙华林历史街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把促进创意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探索危旧街区改造新思路、完善城区功能定位的重要措施。在深入研究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昙华林历史街区优势,按照“研究、尝试、调整、提高”的思路,通过市场的手段,支持和哺育创意产业的发展。二.功能布局结合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实际状况和资源分布,“昙华林艺术村”的功能分为六大板块:(一) 艺术村文化
5、品牌区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品牌先行。对于艺术家和“昙华林艺术村”来说,没有一定的知名度,文化创意无法转化为商品。所以必须强化现有空间中的中心场所的“品牌功能”。仁济医院、教士公寓、修女教堂、花园山天文台遗址、瑞典教区的洋建造群,这是昙华林历史文化街的重点保护区域和菁华所在,是“昙华林艺术村”品牌建设的支点。1 .仁济医院1.1 现状:位于“昙华林艺术村”的核心区,是一组将中国的四合院作为空间布局,与西式小洋楼完美结合的建造群。为中西建造交流史上经典之作。己经修缮完好,现空置。其建造空间独立而相对封闭,有利于艺术精品的陈列和保护。1.2 规划布局:“昙花林艺术村”的展销、
6、拍卖、发布中心。举办小型电影节、艺术节、演唱会、时装秀等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场馆,并以此为基础筹备“昙花林青年艺术家双年展”固定展馆。1.3 功能定位:力推新人精品,创造新闻效应,确立“昙花林的艺术村”专业地位和学术氛围,提升“昙花林艺术村”的品质。2 .教师公寓2.1 现状:位于“昙华林艺术村”的核心区,与修女教堂、花园山天文台遗址形成一个整体空间。已经交付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营。2.2 规划布局:环绕“昙华林艺术村”的品牌建设,经营为“昙华林艺术村”艺术沙龙。2.3 3功能定位:具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家展示交流等多功能的艺术活动中心。3 .修女教堂3.1 现状:位于“昙华林艺术村”的核心
7、区,已经修缮完好,现空置。3.2 规划布局:在规划布局为艺术沙龙一部份的同时,兼顾宗教文化展示区的功能,在其建筑物的内部立面,展示宗教文化在昙花林地区的文化特质。并于周末、周口作为文化艺术、学术活动的讲坛和实验剧院。3.3 功能定位:“昙华林艺术村”的艺术圣殿.4 .花园山天文台遗址4.1 现状:位于“昙华林艺术村”的核心区,修女教堂后面,废墟状态。4.2 规划布局:该遗址维持废墟现状,废墟厚重的历史感,提示我们在建设“昙华林艺术村”文化创意产业园时,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将天文台的探索展望精神与艺术相结合。4.3 功能定位:“昙华林艺术村”的品牌标志。5 .电子党校5.1 现状:位于中心区
8、边,昙华林街南侧,亦为品牌核心区一部份。为中西结合式建造,已修缮交付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营。5.2 规划布局:画家客舍。5.3 功能定位:以国际青年旅馆的形式接待外来艺术家,提升昙花林历史街区的人气和艺术家的凝结力。艺术村文化品牌区的产业为重心,以历史名街旅游为支撑的小型会展、沙龙、剧院、旅舍等文化产业。(二) 文化名流馆中心区的瑞典教区的修缮和再利用迫在眉睫。作为“昙花林艺术村”的品牌核心区,这里规划布局为文化名流馆,文化精英会萃区。1. 瑞典教区现状:位于“昙华林艺术村”核心区的凤凰山南坡。由五栋北欧风格的西式建造组成。夹杂在民居之间,破坏严重。急待搬迁居民,进行保护性维修。2.
9、夏斗寅旧居现状:西式洋楼,位于“昙华林艺术村”核心区的武警医院宿舍院内,现存三栋建造,建造于1930年先后,甲栋为西式(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造,破坏严重。屋顶已经坍塌,内墙基本损坏,急待修缮;乙栋为中式砖混结构庭堂建造,半山有琉璃瓦六角亭。3. 徐源泉公馆现状:位于武警医院宿舍院内,已经腾空。甲栋为西式(法国别里)风格双层建造,乙栋为中式风格单层建造,室内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急待修缮。规划布局:在总体布局上把夏斗寅旧居的夏居屋、夏亭、夏舞厅等修缮后使夏家大院自成系统,并且打通旧居大院的西墙,把夏斗寅西式旧居和西边瑞典教区的一大批洋建造串起来,形成武昌少有的、比较集中的的洋建造群,并与紧挨着的
10、徐源泉公馆等建造一起,建设成具有国际声誉的画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批评家和摄影师等居留、展销场所。功能定位:会萃文化精英,创作文化精品。文化名流馆区的产业重心为,以文化名流精品原作、原创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和高雅画廊。(三) 昙华林历史文化区昙华林遗存的大量中外历史建造,集中展现了当年武昌的旧城风貌,并真实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信息,连片构成一个区域化的近现代文化生态环境,是探索武汉市文脉和传承地方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因此以“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和中医学院的老建造为主体,规划布局建设昙华林历史文化展示区。1 .“三厅”旧址:现状: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已修
11、缮。为了恢复“三厅”的人文风貌,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引进了“云架桥画派”,汉诗编辑部和著名作家邓一光设立工作室。为历史文化展示区奠定了基础。1.2规划布局:在“三厅”旧址外,十四中一侧沿大操场看台下面布置一间间小型陈列馆,介绍“三厅”及昙华林历史文化风貌,兼售具有昙华林历史名街特色的记念品。1.3 功能定位:人文旅游引导区。2 .翟雅各健身所旧址:2.1 现状:这座百年老建造群保存很好,但处于湖北中医学院大墙之内,为湖北中医学院所有,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隔离。2.2 规划布局:规划拆除学院一段围堵,使最挨近围墙的“翟雅阁健身所”旧址重新融入昙华林历史街区,为游人直接进入参观提供便利。建设
12、成为昙华林历史建造馆,在其立面全面展示昙华林街区的历史建造。并利用其空间引进建造、设计公司开展设计业务。2.3 功能定位:保存文化精髓,发展创意产业。3 .文华大学旧址:3.1 现状:现有四栋建造:文华大学礼拜堂、文华大学文学院等旧址。这组百年老建造群保存很好,但处于湖北中医学院大墙之内,为湖北中医学院所有,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相隔。3.2 规划布局:规划拆除湖北中医学院一段围墙,使文华大学文学院四栋旧址重新融入昙华林历史街区,作为昙华林历史文化展览馆,以文字、图片、多媒体等介绍、宣传、展示昙华林文化教育历史和宗教文化传统。并引进文化、设计、教育培训公司进驻,形成创意产业集聚效应。3.3 功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昙华林 艺术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2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