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廊坊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廊坊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廊坊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969号)和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冀发改环资(2021)1160号)要求,推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十三五”以来,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全市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约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8.28%,单位
2、GDP用水量累计降低7.44%。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95%,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成为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支撑。(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从国际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同时,随着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国际资源供应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对我国资源安全造成重大挑战。从国内看,我国提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既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
3、循环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重大机遇。当前,我国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供需矛盾突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仍然不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扭转,资源安全面临较大压力。从省内看我省历来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工作,颁布实施河北省节约用水条例关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综合施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然而,我省资源严重短缺,能源高度依赖省外调入,资源产出效率不高,单位GDP能耗强度、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程度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我市看,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
4、、省生态文明、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等决策部署,单位GDP能耗强度0.4494(吨标煤/万元)为全省最优,下降难度加大,碳排放强度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减污降碳任务艰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市循环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紧迫需求,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提供有力支撑。二、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
5、源化”原则,以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核心,以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线,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的协同减碳作用。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资源保障。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具有廊坊特色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二)工作原则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工业、农业、社会领域循环发展,以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
6、。聚焦发展循环经济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围绕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加快完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标准和统计评价体系,健全循环发展长效促进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普及循环发展理念,强化企业和社会公众在循环发展方面的主体地位,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大力推进创新发展,深入推动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大科技对循环发展的支撑作用,突破循环链接和废旧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拓展
7、循环发展领域。(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循环经济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率达到16%,单位GDP用水量比2020年降低15%左右,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强制分类区域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面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全回收。三、重
8、点任务(一)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1 .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健全产品绿色设计政策机制,引导企业使用环境友好型原料,推广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的产品设计方案,提高再生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推动包装和包装印刷的减量化。以化工、水泥、玻璃等行业为重点,推动制造业绿色升级。加快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一体化集成,推动绿色关键工艺系统集成应用,力争创建2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 .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提升清洁生产等级,引导其他行业自愿开展审核。进一步规范清洁生产审核行为,提高清洁生产审核质量。推动石化、化工、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一行一策”制定清洁生产改造
9、提升计划。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差异化奖惩机制,探索开展工业园区和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试点示范工作。2022年底前完成全市年产危废量100吨及以上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3 .推动园区循环化发展。优化园区空间格局,大力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式发展,完善园区产业共生体系。加快建立园区用能管理平台和统计监测体系,优化用能结构,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推动园区低碳发展。建立园区物质流管理服务平台,深化副产物交换利用、余热余压梯级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全面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深入开展园区污染物第三方治理,建立市场化运营、按效付费新机制,推动园区绿色发
10、展,鼓励争创国家和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到2025年,力争创建绿色园区2家。4 .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在生态修复、绿色开采、绿色建材、交通工程等领域的利用规模。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以上。5 .全面推进产城循环链接。大力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鼓励利用水泥窑等生产系统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等城市典型固废,推动协同处置设施纳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管理,保障设施持续稳定运行,加快健全市场化收费运行机制。构建产业和城市废水交换利用体系,推动工业和城市再生水交换利用,降低新鲜水取用量。探索工业企业与供热公司的市
11、场化合作机制,将余热供暖作为城市供暖的重要热源补充。(二)加快完善循环型农业体系1.完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整县推进方式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坚持农用优先,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支持秸秆离田产业化应用,建设秸秆沼气、秸秆气化和热电联产项目,扩大秸秆清洁能源利用规模,鼓励秸秆制板材、纤维等高值化利用方式。在畜禽养殖密集区建设集中资源化利用设施,打通种养循环堵点,采取就地还田、生产有机肥、生产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等方式,提高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水平。鼓励利用次小薪材、林业“三剩物生产复合板材、栽培食用菌。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秸
12、秆基本实现农作物全面综合利用。2 .建设完善废旧农资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地膜新国标执行力度,推广使用0.01毫米以上标准地膜。引导广大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用物资企业、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多元参与,推动地膜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分区域、分作物推进地膜残留污染治理。以村镇为单位,加强区域废旧农药瓶、废旧灌溉器材、废旧渔网、废旧农机具等农用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区域性废旧农用物资集中处置利用设施,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3 .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种养殖规模匹配与高效衔接,依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13、推广畜禽、鱼、粮、菜、果协同发展模式,引导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一体化发展。构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林上、林间、林下立体开发产业模式。构建跨企业、跨农户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快永清等农业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农场、美丽牧场、美丽林场、美丽渔场,促进农业与工业、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5家。(三)大力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1.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优化布局可回收物“投放点、回收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废旧物资回收车辆纳入城市运行保障车辆管理范畴,确保合理
14、路权。整合规范废旧物资回收网点,规范回收行为,鼓励以城市为单位实施企业化运营管理,提升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鼓励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建立信息平台,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推广智能回收终端,培育新型回收模式。2 .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依托国家“城市矿产”基地、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范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手机、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管理,提高废旧物资加工利用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建立再生原材料推广使用制度,拓展再生原材料市场应用渠道,鼓励生产企业利用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构筑新的
15、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新格局。3 .大力发展二手商品市场。建立完善二手车、二手家电、二手手机等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标准,规范二手商品交易秩序。推动线下实体二手商品市场规范建设和运营,鼓励建设集中规范的“跳蚤市场”。积极培育区域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和信用评价机制,规范二手商品在线交易行为。规范建设二手车等二手商品交易市场,鼓励在各类各级学校设置旧书分享角、分享日,促进旧书交换使用。鼓励社区定期组织二手商品交易活动,促进居民家庭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4 .推动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国家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
16、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水平。创新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工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工业装备再制造,鼓励企业在售后服务体系中应用再制造产品,支持专业化再制造服务企业与冶金、化工、机械等制造企业合作,提供定制化再制造服务,培育壮大再制造专业服务龙头企业。支持在自贸试验区探索开展航空、数控机床、通信设备等保税维修和再制造复出口业务。5 .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石家庄、邯郸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典型经验做法,提高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建筑骨料、低标号商品混凝土、墙体材料、铺装材料以及其他新型建筑材料的规模与水平。综合考虑建筑垃圾产生量、运输半径、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规划布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廊坊市 十四 循环 经济发展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