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第9课桃花源记二、第10课小石潭记第11课核舟记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五、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六、第23课马说第9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沿着,顺着。2、【鲜美】新鲜美好。3、【落英】落花。4、【缤纷】繁多的样子。5、【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6、【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7、【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8、【仿
2、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19、【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4、【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5、【悉】全,都。16、【黄发垂髻】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髯,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7、【乃】于是,就。18、【具】详细。19、【要】同“邀”,邀请。20、【咸】全、都。21、【妻子】妻子儿女。2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3、【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述、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24、【乃
3、】竟然,居然。2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6、【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7、【叹惋】感叹。28、【延】邀请。29、【语云】告诉(渔人)说。30、【不足】不值得,不必。3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32、【志】做记号。33、【及郡下】到了郡城。及,至L郡,指武陵郡。34、【诣)】拜访。35、【规】打算,计划。36、【未果】没有实现。37、【寻】随即,不久。38、【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翻译: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4、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3、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2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翻译: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
5、,都来打听消息。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9、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
6、么作用?答: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答: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3答: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去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
7、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答:理想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二)第10课小石潭记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1、【篁竹】竹林。2、【如鸣琼环】好像佩带的琼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8、。琼、环,都是玉饰。3、【心乐之】心情为之高兴。乐,以为乐。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5、【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46、【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7、水中高地。8、【堪】不平的岩石。9、【翠蔓】翠绿的藤蔓。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11、【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12、【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穿透。14、【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15、【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16、【翕忽】轻快敏
9、捷的样子。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二、重点句子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纸,为屿,为崂,为岩。翻译: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3、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5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18、【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19、【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20、【悄怆幽邃】
10、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邃,深。21、【清】凄清。22、【隶而从】跟随着同去。23、【二小生】两个年轻人。翻译: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5、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翻译: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11、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翻译: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三、课内阅读理解: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To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
1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3、本文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答:发现小潭、潭中景物、潭水源流、潭上气氛。移步换景。4、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依此写了水、竹、石、树、鱼、溪流六种景物,这样安排使文章井然有序,使读者一目了然。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
13、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7、结合本文,谈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本文中作者眼前的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心中“悄怆”。(三)第11课核舟记精品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默写注释: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3、【为】
14、做。这里指雕刻。4、【木】树木。5、【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6、【贻】赠。7、【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云,句末语气词。8、【有奇】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7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1()、【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11、【箸篷】用箸竹叶做的船篷。12、【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兴,起。14、【石青豚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将,用颜料等涂上。15、【峨
15、冠】高高的帽子。峨,高。16、【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17、【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18、【卷端】指手卷的右端。“卷末”,指手卷的左端。19、【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2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21、【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想里。22、【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类,像。23、【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24、【不属】不相类似。25、【讹】同“屈”,弯曲。26、【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27、【舟子】撑船的人。28、【衡】同“横”。29、【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二、重
16、点句子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31、【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夷,平。32、【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33、【了了】清楚明白。34、【篆章】篆字图章。35、【丹】朱红。36、【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37、【简】挑选。38、【修狭】长而窄。39、【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翻译: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翻译:(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
17、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8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翻译: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4、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翻译: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箸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翻译: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翻译: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7、卧右膝,油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翻译: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
18、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8、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翻译: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9、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翻译: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翻译: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翻译: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三、课内简答题:1、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答: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2、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9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八 年级 下全册 古文 注释 翻译 习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3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