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概论.docx
《建筑风格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风格概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建筑风格概论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进展起来的一种建筑与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与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与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与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2、其要紧特点是追求怪异与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与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表达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与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先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与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与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与三角形,大门两侧使用了倚柱与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
3、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与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使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4、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与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发了新的途径。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
5、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与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围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特别是德国与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很多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与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
6、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与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类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与的曲线,富有亲切感。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巧,特别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与两个天使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要紧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
7、,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与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与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尽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与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与权臣建造的离富别馆与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随着
8、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与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学院派建筑与教育体系一直连续到19世纪。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与建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与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与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伤兵院新教堂又称残废军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时期军队的纪念碑,也是十七世纪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新教堂接在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正方形,中央顶部覆盖着有三层壳体的穹窿,外观呈抛物
9、线状,略微向上提高,顶上还加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惯用的采光亭。穹窿顶下的空间是由等长的四臂形成的希腊十字,四角上是四个圆形的祈祷室。新教堂立面紧凑,穹窿顶端距地面106.5米,是整座建筑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来像是穹窿顶的基座,更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气氛。在十八世纪上半叶与中叶,国家性的、纪念性的大型建筑比十七世纪显著减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适安谧的城市住宅与小巧精巧的乡村别墅。在这些住宅中,美奂的沙龙与舒适的起居室取代了豪华的大厅。在建筑外形上,尽管巴洛克教堂式样很快为其他建筑物所效法,但这时期巴黎建筑学院仍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当时的著名建筑有与谐广场(又译协与广场)与南锡市的市中心广场等。后者
10、由在一条纵轴线上的三个广场构成:北为政府广场,长圆形;南为斯丹尼斯拉广场,长方形;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群是半封闭的,空间组合富有变化,又与谐统一。广场上的树木、喷泉、雕像、栅栏门、桥、凯旋门与建筑物的配合也很恰当。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要紧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与飞扶壁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者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与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使用这种方式,能够在不一致跨度上作
11、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固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使用了尖券、尖拱与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与飞扶壁的雏型。通常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尽管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
12、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与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与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之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
13、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与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与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之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根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
14、淌”、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者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者改建部分,与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与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进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者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使用哥特式教
15、堂的许多装饰手法。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赛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操纵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通常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与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能够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尽管有飞扶
16、壁,但并不显著。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根由许多曲线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通常,非常有力,还使用由许多圆柱构成的束柱。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与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根贯穿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
17、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与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与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
18、歌坛与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与特点,它的中厅与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操纵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很多砖造的哥特式教堂。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图根刀法纯熟
19、,精巧华美。有的时候两层图案不一致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与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者壁龛,外观很富特色。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要紧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同意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与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与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使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与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与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
20、风格。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进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尽管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与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与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
21、。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与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与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与府邸。市政厅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通常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使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与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
22、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功能主义建筑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十九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沙利文根据功能特征把他设计的高层办公楼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底层与二层功能相似为一段,上面各层是办公室为一段,顶部设备层为一段,这成了当时高层办公楼的典型。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务必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同当时学院派
23、主张按传统式样而不考虑功能特点的设计思想完全不一致。后来,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等都强调满足功能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进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之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务必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与空间组合务必以功能为根据,而且所有不一致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比如,作为建筑结构的柱与粱要做得清晰可见,建筑内外都应如此,清晰地表现框架支撑楼板与屋顶的功能。功能主义者颂扬机器美学。他们认为机器是“有机体”,同其他的几何形体不
24、一致,它包含内在功能,反映了时代的美。因此有人把建筑与汽车、飞机相比较,认为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是美的建筑,其几何形体在阳光下能表现出美的造型。他们认定功能主义会自动产生最漂亮的形式。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要紧是一些营造商与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步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进展起过重要作用。古典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风格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3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