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docx
《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费城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较常见的亚型,年发病率为12.5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ET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表现为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ET的发病机制为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高度活化。ET的驱动基因突变包括JAK2V617F、钙网蛋白基因(CALR)及骨髓增殖性白血病蛋白基因(MPL)突变,分另!占50%60%、15%35%及2%4%.20%30%的患者存在MPN非特异性基因突变(包括信号通路、转录因子、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以及剪接
2、基因等一、典型病例患者,女,28岁,因孕检发现”血小板增多4周”入院。入院4周前血常规:WBClo.53109/L、RBC4.61012LxHGB123gLx红细胞压积(HCT)36%、PLT118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7.4109/L,无不适症状。3d前复查血常规:WBC9.46109/L、RBC4.81012LxHGB130g/L、HCT38%、PLT1460109LsANC6.9109Lz未治疗。既往体健,无吸烟、饮酒史,妊娠16周,孕1产0,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入院后血常规:WBC9.56109/L、RBC4.71012LxHGB125g/L、HCT37%、平
3、均红细胞体积(MCV)85.7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7g/L、PLT1582109L.ANC7.1109L;外周血乳酸脱氢酶(LDH)176UL(参考值0248U/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77%(参考值50%160%),VWF活性58.1%(参考值48.8%163.4%);肝肾功能、电解质、铁代谢、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谱、狼疮抗凝物及抗磷脂抗体均未见异常。骨髓涂片:三系增生,骨髓及外周血血小板增多。骨髓病理:骨髓增生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显著增生,散在或簇状分布,巨核细胞胞体大、分叶多,网状纤维染色(
4、MF-O级1MPN基因突变筛查CALRp.L367fs*46突变频率42%,BCRABL阴性。染色体核型为46,XXo免疫分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不高,各系表型未见异常。B超:脾轻度增大。诊断:ET(修订版IPSET-thrombosis极低危组妊娠状态。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2b(PEGIFN-2b)90g每周1次皮下注射,逐渐加量至180g每周1次,血小板计数降至1000X109/L以下后予阿司匹林IoOmg每日1次,分娩前2周至分娩后6周改用低分子肝素,维持血小板计数(450-600)109L0患者妊娠过程平稳,未发生血栓/出血事件;胎儿顺产,随访2年生长发育良好。二、ET的临床表现多数ET
5、患者无不适症状,血栓/栓塞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诊断时或诊断前的血栓年发生率为10%35%,诊断后的血栓年发生率为6%-10%o动脉血栓更多见,而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肝静脉、门静脉、脑静脉窦、肠系膜静脉等少见部位,布加综合征在年轻女性中发生率更高。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发现JAK2V617F突变存在于肝、脾血管内皮细胞中介导白细胞黏附、炎症反应等,从而导致肝、脾血管血栓形成。血栓的发生与JAK-STAT通路激活后产生的血小板本身功能及代谢异常、异常的免疫反应、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以及血小板与其他血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3%18%的ET患者有出血症状,严重出血的年发生率为0.79%获得性VWF多聚体缺乏
6、是最常见的出血原因,VWF抗原和凝血因子Vln检测无异常,而VWF功能评估(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异常,血小板计数1OOOX109/L时可能出现上述异常,血小板计数1500109/L时更加明显。出血的其他原因包括获得性血小板储存池缺陷、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降低、对肾上腺素的反应受损、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体表达下降等。其他增加出血的危险因素还包括既往有严重出血史、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阿那格雷以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等。部分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晕厥、不典型的胸痛、肢体末端感觉异常、视觉异常、红斑性肢痛等。组织病理学显示红斑性肢痛部位存在富含血小板的小动脉微血栓伴随内皮炎症和内膜
7、增生以及大量VWF沉积。多数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或降细胞治疗后症状会得到缓解。三、ET的诊断建议采用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此标准较2016年WHO标准无变化。主要诊断指标:血小板计数450109L;骨髓病理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分叶过多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粒系及红系无显著增生或左移,且网状纤维极少轻度(1级)增多;不能满足BCR-ABL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l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髓系肿瘤的WHO诊断标准;存在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次要诊断指标:存在其他克隆性证据或排除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符合4条主要标
8、准或前3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即可诊断ETo诊断ET时应注意:患者缺铁时要求补铁治疗不能使血红蛋白提高到PV水平。笔者曾多次见到由于铁缺乏以致HGB及HCT未达到PV诊断标准但最终诊断为PV的患者。当血小板计数450109/L但符合ET的其他诊断条件时,需关注患者是否存在由于ET或血栓因素导致脾脏显著增大而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同时也应首先排除PV(因脾大也会破坏红细胞)。当患者红细胞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铁代谢指标不符合铁缺乏或补铁治疗效果欠佳时,应除外PV合并地中海贫血或其他遗传性溶血性疾病。2016年WHo标准、2022年WHO标准以及新发布的国际共识都强调了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前期(Pre
9、-PMF粕鉴别。在一项纳入1104例ET或Pre-PMF患者的研究中Pre-PMF与ET的年死亡率分别为2.7%、1.3%,年白血病转化率分别为0.6%、0.1%,年显著PMF进展率分别为1%.0.5%,表明Pre-PMF的预后更差。骨髓病理对于鉴别ET和Pre-PMF非常重要。另外,Pre-PMF可能会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触及的脾大、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出现幼红/幼粒细胞等表现。除了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包括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铁缺乏、先天性脾缺如、脾切除术后、创伤、外科手术等),还应除外其他伴血小板增多的血液疾病(慢性髓性白血病、PMFxPV、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
10、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和血小板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q-综合征、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等力对于年轻或儿童患者,应除外家族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增多症,涉及的突变位点包括THPO基因的5-UTR或剪切识别位点、MPLS505NP106LW515RK39NR102PxJAK2R564Q/V617I/R867Q等。对于反复发生罕见部位血栓形成、脾大伴血栓形成、脾切除后血小板持续增高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潜在ET可能,因ET表型可能在JAK2V617F突变后多年才表现出来。四、ET的预后判断(一)总体生存预后判断ET患者在诊断20年后的白血病转化率低于5%,骨髓纤维化进展率略
11、高于白血病转化率。梅奥医学中心数据表明,ET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为20年,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为33年,但整体生存期短于年龄及性SU匹配的正常人群。2012年骨髓纤维化研究和治疗国际工作组提出了ET国际预后积分(IPSET)系统,依据年龄60岁(2分)白细胞计数11109L(1分有血栓史(1分),分为低危(0分I中危(12分)和高危组(3分),三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未达到、24.5年及13.8年。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开展,研究发现基因突变也是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一项纳入1607例ET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JAK2V617F突变负荷35%、CALRI型突变(或类似I型突变)或MPL突变的患者进展
12、为骨髓纤维化的风险更高。近期还提出了突变驱动的国际预后积分(MIPSS)模型,根据高危基因突变(SRSF2突变、SF3B1突变、U2AF1突变或TP53突变2分1年龄60岁(4分1男性(1分)白细胞计数1109L(1分),分为低危组(01分中危组(25分高危组(26分),各组中位生存期依次为34.4、14.1、7.9年。(二)血栓风险预后判断动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有心血管危险因素(CVF,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吸烟既往血栓史、JAK2V617F突变及白细胞计数11x109L0血小板计数1000109/L时,动脉血栓风险降低。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60岁、既往血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原发性 血小板 增多 诊断 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4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