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docx
《2023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摘要:脊髓损伤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其治疗一直是世界难题。随着医疗救治手段的进步,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仍不理想。中国在脊髓损伤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解析脊髓损伤修复机制、研发多种细胞疗法和生物支架等治疗脊髓损伤。然而,部分基础研究对脊髓损伤微环境和动物模型认识不足或缺乏临床问题支撑,导致研究结论过于浅显甚至互相矛盾,迫切需要重新审视研究方法,开展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的研究。为此,笔者探讨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困难,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正确开展基础研究和加速临床创新转化提供新思路。关键词:脊髓损伤;模型,
2、动物;临床研究脊髓损伤常由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引起,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瘫痪,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随着医疗救治手段的不断进步,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预期寿命仍大幅度降低2。近年来,中国在脊髓损伤基础研究方面创新性提出脊髓损伤后微环境紊乱理论3,初步解析成年非人灵长类动物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4,研发多种细胞疗法和生物支架,为治愈脊髓损伤带来了新的曙光57。但由于脊髓损伤自身特点、神经损伤修复困难及技术条件限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仍不理想89。目前,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缺乏临床患者关键信息和可靠数据的支撑,也无法全面地把握脊髓损伤微环境失衡的特点;同时,由于动物模型和实验
3、体系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模拟人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和神经功能恢复过程,导致无法得出有意义和可靠的结论,也难以形成脊髓损伤防治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为此,笔者探讨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困难,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正确开展基础研究和加速临床创新转化提供新思路。01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1.1 对脊髓损伤微环境时空异质性认识不足脊髓损伤是持续时间长且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而微环境紊乱是其中一个显著的病理特征。笔者在国内首先定义脊髓微环境这一概念,并提出脊髓损伤后微环境紊乱是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的3。脊髓损伤后,微环境中的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及非细胞成分能够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在损伤后不同阶段呈
4、现动态、差异化表现,构成时间异质性。而上述各类成分组成在微环境中不同区域(如损伤中心、损伤中心头端邻近区域、损伤区域尾端邻近区域等)的分布、相对丰度和功能状态也都存在显著差异,构成空间异质性10-11o研究人员最初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来认识脊髓损伤微环境的时空异质性,但受限于组化技术仅能标记几种微环境成分,导致有些认识和结论过于浅显12o而测序技术由于无法区分微环境内各种成分,对数据的解读也十分有限口引。以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为例:既往M1和M2极化的概念来源于体外研究,简单的二分法并不能反映体内复杂的异质性。因此,去除Ml型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诱导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等基础研究
5、成果无法得以临床转化,甚至出现与预期相矛盾的结果14。笔者认为,只有全面解析脊髓损伤微环境的时空异质性,才能避免盲人摸象式解读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1.2 脊髓损伤研究动物模型的局限性虽然脊髓损伤治疗的基础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诸多治疗方法和策略可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效果,但绝大部分无法成功转化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8。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为脊髓损伤研究中动物模型选择、动物功能评估和研究过程异质性过大:(1)动物和模型选择的局限性。目前在脊髓损伤基础研究中,绝大部分造模使用大鼠和小鼠。大鼠价格低、易获取,且在脊髓形态和电生理特点上与人类相似;小鼠与人类在基因水平上高度同源,利
6、用转基因小鼠研究脊髓损伤后的分子机制和免疫反应具有巨大的优势15。但啮齿类动物神经解剖结构的组织模式和复杂程度、运动技巧及认知能力等均与人类差异悬殊,只能完成关节屈伸和肢体协调等常规动作而无法完成精细的复杂动作,这在以治疗人类脊髓损伤为目的的研究中存在明显不足口6-17o灵长类动物的脊髓组织和神经结构比啮齿类动物更接近人类,更适用于脊髓损伤研究,研究人员能够设计复杂且有针对性的运动任务,为脊髓损伤的诊疗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18。但在实际研究中因成本较高、伦理和模型不稳定等情况,灵长类动物未能被普遍使用口9o目前,脊髓损伤模型主要包括脊髓横断模型、挫伤模型、压迫模型、缺血损伤模型和光化学损伤模
7、型等20。尽管模型多样,但各有其优缺点,尚无一种能完美模拟人类脊髓实际受伤机制的模型。因此,在研究中必然表现出固有的局限性。(2)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功能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如对啮齿类动物的功能评估主要包括行为学评估、影像学评估、神经电生理学评估、组织学评估等21。BBB评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评估脊髓损伤动物运动功能的方法,但BBB评分不是线性的,评分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动物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22。动物步态分析系统可量化研究小鼠的脚印和步态,捕捉真实的足印、足迹和体重分布并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评估动物后肢功能恢复,但该方法不适用于脊髓损伤早期和严重脊髓损伤2324o动物脊髓损伤模型中,相同面积的损伤可
8、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功能损害和预后2526;同样,不同脊髓损伤患者中,即使原发病灶的位置和面积相似,造成的功能障碍和采取的重建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影像学(X线片、CT和MRl)和组织学评估无法准确判断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3)研究过程的不稳定性。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小鼠脊髓损伤打击模型,不同研究中即使选择相同的动物和损伤模型,实验本身的设计和操作细节也千差万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不同团队对脊髓损伤动物的功能评估不准确:比如检测仪器是否可靠、损伤前是否对动物进行统一训练、损伤后检测的时间点安排是否合理有效,以及脊髓损伤动物的生存环境和饮食等,均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模不稳定
9、:目前挫伤模型选择的打击头直径不一致,即使打击头的直径、力学固定,可能由于打击瞬间小鼠发生抖动导致结果不稳定;取材难控制:取材切片不稳定,层面难以控制均一;损伤节段不固定:目前大多数研究选择的损伤节段为T8T10,但具体造模时损伤节段也并不固定2729。笔者认为,对于脊髓损伤的动物研究,需要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和评估方法,提升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1.3 缺乏临床研究对基础研究的支撑近年来,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研究人员更多关注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这一过程,而相对忽视临床问题对基础研究的反馈作用。只有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才能突破基础研究瓶
10、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我国深入开展了脊髓损伤研究,但在实际研究中存在如下不足:(1)缺乏覆盖全国的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不同地区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发病原因、患者年龄及性别等数据,不仅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给出相应的脊髓损伤预防指导,制订个性化救治流程,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减少二次损伤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还对模型动物的选择(种属、性别、周龄等)和实验细节设计(损伤节段、损伤类型、观察时间等)起到决定作用30。(2)队列研究相对匮乏。队列研究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凝练脊髓损伤领域的关键临床问题和需求、引领基础研究的方向,还可为基础研究提供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生物
11、样本。目前,我国已开展的脊髓损伤队列研究多为单中心、小型研究项目,尚无大规模全国性脊髓损伤队列研究3132;仅限于脊髓损伤患者基本情况和诊疗过程,缺乏对发病机制、康复效果和预后影响等方面的深入探讨33;受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差异影响,研究往往只能在一些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中进行3435。这些因素不利于全面、系统地解析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制订有效的治疗策略。缺乏脊髓损伤患者队列研究,严重掣肘相关基础研究的进展和深度36-370(3)缺乏标准化、可共享的脊髓损伤患者生物样本库。生物样本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通过生物样本库可以鉴定干预靶点、探索疾病发病机制、筛选疾病相关分子标志物,指导疾病的分
12、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由于受医学伦理的限制,损伤脊髓标本难以获取,脊髓损伤患者的脑脊液、血液和尿液等便成为重要的生物样本。我国脊髓损伤患者生物样本库的建立起步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和质控体系,信息化程J度低。除此之外,我国生物样本库普遍缺失治疗和随访数据,利用价值不高;缺乏顶层设计的低效使用将造成不可再生的生物样本资源浪费,样本利用率不高;国内各样本库多隶属于某一医院或某一学科,实行封闭式管理,共享率低38。笔者认为,在基础研究取得进展的同时,临床研究若相对滞后,将无法为脊髓损伤基础研究的整体发展提供更多支撑。02脊髓损伤基础研究的改进建议2.1 深层次解析脊髓损伤微环境的时空异质性近年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脊髓 损伤 基础 研究 存在 问题 改进 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4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