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集合八篇.docx
《中班科学教案集合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科学教案集合八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班科学教案集合八篇中班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学习利用辅助材料使物体飞起来,初步探知让物体飞起来的条件。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懂得轻的、薄的东西容易飞起来,重的、大的东西不容易飞起来。3、在活动中相互结合,互助学习,产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1、羽毛、纸、塑料袋、棉花、石头、积木等玩具若干。2、硬纸板,扇子等物品。活动过程:一、韵律活动:蝴蝶找花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轻盈地舞动双臂表演蝴蝶飞舞,最后回到位置上。师:小蝴蝶扇动翅膀飞呀飞,你还知道哪些会飞的东西?二、操作活动:什么飞起来了。1、出示羽毛、纸、棉花、树叶、石头、积木等。师:桌子上有什么?师:这些东西也想飞起来了,你能想
2、办法让他们飞起来吗?2、幼儿初步探索。师:小朋友4个人一组来做实验,想办法让这些朋友们飞起来,看一看哪些东西在我们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哪些东西不容易飞起来。3、通过探讨和交流活动,理解飞起来和飞不起来的原因。师:刚才在玩的时候哪些东西在你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了?幼:羽毛、棉花、纸、塑料袋等师:你们都用了什么办法使它飞起来的?师:刚才实验当中,哪些东西在你的帮助下不容易飞起来?(幼儿回答)师: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我们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而有的却不容易飞起来呢?幼:因为羽毛、棉花、纸很轻,所以能飞起来,石头、积木很重,所以不容易飞起来。教师三、再次探索:看谁飞得高。1、师: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羽毛、棉花、
3、纸、塑料袋在我们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这几位容易飞的朋友呀,都想让自己飞得更高,时间坚持得更久,你们想帮助他们吗?请4位小朋友一组,一起来想办法让它们飞的更高,实验的时候,小朋友可以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工具来操作。(介绍材料)2、幼儿再次操作。3、你用的什么方法让他们飞的更高?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四、活动延伸师:这一些纸宝宝他们想来比赛:看谁飞得更高,你们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让他们飞得更高吗?请幼儿说一说。师:那我们现在就到外面去试一试吧!(将幼儿带出活动室)中班科学教案篇2活动目标1 .观察比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2 .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3 .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4、与人们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4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活动准备1 .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2 .记录表、记录笔5-6套。3 .幼儿学习资源。活动过程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2 .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
5、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3 .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
6、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4 .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活动延伸1 ,将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带领幼儿饲养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进行放生活动。2 .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或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蟋蟀等昆虫,观察它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知。教学反思: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
7、的梳理与小结。中班科学教案篇3活动目标:1、了解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2、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能把自己对小蝌蚪变青蛙过程的猜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3、喜爱青蛙,初步具有保护青蛙的意识。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活动准备:1、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是人类的朋友。2、小蝌蚪变青蛙的VCD一张,小鱼与水草录音带一盒。3、记录卡片每人一张,彩色笔每人一支。活动过程:1、导入主题,介绍记录卡片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生物角里有很多的小蝌蚪,大家是不是经常去看它们、照顾它们啊?小蝌蚪长
8、大会变成什么?)介绍记录卡片:(小朋友们有的通过观察生物角的小蝌蚪,有的听爸爸妈妈说,自己心里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都有了想法,下面请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猜想的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画下来。)出示卡片:(老师已经给小蝌蚪画好了“家”,我们数一下,小蝌蚪有几个家)手从左到右指着框框(对,共有5个“家”)(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变成青蛙很快,觉得3步或4步就够了,没关系的,小蝌蚪的家可以空出来,你认为要几步就画在几个框框里。还有有的小朋友可能不会画完整的青蛙,那画个青蛙的头表示,只要你自己知道图画代表的意思就可以了,画地不好没关系。在卡片的下面写上学号,不会写的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提要
9、求(小朋友在画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画,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起立,拿起小椅子,轻轻地坐到位置上。)2、幼儿在记录卡片上完成猜想过程(这里基本不进行指导,只鼓励幼儿把这个过程完成)3、讲评卡片,组织讨论。选两张错误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选一张正确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后来此步骤没完成)在小朋友讲自己的猜想时不进行“对与错”的评断。组织讨论(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是先长出前腿再长出后腿,有的小朋友认为青蛙一下子就长出了四条腿。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现在请小朋友想个办法来说明你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教师引导小朋友回忆过去的观察经验,解决本次活
10、动认知上的难点一一小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后腿,还是四条腿一下子就长出来了。(我们生物角的小蝌蚪是不是都一样的?有没有小朋友看到过只长了两条腿的小蝌蚪?请看到过的小朋友讲一下长两条腿的小蝌蚪长的是前腿还是后腿。)在顺利解决此难题的基础领幼儿蛙跳着离开教室自然结束活动)。活动反思: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中班科学教案篇4活动
11、目标:1、通过观察与操作,初步感知不同纸质做的睡莲的吸水性能不同,并尝试记录实验结果。2、幼儿能积极参与并能主动探索。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不同质地的纸(如油光纸、白卡纸、拷贝纸、牛皮纸、报纸、植绒纸、素描纸)折成的睡莲花、水盆、沙盆、土盆、以及实验结果记录表。认识上述各种纸张。活动过程:(一)引起幼儿的兴趣。出示一纸质的含苞待放的睡莲。小朋友们想一想,纸制作的睡莲会在沙里、土里、还是水里开放?(幼儿自由猜想)师:我们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那么到底是怎样呢?大家试着动手试一试吧!(教师指导
12、幼儿把睡莲花分别放入装有沙、土、和水的盆里,仔细观察发现纸做的睡莲能在水中开放呢)。师:请小朋友想一想纸做的睡莲为什么能在水中开放呢?请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纸有吸水的性能。(二)猜想活动:出示不同纸质的.睡莲,幼儿猜想。指导语:请你们猜一猜,把这四种不同的纸制作的睡莲同时放入水中,哪种纸做的睡莲先开放呢?哪种纸做的睡莲后开放呢?指导语:请你把猜到的记在记录表中第一行,你猜到哪一朵第一名开了,就在它的下面写上“1”,第二名开的写上“2”,第三名开的写上“3”,第四名开的写上“4”。(三)幼儿实验:指导语:请你们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得一样不一样?指导语:请你把看到的记在记录表中,你看到哪一朵第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班 科学教案 集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56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