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年度的公共服务工作总结、相关工作检查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规划实施两年半时间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等完成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综合形成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报告从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问题及建议等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颁布以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牢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高水平建成充分展现强富美
2、高新图景的现代化强市的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基本与非基本、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着力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促进公共服务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民生保障目标,对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结合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空间布局、人口结构和变动趋势、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科学合理确定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
3、务标准、支出责任等,确保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标准不高攀、投入有保障、服务可持续。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保障能力,建立实施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增加农牧区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健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非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稳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落实农牧业转移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教育、基本公共卫生等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实现相关经费可携带。推进重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严格执行公共教育、社会保险、就业创业、社会服务、住房
4、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衔接修订地方标准,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相配套的标准支撑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工作。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健全校园校舍、师资队伍、教学装备、经费保障等办学条件标准化推进机制,确保两免一补等资助政策城乡学生全覆盖。深入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细化服务事项,优化服务流程,明确服务要求。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科学界定服务对象,明确服务项目、内容、标准和支出责任,推动行业组织和机构开展标准化管理,实现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精准化发展。制定出台全民健身条例,实施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
5、标准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统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人员配备和共建共享,强化服务能力,提升群众需求与服务供给的适配性。稳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确保服务项目资金落实到位。通过调整收入划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高欠发达地区财力保障水平。规范基本公共服务机构设立标准和审批程序,将适合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标准要素,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建立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借助科技力量扩大服务资源覆盖
6、范围。坚持传统方式与智能化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众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二)推动生活性服务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培育服务品牌。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支持优势骨干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加强连锁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家政等领域培育形成若干特色服务品牌。通过优质服务典型案例、先进企业经验交流等形式,借助品牌日、质量奖等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加强优质服务品牌培育推介。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贷款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生活性服务品牌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服务企业提供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
7、构,开展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病患服务员等服务从业人员专项培训,提高服务品质,扩大服务品牌影响力。鼓励业态创新。以信息化、网络化、便利化为方向,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培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包含健康养老、教育服务、到家服务、智能科技、文化创意等内容的大服务生态圈。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依托地理区位、文化资源及市场营销优势,促进文化、体育、旅游、养老等服务跨界融合发展。健全服务标准。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服务标准体系,推动行业标杆化服务标准建设,以标准化促进服务质量提升。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业制定完善老龄社会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旅游服
8、务、健康服务、文化体育服务等重点领域标准,推动生活性服务向精细化、品质化转变。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行业组织为依托,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促进标准化先进经验有效推广。(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优生优育服务能力。强化孕产妇和婴幼儿系统管理,推广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农牧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婴幼儿家庭照护为主导,加强政策支持,鼓励用人单位落实男方育婴假、女方哺乳假。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支持用人单位在工作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
9、儿照护服务。鼓励各县(区)开展普惠托育试点。推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加强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开展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全面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规范孕产妇保健和助产技术服务,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母婴安全保障,推动危重孕产妇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胎儿医学中心建设,确保所有市县均能提供满足当地人口实际需求的妇幼健康服务。支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做好参保职工生育医疗保障和生
10、育津贴发放工作,规范生育医疗费用支付管理与生育津贴支付政策,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控制生育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生育成本。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建设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财政奖补、减免租金等多种方式支持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进一步完善普惠性幼儿园认定标准、扶持政策。健全学前教育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师资保障机制。加强规范管理,推进学前教育办园质量提升。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认真落实幼儿资助政策。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加大异地办学支持力度,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
11、给。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教学点规范设置与管理。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重点加强图书馆、实验室、音体美教室等功能用房和运动场、体育活动室、卫生厕所、浴室等建设改造。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普及攻坚,深化普通高中内涵建设。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考、招的有效衔接。科学调适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合理配置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成果,完善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探索综合高中、科技高中、人文特色高中等模式,建立普职融通机制。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0%。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
12、革,推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跨区域动态调整,畅通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渠道。继续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培省培计划、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高校毕业生到农牧区基层学校任教学费奖补等政策。加强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推动强校带弱校、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作。加强中小学数字资源建设,开发具有特色和适合区域应用的数字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建立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长效机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开展课后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
13、课后服务质量。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支持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强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积极打造校企共商共建共享的责任共同体。鼓励中高职和行业企业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入推进l+x证书制度试点,支持发展一批品牌化、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集团,探索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技工院校财政投入制度。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并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健全五级就业服务网络。优化互联网+就业信息系统,依托金保工程构建统一规范的公共就
14、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平台。运用网站、移动应用、自助终端、热线等渠道,推行就业创业服务事项网上受理、办理和反馈。推动热线与热线在双号并行基础上实现深度融合,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完善人才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示范城市、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选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典型。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强化社会保险经办能力,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实施积极稳健的失业保险制度,有效推进失业保险参保扩面,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单位和人群参加失业保险。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障制度体系,实现工伤保险政策
15、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落实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推进智慧监察系统建设,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县级公立综合医院提标扩能工程,提高急诊急救、重症监护、妇产、儿科、康复、精神卫生、中(医、老年医学等弱势学科水平。优化县级中(医医院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依托县域紧密医共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
16、系。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进职工医保省级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保障机制,将门诊待遇保障与个人缴费挂钩,动态调整提高保障水平。推动职工个人账户改革,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健全全省统一的异地就医管理机制,简化异地就医备案流程,推行网上、掌上备案。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建立统一规范的医保经办管理体系,完善医保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制度,统一经办规程,规范服务标识、窗口设置、服务事项、服务流程和服务时限。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医教协同,加大公共卫
17、生医师、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和基层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精准实施县级医院骨干专科医师培训,持续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养项目。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教育,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依托对口援青机制,完善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优化养老服务网络。强化居家照护、社区养老服务导向,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推进社区综合养老(为老)服务中心或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临时托养、上门服务、助餐配餐、医疗护理、康复辅助、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照护培训等养老服务。加强农牧区养老机构和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牧区养老服务。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改
18、造升级护理型床位,强化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提升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能力和失能照护能力,确保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实现集中供养。持续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和省专项部署逐步提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将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实施特殊困难高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实
19、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为符合条件的特困供养人员提供护理补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分类合理确定准入门槛,采取适当的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对全市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实现应保尽保;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明确合理的轮候期,在轮候期内给予保障;对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重在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
20、。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健全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审核、分配和退出机制,科学设置并动态调整公租房保障准入标准。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结合城市更新建设,有序推进老城区内建筑密度较大、使用年限久、建筑安全隐患多、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环境脏乱差、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城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统筹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让棚户区居民早日住上安全房、满意房。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灾后、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政策,促进专项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慈善救助有效衔
21、接,推动社会救助政策向低收入群体、支出型困难家庭延伸。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生活保障。修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积极推行持有居住证人员在居住地申请低保,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才隹行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提升特殊人保障和发展水平。加强特殊人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扩大困难特殊人救助供养范围,健全困难特殊人生活补贴和重度特殊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特殊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水平。实施特殊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第三期)和特殊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高特殊人受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开展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提高康复救助标
22、准,增加康复服务供给提高康复辅具适配服务。推进困难重度特殊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扩大特殊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完善特殊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特殊人参与全民健身,营造良好氛围。完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与社会福利机构、特殊人康复中心、特殊人托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服务对接、场地共用、技术共享。推进救助管理机构建设,建立返乡受助人员信息台帐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分类衔接社会救助政策。颁布实施省殡葬管理办法,完善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修订惠民殡葬政策,以减免或补贴方式提供遗体接运、暂存、火化、骨灰存放等基本殡葬服务,并结合实际提标扩面。深化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23、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城乡老年人、特殊人、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夕附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以及临时遇困、生活无着人员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对遭遇自然灾害的给予受灾人员救助。推谢氐收入家庭登记认定,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按规定提供各类救助帮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法律援助参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开展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主动参
24、与公益性法律服务。支持地区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城市法律服务机构通过结对帮扶、对口援建、挂职锻炼、交流培训等形式支持重点地区法律服务机构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制定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修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服务规范,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完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巩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果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健全智慧图书馆体系,提升公共文化云大数据平台,加快数字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建设。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实施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项目,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广播电视基
25、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实施级广电融合提升工程,强化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能力。增强少数语言节目制作、译制和传播能力,加强涉农涉牧节目供给。实施地区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机顶盒推广普及项目。健全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应急广播体系,持续开展政府购买直播接收设施维护服务。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河道湖泊沿岸和滩地布局建设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和健身广场。加大体育和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健身设施建设,规划配建一批室内体育场地设施、改造一批老旧体育
26、场地设施,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引导,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和俱乐部机构进社区提供健身指导服务,支持体校和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青少年宫开设公益性课后体育兴趣班。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以轨道交通(含中运量)为骨干、常规公交为网络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持续优化调整公交线网结构,结合轨道建设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优化轨道交通与公交的接驳换乘。大力发展社区巴士,重点弥补新建道路、新建新村线网空白。创新定制公交运营模式,围绕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实现线路运营多元化,重点提升产
27、业园区公交服务。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公共出行设施适老化、适残化改造,制定儿童友好出行建设指引,健全全市综合出行无障碍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老年人、残疾人及儿童等特殊群体出行服务。加强公交场站用地保障,完善公交场站风雨连廊等配套设施。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和区域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公交网络。加快完善城乡公交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通过优化公交用地供应、减免相关费用、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客运站、候车亭、站牌建设,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达100%。着力提升农村地区乡镇公交服务质量,加强乡镇公交站点建设,针对站台设施破损、老旧、缺失等情况,有计划地实施提
28、档改造,提高安全性、遮阳性,高标准打造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强村庄路网与交通主骨架高效衔接,建立规范化、可持续管护机制。促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交通建设。提高行政村物流服务通达性,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鼓励将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与农村公路捆绑招标,支持养护企业跨区域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智慧化水平。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速交
29、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深化交通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发展。打造智能调度平台,科学安排班线,开展精准服务。(三)丰富医疗健康服务业态提供更高水平医疗服务。推进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开展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开展智慧医院建设试点,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线上线下医疗消费融合创新应用。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咨询平台,围绕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就诊指导、心理疏导及中(医药防治等内容,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健康咨询服务。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30、。有序推动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等新兴服务发展。大力发展健康体检服务,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积极发展健康咨询评估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支持中(药企业丰富企业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与康复服务发展。推进医疗服务融合发展。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条。促进医疗与旅游融合,开发以高端医疗、中医药服务、休闲养生、康复疗养为核心的健康旅游产品,培育健康旅游消费市场。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包括医疗、疾病、康复、照护、生育等多领域的综合性
31、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创新和配置服务深度融合,促进康复辅助器具在养老、助残、医疗、健康、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三)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推动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养老与房地产、医疗、保险、健身、旅游等融合步伐,发展旅居养老、农家养老、以房养老等新兴业态,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养老产业集群。立足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打造以休闲养生、健康养老、生态疗养、中医保健、健康食品为内容的养老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举办护理院、康复医院和提供临终关怀的医养融合式服务机构。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高原生态养老产业创新中心,研发、生产绿色保健产品和健康有机食品。创新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推
32、进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领域的深度应用,鼓励康复辅助器具、健康监测产品、养老监护装置、家庭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老年智能服饰等在家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医院等多应用场景的试点应用。推进居家社区互动式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应用,推动养老机构和涉老社会服务组织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探索建立流动式农牧区老年人综合服务平台,利用远程医疗、物联网等信息手段为农牧区老年人提供服务,普及推广老年健康素养知识。有序发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务,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加快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等多样化护理需求的产品。(四)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基础。坚持以文塑旅
33、、以旅彰文,办好文化旅游节、艺术优秀作品展演等活动,建立线上剧院等新媒体数字展播平台,支持优秀文艺作品演出演播。培育和引进特色文化骨干企业,扶持一批中小微文化企业,开发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特色的文化产品。鼓励各地开展文化产业合作,建设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带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支持将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建设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5A级旅游景区,培育和评定一批4A级旅游景区。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省级试验区,推介一批精品旅游路线。用好红色资源,打造一批旅游景区、线路、品牌。积
34、极培育乡村旅游集聚区,鼓励全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提档升级。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拓展新领域。加快建设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培育云旅游、云直播,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五)推进智慧广电创新发展加强智慧广电建设。推进广电5G一体化发展,加强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拓展服务内容和方式,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功能型向智慧型转型升级。提升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制作播出和传输覆盖能力,开展4K超高清节目制播体系试点工作,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省、市、县三级全媒体传播矩阵。推进智慧广电参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
35、乡村建设,为政府、金融、电力、能源、医疗、教育、交通、制造业等行业提供弹性计算、数据库、云存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和服务,满足客户场景化、个性化的信息与通信需求。积极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纵深发展,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广电产业发展。利用5G、大数据等综合数字信息技术,推动高新视频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更高格式、更新应用场景、更美视听体验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逐步构建并完善青海广电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市场主体发展壮大,鼓励经济基础较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资源比较集中、产业优势突显的市、县(区)率先发展,打造全省文化产业高地。打破层级和区域限制,吸引
36、一批符合高质量创新性发展方向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企业,建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项目库,打造具有主业突出、业态丰富、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六)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完善家政服务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和惠及城乡的家政服务体系。推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家政相关专业,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的家政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在职培训。依托工会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巾帼家政示范基地等资源,强化家政服务人员岗前和常态培训,按有关规定对职业培训给予补贴。做好省级家政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评估认定工作,定期举办全省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家
37、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彳亍动。推动家政服务业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等家政服务新业态。引导家政服务企业多渠道、多业态提供专业化生活性服务,推进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推进家政服务业品牌建设。提升家政服务规范化、品质化水平,开展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推进家政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信息共享平台、商务部家政业务平台等,督促家政企业建立家政服务员信用记录,加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力度。探索建立家政服务保险制度,鼓励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家政服务雇主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保险和意外险等保险
38、产品二、“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群众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民生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点,基本公共服务兜底保障需求持续旺盛,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需求日趋活跃,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供给能力面临新挑战。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尚显不足,优质资源总体短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不尽完善,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匹配不够,服务效能有待提高。三、推i“十四五后半期规划实施的对策与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坚持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的政治优势、
39、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机制,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发展改革、教育、民政、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为成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设计,加大对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重大事项的协调力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指导和监督评估,及时掌握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加强不同项目间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跨领域、跨部门配置资源、融合发展。建立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相关标准时,主动对接,做好政策、标准衔接工作,促进民生保障协调、高效、可持续,提高民生政策措施的精准性
40、和有效性。(二)完善财力保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经费的保障机制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与政府财力相匹配、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确保本规划确定的各领域保障项目和工程投入分年、足额落实到位。充分利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系列政策,找准项目载体,积极向上争取涉及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的重点项目。(三)强化人才建设。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各类人才大展宏图提供广阔空间,持续改善公共服务领域从业人员结构。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业务轮训,提高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重视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培养,鼓励公共服务向基层流动
41、。探索公办与非公办公共服务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对非公办机构的人才培养、培训和进修等给予支持。探索建立社会志愿服务积分,壮大志愿者人员来源渠道,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四)优化设施布局。充分考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合理布局,以服务人群、服务半径为主要依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基本建设管理单元的设施建设。依据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和资源承载等因素,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布局,确保规划布局合理。结合社区治理网格化模式划定15分钟生活圈,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网格化布局。特别是要着眼解决各区各板块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问题,推进市区一体化发展,加快打破区与区之间、城与乡之间的壁垒,完善优化市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五)开展监测评估。根据国家、省标准水平调整方案要求,结合发展需要,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制订实施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定期开展实施标准集中评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结合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计监测制度,制定完善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所辖区(市)各行业领域标准实施进展、标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等纳入统计监测范围,组织开展第三方评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56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