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
《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7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浙江省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二C)C)八年十月1综合说明011. 1项目由来011.2 项目区概况061.3 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071.4 项目任务和规模081.5 工程设计101.6 施工组织设计121.7 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及节能131.8 监测14投资概算141.IO效益分析141.11 项目组织设计151. 12工程特性152项目区概况182. 1自然条件182.2社会经济状况213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233. 1水土流失现状233.2 水土流失成因243.3 水土流失的危害253.4 水土流失治理263.5 存在的问题27
2、4项目任务和规模314. 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314.2主要任务、目标与实施年限344. 3总体布局及建设规模355工程设计375. 1坡耕地整治措施375.2溪沟整治措施415. 3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措施445.2 道路配套水保及绿化475.3 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486施工组织设计496. 1施工条件497. 2各项工程施工506. 3分年实施计划516.4分标设计527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与节能547.1环境现状547.2设计依据547. 3环境保护设计568. 4安全卫生589. 5消防5910. 6节能598水土保持监测6011. 1监测目的6012. 监测原则6013. 监测内容60
3、14. 监测方法6115. 监测时段及频次6116. 6监测地段6217. 监测资料整编及成果要求6218. 8监测方案的实施629投资概算6319. 1投资概算639.2投资筹措方案6410效益分析7310. 1社会效益7310. 2生态效益7320. 3经济效益7411项目组织设计7511.1组织管理机构7511. 2组织管理措施75IL3技术保障措施7621. 4项目竣工后管理761综合说明1.1 项目由来1. 1.1兴建缘由根据2006年12月25日水利部水保2006613号关于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的通知,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以农村“生
4、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龙泉市着手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群众对良好人居环境和清洁水源的要求,是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发展和完善。近几年来,根据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要求,全省各地开展了以水土流失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龙泉是瓯江、钱塘江、闽江的上游,是三江的源头。河流上游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
5、和建设,对下游的作用十分重要。龙泉市开展了三江源头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以突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为重点,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水土流失防治与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红(黄)壤丘陵开发等有效结合起来,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更为综合、更大范围地解决流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建立起较完善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体系,将龙泉建设成为“三江流域”的绿色屏障和避暑、观光等生态游的最佳场所。根
6、据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龙泉市属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中的浙西南丘陵山地重点治理区,要求重点治理区要切实实施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水土流失治理,同时要做好水土流失预防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为与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相衔接,全面完成总体规划提出的治理任务目标,近几年来,龙泉市在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开展了大量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受到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要全面完成省、市提出的近期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仍需加快治理步伐。根据龙泉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安排,结合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的要求,龙泉市政府提出了“龙泉市大梅溪
7、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安排于2009年2010年实施,作为龙泉市和有关乡镇近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以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试点工程,并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位于龙泉市最南部的小梅镇境内。近几年来,项目所在的大梅溪流域共治理坡耕地13.68hm2,适宜治理的坡耕地基本都得到了治理,此外还积极开展了封山育林、营造水保林和经济林、溪沟整治、道路硬化、农村环境整治等措施,同时可利用相对平缓的坡地,规划建设经济树种植物园,如栽种桃、枇杷、石榴、油茶等经济林木,以及药种园、野菜园、食用菌园等特色农业园,起到绿化、观赏、休闲、水果采摘、营养保健
8、等综合效益。但由于受到资金和人力、物力等的限制,上述治理工作仅是在局部、小范围的开展,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距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还有很大的距离,距离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等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通过统一的规划,采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它治理措施,开展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1.1. 2设计过程2008年5月,受龙泉市瓯江水利发展有限公司委托,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以下简称“我所”)承担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并于2008年6月初编制完成了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2008年6月17日
9、,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浙江省水利厅在龙泉组织召开了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议。根据审查意见,我所于同月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2008年7月21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浙发改农经2008480号”文对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8年7月底,我所受瓯江水利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承担了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工作。1.L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9号,1991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1989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2002年);4)中
10、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1998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8号,1997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2002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2004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20号);9)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10)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0号);11)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公告第77号);1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
11、办法(水利部令第12号);1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14)关于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的通知(水保2006613号);15)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暂行规定(水保2000187号);16)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水建管200379号);17)关于印发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浙发改规划2006281号);18)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政发200323号);19)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报告(2006年2010年)(浙水保200630号);20)龙泉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龙泉市水利局,2001年);21)龙泉市大梅溪水
12、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2008年6月)及省发改委关于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浙发改农经2008480号);2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2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2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25)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2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27)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2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
13、-2001);29)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SL312-2005);30)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31)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3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1999);33)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18337.1-2001);34)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2-2001);35)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2-2001);36)其他相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1.2项目区概况1.2.1自然条件本工程位于龙泉市最南部的小梅镇,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流域总面积23.IOkm20本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14、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日照充足等特点,多年年平均气温13.66,年均降雨量1995mm。流域内的土壤为红壤、潮土和水稻土。境内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干扰强烈,天然植被已基本消失,并被次生或人工植被所取代,森林覆盖率75.93%0境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此外还包括部分未利用地和园地等。1.2.2社会经济状况2007年,小梅镇实现GDP共计1.56亿元,区域内以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为主,无工业集聚区。本区旅游资源、山地资源丰富,今后将结合生态镇建设重点发展旅游和观光农业等绿色产业。本区基础设施中交通设施相对发达,镇内各村均有公路通达,主要道
15、路的硬化率已达到90吼但农村的污水系统、垃圾收集系统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对本区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污染,农业面源、生活污水等水污染,总体来讲,本区的环境状况较好。1.3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1.3.1水土流失现状本区属于以水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类型区。工程区属于浙江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中的浙西南丘陵山地重点治理区,以及龙泉市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治理区。据2004年资料显示,本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L22kA占土地总面积的5.28%,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1.3.2水土流失成因造成本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本区降水量集中,土壤抗蚀能力弱,容易遭受侵蚀
16、;加之本区属低山丘陵地带,山高坡陡,森林植被群落简单,结构单一,从而加剧了径流对地表土壤的冲刷侵蚀作用,这是水土流失发生的自然因素。顺坡耕作、过度除草、单一种类建园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建房、修路等形成的大面积开挖裸露边坡,这些成为本区水土流失发生的人为因素。1. 3.3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还加剧了水旱灾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1.3.4水土流失治理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本区已开展了坡耕地治理、封山育林、溪沟整治、营造水土保持林等治理措施,且针对本区经济林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现状,寻找适
17、合当地农林发展的新思路。1.3.5存在问题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本区主要存在以下水土流失问题:坡耕地水土流失;溪沟治理速度缓慢;流域内乡村道路开挖裸露面较多;生态修复任务重大;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1.4项目任务和规模1.4.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本项目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是维护生态环境,保护龙泉古窑址的需要;是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新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最大限度地保护上、中、下游人类生存环境的需要。1.4.2项目的主要任务、目标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18、,使大梅溪流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得到治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在继续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把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绿色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两年建设,使大梅溪流域成为能为人们提供洁净水源、优美环境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4.3项目规模1、坡耕地整治工程坡耕地整治规模有:坡耕地整治面积20.2hm截水沟6000m排水沟2500m、蓄水池88座、防冲消能水池50座和土谷坊6座。2、溪沟整治溪沟整治规模有:
19、岸滩绿化、防洪堤修复、堤脚加固、清理淤砂和修筑拦水堰等措施。1)岸滩栽种面积为L2h?,溪沟长度妹m。2)修复和加固堤防共L5km,其中修复L05km,加固0.45ku3)砌筑拦水堰7座。4)溪沟清淤长0.45km。3、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本区的生态环境较好,水热资源也相对丰富,利用宅前、村周、路旁等处开展绿化具备一定的基础。农村人居环境绿化面积0.8hm2o4、道路配套水保及绿化本区乡村道路的水土流失治理以植被恢复、增加植被覆盖及边坡护坡措施为主,共计整治乡村道路绿化面积100OOm2,修排水沟2km、种植绿化带2kmo5、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本区对轻、中度水土流失的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措施,禁止在
20、封育区内垦植、伐木、采矿、取土、烧碳、挖笋等人为活动。采取封禁的生态修复范围主要对于一些集中分布、现状植被生长良好的灌木林及不适宜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的荒草地纳入生态修复范围。生态修复面积共计82h植树造林40hm1.5工程设计1、坡耕地整治措施在果林、茶叶林及荒山造林坡地进行坡耕地水系整治,改变坡耕地径流的形态,达到蓄水保土的效果。主要的整治措施有:坡耕地土地整治、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和土谷坊等,本工程区内坡耕地整治面积20.2h1其中大梅村(A区)有坡耕地整治面积&6h11在大梅溪右岸;大梅口村(B区)有坡耕地整治面积IL6hm2,在大梅溪左岸。2、溪沟整治措施溪沟整治主要位于大梅溪大窑至
21、梅溪汇合口段,全长7.0km。根据本段溪沟实际情况,治理措施在不改变现状溪沟整体地形的前提下,对溪沟两侧洪水淹没范围进行绿化,堤防被洪水冲毁段进行修建或加固,溪沟淤塞段进行清淤。在村庄段和农田灌溉渠道筑拦水堰形成小型湖面,以美化村居环境、方便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主要措施有:岸滩绿化、堤防修复、堤脚加固、清理淤砂和修筑拦水堰等措施。1)岸滩栽种面积为L2h溪沟长度妹m。2)修复和加固堤防共1.5km,其中修复1.05km,加固0.45km03)砌筑拦水堰7座。4)溪沟清淤长0.45km,清理淤方3780m:3、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措施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居环境卫生的改造,二是人居环
22、境的绿化。环境卫生的改造就是针对农村的垃圾处理现状和生活污水排放两大问题进行改造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绿化主要指四旁绿化,即村旁、路旁、宅旁、渠旁的绿化美化。本工程农村人居环境绿化面积0.8h14、道路配套水保及绿化在已建大梅溪乡村道路的土质或风化较为严重的石质开挖边坡采用浆砌块石进行坡面防护,护坡墙高度控制在1.52.Om左右,顶宽为0.6m,底宽L351.75m。护坡墙与坡面之间填土至距墙顶Ioem左右后种植常春藤、爬山虎、凌霄等攀援植物。填方侧边坡现状植被生长情况较好,仅对裸露的路肩区补充种植悬垂性的灌木,如迎春等,共计绿化面积10000m2o本项目还对治理范围内约2km乡村公路两侧补充排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溪水 保持 生态 清洁 小流域 建设 工程 初步设计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5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