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docx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豫发(2022)32号)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豫政办(2022)92号),结合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规范高标准农田示范创建切实杜绝形式主义问题的通知(豫农领办文(2021)45号)要求,有序推动1500万亩示范区规划任务落地实施,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有关技术单位编制了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修订)(豫农文(2022)366号)o根据省政府要求,在深入总结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践、充分借鉴外省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对河
2、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修订)(豫农文(2022)366号)进行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分区域建设重点,增加了示范区内种子质量提升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工程,以及工程质量管理和运营管理等内容,供各地、各有关单位参考使用。第一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提高粮食产能核心目标,聚焦耕地、种子、水利、生态、信息化运营和农机农技服务等关键点,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升级版,着力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全方位夯实
3、粮食稳产增产根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二、基本原则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注重规划衔接,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科学规划示范区建设。重点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提高标准,示范带动。按照适度超前理念,充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防灾减灾要求,全面提高建设标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行分区域建设模式,开展多种模式示范。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落实政府责任,强化政府投入保障。积极支持和引导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聚焦重点,注重实效。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重点用于提升粮食产能。注重建设实效,切实杜绝形式主义,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
4、资源节约,融合发展。坚持良田粮用、集约节约用地原则,工程建设既要满足功能需要,又要最大限度减少占用耕地。探索推动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共促,实现粮食高产增效。绿色生态,耕地健康。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水土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防止土壤污染,改善农田生态,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机制,长效运行。坚持“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构建多元投入、多方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工程建设高质高效、运营维护长效运行、工程设施长久发挥效益。推进数字农田建设,赋能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三、投资标准结合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合理确定投资标准,在新建高标
5、准农田项目区域实施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亩均投资一般不低于4000元,在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实施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亩均投资一般不低于3000元。四、项目选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重点选择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区域农田应相对集中、土地平整、水土资源禀赋较好、交通便利、无潜在地质灾害,单个项目一般不低于K)OOo亩。建设区域外有相对完善的、能直接为建设区提供保障的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禁止区域包括: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区域,退耕还林区,河流、湖泊、水库保护范围等区域。一般应远离化工(厂区)园区100O米以上,避免重金属等污染。第二章分区域建设重点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
6、、障碍因素和水源条件等,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区域划分为平原区(豫北平原区、豫东豫中平原区、淮北平原区、南阳盆地平原区)和山前平原区(豫北山前平原区、南阳盆地山前平原区、淮南山前平原区)2大区。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区域划分表一级区二级区县、市、区灌排类型数量(个)平原区豫北平原区安阳市:文峰区、龙安区、安阳县、内黄县、汤阴县、滑县、北关区、殷都区鹤壁市:浚县、淇县濮阳市:华龙区、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濮阳县、开发区新乡市:新乡县、获嘉县、延津县、封丘县、原阳县、长垣市、卫辉市、红旗区、凤泉区、平原示范区焦作市:山阳区、武陟县、温县、孟州市、沁阳市、博爱县、修武县、马村区、示范区灌溉为
7、主型36豫东豫中平原区开封市:龙亭区、祥符区、杞县、通许县、尉氏县、兰考县、顺河区、鼓楼区、禹王台区、示范区商丘市:睢阳区、梁园区、虞城县、柘城县、民权县、宁陵县、睢县、夏邑县、永城市、示范区周口市:川汇区、淮阳区、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太康县、郸城县、沈丘县、项城市、鹿邑县平顶山市:宝丰县、叶县、汝州市、郑县、鲁山县、舞钢市、卫东区、石龙区、湛河区、高新区,累河市:邸城区、召陵区、源汇区、舞阳县、临颍县;许昌市:建安区、鄢陵县、襄城县、禹州市、长葛市、魏都区灌排兼顾型51淮北平原区驻马店市:驿城区、确山县、泌阳县、遂平县、西平县、上蔡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新蔡县信阳市息县、淮滨县排涝
8、为主型12南阳盆地平原区南阳市:卧龙区、宛城区、社旗县、新野县、唐河县、邓州市、官庄工区、鸭河工区、示范区排涝为主型9山刖平原区豫北山前平原区安阳市:林州市新乡市:辉县市鹤壁市: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灌溉为主型5南阳盆地山前平原区南阳市:南召县、方城县、西峡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桐柏县灌排兼顾型7淮南山前平原区信阳市:平桥区、狮河区、潢川县、光山县、商城县、罗山县、新县、固始县排涝为主型8各区域根据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工程建设。(一)平原区1、豫北平原区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自然降水一般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灌溉条件以井灌为主,井渠结合灌溉为辅。部分地区耕层浅薄、土壤板结、局部
9、存在土壤盐渍化危害,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差;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生态防护体系建设不充分。建设重点: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基本达到大型农机作业的田块要求。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剂,培肥地力。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优先考虑地表水灌溉,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大力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积极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2、豫东豫中平原区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田面平整度不够,部分地区耕层浅薄、土壤板结、局部存在土壤盐渍化危害;自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频发,农田灌排设施
10、配套不到位;田间道路配套程度低。建设重点: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基本达到大型农机作业的田块要求,实施田面平整工程。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剂,培肥地力。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大力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积极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完善排涝体系建设。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3、淮北平原区、南阳盆地平原区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田面平整度不够,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差,部分地区耕层浅薄、土壤板结、局部土壤酸化趋势严重;自然降水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但夏季较为集中,
11、洪涝频发,灌溉设施利用率偏低;田间道路配套程度低。建设重点: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基本达到大型农机作业的田块要求,实施田面平整工程。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治理土壤酸化。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O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善排涝体系建设。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二)山前平原区1、豫北山前平原区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耕地平整度不高,地块相对较小,旱坡耕地多,土壤沙性强,砾石含量多,农田蓄水保墙能力弱,部分设施土壤结构差;灌溉基础设施缺乏。生产道路通达率
12、低。建设重点:深耕深松,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治理土壤盐渍化。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基本达到中型农机作业的田块要求。完善基础灌溉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的地表水资源,加强引调水工程建设,完善、修复、利用现状水利设施,最大限度保障田间灌溉水源,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南阳盆地山前平原区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田块集中连片程度低;生产道路通达率低等。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大部分耕地水源山高水低,天然降水利用率不高,工程性缺水突出。高效节水
13、灌溉发展不充分。建设重点:推广秸秆还田、科学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的地表水资源,加强引调水工程建设,完善、修复、利用现状水利设施,最大限度保障田间灌溉水源。修筑雨水收集、蓄集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积极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完善排涝体系建设。3、淮南山前平原区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主要以平原河网为主,部分地区耕层浅薄、局部土壤酸化、潜育化严重;田块集中连片程度低;排水不畅,防洪标准不高。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基本达到中型农机作业的
14、田块要求。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的地表水资源,加强引调水工程建设,完善、修复、利用现状水利设施,最大限度保障田间灌溉水源。因地制宜推广“五小水利工程”拦蓄雨洪资源互为补充工程模式。大力发展水稻控制灌溉,推进节水减排,防治污染;完善防洪排水设施。第三章建设标准一、基本要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应遵循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的基本要求,整体建设标准应高于一般高标准农田基本标准,重点在“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
15、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个方面示范引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标准化。按照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安排建设内容,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气象综合配套,做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计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竣工验收、统一上图入库,坚持质量、数量和生态并举,达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要求。装备现代化。结合规模化种植需要,配套建设平移式喷灌机、中心支轴喷灌机、卷盘式喷灌机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推行机电一体化泵站、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机电井首部集成化设施等,提高农田生产管理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集成化水平,夯实农田生产设施和管理手段现代化基础
16、。应用智能化。重点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田建设中的应用,开展“5G+智慧农业”应用。推动农田“物联网+”体系建设,实现农田信息化管理、生产作业自动化调度、生产环境预报预警预测等系统功能,达到现地感知、远程传输、遥控调度、实时读取、科学决策、精准控制等智能化应用。经营规模化。有效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农耕农事服务主体为补充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引导农业托管企业、订单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不同形式的农耕农事规模化经营服务,促进规模化经营发展。管理规范化。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规范项目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竣工验收
17、、建后管护等全过程管理,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坚持建管并重,健全管护制度,创新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做到管护有人员、有资金、有制度、有监督,实现工程设施管护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环境生态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突出节水、节肥、节药能力提升,加强水土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塘堰湿地系统,全面改善农田生态调蓄能力,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改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结合田块、沟渠、道路建设,配套布设农田防护林,有效防范大风、扬沙、干热风等危害。加强农田岸坡防护工程建设,保护免受水流侵袭和冲刷。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合理规划布局养殖场,杜绝畜禽粪便随意排
18、放到农田。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防止土壤污染,改善农田生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灌溉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一)建设内容。灌溉工程包括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灌溉工程等。灌溉工程布置应科学合理。水源工程引、提、调、蓄并举,多源互补,增强水源保障能力。井灌区一般应采用管道输配水灌溉,井渠结合灌区应因地制宜采取管道输配水,减少占地,利于机耕作业。灌溉工程应配套完整,符合灌溉系统水位、水量、流量、水质处理、运行、管理等要求,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二)建设标准。设计灌溉保证率达到85%o1.水源工程(1)水源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的水源,灌溉水源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
19、水质标准(GB50842021)规定。按照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原则,地表水资源可靠的地方,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作为应急抗旱水源;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内禁止取用地下水;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禁止新增取用地下水,禁止开采深层地下水。(2)水源配置应考虑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因素,合理选用蓄、引、提或组合的方式。水源工程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2018)等相应规范规定。(3)高标准农田水源工程以小型水源工程为主,机电井水泵、动力输变电设备和井房等配套率应达到100%。结合大中型水源工程布局及干支渠输水途径,合理规划斗口以下田间配水设施。(4)机电井井深80m时,使用年限不应
20、低于10年;80mg井深15Om时,不应低于15年;新打机井井深原则上不宜超过150m;单井涌水量不低于30m3ho2、输配水工程。包括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给水栓及管控闸门等设施。(1)首部枢纽。井灌区首部工程包括与机井保护装置集成的动力启动装置、水电计量装置、给水控制装置、水肥一体化系统、过滤系统等,配套系统完整。(2)输配水管网。输水管网包括地埋式、地面移动式管道、给水栓等。地埋管道承压能力应满足灌溉系统工作压力要求,根据项目区不同的地质状况因地制宜选择管道材质。(3)给水栓。结构合理、坚固耐用、密封性好、水力性能好、操作灵活和方便运行管理。给水栓出口应设防撞及保护装置。3、田间灌溉工程
21、。普及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平原井灌区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全覆盖,规模化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井渠结合灌区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措施达到85%以上,适度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淮南和沿黄水稻种植区全面推广控制灌溉和农艺节水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管灌、喷灌、微灌及水肥一体化灌溉。示范区内可推广使用但不限于以下4种模式:(1)平移式喷灌机灌溉模式系统组成:水源、水泵、取水沟渠、流量计、水肥一体化设备、过滤设备、喷灌机、低压输电线路等配套设施适用条件:适合平原地区田间无障碍物、规模化种植使用,单机适用种植规模5001000亩(2
22、)中心支轴喷灌机灌溉模式系统组成:水源、水泵、输水渠管、流量计、水肥一体化设备、过滤设备、喷灌机、低压输电线路等配套设施适用条件:适合平原地区田间无障碍物、规模化种植使用,单机适用种植规模300500亩(3)卷盘式喷灌机灌溉模式系统组成:水源、增压泵(选配)、流量计、水肥一体化设备、喷灌机组、过滤设备、输水管道适用条件:适用于平原地区规模化种植使用,单机适用种植规模100250亩(4)管灌或微喷带灌溉模式系统组成:水源、水泵、流量计、干支管、出水口、微喷带、阀门及配套管件适用条件:适用于农户分散种植、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种植(三)主要验收考核指标1 .井灌区一般应实现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全覆盖,井
23、渠结合灌区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应达到85%以上,水田灌区节水灌溉全覆盖。2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应同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水电双计量控制设备全覆盖。三、排水工程(一)建设内容。田间排水工程应根据排涝、治渍、防治盐碱化灾害分类,根据当地或临近类似地区排水试验资料或实践经验,按照示范区的作物种类、土壤特性、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因地制宜选择水平或垂直排水、自流、抽排或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明沟、暗管、竖井等单项排水措施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工程排水形式。(二)建设标准。排水工程包括排涝、治渍、防治盐碱化等。包括控制排水流量2m%的排涝泵站、控制排涝面积3万亩的排水沟道等。排涝工程
24、标准设计暴雨重现期5年10年一遇,1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2天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田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一遇,13天暴雨3天排至作物耐淹水深。1 .因地制宜合理布置调蓄工程。统筹兼顾上下游,根据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坑、塘、湖、沟和土壤的调蓄能力,合理布置水平或垂直及其相结合的调蓄工程。在水田区域为主示范区内,蓄涝水面面积应为排涝面积的5%10%,调蓄水深12m。2 .排水系统。排水系统一般可分为干、支、斗、农四级。其中干、支两级宜选用明沟排水形式,斗、农两级及以下工程应视涝、渍、盐碱的灾害成因和排水任务,因地制宜地选取明沟、暗管、竖井等单项排水措施或不同排水措施结合的组合排水措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标准 农田 示范区 建设 指南 第三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5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