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同步测试.docx
《第11课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同步测试.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1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 .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2 .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3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历代政府对少数民族问题都十分重视。下列有关少数民族的
2、行政机构表述正确的是.“道”是秦朝设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与“郡”同级的行政机构B. “鸿胪寺”是唐朝在六部下设的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C. “土司制度”是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管理制度D. “理藩院”是清朝主管边疆民族事务机构,地位同于六部4 .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5 .西汉,少数民族居住区从郡领地中划出,称属国。属国的政权体系不同于郡县,属国
3、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破坏了郡县制B.形成了王国问题C.沿袭了分封制D.体现了因俗而治6 .国语记载,祭公谋父曾以“先王耀德不观兵”谏止周穆王伐犬戎。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慎用武力、偏重怀柔的思想,影响深远。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采取笼络办法的是设置羁糜府州册封哲布尊丹巴活佛设置鸿胪寺扩建避暑山庄A.B.C.D.7 .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精耕细作技术传播到边
4、疆B.民族融合不断加强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D.游牧经济趋于衰亡8 .”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反映了元朝时期.文化差异消失B.疆域非常辽阔C.国家实现统一D.民族交融加强9 .我国今天的版图,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与康熙帝的大一统的民族政策,怀柔开明大度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信任及使用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民族政策。下列中关于康熙帝民族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B.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C.体现了他善于学习和创新D.有效的维护了国家主权10 .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到清代
5、,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除。“改土归流”的实质是在西南地区.实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的因俗而治B.官员选用由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任期制C.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因地制宜管理D.设置与六部地位相同的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裤,名“裤褶”,褶在式样上为左衽袍服。在“裤褶”传入南方后,加宽了衣袖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体现了A.少数民族引领服饰的潮流B.国家分裂政局动荡C.汉人在服饰改革中居主导D.民族交流交融趋势12 .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指出:“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 同步 测试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463301.html